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湘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下冊復習提綱第一單元 生活在社會主義國家里發展中的社會主義 ( 我國起步晚 人口多 人均占有資源少)社:廣大人民的利益 資:多數資本家的利益 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們在走社會主義道路. 原始 奴隸 封建 資本 社會基本國情 (社會主義脫胎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共產主義"公" 人的本性"私" 資本主義"私"表現: 1.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生產力水平分布不均衡. 2.我國的科技水平和勞動者受教育水品不高.3.我國的基本制度還不完善,體制還不健全. (題目可能為:如何理解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初級階段的基本內涵兩層意思: 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國家.(明確了國家的性質) 我國還處于初級階段.(說明社會主義還不成熟)♂ 并不是指所有國家,是指我國經濟發展太落后必須經過初級階段.時間: 起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起來,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迄 到現在(21世紀中葉)已基本實現了現代化,目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主要矛盾和基本任務 階級矛盾 : 帝國 資本 封建 (對我國人民的壓迫) 解 : 通過革命斗爭主要矛盾:人民內部矛盾,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根本任務: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重大成就兩個逐步 : ① 和自己比較,擺脫落后的狀況 ② 同其他國家比較,縮小差距我國的經濟上了一個大臺階 2.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個大臺階 3.我國綜合國力也上了一個大臺階黨的基本路線 (依據我國國情)——內容: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立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核心內容:"一個中心" "兩個基本點" 為什么要堅持 → 為了 (經濟) (人民生活水平) (綜合國力) 的上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 ↑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堅持改革開放 為兩個基本點地位 : ① 關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② "一個中心"和"兩個基本點"的統一 ③ 把握大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 (怎樣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我國的立國之本 起著導向的作用):①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② 堅持馬 列 毛澤東思想 ③ 走社會主義道路 ④ 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改革開放 : 改革開放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 穩定 : 前提 發展 : 保證 改革 : 動力立足點 :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 奮斗目標 : 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社會主義的本質 :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恩格爾系數=食用支出/家庭,個人的消費總支出 貧困←59%→富裕 50%-59%溫飽 40%-49%小康 30%-40%富裕 30%以下 最富的第二節 充滿活力的經濟制度 “ 大鍋飯 ”社會主義 : 歸多數人所有 資本主義 : 歸少數人所有 ↑ 造成經濟制度 : ①所有制 (生產資料歸誰所有) ②分配制 (如何分配) 平均主義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我國基本經濟制度)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相結合的分配制度種屬 名稱 地位 作用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是我國經濟的主體 國有經濟(全民所有制經濟) 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體現在控制上控制著國家最重要的東西) ← 抓大放小 國有經濟 : 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技術設備,積聚著我國最先進的生產力,控制著國民經濟的命脈,負擔著關系國民計生的重要產品的生產和流通任務.集體經濟(共同致富) 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例如 : 鄉鎮企業) 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 : 廣泛吸收社會分散資金,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公共財富和國家稅收混合所有制經濟 ←(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公有制經濟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個體經濟 區別在于 :雇傭關系 促進經濟增長,繁榮市場,方便人民生活,解決就業方面問題目的 : 通過所有制經濟之間的互相聯系,相互交融,平等競爭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私營經濟外貿經濟 外貿經濟: ①中外合作—合同制 ②中外合資—中外各出一部分資金,成立公司 ③外商獨資—外商到我國,利用我國土地、勞動力產生利益.個:由勞動者個人占有生產資料,從事個體勞動和個體經營的小私有制經濟 私:企業資產屬于私人所有,存在雇傭勞動關系,以獲取利潤為目的十七大對我國經濟的有關規定 : 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毫不動搖地 (鞏固) 和 (發展) 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 (鼓勵) (支持) (引導) 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國有經濟 : 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全體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經濟,它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外資企業對我國的影響 : 引進了新技術,拉動了我國的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目的 : 通過所有制經濟之間的互相聯系,相互交融,平等競爭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 強調不僅僅重視體力勞動,還要重視腦力勞動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社會主義的根本政治制度 :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當家作主決定國家的重要事務)第一屆: 1954.9.15-28 2008年為第十一屆 每五年一屆第一次代表大會頒布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007年人民代表大會頒布了 物權法兩會 : ①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三月十五日九時→兩周) ②政治協商會議 (三月三日→兩周)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⑴參選的資格 : ① 中國公民 ② 滿18周歲 ③ 未被剝奪政治權利(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 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年限)⑵程序 : 選民→鄉鎮代表 鄉鎮代表→上一級 上一級→.............→國家⑶選舉方式 : ① 間接選舉 ② 直接選舉職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的權力機關←地位)① 最高任免權 ( 選舉 罷免 決定 等等 ) ② 最高立法權 ③ 最高監督權 ( 監督憲法是否實施 監督國家機關的工作 等等 )④ 最高決定權 ( 決定國家戰爭與和平 決定中央機關預算草案 決定特區的設立與制度 等等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政權組織形式 簡稱 :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政體在我國,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地方 鄉鎮 ...)