資源簡介 課件34張PPT。 2009屆廣州市《生活與哲學》復習建議 廣州市第二中學 陳祖力[email protected]一.對0708高考試題的分析:1.從題型結構變化看,應加大主觀題研究力度考綱:生活與哲學 約25%(38分)試題:07年:6單+2多+1論述=35分08年:4單+1多+1辨+1論述=39分對策:加大研究辨析與論述題型的力度,注意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2.選擇題情景材料有寓言、古詩詞、成語、情景描述等,題肢語言幾乎全部為課本原話,考察學生的知識的理解; “題在書外,理在書內,話也在書內”對策:課本出現的各種素材絕對不可以忽視,要確保學生理解,能“舉一反三”。3.07年的材料型論述題的材料為描述性,設問指向不十分明確,答案生成跨度大,運用性要求高,涉及《生活與哲學》的第二、三、四單元,并采用“點+析”的答案行文模式;08年的論述題指向明確,2個設問,似乎想降低難度,但“記憶”能力決不可忽視。4.08年辨析題(廣東)以課本中的哲學家的“語言”為素材,但答案行文不按“規矩”出牌,估計會有所改進!應該結合其他省份的試卷來進行訓練。但與論述題構成分別對2,4單元的考核,似乎也想考慮考點分布的合理性!并且是考基本觀點!值得注意: 07年的海南卷黑夜曠野中的磷火,從科學上講,那只是自然現象。對這種現象,相信鬼神的人,以為是鬼神在作祟;不相信鬼神的人,不認為是鬼神在作祟,而從無神論的角度去解釋。究竟有沒有鬼神,相信或不相信的人都可能會說這樣一句話:“信則有,不信則無?!?br/>請給出你對這句話的判斷,并根據所學哲學知識說明理由。參考答案(一)這個命題不正確。理由是:“信”或者“不信”都是一種主觀判斷,屬于社會意識,而“有”或者“無”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狀態。(5分)這個命題實際上是說主觀上的信或不信決定了客觀上是否存在的狀態。 這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觀點,這種唯心主義是迷信的哲學基礎。(5分)參考答案(二)這個命題正確。理由是:“信”或者“不信”是指支撐經驗的某種信念(理論),“有”或“無”指的是有沒有關于鬼神存在的感覺經驗。(4分)人們總是用自己相信的理論解釋某種經驗。相信鬼神的人就會把自己不能用常識解釋的現象理解為鬼神支配的超自然現象,不相信鬼神的人,則從無神論的角度把這種現象理解為人們沒未認識到的自然現象。(6分)參考答案(三)這個命題正確與否要看如何定義“信”或“不信”以及“有”或“無”的概念。理由是:如果把“信”或“不信”看作是主觀意識,而把“有”或“無”理解為客觀存在的狀態,則這個命題屬于顛倒了思維和存在關系的唯心主義,因而是不正確的。(4分)如果把“信”或“不信”看作支撐經驗的信念或理論,把“有”或“無”理解為有沒有鬼神存在的感覺經驗,則是正確的,因為人們總是用自己相信的理論解釋經驗。(4分)08海南卷:有一本被譽為“思考致富的巔峰之作,人生勵志的豐碩成果”的暢銷書,名叫《只要敢想你就行》。請用所學的哲學知識,辨析“只要敢想你就行”這一命題。這一命題強調敢想、強調發揮主觀能動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既定的條件下,發揮主觀能動性有助于克服困難、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這往往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4分)。但要取得成功需要許多條件,如果只是敢想,并不具備相應條件,也不會取得成功。(2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要與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按規律辦事,如果違背規律,只憑主觀愿望蠻干,不僅不能成功,還會招致更大的失敗。(3分)對這一命題要結合條件作具體分析,防止陷入夸大或否定主觀能動性的誤區。(1分)二.關于2008年高考政治復習與練習的策略選擇:策略1.要全面地依據教材體例從“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秩序,依托單元導語和“結構圖”,協助學生構建好模塊宏觀知識體系,以提高學生面對知識跨度大的論述題,并輔之以相關的練習培養其思維習慣;兩種不同的知識建構模式比較: 舊教材: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辯證唯物認識論歷史唯物主義人生價值觀新教材: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需要我們改變大學教材以及舊教材體系的慣性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第三單元 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哲學—哲學的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意識—實踐聯系、發展的觀點—矛盾規律—創新歷史觀—價值觀緒論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人生觀、價值觀<生活與哲學>體系 新教材: 關于哲學與馬哲(為什么要學?)物質觀(規律)實踐觀(認識與真理)辯證法(聯系、發展、矛盾、創新)社會的真諦價值判斷、選擇與人生價值觀(人生的真諦)復習過程中務必要:1.突出哲學的涵義、基本問題、派別、哲學與時代精神、功能、馬哲的地位作用及發展;2.抓住“物質觀” 、“實踐觀”的內涵及其方法論意義;(08年還提出了“意識觀”)3.理解唯物辯證法既是世界觀又是思想方法,以及唯物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4.弄清社會發展的規律、總趨勢、主體及群眾觀點和路線,懂得價值觀和價值判斷選擇的意義,把握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和人生的真諦;策略2.要十分細致地挖掘課本中的“導言”“相關鏈接”“名言”“專家點評”和“探究”等素材,為學生創設情景導入復習,注重學生對考點知識的生成性與過程性理解,豐富學生的學科知識,鍛煉學生的思維,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切誤簡單地趕進度、羅列考點、囫圇吞棗;1。注意導言的提法和概括,這往往直接成為答題的“點”(如P28、35)2。注意探究的設問(如P32)3。名言的理解(往往是命題的素材)4。專家點評的觀點(P30、32)策略3.嚴格依據考綱的考點處理教材,結合《備考指南》緊緊抓住結果性知識,引導學生學會簡單設問、抓住關鍵字詞句強化記憶;(8)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為什么說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為什么說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的動力表現在哪些方面?