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09年高考政治關鍵知識復習——哲學常識部分一、辯證唯物論關鍵點一: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基本原理: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人類產生之后,人們能夠有意識地改造自然,但自然仍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因此,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方法論要求: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務必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關鍵點二:物質決定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基本原理:辯證唯物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是第一性,意識是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方法論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反對主觀主義,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關鍵點三: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不同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著不同的反作用基本原理: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方法論要求: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前提下,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反對否認意識能動作用的形而上學觀;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心主觀點。關鍵點四:規律的客觀性原理基本原理: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既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改變或消滅規律,人們能夠利用對規律的認識,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指導實踐活動,改造客觀實踐;也可以改變或創造條件,限制規律發生破壞作用的范圍,發揮其積極作用,為人類某福利。方法論要求:承認規律的客觀性,按客觀規律辦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關鍵點五:客觀規律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基本原理:(1)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離不開發揮主觀能動性。無論是認識規律,還是在事物的運動變化中具體把握規律,利用規律,都要求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當時當地的實際進一步分析和研究規律。總之,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運用規律的必要條件。(2)發揮主觀能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按客觀規律辦事??陀^規律始終制約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從質的差別來看,人們是否按規律辦事,決定著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否收到積極的效果;從量的差別來看,人們按規律辦事的程度,決定著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收到的積極效果的程度??傊?,尊重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方法論要求:尊重規律,即按規律辦事,實事求是二、唯物辯證法關鍵點一: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基本原理:聯系的普遍性是指聯系是普遍存在的。聯系的普遍性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任何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是相互聯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與周圍的其他事物相互聯系著;第三、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著的統一整體。方法論要求: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要正確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真實聯系,就要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以及內部的聯系,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去改變條件或創造條件,建立新的具體聯系。反對:割裂事物之間的聯系,用形而上學孤立的、片面的觀點來認識和處理問題。關鍵點二: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基本原理:聯系的客觀性是指,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聯系,它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用主觀臆造的聯系代替客觀事物本身的聯系是典型的唯心主義。堅持聯系的客觀性,就是要把普遍聯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方法論要求: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并不是說人們對事物的聯系是無法改變的。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反對:主觀臆造聯系,把本來不存在的聯系強加給事物。關鍵點三: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基本原理:整體部分區別內涵由事物的各內在部分相互聯系構成的有機統一體及其發展的全過程構成事物有機統一體的各個方面及發展全過程的各個階段地位與功能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整體的功能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聯系不可分割整體由部分構成,整體功能的形成離不開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體的部分,部分離開整體就不再具有部分原有的功能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反之,部分也制約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起決定作用相互轉化整體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方法論要求:(1)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從根本上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系。(2)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局思想。反對:只考慮整體利益、忽視局部利益和只重視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體利益于不顧,把整體和部分割裂開來的錯誤傾向。關鍵點四: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原理基本原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恒發展著的物質世界,一成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發展就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即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方法論要求:要求我們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要明確事物處于怎樣的階段和地位;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反對形而上學靜止地看問題。關鍵點五: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基本原理: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方法論要求:正確對待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困難,堅定信心,不畏艱難,勇往直前,支持新事物的成長,要堅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關鍵點六: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基本原理: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屬性、趨勢,又叫“斗爭性”。統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趨勢,又叫“同一性”,它有如下兩種情形:第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矛盾雙方的轉化是需要一定條件的,是現實的、有條件的,而不是虛幻的、任意的。沒有一定的條件,矛盾雙方不可能轉化。“對立”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而“統一”則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方法論要求: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一,始終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我們要如實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關鍵點七: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沒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又是可以變化的。這是說普遍與特殊的相對性,也是二者具有同一性的表現。方法論要求:(1)掌握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對于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有助于我們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有助于我們掌握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學工作方法。(2)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關鍵點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關系原理基本原理:(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主、次矛盾相對應而存在,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為前提,失去其中一方,別一方也就不存在了。主要矛盾支配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又會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和解決。(2)主、次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原來主要矛盾的解決或基本解決,會使原來處于次要地位的矛盾突出起來,成為新的主要矛盾。客觀情況的變化發展,也會導致主次矛盾的相互轉化。方法論要求:主次矛盾及其相互關系的道理,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點,又要學會統籌兼顧。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這是由主要矛盾的支配地位和決定作用所要求的。