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源于《七彩教育網》http://www.7caiedu.cn 上冊知識清單原 理方 法 論反 對唯物論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① 物質決定意識;② 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自覺樹立正確的意識,重視精神的力量唯心主義↓主觀主義(教條主義、經驗主義)辯證法聯系的觀點事物是普遍聯系的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孤立的觀點因果聯系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割裂因果聯系整體與部分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割裂整體與部分的聯系發展的觀點事物是發展變化的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靜止的觀點內外因的關系(原因)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事物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堅持內外因相結合重視內因不忽視外因質變與量變的關系(狀態)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堅持適度原則不失時機促成飛躍重視量的積累學會優化結構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趨勢)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則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準備走曲折的路滿腔熱情地支持新事物矛盾的觀點矛盾一分為二片面的觀點矛盾的普遍性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不承認矛盾,回避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刀切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割裂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主次矛盾抓重點,抓關鍵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不分主次主次顛倒矛盾的主次方面分清主流與支流 下冊知識清單第五課 透過現象認識本質1、人的主觀能動性。⑴ 什么是人的主觀能動性:◇ 人的主觀能動性,又叫人的自覺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能力與活動,是人區別于物的特點。它包括相互聯系著的三個方面:① 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以及人們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能動地認識世界的活動。(“想”)② 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以及人們在認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做”)③ 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所具有的精神狀態。(決心、意志、干勁等)⑵ 為什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① 事物的本質與規律隱藏于現象之中,人們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抽象思維能力,才能透過事物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與規律,從而正確地指導人們的活動。即認識事物的本質與規律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② 事物不會自動滿足人的需要,人們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實實在在的行動,利用規律和條件,才能改造世界,創造美好的生活。即創造美好的生活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③ 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種種困難、挫折甚至暫時的失敗,這就需要堅強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勁,需要充滿活力的精神狀態。即克服重重困難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④ 總之,人們要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有所建樹,就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⑶ 怎樣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① 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客觀因素的制約,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從客觀實際條件出發。② 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還受一系列主觀因素的制約,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必須不斷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2、認識的根本任務。⑴ 什么是認識的根本任務:◇ 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⑵ 為什么要實現認識的根本任務:① 從現象與本質、規律的區別來說,認識了現象不等于認識了本質和規律。② 從認識的程度、水平來說,認識需要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③ 從認識的作用來看,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識,能更好地指導實踐。⑶ 怎樣實現認識的根本任務:① 占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② 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3、現象與本質的關系。⑴ 區別:① 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聯系,它是個別的、多變的東西。② 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同類現象中一般的東西,是事物相對穩定的內部聯系。⑵ 聯系:① 現象是本質的表現。② 本質總要表現為一定的現象。4、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⑴ 區別:① 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通過人的感覺器官直接感知。② 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⑵ 聯系:① 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正確、更可靠、更深刻。② 感性認識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認識。5、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關系。⑴ 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⑵ 客觀規律始終制約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⑶ 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和前提。6、真理和科學理論。⑴ 真理是人們對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⑵ 科學理論是把真理性的認識系統化,按其內在邏輯構成的一定的體系。7、認識要不斷地深化、擴展、向前推移。⑴ 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發揮思考的作用,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⑵ 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人們把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并接受實踐的檢驗,使之得以修正和完善。8、科學思維方法。⑴ 分析與綜合相結合。① 什么是分析與綜合:1)分析是把事物的整體或過程分解為各個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2)綜合是把分解開來的各個要素結合起來,組成一個整體的思維方法和思考過程。② 為什么要進行分析與綜合相結合:1)只有對各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從整體上進行正確的綜合,從而真正地認識事物。2)只有對事物各種要素從內在聯系上加以綜合,才能正確地認識整個客觀對象。3)分析與綜合密不可分,是統一的科學思維方法。③ 怎樣進行分析與綜合相結合:1)不僅要分析每一個要素,還應分析要素與要素之間的聯系,找出本質性的東西,從整體中把握各個要素。2)緊緊抓住各個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緊緊抓住對各部分的研究成果之間的內在聯系,從中把握事物整體的本質和運動規律,得出一個全新的整體性的認識。3)既要注意在綜合指導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⑵ 合理想象與創造性思維。① 什么是合理想象與創造性思維:1)合理想象是立足已知事實,根據已知的規律,充分發揮了人的思維潛能,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極為有益的科學思維方法。2)創造性思維是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面對實際,敢于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② 怎樣進行合理想象與培養創造性思維:1)要善于發現問題。2)要敢于超越。3)務必積累知識,把握已知規律。4)要正確對待靈感和頓悟。5)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6)多參加實踐,增強動手能力。第六課 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⑴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① 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② 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⑵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① 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② 落后的、反動的、非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⑴ 價值觀不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就不同。⑵ 價值觀不同,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指向就不同。⑶ 價值觀對人生選擇、人生道路同樣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3、判斷價值觀正確與否的標準。⑴ 正確的價值觀要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性,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⑵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共產黨最根本、最高的價值觀。(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⑶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現階段衡量我國人民價值觀正確與否的重要標準。(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⑷ “三個有利于”,是判斷我國改革開放和各項工作的標準,是衡量我們思想和行為的價值標準。(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集體主義。⑴ 什么是集體主義:① 堅持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相結合,促進社會和個人的和諧發展,倡導把國家、集體利益放在首位。