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思想品德(教科版)復習提綱第一單元 歷史啟示錄1、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不僅是一部民族文明的創造史,也是一部民族精神的生長史,更是一部民族發展的探索史 。中華文明曾經是世界上最強盛、最先進的文明之一。※2、中國由強變弱的原因:①封建統治者的腐敗無能 ②國家的落后 ③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3、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中國的脊梁”指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4、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正是由于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不僅創造了燦爛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延綿不絕,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5、愛國主義的含義及表現:①含義: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形成的對于自己祖國摯愛的深厚情感。②表現:愛國主義表現為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和深切的眷戀,對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強烈企盼,對祖國繁榮昌盛的堅定信念,對祖國主權和尊嚴的堅決捍衛,對賣國求榮的無比鄙視,對愛國志士的無比崇敬等。※6、 對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鐵人精神、抗洪精神等,是中國革命年代和建設時期對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精神的繼承和發展,體現了民族精神的時代特點和強大的生命力。※7、我國對外交往的原則和政策:在對外交往中,中華民族歷來奉行睦鄰友好、和平共處的原則;新中國成立后,我們繼承和發揚熱愛和平的傳統,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促進世界和平于發展事業。8、為什么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⑴1921年, 成立。 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28年浴血奮戰,打敗了封建軍閥、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 派,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⑵新中國成立初期,西方世界對我國實行全面封鎖,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 領導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一個獨立、自主、民主、日益繁榮昌盛的中國巍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9、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各種運動失敗得出的結論: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失敗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的原因)是:①沒有先進的、正確的理論指導 ②沒有找到解決中國問題的正確道路。10、為什么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① 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理論基礎,帶領中國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根據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總結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經驗教訓而作出的正確抉擇。②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控制和壓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了完全獨立、擁有主權和民族尊嚴的國家。社會主義革命取得的偉大勝利充分證明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③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證明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④歷史充分證明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歷史也將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11、社會主義革命取得的偉大勝利充分證明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證明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12、新中國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其內容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時代賦予當代青年的崇高使命。※14、為實現時代賦予的使命,青少年應該怎樣做?①我們青少年必須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發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把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時代相傳。②青少年必須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在德智體幾方面發展自己,使自己能夠成為未來社會的棟梁。第二單元 財富論壇第四課 走向小康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取得了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200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1萬億元,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小康”一詞源于《詩經》。※2、我國現代意義上的小康與“三步走”發展戰略的關系是怎樣的?我國現代意義上的小康最早是由鄧小平同志提出來的,也就是我國經濟“三步走”發展戰略中的第二步。具體地說,就是到2000年,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基本消除貧困現象,人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水平。※3、我國現代意義上小康水平的內涵:所謂小康水平,是在全面發展國民經濟的基礎上,使我國人民的生活在溫飽的水平上進一步提高的階段性標志,逐步實現①物質生活比較寬裕,②精神生活比較充實,③生活環境改善,④人口素質提高,⑤公益事業發展,⑥社會治安良好。※4、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水平的特點: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5、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6、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我國現在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7、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是什么?黨和政府提出了在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即全面的小康。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六更加)。※8、與總體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的小康有什么新特點?與總體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的小康是較高標準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與精神文明的小康的統一。※9、全面小康目標實現的意義是什么?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將進一步造福十幾億人口,促進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10、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的三大差距為:①制造技術創新能力不強;②制造技術基礎薄弱;③制造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形成。第五課 財富之源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了一個尊重財富,鼓勵創造財富的時代。2、辛勤的勞動是創造財富的基礎。要想獲得財富,就得付出艱辛的勞動。※3、如何正確理解財富來自智慧與開拓?⑴要創造財富,不只要靠勞動,還必須有發現財富的慧眼,敢于創新的頭腦,敢于冒險和開拓的膽識與勇氣。⑵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要想發展經濟,創造更加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必須要有開拓進取的精神。⑶只有積極開拓,銳意進取,才能不斷地超越原有的發展水平,為國家和社會創造更多財富;只有不斷開拓創新,才能為個人和企業乃至國家創造更多的生存和發展的機會。※4、如何理解科技創造財富?(或為什么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⑴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重要標志,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是發展生產力的決定性因素。在現代社會,依靠科技進步此進生產力的發展,是創造財富的重要途徑。⑵在我國,科學技術對于加快傳統工農業生產的現代化進程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它有力地促進了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的轉軌,提高了經濟效益。※5、創造財富的源泉:勞動、科學技術、智慧、開拓精神、資本、管理和信息等。※6、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目標是什么?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目標是發展生產力,創造財富,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充分調動各種源泉的作用。這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保障。※7、怎樣才能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⑴為了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經濟制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行了經濟制度的改革,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⑵為了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還要形成相應的分配制度和政策。分配制度和政策是激發各種生產要素活力的有力杠桿。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8、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是什么?二者關系如何?⑴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⑵分配制度: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⑶關系:分配制度是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適應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要求而提出的,即基本經濟制度決定分配制度。第六課 財富中的法與德※1、如何理解“同富不同路” 財富的獲得有多種辦法和途徑。然而,無論用什么方法,走什么路子,都必須納入法律的軌道,走合法經營的道路,這才是真正的生財之道。2、“法”與“義”的關系是怎樣的?“義”與“法”同源共生。其實,“義”就是我們心中的“法”。在社會生活中,法律對人的約束是外在的,“義”對人的約束是內在的,才是最有效的。3、見利忘義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可取的。在追求利益的時候應將“義”放在重要位置,符合“義”的利益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4、稅收的含義、作用和特點分別是什么?⑴含義: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按照法律規定,強制地、無償地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基本形式。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⑵作用:國以稅為本。①國家鋪鐵路、架橋梁、建機場、離不開稅收;②國防、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公共事業的發展都需要稅收;③公務員、警察、教師等從事公共事業工作的人員的工資來源于稅收。⑶特點: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5、我國倡導的富民政策是什么?“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边@是我國倡導的富民政策。※6、為什么要富而思源,富而思進?⑴“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這是我國倡導的富民政策。⑵當個人占有的資源遠遠大于社會平均占有量的時候,個人的社會責任就應增強。富而思源,先富起來的人擔負起更大的社會責任,不僅體現了個人品質,也是社會進步的需要和標志。⑶人生的意義在于不斷創造、不斷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只有在新的起點上不斷邁進,在否定自我的過程中不斷超越自我,與時俱進,銳意進取,才能永立潮頭,拓展更寬更廣的道路。※7、勤儉節約的意義是什么?⑴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修身、齊家、治國都離不開勤儉節約。⑵勤儉節約是治國安邦之道。⑶勤儉節約是現代企業家取得成就的法寶。⑷勤儉節約是人的美德。※8、保持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的現實意義是什么?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把勤儉的美德當作“過時”的觀念加以否定。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即使國家足夠發達了,我們的生活真正富足了,勤儉節約的美德也不能丟。因此,在艱苦的年代,我們要用勤儉節約渡過難關,在富裕的年代,更要用勤儉節約的習慣培養我們的品德。作為中學生,正是個人成長的重要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能夠恪守勤儉節約的生活準則,對未來的成長發展必定有無限的益處;相反如果從小就追求奢華,不但對國家和家庭不利,而且對個人的發展必然帶來不良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