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 (書13頁圖 — 金錢與文化的不協調)為了建設成 (目的) : 科學的 追求科學消除迷信 大眾的 民族的 追求民族特色,保留民族特色2008奧運會會徽 : 像印章,肖形印章 字,像”京 ”字,舞動的北京(運動員在舞動)“文”人文奧運 紅色,中國的代表色 擁抱世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 包括 : ① 思想道德建設 (核心) ② 教育、科學、文化的建設 (基本)如何搞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需要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 ② 尊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努力學習和吸收外國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③ 加快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④ 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堅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 兩大特點《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的公民基本道德規范 :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 既淵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實踐,它具有鮮明的 (民族性) 和 (時代感)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互為條件,互相促進) 三種文明要 (協調發展)物質文明 : 基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 保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明建設 : ① 物質文明建設 ② 政治文明建設 ③ 精神文明建設(1949年成立中國 1956年三大改造 1956-1966十年全面建設 1966-1976文革 1978 改革開放)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常見問題 : 1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 成就 2 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 (原因) 3 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 4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核心內容 關系 5 國有經濟集體經濟非公有制經濟的分類 含義 地位 作用 6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7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8 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 基本的政治制度 9 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10 三種文明的關系 第二單元 走進小康時代第一節 感受小康我國建設小康的進程 : ① 1979年 鄧小平提出 ② 十二大:首次使用小康概念 ③十三大:小康列入發展戰略 ④ 十五大:提出寬裕小康目標⑤ 十六大:明確今后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小康水品(鄧小平理解的) : 是指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 包括內容 : ① 物質生活的改善 ② 精神生活的充實 ③ 居民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 ④ 社會福利和勞動環境的改善。總體小康同全面小康的區別 : ① 從標準上看,總體小康是一個低標準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個較高標準的小康 ② 總體小康是一個偏重于物質消費的小康,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除了物質生活水品提高外.還特別注重人們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權利以及生活環境的改善等方面,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 ③ 總體小康是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縮小地區,城鄉各階層的差距.我們要達到的小康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已逐步由溫飽型社會進入小康型社會,小康生活進入尋常百姓家,長久以來的夢想正轉化為現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 (不同時期),我國小康生活的具體標準是不同的 略知“三步走” ※ 我國已基本實現小康的目標改革開放富起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 改革開放→小康 四大件的變化——1950到2008 具體見書時間 : 1978年十二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實質 : 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目標 : 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經濟發展的經濟體制內容 : ①改革(對內)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城市→國有企業改革(現代企業制度)開放(對外) 多方位,多層次,寬領域 (對外開放格局)開放的目的 : ① 可以更好地引進國外先進科學技術 ② 可以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國外的資金市場經濟的巨大活力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內容 :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用 : ① 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 ② 調動并合理配置各種生產要素 ③ 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計劃經濟 : 中央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計劃機制的缺點是:(1)難以對微觀經濟活動和復雜多變的社會需求發揮作用;(2)容易損害經濟主體的利益,造成動力不足和效率低下;(3)容易脫離實際,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答: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計劃經濟體制 : ① 建立 : 建立于”一五計劃”末期 ② 基本特征 : 高度集中(人力 物力 財力)統一,國家以行政手段調節經濟運行市場經濟 三要素 : 供求 價格 競爭特征 : 通過價格、供求、競爭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推動資源的流動和分配.積極作用 : 提高自愿的使用效率,促進經濟的發展. 消極作用 : 市場不是萬能的,存在著一定的 (盲目性) (自發性) 和 (滯后性)※ 建立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體系 供>求→降價→生產減少→求>供→價格上漲→擴大生產→供>求→…….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征 (標志) : 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 ㈡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要發揮計劃作用更要發揮市場作用計劃經濟體制的資源配置方式 : 行政手段配置 市場經濟體制的資源配置方式 : 市場配置第三節 走向全面小康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 : 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 : 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特點 : 經濟更加發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進步 文化更加繁榮 社會更加和諧 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經濟—國內生產總值到二0二0年力爭比二000年翻兩番 政治—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健全 文化—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 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總體小康的表現 — 微觀上: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宏觀上:國家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最關鍵的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所指向的目標 — 1.