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哲學史上的基本命題及其選擇題和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哲學史上的基本命題及其選擇題和解析

資源簡介

中國哲學史上的基本命題
1.西周伯陽父: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注:伯陽父的觀點用兩種不同性質的陽氣和陰氣來解釋四季的變化和萬事生滅,認為陰陽二氣相互協調,配合有序,流轉正常,就能風調雨順,否則就要發生災難;把陰陽看作天地之氣,認為發生地震的原因是陰陽二氣失去了平衡。因此這種觀點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2.西周史伯:“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益)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
注:史伯的觀點認為不同的事物互相結合才能產生百物,如果同上加同,不僅不能產生新的事物,而且世界的一切也就變得平淡無味,因而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
3.春秋時代齊國的晏嬰和齊景公曾討論了“和”與“同”的問題,晏嬰解釋說,如果在水中加上水,那么還是水的味道;如果彈琴,彈出相同的音調,不會產生出樂聲,還是單一的音調,這就是“同”,如果在水中加上魚、肉和各種作料,再加以烹調,這樣就可以做成一種與水味完全不同的鮮美的湯;音樂也是這樣,只有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等聲音相成相濟,才能成為一曲動聽的樂曲,這就是“和”。
注:晏嬰所說的“同”就是簡單重復;所謂“和”就是對立面的統一。晏嬰對齊景公的解釋揭示了矛盾的對立面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矛盾雙方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因此包含著辯證法的因素。
4.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反者道之動”“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又說:“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 .
注:老子的觀點看到了矛盾雙方的相互依賴,認為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主張以否定的方法來達到肯定的目的。這種觀點深刻地揭示了矛盾雙方的同一性的含義與特點,體現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的思想,屬于古代樸素唯心主義辯證法。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注:在本命題中,老子的觀點實際上是把萬物的本原最終歸結為一種被稱為“無”的神秘精神力量,屬于客觀唯心主義辯證法。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注:老子的這一命題認為不參加社會實踐,不接觸客觀對象,就能獲得認識,因而屬于唯心主義先驗論。
5.孔子在《論語?陽貨》中提出“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注:孔子的這種觀點認為,天雖然不言不語,無聲無息,卻主宰著人間的一切生死福禍,操縱著自然界四時的變化和萬事的生滅。可見在孔子的心目中,天是有意志的天,因而這種觀點屬于客觀唯心主義。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是以滅身。”
注:這一命題認為事物在量上的微小變化經過不斷的積累就最終能夠引起質變,因而屬于古代樸素辯證法。
6.墨翟“何謂三表?墨子言日: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注:在墨子的觀點中,他的第一個標準以過去的間接經驗做為衡量真偽是非的標準,因而強調了邏輯證明的作用;他的第二個標準以多數人的直接經驗作為真理的標準,屬唯物主義;他的第三個標準注意從社會政治的效果方面檢驗知識的真假和言論的好壞,主張從動機與效果的統一去檢驗認識,因而仍然屬于唯物主義。
7.《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注:本命題的觀點揭示了陰和陽作為矛盾的對立面,它們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事物發展的動力,因而屬于古代樸素辯證法。
8.孟子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已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
注:孟子的這種觀點認為通過耳目獲得的認識不可靠,只有通過思維所獲得的認識才是可靠的,因而是一種夸大理性認識、貶低感性認識的唯理論的錯誤。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注:孟子的這種觀點認為通過挖掘內心世界就最終能夠獲得知識,顯然是一種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心論的錯誤。
9.《莊王,天下》所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注:莊子的這種觀點認為有限之中包含著無限,揭示了有限和無限的辯證關系,體現了宇宙
在微觀上的無限性,因此屬于古代樸素辯證法。
“人之生,氣之聚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
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注:在這一命題中,莊子的觀點并不是唯心主義,反而是唯物主義。因為他認為氣是生命的
物質基礎,人之形體、生命都是氣凝聚的結果,人的生死都是氣的變化,人死即交歸于大自然,可見這種觀點只能屬于古代樸素唯物辯證法。
通過這一例子,我們應當明白:哲學家的觀點有時是存在矛盾的;在這幾本書中可能是唯物主義,在那幾本書中,可能就是唯心主義;在青年時期是唯心主義,在中年時期可能就變成唯物主義了,因此,我們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能把問題簡單化。
10.公孫龍“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堅焉,不定其所堅。不定者兼,惡乎其石也?”