② 充分尊重和維護個人的正當利益,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③ 當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⑵ 為什么要堅持集體主義:① 因為它反映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關系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② 因為它正確地解決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③ 因為它是我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力量源泉。⑶ 怎樣堅持集體主義:① 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國家。② 要正確處理個人和他人的關系:要尊重人,要主動關心人,要尊重他人的正當利益。③ 要顧全大局,反對小團體主義。④ 要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的關系。⑴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發揮集體主義的調節作用。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目的,要求在經濟活動中堅持集體主義。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需要發揮集體主義的調節作用。⑷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產生的矛盾,需要集體主義進行調節。第七課 選擇崇高的人生目標1、為什么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⑴ 社會性揭示了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特殊本質,是人類特有的屬性。⑵ 人的社會性制約著人的自然性。2、為什么“人性自私論”從理論到實踐都是錯誤的。⑴ “人性自私論”違反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⑵ “人性自私論”錯誤地把動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⑶ “人性自私論”錯誤地把個人正當利益與“自私”混為一談。⑷ “人性自私論”也不符合歷史和現實。3、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⑴ 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⑵ 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產生能動的影響。⑶ 個人活動受到社會發展的制約。4、個人與社會的關系。⑴ 個人與社會是辯證統一的關系。⑵ 個人與社會相互區別,不能等同。⑶ 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個人是社會中的個人,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是所有個人及其集體努力的結果。5、人生價值。⑴ 什么是人生價值:① 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價值,貢獻)② 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自我價值,索取、回報)⑵ 為什么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① 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才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保障。② 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才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③ 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才是人生價值的可靠標志。⑶ 怎樣實現人生價值:① 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社會提供一定的客觀條件。② 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必要的主觀條件。1)要全面提高個人素質。2)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埋頭實干、發揮聰明才智。3)要有百折不撓、不怕失敗的頑強奮斗精神。6、理想的含義及分類。⑴ 理想的含義:◇ 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⑵ 理想的分類:① 按理想的性質分:科學與非科學、崇高與庸俗。② 按理想的內容分:社會理想、道德理想、職業理想、生活理想等。③ 按奮斗時間的長短分:長期的遠大理想、近期的具體理想。7、崇高理想的作用。⑴ 崇高的理想對人生、對社會有著重大的指導和促進作用。⑵ 崇高的理想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⑶ 崇高理想是我國民族團結、共同奮斗的精神力量。⑷ 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8、共同理想與最高理想的關系。⑴ 最高理想與共同理想都是社會理想,它們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⑵ 共同理想是實現最高理想的基礎和必經階段。⑶ 實現共同理想,必須以最高理想為根本方向。(共同理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高理想:共產主義理想。)9、理想與現實的關系。⑴ 理想源于現實,高于現實。⑵ 理想可以轉化為現實。10、如何實現理想。◇ 要把理想轉化為現實,需要多方面的條件,而從主觀方面來說,特別需要艱苦奮斗。① 艱苦奮斗是有志者應有的精神境界。② 提倡艱苦奮斗,是由我們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第八課 自覺投身社會實踐1、實踐的含義及基本特征。⑴ 實踐的含義:◇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⑵ 實踐的基本特征:① 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實踐的手段)② 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③ 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2、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⑴ 變革自然的生產實踐活動。⑵ 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活動。⑶ 科學實驗活動。3、實踐對社會發展的作用。⑴ 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① 生產實踐決定著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和發展。② 生產實踐決定著各種社會關系的形成和發展。③ 生產實踐是人們從事政治、教育、科學、藝術等實踐活動的基礎。⑵ 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推動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和進步。① 社會關系的調整和變革能夠反作用于生產活動,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② 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能夠促進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③ 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時期以后,階級斗爭已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人們調整社會關系的實踐主要表現為進行改革。⑶ 科學實驗是歷史前進的有力杠桿,其作用集中表現在提高物質生產和改造社會活動的水平上,使人類能夠更合理地從自然界獲取物質生活資料,使社會獲得全面進步。4、實踐與認識的關系。⑴ 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①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1)認識是適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2)認識是在變革對象的實踐中發生的。②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1)實踐的發展不斷提出新的認識課題,提供新的經驗,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發展。2)實踐的發展提供新的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從而推動認識的發展。③ 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把理性認識應用于實踐,去指導實踐。)④ 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⑵ 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⑶ 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5、人民群眾的含義及作用。⑴ 人民群眾的含義:◇ 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其主要的穩定的部分是勞動群眾。⑵ 人民群眾的作用:① 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②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因而從根本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③ 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從而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1) 勞動群眾創造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實踐,為人們從事一切精神生產提供了物質前提。2)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產生的源泉。3)勞動群眾還直接創造了精神財富。④ 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6、如何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⑴ 要相信群眾。⑵ 要依靠群眾。⑶ 要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7、青年學生要走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的道路。⑴ 青年學生為什么要走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的道路:① 這是由青年學生的特點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改革開放的實踐需要所決定的。② 青年學生只有與工農群眾相結合,虛心向工農群眾學習,汲取人民群眾的經驗和智慧,才能不斷拓展、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③ 青年學生只有在這樣的偉大實踐中,才能使自己更快地成長和成熟起來。⑵ 青年學生如何走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的道路:① 既要學習書本知識,又要參加社會實踐,要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② 應該在“情、理、行”三方面來一個徹底的轉變。8、改造主觀世界。⑴ 改造主觀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⑵ 在改造主觀世界中,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處于核心的地位。⑶ 在主觀世界中,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統一的,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世界觀。9、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的關系。⑴ 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⑵ 改造主觀世界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⑶ 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⑷ 通過自覺改造主觀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