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二課 與朱元思書教學目標1.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背誦并默寫全文。2.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3.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的語言美,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鑒賞水平。4.通過教讀本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第一課時激情導入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裝扮著中華大地,引得歷代文人墨客為之歌唱。這是一張中國地圖。這里是浙江,讓我們聚焦富春江。唐代許多大詩人都慕名來到這里,并揮毫潑墨,留下了許多精美的詩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詩之路”。為什么那么多詩人會一齊聚首這里,這恐怕得益于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自主學習案【課題解析】 書是一種文體名,先秦時“書”為書信的總名,臣下向國君進言陳詞,親朋之間來往的信件,都稱為“書”。《與朱元思書》是駢體文,又稱“駢文”,是和散文相對的一種文體。駢體文的最大特點就是講究對仗,全篇以偶句為主,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相互對稱,詞性、詞義相互配對,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自主學習案【走近作者】 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書法自成一體,稱“吳均體”,開創一代詩風。在文學方面,他提倡“駢體文”。代表作品:《吳朝請集》,小說《續齊諧記》《齊春秋》《畝記》等【字詞梳理】 自主學習案1?生字注音。急湍( ) 軒邈( )窺谷忘返( ) 橫柯( )2?通假字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有時見日( )3?古今異義許( )窮( )奔( )窺( )tuānxuān miǎokuīkē“反”通“返”,意思是返回“見”通“現”,意為顯現古義:附在整數詞之后表示約數,左右。今義:或許,應允,贊許等。古義:窮盡。今義:貧窮。古義:本文指飛奔的馬。今義:奔跑。古義:看,觀察,偵探。今義:從小孔、縫隙或隱蔽處偷看。【字詞梳理】 自主學習案4?一詞多義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猿則百叫無絕( )直視無礙( )猿則百叫無絕( )一百許里( )猿則百叫無絕( )直視無礙( )爭高直指( )負勢競上( )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絕無百直負沒有第二個斷,停,消失沒有不確數,十的倍數概數,表示多一直筆直憑借背【字詞梳理】 自主學習案5.詞類活用任意東西( )猛浪若奔( )望峰息心( )橫柯上蔽( )皆生寒樹( )6.省略旬(1)(船)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主語省略)(2)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詞“于”)(3)(高山)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省略主語“高山” 7.倒裝句定語后置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名詞作動詞,往東西飄逸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使動用法,使……停止名詞用作狀語,在上面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人感到有寒意課文朗讀自主學習案【文本初讀,整體感知】(1)這封信寫得美不美?和你平時收到的信有沒有不同?【交流點撥】這封書信和一般書信不同,沒有問候的套語和日常事務的敘述,是一篇由清詞麗句構成的寫景小品文。(2)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色的特征?文章的結構特點是什么?【交流點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分合作探究案1.根據作者的描寫,分析這里的山、水“奇”、“異”在何處?【交流點撥】 水異:“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分別用正反兩面,從靜的角度寫水之秀麗清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從動的角度夸張地寫水之壯觀湍急。 山奇:“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從形的角度寫山勢之奇;“泠泠作響,嚶嚶成韻”從聲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奇;“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從光的角度寫林中有日無光之奇。 合作探究案2.“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領挈全篇,卻為什么先寫異水后寫奇山?先“水”后“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3.你認為作者游覽這天下獨絕的奇山異水時心情如何?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表現了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作者筆下的泉聲、鳥聲、蟬聲、猿聲,是一個熱鬧、和諧、歡樂、祥和的世界,表現了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在描繪山景時,“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幾句感受,不僅襯托出險峰的魅力,更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課堂小結 山川景色,古來共談。當我們手捧書卷,領略這些美文的時候,我們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間,眼觀自然之象,耳聽天籟之音,身感物外之趣,雜念頓然消逝,心靈得以凈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們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國的青山綠水,飽覽大自然的旖旎風光。 