注:他認為,“堅”的性質不僅可以不與“石”聯系在一起,而為其他物所具有,甚至也可以不與一切物聯系在一起而為獨立自存的“堅”。
這種觀點割裂了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否認了白的共性存在于事物的個性之中,因而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
11.荀子“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注:荀子的這種觀點認為,天地間的萬物都是天地結合的產物,并在陰陽二氣的接觸推蕩中變化,因此屬于古代樸素唯物辯證法。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
注:茍子的這種觀點認為認識和實踐都很重要,但實踐具有更高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屬于唯物主義觀點。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
注:這里“制天命而用之”的意思是在認識和掌握自然界規律的前提下,就能夠運用這一規律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達到對世界的有效改造。可見,茍子的這種觀點充分肯定了人類有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的能力,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責任感,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
12.董仲舒:“萬物非天不生,獨陰不生,獨陽不生,陰陽與天地參,然后生。”
注:董仲舒認為天是最高的范疇,萬物都是由天派生出來的。天是有意志、有意識、有目的、有情感、有欲望的,因而屬于客觀唯心主義。
“帝王之將興也,其美祥亦先見;其將亡也,妖孽亦先見。”
注:董仲舒的這一觀點認為帝王的興亡都由某種神秘的征兆來決定、顯示,因而是一種唯心主義的決定論。
“天以終歲之數,成人之身。故小節三百六十六”“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人生有喜怒哀樂之答(反應),春秋冬夏之類也……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
注:董仲舒的這一觀點純屬主觀的隨意比附,實際上是把人的各種屬性,特別是封建道德屬性強加于自然界,把自然擬人化,又反過來再把人說成是天的“副本”,并在此基礎上論述了天人合一,因此屬于唯心主義辯證法。
13.王充認為“國當衰亂,賢圣不能盛:時當治,惡人不能亂”“昌衰興廢,皆天時也。”
注:王充的這種觀點夸大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決定性,否認了人的選擇性和能動性,因而屬于機械決定論的歷史觀。
“夫天不能故生人,則其生萬物亦不能故也,天地合氣,物偶自生矣。” “人生性命當富貴者,
初稟自然之氣,養育長大,富貴之命效矣。”
注:王充的上述觀點雖然認為人的發展最終是氣運動的結果,但他卻認為,氣有富貴之氣和貧賤之氣的區別,而一個人富貴之命最終取決于富貴之氣,因而這種觀點是從唯物論劃向唯心論。
14.王弼:“凡有起于虛,動起于靜,故萬物雖并動作,卒復歸于虛靜,是物之極篤也。”
注:王弼的這種觀點夸大了靜止的作用,否認了運動的絕對性和無條件性,因此屬于形而上學不變論的錯誤。
15.范縝:“神之于質,猶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猶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無刃,舍刃無利。未聞刃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
注:范縝的這種觀點認為人的精神對肉體的關系就象刀的鋒利與刀刃的關系一樣,沒有刀刃,就沒有刀的鋒利;沒有人的肉體,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精神,因而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
16.張載:“一物兩體,氣也;兩體者,虛實也,動靜也,聚散也,清濁也,其究一而己”
注:張載的觀點認為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兩個方面,體現了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關系,屬于唯物主義辯證法。
17.東晉時代哲學家慧遠論道:“請為論考驗之以實:火之傳于薪,猶神之傳于形;火之傳異薪,猶神之傳異形。”
