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甲午中日戰(zhàn)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晚年的冰心,系于她的人生經歷、民族情感與父輩的仇恨,打算撰寫一部記實性的長篇之作,書名就叫《甲午戰(zhàn)爭》。為此,老人多次提筆,“可是,她竟然一個字都沒有留下!”不是因為老,因為病,“而是因為哭,因為大哭,因為一握起筆就禁不住老淚縱橫地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筆,紙上惟有落下的熱淚”……“此時的冰心,一邊哭,一邊說:‘氣死我了!氣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 -----《冰心的遺憾》 明治維新后,日本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的發(fā)展,急需大量的工業(yè)原料和銷售市場,積極對外侵略擴張。背景戰(zhàn)前的日本朝鮮滿蒙中國亞洲乃至全世界日本明治天皇就確立了對外擴張政策,主張以武力“開拓萬里波濤”。日本曾制定過一個大陸政策。征服朝鮮;侵占中國的東北;征服中國;稱霸世界。 大清國日本國朝 鮮1894年,朝鮮發(fā)生東學黨起義。應朝鮮國王請求,清政府派兵幫助鎮(zhèn)壓,日本也乘機出兵朝鮮。東學黨起義平息后,日本繼續(xù)增兵朝鮮,蓄意挑起戰(zhàn)爭。1894年5月東學黨起義 到了6月中旬,日本在朝軍力已經是清軍的2倍,中日戰(zhàn)爭迫在眉捷。 材料1:19世紀末,對于日本即將發(fā)動的對大清的戰(zhàn)爭列強各打著自己的算盤: 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 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發(fā)展勢力; 德法想乘機在中國奪取新的侵略權益; 俄國采取不干涉政策。(2)歐美列強:默許或支持日本侵略。(1)日本:明治維新后,日本強大起來,開始圖謀侵略中國。甲午戰(zhàn)爭是日本政府推行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 材料2: 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密令駐朝公使:“促成中日沖突,實為當前之急務,為實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3)清政府:腐敗無能,刺激了日本的侵略欲望。(4)導火線:1894年朝鮮爆發(fā)起義根本原因(提供契機)(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 黃海大戰(zhàn) 1894年9月,海軍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艦隊艦艇十余艘護送援軍至大東溝。正當北洋艦隊準備返航旅順時,遭到日本聯(lián)合艦隊的襲擊,中日間就此展開大戰(zhàn)。再次上演一出勇士戰(zhàn)死、懦夫奔退的悲劇。清國北洋艦隊日本聯(lián)合艦隊提 督:丁汝昌 (定遠艦)總司令:伊東佑亨 (松島艦) 人數(shù) 戰(zhàn)艦 噸位 火炮 魚雷發(fā)射管 平均航速 日軍 3916 12艘 40840噸 268門 36具 16.4節(jié) 清軍 2126 12艘 34466噸 195門 27具 15.1節(jié) 鄧世昌致遠艦黃海大戰(zhàn) 大東溝海戰(zhàn)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zhàn),旗艦大旗被擊落后,鄧世昌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敵艦。后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wèi)國,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決意與敵同歸于盡,不幸一發(fā)炮彈擊中致遠艦,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與全艦官兵250余人一同壯烈殉國。“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2014年,考古人員在丹東黃海海域發(fā)現(xiàn)一艘體量在1600噸左右的沉船,命名為“丹東一號”。2015年11月4日,國家文物局確認丹東一號為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沉沒的戰(zhàn)艦"致遠艦",將進行整體打撈。結果北洋艦隊損失較大,但主力尚存。可惜戰(zhàn)后李鴻章命令艦隊躲進威海衛(wèi)軍港,不許出海迎敵,日軍趁機奪取了制海權。傷痕累累的鎮(zhèn)遠清艦中彈 日艦中彈數(shù) 定遠 159 松島 13 鎮(zhèn)遠 220 嚴島 8 來遠 225 橋立 11 靖遠 110 吉野 8 平遠 24 浪速 9 濟遠 15 高千穗 5 廣丙 1 秋津洲 4 致遠 沉 千代田 3 揚威 沉 比睿 23 超勇 沉 扶桑 8 廣甲 沉 赤城 30 經遠 沉 西京丸 12 總計754 總計134 黃海海戰(zhàn)歷時5個多小時,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來遠受重傷,死傷官兵約600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傷,傷亡239人。