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慶祝西藏百萬農奴解放50周年文綜高考復習及預測湖南省郴州市嘉禾一中教研室 羅石文 424500(郵編) 一、熱點背景:2009年3月28日是第一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西藏自治區28日上午10時在拉薩舉行慶祝大會,慶祝西藏百萬農奴解放50周年。“走向陽光——慶祝西藏百萬農奴解放50周年文藝晚會”在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與首都各界近千名群眾一同觀看了演出。1959年民主改革前,西藏處于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統治之下,由官家、貴族和寺院上層僧侶三大領主組成的農奴主階級對廣大農奴和奴隸進行極其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西藏人民災難深重、生存維艱,西藏社會陷入極度貧窮落后和封閉萎縮的狀態。自治區九屆人大二次會議把3月28日確定為“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這是西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這一天是西藏人權史上、社會發展史上的偉大轉折。50年滄桑巨變憶歷史壯舉,50載奮斗征程寫壯麗篇章。50年來,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經過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社會面貌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2009年3月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西藏代表團的審議。胡錦濤強調,要把思想上的弦繃得緊而又緊、把各項工作做得實而又實,同時謀長久之策、行固本之舉,筑牢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統一的堅固長城,推進西藏從基本穩定走向長治久安。二、知識鏈接:(一)政治學科:1、經濟常識:(1)市場經濟具有競爭性、開放性的特征。隨著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西藏和祖國各地應該進一步加強經濟合作與交流,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2)推動西藏經濟的發展。按照我國的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積極推動西藏經濟的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西藏經濟將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3)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社會主義生產目的。(4)國家的宏觀調控。(5)財政的巨大作用。2、哲學常識: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要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客觀規律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客觀的;整體與部分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內外因辯證關系;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3、政治常識: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職能;人民是國家主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中央政府是中國惟一合法政府,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可分割;我國國家機構組織和活動的原則;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實行依法治國,就是將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納入依法治國的軌道。中共的地位、作用、宗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我國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政策;我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義務;我國處理對外關系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二)歷史學科:西藏自古即與祖國大陸密不可分;從唐至清,漢藏兩族的交往對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中國歷代政府在西藏先后建立了行政機構,行使管轄權;西藏人民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對于近代以來外國殖民者的侵略和統治始終進行了艱苦而英勇的反抗斗爭;西藏的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所起的積極作用。(三)地理學科:西藏的自然、區域和文化特征,西藏的資源。西藏自治區面積 120萬平方公里,首府拉薩有“日光城”之稱,并有古跡布達拉宮,保存了燦爛的藏文化。西藏屬西部開發的省份之一。青藏高原由于地勢很高,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農作物主要為青稞。有天然牧場,牦牛號稱“高原之舟”。毛紡織業中心:林芝。西藏地區位于環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地熱資源豐富。新中國成立后,為支持西藏建設,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修建了康藏公路、青藏公路和新藏公路,加強了西藏與其他地區的聯系。國家在青藏高原的青海省轄區內設立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這是對西部開發和保護并舉的重大舉措。青藏鐵路的修建大大改善了西藏的交通條件,進一步加強了西藏與其他地區的聯系。三、創新練習:西藏自治區面積 120萬平方公里。西藏旅游資源所蘊涵的新奇感、神秘感、粗獷感和原始感首府拉薩有“日光城”之稱,并有古跡布達拉宮,保存了燦爛的藏文化。西回答1-4題:1.“日光城”拉薩屬于( )A.自然景觀 B.物質文化景觀 C.精神文化景觀 D.旅游文化景觀2.在現代旅游中,就目的性來講,占絕對優勢的是( ) A.探親訪友 B.娛樂消遣C.科學研究D.調研采風3.西藏打造世界級精品旅游地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①氣候高寒缺氧②旅游資源的游覽價值低③交通不便④旅游環境的承載量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拉薩的城市建筑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該宗教傳入我國的文化擴散方式屬于( ) A.遷移擴散 B.刺激擴散 C.等級擴散 D.傳染擴散民族問題關于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歷來是統治者非常關注的問題。