注:慧遠的這種觀點認為薪經過燃燒,化為灰燼,但是,火卻由此薪傳到彼薪,永不熄滅。同樣,人的形體消滅了,“神”也就從這一形體傳到另一形體,永恒不滅,因此屬于唯心主義辯證法。
18.程頤“理也者,實也,本也。
注:程頤的觀點認為理是世界的真正存在,是世界的根本,因此把理看成是脫離事物并且創造事物的本體,屬于客觀唯心主義。
“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窮,更何復資于既斃之形,既返之氣!往來屈伸者理也。”注:程頤的這種觀點雖然承認了自然界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但又認為最終起主導作用的是理,因而屬于古代樸素唯心主義的觀點。
“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萬物莫不有對,一陰一陽,一善一惡,陽長而陰消,善增而惡減。”
注:程頤的這種觀點肯定了矛盾雙方的相互依賴,因而屬于唯心主義辯證法。 、19.南宋朱熹:“雖說無獨必有對,然獨中又自有對。”
注:朱熹的這種觀點認為任何事物都包含著對立的兩個方面,同時任何事物都是作為對立面而存在。屬于辯證法。
朱熹認為:“有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氣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終為主。”
注:朱熹的這種觀點雖然認為氣能夠聚散變化,但又認為其中主導力量是理,因而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辯證法。
20.陸九淵認為:“心即理,天下萬物之理不外吾心,格物只須反省內求就可以。”
注:陸九淵的這種觀點認為萬物的運動規律都存在于人的主觀之內,不需要接觸客觀對象去獲得認識,而只要反省內求就能獲得真正的認識,因而屬于主觀唯心主義先驗論。
21.羅欽順:“理果何物也哉?蓋通天地,亙古今,無非一氣而已。氣本一也,而一動一靜,一往一來、一闔一辟、一升一降、循環無己,積微而著,……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謂理也。”
注:羅欽順的上述命題認為理就是氣運動的一種必然規律,它有自己的運動規律——理,理是在氣的循環往復中呈現出來的必然性,它不能離氣而獨立存在,因此屬于古代樸素唯物辯證法。
22.王守仁“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注:在王守仁(即王陽明)的命題中,良知也就是天理,把我心中的良知推延到天地間不同的事物上,就能發現事物中所蘊含的理,因而屬于主觀唯心主義。
“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只為后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并進之說。”
注:王守仁(即王陽明)在上述命題中認為,之和行沒有真正的區別,本質二者是完全相同的,因而屬于主觀唯心主義。 ’
23.王廷相:“元氣即道體,有虛即有氣,有氣即有道,氣有變化,是道有變化。氣即道,道即氣,不得以離合論者。”
注:王廷相的上述觀點把氣看成世界的本原,認為道最終也是氣變化的規律,道和氣是不可分離的,因而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24.方以智:“圣人合虛實神形而表其氣中之理。……彼離氣執理,與掃物尊心,皆病也。理以心知,知與理來,因物則而后交格以顯。豈能離氣之質耶?”
注:方以智的上述觀點屬于唯物主義反映論,他的觀點堅持氣是萬物的本原,認為不可能離開氣來承認理,因而是一種樸素唯物主義。
25.王夫之:“體俟用則因所以發‘能’,用乎體則‘能’必副其‘所’,體用一依其實,不背其故,而名實各相稱矣。”,
注:王夫之的觀點認為客觀實體能引發主觀認識的作用,主觀認識能作用于客觀實體,必須符合客觀實際。這樣“能”符合“所”,體用一致,名實也相稱了,因而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
“方動即靜,方靜旋動。靜即含動,動不舍靜。……待動之極而后靜,待靜之極而后動。”
注:王夫之的這種觀點強調了動和靜相互滲透,密不可分,因而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思想。
“行也可以兼知,而知不可以兼行”
注:王夫之在這里的觀點強調了實踐必然需要認識的指導,因而“行可兼知”;但認識是主觀意識活動,在大腦內發生。因而認識不可能同時包含著客觀物質活動。因此“知不可兼行”,因而屬于古代樸素唯物辯證法。
26.中國清代哲學家李恭:“夫事有條理日理,即在事中。今日理在事上,是理別為一物矣。……天事日天理,人事曰人理,物事日物理。……離事物何所為理乎?”