基本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2、實現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 是關鍵性目標,起著決定性作用 :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最后實現共同富裕。(先富帶動后富,沿海城市向內擴進)國家制定的政策: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扶貧攻堅計劃、增加農民收入、中部崛起、新農村建設等等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 : 共同富裕常見問題 : 1改革開放時間。2改革的目的。3開放的目的。4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5什么是市場經濟 與計劃經濟的主要區別。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作用。7小康概念在現代的發展歷程。(重點理解鄧小平定義的小康) 8什么是總體小康,如何理解? 9小康社會的實現。10社會主義的本質。11共同富裕的實現方式。1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13總體小康與全面小康的區別。14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艱巨性。第三單元 融入民族大家庭多民族的大家庭民族 : 有著共同語言 共同地域 共同文化傳統 的相對穩定的成員結合體 中華民族 : 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的共同體①漢族人口最多,壯族為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 (56個民族) ② 各民族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等民族的分布:1、分布狀況 : 漢族分布遍及全國各地,集中中部和東部;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 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 2、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3、民族自治機關的設立:自治區、自治州等三、我國的民族政策:平等、保障、維護、發展、自治 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新時代。我國的自治區 : 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處理民族關系 : 一. 原則——民族平等(首要原則) 民族團結(重要原則) 各民族共同繁榮(根本原則)(三一三) 二.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在祖國統一前提下)三.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 尊重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會對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文化交融帶來哪些好處?答 : 促進民族融合 增進民族間的互相了解 繁榮各民族的文化 維護國家的穩定在我國科學的民族政策下,各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文化以及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和睦的大家庭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 : 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國的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 所有自治制度的前提都必須是 : 領土完整、國家統一民區自治優越性 : ①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②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③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關系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蓬勃發展“興邊富民行動”(振興邊境、富裕邊民)概要 : 中心——以解決溫飽為中心的扶貧攻堅 基礎設施建設——以水、電、路、通訊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適應科技興邊 文化設施建設——以繁榮民族文化為宗旨的文化設施建設 等原因 : 我國的少數民族大都聚居在邊疆地區 自然條件比較惡劣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國家和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都享有平等的權利,承擔相同的義務。表現為: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權利上完全平等。3、幫助一切民族實現民族平等的權利,對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權利給予特殊照顧。4、各民族都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民族團結 : 是指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礎上聯合起來,為反對共同敵人,實現共同目標而奮斗。各民族共同繁榮 : 是指各民族的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等各項事業都得到發展,各民族自身得到發展進步,民族素質得到提高。西部大開發:西部大開發的范圍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自治區、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積68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71.4%。第三節 傳承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鞠躬盡瘁,死爾后己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精衛填海 愚公移山 ······民族精神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創造和豐富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如:井岡山精神 延安精神 什么是民族精神 答 : ①形成 : 在民族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抗美援朝精神 大慶精神 ②是本民族大多數成員所認同的“兩彈一星”精神 雷鋒精神 ③帶有廣泛性和普遍性的精神最求九八抗洪精神 抗擊“非典”精神 我們要發揚的民族精神 :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 愛好和平 勤勞勇敢 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兩彈一星”精神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載人航天精神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井岡山精神——:“井岡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長征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延安精神:就是艱苦奮斗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就是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我國應當怎樣弘揚和宣傳民族精神 答 : ①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②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 ③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④加快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⑤廣泛開展弘揚民族精神的宣傳教育勤勞勇敢 自強不息 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和精神追求 它刺激著中華兒女不斷 奮斗 變革和創新PAGE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