板書設計競上軒邈聲:泉鳥蟬猿色:光影交錯與朱元思書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分)異水奇山清:千丈見底急:急湍猛浪第二課時激情導入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們要有仁智之人的修養,就要會醉于山水。那么吳均筆下的富春江山水會帶給我們什么樣的感悟?合作探究案【文本探究】1.本文是怎樣抓住特征描繪景物的?作者在描繪山光水色時,抓住了山之奇和水之異的特點。寫水,突出了水的清和急;寫山,突出了山的高峻和勃勃生機。由于突出了此山此水的特點,因而所寫的山水就是“自富陽至桐廬”這“一百許里”的山水,絕不能移置他處。2.本文是怎樣情景交融地描繪山光水色的?作者在描繪山光水色時,飽蘸了感情的濃墨,因而字里行間始終洋溢著作者的感情。第1段中流露出愜意和暢快,第2段中流露出閑適和驚駭,第3段中流露出沉迷和神往。作者在表達感情時,或是寓情于景,或是直抒胸臆,于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間,或是滲出,或是瀉出了作者的強烈感情。 合作探究案【文本探究】3.本文是怎樣極有層次而又富于變化的寫景的?文章在寫景時,顯得極有層次而又富于變化。從全文看,第一段是總說,第2、3段是分承總說的分說;從主體部分看,寫水時,作者將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寫山時,作者又將山與山上的生命交融在一起,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千變萬化而又井然有序的畫面。 4.本文運用了一些對偶句,其作用是什么?所謂對偶句,是指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意義上密切相聯的兩個短語或句子。對偶句的表達效果,從形式上看,具有音節整齊勻稱,節律感強的特點;從內容上看,若上下聯是相互補充的關系,就可以突出要表現的事物或事理,若上下聯是相反相成的關系,則可以通過對比來增強表達效果。根據以上思路可以看出:從視覺角度寫景的對偶句有:①風煙俱凈,天山共色。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從聽覺角度寫景的對偶句有:④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⑤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它們的表達效果,共性的有: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個性的有:①②⑤三個對偶同其上下聯在內容上都是互補互襯,從而突出了各自事物的特點;③④兩個對偶句其上下聯在內容上都是相反相成,從而對比立意,相映成趣。 5.這篇文章的文體有何特點?從標題“與朱元思書”來看,這是作者寫給朱元思的一封信,因而文體當為書信體。從文章內容來看,全文以寫景為主,兼有抒情,因而它也是一篇寓情于景的寫景散文。再從文章運用的表達方式看,文章是用駢句形式寫的,因而它還是一篇駢體文。駢體文一般有句子講究對仗,語音追求平仄,經常用典和詞藻華美等特點,本文雖屬駢文,且多用對偶,刻畫景物時也很精巧,但并未堆砌典故和片面追求詞藻華美,因而不像當時大多數駢文那樣僅具形式美而內容空泛。 合作探究案【品味語言】1.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交流點撥】該句用了正面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突出了水的清澈透明。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交流點撥】這句話用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急、猛”把水流的快速和水浪的奔騰情狀準確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 3.夾岸高山,皆生寒樹。【交流點撥】一個“寒”字,寫出了樹因高大、茂密而使樹色顯得暗,進而讓人感到寒意,一個簡單的“寒”字,卻包含了這么多的意思,作者用詞之“精”,令人贊嘆。 合作探究案【品味語言】4.負勢競上,互相軒邈。【交流點撥】運用擬人修辭,“負、竟、軒、邈、爭、指”等字,化靜為動,把原本靜止的重山疊嶺寫活了,似乎仍在生成變化中,賦予了它們以生命和動感。5.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交流點撥】表現了作者對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對美好自然的愛慕和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合作探究案【寫作借鑒】1.巧用富有表現力的詞匯,表現景物特征,語言美。如“共色”、“縹碧”、“寒樹”、“軒邈”、“泠泠”、“嚶嚶”、“疏條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畫面感,能激發想象,讓人如見其景。2.多角度寫景的方法。如:形、聲、色等。3.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如:對偶、比喻、擬人等。4.情景交融,寓情于景。5.整體布局巧妙,結構安排得當。采用“總分”的形式結構全篇,緊扣“奇山異水”這一特點,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描繪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圖畫。遷移拓展仔細品味作者的情趣,比較其與“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入世態度,以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消極遁世態度有何不同?這是一種對自然的崇尚,對自由和諧的向往,對歡樂生命的禮贊。它比前者少了份嚴肅,多了份瀟灑,比后者少了份悲觀,多了份開朗,因而更具有了一份常人的心態,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親切。 課堂小結 讀《與朱元思書》,猶如賞一幅山水寫意的圖畫,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 讀《與朱元思書》,如同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使用辭藻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板書設計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手法→多與朱元思書動靜結合;以動靜;形神兼備;寓情于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與朱元思書.ppt 與朱元思書_標清.wmv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