注:李恭的這種觀點認為有事有物才有理,無事無物便無所謂理,理即在事物之中,理不能離開天事、人事和物事的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離開了事物而獨立存在并衍生事物的那種先天的神秘的理是根本不存在的,因而屬于古代樸素唯物辯證法。
27.近代思想家魏源提出“天下物無獨必有對,……有對之中必一主一輔,則對而不失為獨。”
注:天下物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必然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不可能長期保持均衡,必有主次之分;主次雙方又必然互相“爭功”,從而推動事物向前發展,因此屬于古代樸素辯證法。
28.胡適:“真理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人胎里帶來的,真理原來是人造的,是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來供人用的,是因為他們大有用處所以才給他們‘真理’的美名的。”
注:真理不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而是人的主觀意識產物,這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的真理觀。
29.我國現代哲學家葉青:“事實者思想之母,是就理論的形成而言;思想者事實之母,是就理論的作用而言。在前者公式為:‘實踐——理論’;在后者,則是:‘理論——實踐’。”
注:葉青的觀點把實踐的本質看成是理論的活動,根本否認了實踐是基礎,否認了理論來源于實踐的唯物主義原則,貶低了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顯然是認識論上的唯心論。
西方哲學史上的基本命題
(注意:下列西方哲學的命題全都是錯誤的)
1.哲學是“科學之科學”
注:該命題把哲學看成凌駕于具體科學之上,并且囊括各門具體科學在內的科學之大全,哲學與具體科學應當是共性與個性、普遍與特殊的關系,而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2.一個概念或命題是否有意義的標準在于它們是否有可經驗性。
注:該命題屬于現代西方中實政主義的命題,把概念或者命題有意義的標準歸結為最終能夠被感覺得到,感覺不到的就沒有意義,就不存在,因而最終導致唯感覺論,導致唯心主義。
3.存在三個世界,世界I是指物理狀態的世界,包括自然界的物質,一切生物以至人腦;世界Ⅱ指意識狀態的世界,即精神世界;世界Ⅲ是指客觀知識的世界,這是人類創造的文化世界,包括語言、科學、藝術和道德等等。
注:該命題的觀點主張世界有三種,否認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最終是一種二元論,因為世界Ⅱ和世界Ⅲ都屬于意識,而世界I則屬于物質。
4.世界統一于存在。
注:該命題的觀點沒有指明世界究竟統一于物質的存在還是精神的存在。存在包括兩種:物質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命題中的觀點沒有指明世界統一于物質的存在,沒有堅持真正的唯物主義。
5.觀念是客觀世界的內在根據和現實存在,實踐是客觀概念自身發展的一個環節。……理論把握到了必然性,因而具有普遍性;實踐觀念是從認識觀念轉化而來的,是認識觀念的進一步發展,因而和理論一樣也具有普遍性。
注:該命題否認了實踐的決定性和客觀性,夸大了觀念的作用。
6.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
注:該命題的觀點認為自然規律是人運用理性概括總結出來的,并且存在于人的大腦之中,沒有人類的理性,就不存在自然規律,因而屬于主觀唯心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命題
(注意:下列馬哲的命題全都是正確的)
1.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
2.哲學是文明的活的靈魂,哲學成為世界的哲學而世界也成為哲學的世界。
3.唯心主義是一株不結果實的花朵。
4.以往的哲學都只是解釋世界,但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5.馬克思提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
注:這里批判的武器到底是什么應當從后半句話來推理,從后半句話看來,前半句話中武器的批判顯然是指暴力革命,因此批判的武器就應當是指革命理論。
6.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辯證法在本質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它主張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對于每一種現成的事物都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
7.恩格斯認為:“時間離開物質當然都是無,都是只在我們頭腦中存在的空洞的觀念抽象。”
注:恩格斯這句話充分表明時間不可能離開物質,它只可能是物質的存在方式。馬克思主義的全部價值就是它所具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8.辯證法既有革命性又有保守性,保守性是指它承認無論是人們的認識還是社會的發展在一定階段和特定的條件下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穩定性。
9.物質這一范疇不過是人們純粹主觀抽象的結果。
注:物質是一個概念、范疇,屬于理性認識的形式,必須通過抽象思維才能把握。因此命題正確。
10.物質不過是各種實物的總和,而物質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
11.物質和意識的對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
注:物質和意識的確是有區別的,但它們的區別是相對的,超出一定的范圍,意識和物質就不一定有區別了,因為意識最終不過是人腦的機能和對物質的反映,世界最終統一于物質。
12.運動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簡單的機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夠實現,也只是因為物體在同一瞬間既在一個地方又在另一地方,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
注:這一命題的觀點表明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運動的物體同時既是運動的,又是靜止的;既在一個地方又不在一個地方。如果物體在每一個瞬間只在一個地方,而不在別的地方,那么它就只能永遠保持靜止。因此我們只能說,對運動的物體而言,在每一個瞬間,它們既在一個地方,又在別的地方。因此,命題的觀點是一種辯證法的觀點。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造客觀世界。
13.一切物質都具有類似感覺的反映特性。
注:本命題中的觀點表明人類的意識所具有的感覺的反映特性與其他物質形態有內在的聯系,也進一步說明了人類歷史是從更低等的生物甚至是無機物中發展而來的,因而無機物也具有類似人類感覺的反映特性。可見命題中的觀點充分體現了意識發展變化的辯證法,因而是一種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14.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人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15.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在人們的頭腦中去尋找,而應當在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經濟學中去尋找。
16.物質可以變精神,精神可以變物質。
17.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它的最終結果;這些原則不是被應用于自然界和人類歷史,而是從它們中抽象出來的;不是自然界和人類去適應原則,而是原則只有在適合于自然界和歷史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
18.推動人去從事活動的一切,都要通過人的頭腦,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過頭腦感覺到的饑渴引起的,并且同樣是由于通過頭腦感覺到的飽足而停止。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表現在人的頭腦中,反映在人的頭腦中,成為感覺、思想、動機和意志。