回答5-8題。5.下圖是清朝乾隆帝頒賜給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與之相聯系的重大歷史現象是:?A.西藏與內地經濟技術交流的密切B.對達賴、班禪轉世的監督 C.封建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 ?D.當時西藏地區封建迷信盛行6.新中國成立后,黨和人民政府實行的民族原則是? A.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B.改革開放 C.平等、團結、共同發展繁榮???? D.區域自治7.9世紀中期出現的“長慶會盟”表明??A.漢藏兩族人民的友誼源遠流長? B.契丹“蕃漢分治”政策的成功??C.北宋與遼對峙局面的形成????? D.南宋和金對峙局面從此確立8.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達成協議,這標志著?①西藏獲得和平解放②中國大陸領土基本解放③西藏自治區正式建立④西藏進入社會主義社會?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2009年3月28日,由中央統戰部、全國政協辦公廳和中央電視臺主辦的“走向陽光――慶祝西藏百萬農奴解放50周年文藝晚會”在北京舉行。晚會展現了50年來西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回答9-10題:9.藏族藝術家才旦卓瑪以一曲《翻身農奴把歌唱》,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翻身農奴獲得新生的喜悅。下列對廢除封建農奴制說法錯誤的是:A.徹底埋葬封建農奴制、完全解放西藏百萬農奴,是西藏歷史上最為廣泛、最為深刻的社會變革,B.是世界廢奴運動的重要里程碑,是國際人權事業的重大進展,為西藏的發展繁榮開辟了嶄新的道路。C.徹底廢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掀開了西藏歷史嶄新的一頁。D.從此西藏和平解放了。10.50年來西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證明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下列關于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B、其基本內容是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C、體現民族平等、民族團結與共同繁榮的原則D、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逐步建立起來的11. 早在1950年,毛澤東主席就指示進藏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你們在西藏考慮任何問題,首先要想到民族和宗教問題兩件事”,“要認真執行民族和宗教政策,尊重宗教信仰和藏民族的風俗習慣”。這體現了 ①宗教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一定的積極作用 ②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③必須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 ④我國公民的信教自由權利能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50年滄桑巨變,西藏經歷了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落后走向進步、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專制走向民主、從封閉走向開放的光輝歷程。當前,西藏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民生改善、民族團結、政通人和,正處于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回答12-13題:12. 西藏50年滄桑巨變其原因有①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西藏繁榮發展提供了保障②西藏百萬農奴成為了主人③我國消除了各民族之間的差異④我國實現了各民族的共同繁榮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3.馬克思指出:“只有當實際日常的關系在人們面前表現為人與人之間和自然之間極明白而合理關系的時候,現實世界的宗教反映才會消失。”馬克思的這個論斷表明了A. 宗教是實際日常關系在人的頭腦中的真實反映B.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不能成為有組織的社會力量C.宗教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是有規律的D.宗教有調整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安定的作用14.材料一:2009年3月28日,西藏自治區在拉薩布達拉宮廣場舉行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慶祝大會,13280名各族各界代表參加了慶祝大會。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慶黎在大會上作了講話。他說,西藏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一定要推動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我們一定要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我們一定要維護國家安全和西藏穩定,我們一定要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材料二:西藏民主改革50年來,西藏經歷了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落后走向進步、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專制走向民主、從封閉走向開放的光輝歷程。50年來,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實施了一系列優惠政策,西藏的經濟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社會面貌日新月異。以交通為例,舊西藏沒有一條公路,如今,以公路建設為重點,航空、鐵路、管道運輸協調發展,形成了以拉薩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絡。結合上述材料,請回答:(1)簡要分析在西藏地區發展航空交通的有利和不利自然條件。(2)新中國是怎樣解決和處理西藏問題的?(3)分析說明黨和政府重視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經濟學依據。(4)結合上述材料,運用政治常識有關知識,分析說明應該怎樣推動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15.根據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唐卡”是西藏人民傳統的藝術品,一般掛在墻壁上,表示吉祥幸福之意現珍藏于西藏博物館的明代“孔夫子講學”唐卡是國家一級文物,它中央繡有孔子披袈裟講學的形象,四周則是藏傳佛教和儒學人物的繡像,畫面生動有趣,人物形態逼真傳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魂寶。?