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泰國 三寶公寺 印尼 三寶廟云南鄭和公園 紀念鄭和的郵票一、鄭和下西洋 鄭和: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 他從小聽說了許多海外的情況,學到了很多航海知識,培養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英勇無畏的氣概。 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他率領船隊出使西洋。鄭和(1371—1435) 明代杰出的航海家 鄭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西洋:指現在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一帶海域及沿岸地區 西洋目的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明史·鄭和傳》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151.8米24.5米鄭和寶船哥倫布旗艦馬船糧船水船坐船戰船寶船紅海沿岸非洲東海岸鄭和遠航范圍(1405-1433)劉家港文萊越南孟加拉馬來西亞印度沙特索馬里印 度 洋時間 次數 規模 人數 到達范圍 1405~1433年先后7次最大的海船長44丈(151.8米),寬18丈(61.8米)。每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僅首次出海就27000多人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概況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東南亞,鄭和同國王乘坐大象接受當地居民載歌載舞的歡迎阿拉伯,進行品交易非洲,受到當地黑人的熱烈歡迎材料二:鄭和的船隊,船上裝載著金銀寶貨,以絲綢瓷器最受當地人的喜愛。他們從各國換回珠寶、香料和藥材等特產。船隊返航時,許多國家的國王和使臣,往往搭乘他們的船只,前來中國訪問材料一:紀念鄭和下西洋郵票意義一: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材料三: 圓滿完成外交使命之外,鄭和還成功地開辟了新的航線,他發現經過印度古里(今科澤科德)和溜山(今馬爾代夫群島),可以避開風暴區,直接到達阿拉伯半島紅海沿岸和東非國家。意義二: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鄭和下西洋沒有給當時明朝帶來多大的經濟利益,反而讓這種厚往薄來的貢賜體系增加了明朝的經濟負擔。結合材料,歸納鄭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一 史書記載洪武末年時:“倉廩充積,天下太平。”建文帝時:“家給人足,外門不闔。”到永樂年間,明王朝統治已臻極盛。材料三 宋元以來,海船制造技術與航海水平大為提高,如指南針的應用、地理知識日見豐富等。材料四 鄭和,回族,出身于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蘭教和佛教。從小養成了吃苦耐勞和英勇無畏的氣概。在“靖難之役”中立下赫赫戰功,有一定的政治經驗和組織才能。明朝初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提供了雄厚的基礎材料二 明成祖即位后,隨著國內形勢的轉好,眼光開始移向海外,要求擴大對外關系,以遠播明朝聲威,進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貢體系。明成祖的大力支持,鼓勵對外交往造船技術的提高指南針的運用天文、地理知識的進步鄭和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英勇無畏的氣概,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和經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繼光二、戚繼光抗倭戚繼光 明代杰出的軍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登州(今山東蓬萊)人。出身將門,17歲承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擔負起防御倭寇的任務。戚繼光先后在山東、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率領的軍隊被稱為“戚家軍”,他本人也與俞大猷等同為抗倭名將,聲名遠揚。 明朝時,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商品貿易興盛,在地理上又靠近日本,因此成為倭寇侵擾的對象。當時明朝的不少官僚、富豪也下海經商,其中一些官僚、奸商以及沿海海盜與倭寇相勾結,為虎作倀,趁火打劫,使倭寇更為囂張。明代繪畫《倭寇圖卷》(局部)畫面描繪了民眾遭受倭患而逃難的情景相關史事戚繼光抗倭原因經過結果評價倭寇走私、搶劫,損害百姓生命財產抗倭形勢圖臺州大捷戚繼光抗倭原因經過結果評價倭寇走私、搶劫,損害百姓生命財產臺州九戰九捷,消滅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倭寇倭患基本解除,抗倭斗爭取得勝利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和愛國主義者考考你 戚繼光抗倭為什么能取得勝利? 材料一:戚繼光組建了戚家軍,紀律嚴明,英勇善戰……在臺州九捷中,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大力支持,蕩平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廣東,與當地明軍并肩作戰,剿滅那里的倭寇。 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繼光 知識拓展: “凡是臨陣退縮,允許甲長割兵耳,隊長割甲長耳,哨官哨長割隊長耳,把總割哨官哨長耳。收兵回營,查無耳者,斬;一人退卻則一人被斬首,全隊退卻隊長被斬首,隊長殉職而全隊退卻則全隊被斬首” “凡行列不齊,行走錯亂,擅離隊伍,點鼓不行,聞金不止,按旗不伏。。。言語喧嘩者,俱治軍法。”——戚繼光《紀效新書》 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1.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 。 2.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3.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4.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一片丹心風浪里,心懷擊楫敢忘憂!”“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年華” ---戚繼光這些詩句抒發了戚繼光怎樣的情懷和抱負? 抒發了戚繼光不追求個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愛國情懷 一朝慈母離兒聚,再續堂堂盛世聲。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1999年12月20日零時,當五星紅旗在澳門夜空高高飄揚的那一刻,《七子之歌》的旋律響徹神州大地,離散400多年的游子——澳門,正式跨入了“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時代。 澳門作為中國最后一塊外國作為殖民地的地區,回歸的意義不言而喻。1999年12月19日下午5時許,葡萄牙國旗最后一次從澳門總督府大樓降落,中國駐澳門部隊,跨過了珠江拱北海關管理線,正式踏入澳門土地;第二天,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何厚鏵臨時辦公室所在地——大豐銀行大樓升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特區區旗;《澳門日報》于凌晨1點搶發了第一份回歸報道號外;街頭的澳門警察,全部佩戴了澳門特區新警徽和新帽徽,取代了原先帶有葡萄牙色彩的舊警徽。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材料: 隨著從歐洲到亞洲的新航路的開辟,從16世紀開始,西方殖民者相繼來到東方,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 閱讀材料并結合課文,找出最早侵略中國的歐洲殖民者及侵略活動。 葡萄牙 1553年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明朝前期——國力強盛——鄭和七下西洋明中后期——國勢衰落 ——戚繼光抗倭 暴力沖突友好交往 當時處于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已經由強盛逐漸轉向衰弱了 。知識整合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課后習題1、自1405年到1433年間,一支船隊歷經亞、非30余國,涉10萬余里,七次英雄式的遠航,遠及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是( ) A.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 B.麥哲倫環球航行C.鑒真東渡日本 D.鄭和下西洋D2、鄭和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他的足跡最遠到達( )A.菲律賓群島 B.波斯灣沿岸 C.印度半島 D.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D課后習題3、年少時寫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邁詩句,立志報效祖國的明代抗倭名將是( )A.鄭和 B.戚繼光 C.鄭成功 D.俞大猷B4.(2018·四川自貢)12.下列選項與“古代對外友好交往”這一主題不符的是( ) A.玄奘西行 B.鑒真東渡 C.鄭和下西洋 D.戚繼光抗倭D5.(2018·福建)25.右圖所示歌詞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鄭和下西洋 B.戚繼光抗倭 C.鄭成功收復 D.左宗棠收復新疆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B課后習題4 、民族英雄戚繼光最主要的貢獻是( )A.統一了女真各部 B.肅清了東南沿海的倭寇C.趕走了荷蘭殖民者 D.打敗了沙俄侵略軍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5課明朝的對外關系(共35張PPT)1.pptx 鄭和下西洋.mp4 鴛鴦陣.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