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課 岳陽樓記教學目標1.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中的實詞,了解文中“以”“則”等虛詞和“然則”“得無”等詞的用法。朗讀、背誦全文。2.了解文章寓情于景、卒章顯志的寫法,把握作者獨辟蹊徑、精心設計的巧妙;正確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內涵。3.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抱負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導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對歷史和傳統文化思想的借鑒。教學重點及難點1.體會寓情于景,卒章顯志的寫法。2.感受作者胸襟、抱負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政治思想,引導學生對人生的思考。第一課時激情導入 封建時代許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當作自己的人生信仰。他們為官時積極從政,力主改革,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貶時,則寄情山水,獨善其身。蘇軾、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別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更是表現出了闊大的胸懷和遠大的抱負,成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名篇《岳陽樓記》。自主學習【課題解析】 岳陽樓在湖南省岳陽市巴丘山下,原來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朝張說在閱兵臺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人雅客登樓賦詩。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孟浩然等詩人相繼登樓吟詠,岳陽樓聲名鵲起。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1.走近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望亭)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謚號“文正”,有《范文正公集》傳世。2.寫作背景宗仁宗慶歷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張,觸動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罷去參加政事(副宰相)的職務,貶放鄧州(現河南省鄧縣)。第二年六月,謫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即將落成,函請范仲淹作記并附上《洞庭晚秋圖》。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就是在這年九月十五日誕生的。(3)通假字①百廢具興(“具”通“俱”,全,都)②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囑托)課文朗讀自主學習【文本初讀,整體感知】(1)理清文章結構。【交流點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1段):記敘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由此發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體。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第1層(2段):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并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第2層(3~4段):用兩個排比段分別寫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5段):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第四部分(6段):點明作“記”的時間。 (2)寫文章,往往以一兩個警句(關鍵性詞句)振起全篇,第1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這背景是什么?說明了什么?【交流點撥】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基礎上“重修岳陽樓”,這說明滕子京在謫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條。由此可見作者欣賞他的闊大胸襟,與一般的“遷客”不同。 合作探究1.第2段寫洞庭湖的全景,用“銜遠山,吞長江”,如果把“銜”改為“連”,把“吞”改為“接”好不好?為什么?【交流點撥】洞庭湖是無生命之物,用“銜”“吞”則使人產生有生命之感,把“遠山”“長江”跟洞庭湖的關系寫得活靈活現,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動人畫面。如果用“連”“接”來替換,只是客觀地說明三者的相對位置,畫面是靜止的,效果沒有這樣好。2.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交流點撥】(1) 氣勢非凡:銜遠山,吞長江。 (2)寬闊無邊: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3)湖光山色: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作者沒有停留在寫景上,而用“然則”從岳陽樓的地理形勢,轉入寫什么?【交流點撥】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4.第3段渲染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交流點撥】極力渲染“悲”的氣氛。因己而悲。5.第4段渲染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交流點撥】極力渲染“喜”的氣氛,因物而喜。課堂小結 今天學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們知道封建士大夫們尚且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胸懷天下,以天下事為己任,努力成才,勇擔責任,為國家的富強作出貢獻。 板書設計一、寫背景和作記緣由。二、描寫岳陽樓周圍的景色。三、抒發曠達胸襟和政治抱負。四、點明作“記”的時間岳陽樓記第二課時激情導入 名樓風范照千古;憂樂情懷啟后人。多少遷客騷人、仁人志士見岳陽樓而生發萬千感慨。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合作探究【文本探究】1.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點撥】 “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喜”。這樣寫是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入議論,突出全文的主旨。2.“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 “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交流點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講“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講“樂”,“后天下之樂而樂”。 3.“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交流點撥】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和規箴之意。4.寫“古仁人之心”的目的是什么?[交流點撥]作者借“古仁人之心”,抒發自己的政治主張和遠大抱負。5.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交流點撥】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里說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來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并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著借鑒和教育的意義。 6.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樣推出這個警句的?【交流點撥】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設問方式逐層推進,最后才點出警句。先用比較方式設問,以“不以物喜……則憂其君”闡明“古仁人之心”的內涵,顯示了“古仁人”的闊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進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問“何時而樂”,使文章又推進一層。設問后而警句出現,給人印象極深。 【品味語言】1.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交流點撥】 “銜遠山”洞庭湖中有許多小山,用“銜”字形象地寫出湖與山的關系。“吞長江”長江流經洞庭湖,用“吞”字,不僅形象地寫出湖與江的關系,而且“吞”字聲音寬舒洪亮,讀來氣勢磅礴。“銜”、“吞”字連用,化靜為動,使描寫的景物富于動態和活力,“浩浩湯湯”字音響亮,疊字加強氣勢,形容水大流急,既繪聲、又繪形。“氣象萬千”寫洞庭湖上景象變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橫無際涯”的“橫”,顯得境界開闊而有氣魄,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煉字的功力。 2.沙鷗翔集,錦鱗游泳。【交流點撥】這個對偶句也是兩個主謂短語。“沙鷗”、“錦鱗”,名詞相對。錦鱗,代魚,以局部代全體,用的是借代的修辭格。“翔集”、“游泳”,動詞相對。這句寫洞庭景物的優美,可與毛澤東《沁園春》名句“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并讀。3.“居廟堂之高則憂……則憂其君”【交流點撥】互文是文言文中一種獨特的語言現象。這種甲中有乙、乙中有甲式的互文包含著豐富的內涵。 合作探究【寫作借鑒】1.剪裁的繁簡得宜。作者胸有全局,布施統一,他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說理申志上,因而寫巴陵勝狀只以幾筆帶過,惜墨如金。2.情景的相互交融。喜時則萬物俱明,悲時則諸景皆黯,觸景生情,緣物抒情。不僅因景生情,而且寓情于景,字字皆景而聲聲有情。寫悲則用特征性的形象,虎嘯令人戰栗,猿啼催人淚下,使不說悲而悲愴欲絕;寫喜則擇取輕捷的水鳥,閑適的游魚,使不言喜而喜不自禁。 3.結構的層層深入。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湖景的彩繪后,涌起情感的波瀾;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議論的后浪。情中潛理,理中蘊情,逐層披露,迭進深入,如深山探寶,漸入勝境,最后歸結到作者的人生觀,規勉老友,激勵自己,警策后人。遷移拓展 一個封建文人能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是難能可貴的,在當時具有積極的意義,在今天是否仍有借鑒作用?【交流點撥】今天時代不同了,時代要求我們具有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高尚情操。我們應自覺的擔負起振興中華,繁榮祖國的重任,反對和鄙棄那種一事當前先為自己打算的卑鎖思想。課堂小結今天學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們知道封建士大夫們尚且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胸懷天下,以天下事為己任,努力成才,勇擔責任,為國家的富強作出貢獻。板書設計敘述 一、作記緣由(敘述政績)描寫 二、寫景洞庭湖大觀 抒情 抒遷客騷人情——悲(去國懷鄉,憂讒畏譏)——以物喜與下文形 ——喜(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 以己悲成對比議論 三、議論探求古仁人之心的內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哉?——闊達胸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遠大抱負岳陽樓記范仲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岳陽樓記.ppt 岳陽樓記(視頻朗誦)_標清.wmv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