遼東半島戰(zhàn)役 日軍從遼東半島登陸,直取大連、旅順。大連守將不戰(zhàn)而逃,旅順守將大多庸懦畏敵,只有徐邦道 孤軍迎敵,血戰(zhàn)四天,終因寡不敵眾而戰(zhàn)敗。徐邦道 1894年11月21日至25日,旅順,風雪交加,寒意刺骨,尸骨累累,烈焰沖天。兩萬多手無寸鐵的中國軍民被狂暴的日軍無情殺戮,殷紅的鮮血、凄厲的哀號…… 當清軍的龍旗被戰(zhàn)火與刺刀燒割得支離破碎時,1894年旅順的陰霾天空見證了這樣一段曠世慘劇—— 威海衛(wèi)戰(zhàn)役結果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1895年1月,日軍兩萬人在山東榮成灣登陸,偷襲威海衛(wèi)炮臺。由于李鴻章避戰(zhàn)求和,陸上防備亦未加強,威海衛(wèi)最后失守。北洋海軍困守劉公島之后,廣大士兵積極抵抗。一些貪生怕死的將領逼海軍提督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寧死不降,在絕望中服毒自盡。后英國顧問浩威假托他的名義起草投降書,向日本投降。日艦隊開進威海衛(wèi)港,在劉公島登陸。至此,威海衛(wèi)基地完全陷落。清朝戰(zhàn)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VS慈禧:哪管國家興亡 , 生日非過不可。“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 明治天皇:以餓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飯,鼓動著他的臣民為戰(zhàn)艦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個銅板。中國為何敗?內因:統(tǒng)治腐朽,制度落后(根);清政府避戰(zhàn)求和政策(重);未能充分動員民眾;官兵臨陣脫逃;武器裝備落后;外因:日本蓄謀已久,且制度先進;西方列強對日本的支持。結果:《馬關條約》①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加重財政負擔)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列強對中國經濟侵略由以商品輸出為主轉為以資本輸出為主)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深入到內陸)割地賠款設廠通商時間1895年人 物李鴻章內 容 影 響 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 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這場戰(zhàn)爭使日本獲得戰(zhàn)爭賠款庫白銀兩億兩,加上日本掠奪的大量艦船、武器、物資,折合日元5.1億元,相當于日本全國一年財政收入的4.5倍。借這筆巨款,日本進一步發(fā)展工業(yè),擴軍備戰(zhàn),其中85%被日本政府充作軍費,日本迅速成為世界級的強國。中英《南京條約》 ①割讓香港島;②賠銀2100萬元;③五口通商 (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④協(xié)定關稅。中日《馬關條約》①割讓遼東半島、 臺灣、澎湖列島;②賠銀二億兩;③增開口岸 (重慶、沙市、蘇州、杭州)④在華設廠。④經濟侵略加劇;⑤受控制程度加深。①割地面積增加;②賠款數(shù)額倍增;③侵略深入內地;探究:對比下列兩個條約,你有何看法?影響:《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臺灣人民的抗日武裝斗爭1895年6月---10月臺南陷落抗擊日軍50000余人臺灣居民與日軍 戰(zhàn)斗100余次抗擊日本3個近代化師團和1支海軍艦隊打死打傷32000余人不堪回首的日本殖民50年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日本殖民統(tǒng)治臺灣的50年間,毫無人性的日本侵略者殘忍殺害了約數(shù)十萬臺灣民眾,平均每6個臺灣人中就有一人死于國難。劉永福與臺灣軍民誓師抗日圖列強在中國掀起了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狂潮。熊代表俄國犬代表英國蛤蟆代表法國鷹代表美國香腸代表德國代表清政府的三個人物太陽代表日本 《時局圖》揭露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還有揭露清政府腐敗。反映了愛國者呼吁中華民族覺醒,挽救民族危亡的愛國之情。國別 勢力范圍 割占和強迫租借的地區(qū) 德國 山東 膠州灣 俄國 長城以北和新疆 旅順和大連 法國 廣東、廣西和云南 廣州灣 英國 長江流域 “新界”、威海衛(wèi) 日本 福建 割占臺灣和澎湖列島 門戶開放時間提出內 容 1899年美國①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②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 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反映出美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侵 華政策上的矛盾。評價 “門戶開放”政策,實質美國政府企圖用 “機會均等”的手段,緩和列強爭奪中國的矛盾,讓美國有機會插足別國的租借地和勢力范圍之內,保證中國市場對美國資本和商品的自由開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