19.辯證法與相對主義的區別有:是否承認真理的客觀內容、是否承認懷疑和否定因素的作用、是否正確處理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關系,唯物辯證法包含著相對主義但不歸結為相對主義。
20.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三者同一。
注:在此命題中三者同一的含義是指三者具有一致性,但并不是指三者完全相等。
21.辯證法是最完整深刻而無片面性弊病的發展的學說。
22.一切都互為中介,整個世界就是通過事物之間互為中介而聯系起來的。
23.相互作用是事物發展的終極原因,相互作用是事物矛盾的實在內容,體現出矛盾雙方的有機聯系和不可分割,離開相互作用,矛盾無法存在。
24.在邏輯中思想史應當和思維規律相吻合,邏輯范疇體系在研究中應與范疇出現的邏輯順序相一致,邏輯是認識史的總計、總和和結論,邏輯是關于認識發展規律的學說,而認識的發展規律是從認識史或認識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辯證法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辯證法與認識論具有同一性,客觀世界的辯證法決定了主觀認識的辯證法。
25.認識論的第一個前提無疑地就是:感覺是我們知識的惟一源泉,一切知識來自經驗、感覺和知覺。
26.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想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的途徑。
27.我們能夠證明螞蟻看得見我們所看不見的東西,而且這種證明只是以我們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覺為基礎,這已經表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構造并不是人的認識的絕對界限。
28.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
29.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
30.在人類實踐中表現出來的對自然界的統治是自然現象和自然過程在人腦中客觀正確地反映的結果,它證明這個反映是客觀的、絕對的、永恒的真理。
31.人的認識思維或認識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統一。
32.實踐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
33.真理是具體的、全面的和普遍的,是一個過程。
34.認識是思維對客體永遠的、沒有止境的接近。35.認識客觀性的準繩是實踐。
36.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是思想的物質外殼,是感性的自然界。這里感性作為對象性,本
質上是一種改造客觀對象的活動,感性的自然界是科學的基礎。
37.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有生命個人的存在;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是:物質生產活動。
38.范疇是認識之網的網上紐結。
39.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絕對真理存在于相對真理之中,是由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的,每一個相對真理都是絕對真理的一部分。
40.列寧認為,馬克思得出唯物史觀思想所用的方法是: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并進一步指出只有把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水平,才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的過程。
41.馬克思的理論不是一種必須遵守的歷史哲學公式,也不是一種超出了對某種社會經濟形態說明的東西。
注:歷史唯物主義不可能說明一切歷史現象,它從未具體描述過未來社會的遠景。
42.恩格斯把歷史運動中的偶然性比作曲線,把必然性比作曲線中的軸線,強調曲線總是在中軸線上下擺動。
43.馬克思、恩格斯預見到,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來越擴大……歷史也就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成為世界的歷史。
44.遠離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主要指哲學和宗教。
45.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的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
46.經濟是基礎,起決定作用,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但經濟和政治哪一個是重點則以條件的變化為轉移,因而是相對的。無論何時經濟都是基礎,但政治有可能成為超過經濟的重點。
47.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48.正如同在其他一切思維領域中一樣,從現實世界抽象出來的規律,在一定的發展階段上就和現實世界脫離,并且作為某種獨立的東西,作為世界必須適應的外來的規律而與現實世界相對立。社會和國家方面的情形是這樣。
49.人是人類歷史的前提和產物,即是歷史的劇作者,又是歷史的劇中人。
50.必然是客觀世界的規律性,自由則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世界的改造。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重點選擇題
一.重點單項選擇題(12道)
1.“三個代表”這一科學理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發展道路、發展階段和發展戰略、根本任務、發展動力、依靠力量、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問題上取得了豐碩成果,用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創造性地回答了
[A]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B]什么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
[C]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
[D]怎樣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2.由于我國跨越了資本主義高度發展階段,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因此鄧小平指出:“現在我們雖說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這說明
[A]我們還處于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
[B]我們搞的社會主義在補資本主義的課
[C]我們的生產力不發達,而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D]我國不可能搞真正的社會主義
3.由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還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因此,我國必須進行社會主義改革。當前我國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是
[A]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B]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C]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必然選擇
[D]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
4.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把堅持以人為本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這標志著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入。這里提到的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
[A]發展才是硬道理 ?