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因為次要矛盾對主要矛盾有一定的影響,并且它們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相互轉化。三、認識論關鍵點一: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基本原理:人的主觀能動性又叫人的自覺能動性,是人特有的能力與活動,是人區別于物的特點。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制約??陀^規律始終制約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人們是否按規律辦事,決定著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否收到積極的效果。人們按規律辦事的程度,決定著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收到積極效果的程度??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和前提。一定的條件也是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和前提,不顧實際條件而蠻干同樣是錯誤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還受到一系列主觀因素的制約,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必須不斷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方法論要求: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必須自覺地總結經驗,積累知識、積累能力。在發揮主觀能動性時,要善于把這些主觀因素充分調動起來,進行新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同時,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必須選擇正確的利益出發點,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使我們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有益于人類,有益于國家,和益于集體。關鍵點二:合理想象和創造性思維的科學思維方法內容合理想象創造性思維辯證統一區別合理的科學的想象,是立足已知事實,根據已知規律,充分發揮人的思維潛能創造性思維要求人們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面對實際,敢于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聯系合理想象和創造性思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能力和方法,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極為有益的方法論意義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要培養合理想象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要善于運用合理想象和創造性思維的方法方法論運用:在認識事物的本質與規律的過程中,要善于把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結合起來,培養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要注意:第一,要善于發現問題;第二,要敢于超越;第三,務必積累知識,把握已知規律;第四,要正確對待靈感和頓悟;第五,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關鍵點三: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基本原理:世界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是無限的,因此,就對整個世界的認識而言,人的認識運動沒有也不可能結束。人們應當在實踐基礎上不斷地深化認識、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方法論要求: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實現理論創新。反對錯誤傾向:反對思想僵化、認識固定化的觀點,反對一切停止、悲觀、無所作為的觀點。關鍵點四: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基本原理: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是推動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認識的最終目的,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傊瑢嵺`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依賴于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真理、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阻礙實踐的發展。方法論要求:堅持實踐一的觀點,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反對錯誤傾向:反對教條主義地對待理論,反對思想僵化的觀點;反對只強調實踐決定認識,否定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學的觀點;反對片面夸大認識的反作用,否定實踐決定作用的唯心主義觀點。既承認實踐決定認識、又承認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這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是第一位的,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二者的地位與作用是不同的。關鍵點五:在社會實踐中實現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1、無論是改造客觀世界,還是改造主觀世界,都離不開實踐。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也是個人在社會中進行的活動,因而實踐是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統一的基礎。2、人們只有在實踐中實現主觀與客觀科學的統一,才能確立想問題、辦事情的正確價值導向。才能正確的認識客觀世界,成功地改造主觀世界。這應當是我們追求的世界觀境界。3、人們只有在實踐中自覺地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積極地為社會做出貢獻,才能實現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這應當是我們追求的人生觀境界。四、歷史唯物主義關鍵點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基本原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落后的、反動的、非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方法論要求:(1)從客觀存在的社會實際情況出發(一切從實際出發);(2)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認識。重視真理、科學理論的重大作用。關鍵點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基本原理: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凡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符合人類根本利益的價值觀都是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及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普遍的、顯著的導向作用,正確的價值觀起積極的促進作用,錯誤的價值觀起消極的阻礙作用。方法論要求: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重視價值觀對改造客觀世界和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作用。關鍵點三: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辯證統一關系的原理基本原理:①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本質上是一致的。一致性表現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互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相互促進、共同發展。②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本質上一致,并不是說二者之間沒有矛盾,事實上二者常常發生矛盾。因為集體利益是全局利益、長遠利益的體現,而個人利益一般表現為局部利益或眼前利益。當二者發生矛盾時,要自覺維護集體利益,必要時犧牲個人利益維護集體利益。方法論要求:要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又不忽視個人的正當利益。反對的錯誤傾向:既要反對個人利益至上的個人主義、小團體主義,又要反對忽視和損害個人正當利益的方法。關鍵點四: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原理基本原理:個人與社會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個人與社會相互區別,不能等同。個人與社會相比較,社會起著根本的、決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個人是社會中的個人,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人的發展更需要社會提供種種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是所有個人及其集體努力的結果。一切個人活動的總和構成社會的整體運動及發展。方法論要求: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反對錯誤傾向:把個人凌駕于社會之上,過分夸大個人的需要、個人的意志,把某個個人看作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性力量。關鍵點五: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基本原理:人生價值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二者之間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在人生價值的兩方面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應該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方法論要求:我們應該利用和創造條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在奮斗中不斷實現和提高人生價值;我們要實現人生價值,必須走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誤區。 關鍵點六: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表現在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從根本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方法論要求:我們必須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堅定地走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的道路,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對于青年學生來說, 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就是要堅定地走與人民群眾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反對錯誤傾向:忽視甚至否認群眾對實踐的決定作用的唯心主義英雄史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