為什么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怎樣理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為什么說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實踐是認識的動力表現在哪些方面? (1)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遇到的新問題、產生的新要求,推動著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 (3)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因為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不斷深化。提出新問題提供認識工具提高認識能力3個“提”策略4.若條件允許多引導學生多閱讀相關哲學作品,例如教師參考用書上的有關材料等,豐富學科知識,提高閱讀能力,為學生“析”的能力提高奠定基礎;(“點+析”的模式答題)鼓勵學生在測后修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策略5.注意教材的特定提法和新的變化,如“相反相成”“升華與精華”“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矛盾問題的精髓”“人為事物的聯系”“系統優化的方法”“綜合思維的方式”“矛盾規律”“革命批判精神”“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等等試一試: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要求(P28)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P41)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本要求(P35)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P74)實現新事物發展的根本途徑(P75)試一試:1.課本中關于“實踐”的論述;(實踐觀)+P21+P103...2.課本中關于“勞動”的論述;(P35+P102.....)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勞動在意識的產生,社會的形成與發展,人生價值的創造中的作用6.練習要強化選擇題、辨析題和材料型論述題的訓練,漫畫、寓言、古詩詞、成語等選擇題進行專門性訓練,注重對開放型辨析題的研究,提高對材料型論述題“點+析”之“點”與“析”的要求;7.更新教材,緊跟時代步伐,重點關注一下10點修改。放小抓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發展觀統籌兼顧社會和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特別重視以下教材的修改:1.第22頁宋體字第4行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改為“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2.第23頁宋體字第1段關于鄧小平理論的表述改為:“鄧小平理論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這一理論的主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第23頁 宋體字第2段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表述改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齻€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br/>4.第23頁最后加:? “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5.第51頁理論評析第二段調整為第一段,刪去第三、四段,用下面內容取代:“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br/>6.第52頁第三單元結構圖“堅持矛盾分析法”改為“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改為“堅持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7.第82頁第三單元綜合探究探究路徑參考第4段材料刪除,用以下內容代替:(10個統籌)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善于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國際環境。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8.第83頁理論評析最后1段刪去,改為:“唯物辯證法的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和對立統一規律,要求我們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br/>9. 第92頁加:專家點評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強調和諧并不意味著否認矛盾和斗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只有通過各種矛盾的不斷解決,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完善和發展,才能最終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10.第107頁 探究活動目標第2條“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改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 ,加第3條“理解人的價值的實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之間的關系?!?br/> 第108頁探究路徑參考 第4個內容的第2、3問題合一,改為“聯系上述材料,談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在人的價值實現過程中的作用。” 第108~109頁理論評析做了較大的修改,表達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全書的落腳點。基本策略:1.以“本”為本,充分挖掘; (宏觀 中觀 微觀)2.以“綱”為綱,加強針對;3.以“題”為版,強化規范;4. 以“新”為范,及時更新;謝謝大家!歡迎批評指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