[B]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
[C]全面的可持續發展 ?
[D]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
5.鄧小平歷來十分重視農業問題。他強調指出:“農業搞不好,工業就沒有希望,吃、穿、用的問題也解決不了。”他告誡我們:“90年代經濟如果出問題,很可能出在農業上;如果農業出了問題,多少年緩不過來,整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就要受到嚴重影響。”這些話表明農業
[A]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第一大產業
[B]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主導作用
[C]是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D]在國民經濟中處于基礎地位
6.鄧小平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但卻包含著豐富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他強調,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
[A]堅持人口、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B]引進技術、資金、人才,加強管理
[C]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D]開發能源,發展交通,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7.溫家寶在第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指出,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切實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財力加快教育事業的發展;要繼續集中力量完成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編制,確定未來15年我國科技發展戰略、目標、任務和政策;要認真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貫徹科教興國戰略的關鍵是
[A]深化科技體制和教育體制改革
[B]加大對科技和教育的投入
[C]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D]堅持以人為本的科技發展觀
8.我國提出“三步走”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是以發展經濟為中心。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
[A]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B]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
[C]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
[D]實現共同富裕,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9.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和靈魂是
[A]發展社會主義理想建設
[B]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C]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D]發展社會主義教育科學文化建設
10.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鄧小平的領導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創造性地發展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設想,提出并全面闡述了“一國兩制”的戰略構想,其核心目的是
[A]社會主義制度戰勝資本主義制度
[B]維護港、澳、臺現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始終不變
[C]實現祖國統一
[D]充分利用資本主義制度現有的優越性,為我所用
11.發展問題主要是指“南北問題”,也就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關系問題。當今世界發展問題更加嚴重,其根本原因是
[A]發展中國家自身的落后
[B]發展中國家經濟互補性強,但南南合作太少
[C]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
[D]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長期掠奪和剝削
12.1921年,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共產黨能夠在眾多的黨派中取得革命的領導權,成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與眾不同。我們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和其他團體的根本區別是
[A]具有先進的指導理論
[B]能夠堅持“與時俱進”,將馬克思主要理論與本國實際相結合
[C]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D]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二.重點多項選擇題(12道)
1.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一定要以科學理論作指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成為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因為?
[A]它為如何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指明了方向?
[B]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明了方向?
[C]它為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
[D]它指出了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衡量標準
2.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它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理論。這種一脈相承具體表現在?
[A]都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
[B]都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C]都提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并舉的原則?
[D]都堅持為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服務的宗旨
3. 以前大多數人認為工人只要有一個壯實的身體,太多的文化知識根本用不上。但是21世紀初青島港工人許振超卻由一名普通的吊車司機成長為橋吊專家,他兩次刷新世界集裝箱裝卸記錄,并承擔了多項重大研究課題,這些事實體現了新時代工人的新風貌,反映了工人階級在自身素質建設方面開始由單純體力型轉變為腦體結合型。許振超的事跡和中國工人階級的變化體現了黨的思想路線哪些核心內容?
[A]? 獨立自主 [B]? 解放思想 ?
[C]? 與時俱進 [D]?不斷創新
4.鄧小平提出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三
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
[A]充分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
[B]是對生產力標準的深化和發展?
[C]本質上是判斷姓“資”姓“社”的標準?
[D]是由社會主義本質和根本任務決定的
5.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鄧小平同志通過不斷探索,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他將社會主義本質概括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概括的理論意義在于?
[A]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B]是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成果 ?
[C]為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D]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貢獻
6.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注意把握好的問題是?
[A]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B]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C]必須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不斷保護和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
[D]必須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7.中國的改革開放從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起步。根據不斷變化的形勢,黨中央又適時提出了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到2002年,國家在西部開工30多個項目,總投資超過6000億元。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第一批項目總投資額數百億元。到2020年,全國地區發展差異系數(根據各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離散系數計算)將控制在0.747以下。這段材料所體現的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包括?
[A]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共同發展?
[B]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
[C]堅持東中西部平衡發展?