(1)“孔會子講學”唐卡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 ?材料二? 自公元634年開始,至公元846年吐蕃王朝瓦解,在這213年間,據不完全統計,唐朝和吐蕃之間使臣來往不少于191次,吐蕃使團來唐125次。唐朝使團入藏66次。 ──馬大正《中國邊疆經略史》?材料三 元朝中央曾于1268年.1287年和1334年三次派官員在西藏大規模清查戶口,還在西藏地區設立了15個驛站,聯成通往大都的交通線,推行并確立了西藏地方的“烏拉”制度(“烏拉”意為徭役.差役。元朝時有專人負責驛站交通事宜.規定驛道沿途居民負責傳送公文,供給馬匹,供應來往官員食宿)。驛站的建立,使西藏的驛道更加暢通和完善,更加密切了西藏與內地的經濟文化聯系。──《中國西藏新聞網》?(2)試用唐朝有關史實說明漢藏人民友好交往的具體表現。??(3)元、明、清三代,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繼續發展,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理明顯加強,試用有關史實予以說明。??(4)比較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藏地區與中原王朝的關系發生了什么重要變化?元朝時西藏地區“烏拉”制度的建立有何積極意義? ?(5)?例舉史實,說明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材料四:長期以來,由于受經濟、交通等因素的影響,西藏地區的壁畫、堆繡、藏戲等文化瑰寶一直蒙著神秘的面紗。隨著青藏鐵路的全線貫通,藏文化逐漸被人們所了解,她成為人們認識西藏、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6)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聯系的觀點的??(7)用政治常識有關知識說明發展藏文化的意義。參考答案:1.B 2.B 3.C4.A5.B 6.C7.A?8.A9. D10. D?11. C12. A13. C14.(1)有利:空氣潔凈,能見度好;對地面生態環境影響相對較小。不利:地勢高,地形復雜;氣候寒冷,天氣多變,氣流不穩定。(2)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達成《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獲得和平解放。“一五”期間,修筑三條進藏公路,即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加強西藏與外部的交通。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和土地改革,推翻了封建農奴制度,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西藏各族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和西藏的主人。1965年,建立西藏自治區。(3)①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的。西藏地區的發展直接關系到我國整個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實現。②這是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所決定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加大中央財政對西藏地區的支持力度,才能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4)①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②建立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這一基本政治制度,大力發展經濟和其他社會事業,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的和諧民族關系;③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④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把愛教同愛國、愛社會主義制度結合起來,堅決反對利用宗教破壞社會穩定行為。15.(1)①漢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②儒學文化影響深遠;③中華民族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2)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長慶會盟”。(3)元明清三代中央政府與西藏關系密切,對西藏進行了有效的管轄。元朝設宣政院管轄西藏地區,西藏正式歸屬中央;明朝加強對西藏管理,派駐衛所,建立僧官制度;清朝建立對達賴、班禪中央政府冊封制度,設駐藏大臣管理西藏,建立“金瓶掣簽制度”。?(4)重要變化:西藏正式成為元朝中央政府的統治區域,此后一直歸中央政府統一管轄。?積極意義:保障了驛道的暢通,有利于元朝中央政府加強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有利于西藏與內地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 (5) 早在公元前,居住在這里的藏族先民就與生活在中原的漢族有密切聯系。到唐朝,藏漢雙方通過王室間的聯姻、會盟,在政治上形成了團結友好的親誼關系,在經濟和文化上建立了密切的聯系,為最終建立統一的國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13世紀中葉,西藏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轄。元朝皇帝設置了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地區軍政要務。?1644年,清王朝取代了明王朝,進一步加強了對西藏的治理。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參議院頒布的民國第一部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明確規定,西藏是中華民國領土的一部分。???(6)①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經濟和交通等因素影響著藏文化的傳播,說明事物之間存在著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關系。②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建立新的具體聯系。青藏鐵路全線貫通,建立了藏文化與外界之間新的具體聯系。?(7)①發展藏民族的優秀文化有利于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②發展藏民族的優秀文化有利于文化交流和合作;③發展藏民族的優秀文化有利于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④發展藏民族的優秀文化有利于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