[D]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8.青藏鐵路建設部門把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作為第一任務,嚴格控制施工活動范圍,控制濕地、草甸和草原植被破土面積,做好植被、表土的保護和恢復,防止水土流失。在施工過程中,所有施工范圍內的草皮全部移植到選定場地并澆水養生,在工程完工時移回。環境保護已成為工程質量達標的前提條件。這一事實說明?
[A]必須堅持以環境建設為中心?
[B]要處理好西藏植被保護與青藏鐵路建設關系?
[C]必須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D]速度、質量、效益要統一
9.全球富國每年補貼農業的撥款是驚人的3000億美元,這個“天文數字”一度讓富國的農民更富,窮國的農民更窮。2004年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發達國家承諾把農業補貼削減20%。與此同時,我國對農業發展,不僅給予政策扶持,還加強了對農業的補貼,這說明
[A]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中國必須根據自己的情況,加快農業發展?
[B]對農業實施補貼,是世界各國的統一行動,是一種國際潮流?
[C]農業是基礎,制約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
[D]我國農業發展的關鍵在于國家實施政策保護
10.《光明日報》報道,2004年8月,國內外專家、組織以“可持續發展與全球化挑戰:中國西部開發新思路探討”為主題,進行了交流和研討。在當前形勢下,加快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其意義在于?
[A]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大舉措?
[B]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是適應世界范圍結構調整,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迫切要求
[C]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增進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和邊疆安全的根本保證?
[D]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是縮小東西差距,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11.當前,臺灣頻頻要求加入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加入的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對外關系上,臺當局有意將過去的“金援外交”向“人才外交”上轉變。對于臺灣問題,20多年前中國政府就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的原則并一直朝著這方向努力。中國政府所做出的努力主要包括?
[A]堅決反對臺灣當局在國際上進行的分裂活動?
[B]維護國際社會公認的一個中國的格局?
[C]加強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領域交流問題?
[D]打壓臺灣的國際活動空間
12.面對不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中國一方面要堅決反對各種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另一方面,中國又要加強同世界大國的關系,靈活周旋、趨利避害,將多極化戰略構想落到實處,促成一種均勢和平。為此,我國要特別做好的工作包括
[A]尊重世界的多樣性,堅持“求同存異”
[B]以維護各國獨立主權為核心,保證各個國家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
[C]樹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協助”為核心的新型安全觀
[D]加強國際合作、反對國際剝削;聯合意識形態相同的國家,同世界超級大國做堅決的斗爭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重點選擇題答案與解釋
一.重點單項選擇題答案與解釋
1.C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什么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時鄧小平理論已經回答的問題。怎樣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黨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解決的問題。
2.C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在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已經結束。我國是越過資本主義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的,因此生產力不發達。但現階段絕不是補資本主義的課,而是特指我國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 B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這是從引起社會變化的廣度和深度,從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引起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變化、促進社會進步來說的,意思是改革的作用和意義不亞于革命。但改革實際上是為了解決社會的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發展。從改革的對象、目的、功能、主體和領導力量,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4.D “發展才是硬道理”是鄧小平理論中一個帶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科學命題,所以A項與題干無關。科學發展觀是在十六大上提出的,其實質是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完整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全面的可持續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都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涵,因此BC項也被排除。
5. D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第一大產業,對國家經濟起著主導作用。但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為工業提供原料;農村是工業品的重要市場;農業為經濟建設積累資金;農業為其他部門提供勞動力資源。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處于基礎性地位。鄧小平強調的就是農業的基礎地位不能動搖,否則就會影響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6.A 可持續發展就是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7.C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培養出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充分發揮人才優勢,才能真正實現科教興國。貫徹科教興國戰略的關鍵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8.D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都是手段,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9. C 思想道德建設解決整個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問題,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性質,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思想道德建設包括理想建設、道德建設和紀律建設。理想建設又是是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
10.C “一國兩制”構想是在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下,解決國家統一的一種最好的方式。從構想到成熟,目的始終是希望實現祖國統一。
11.C 發展中國家自身的落后;南南合作太少;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長期掠奪和剝削,都是造成發展中國家落后,世界發展問題更嚴重的原因,但是根本原因是發達國家憑借其長期建立的政治、經濟優勢,建立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
12.C 一切政黨都是為自己所屬的那個階級、階層的利益而奮斗。大部分黨團在創立之初,都有先進的指導理論,A選項不對。將馬克思主要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也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總結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得出的結論。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黨在實踐中創立的群眾路線。B D也不準確。共產黨創立的宗旨,就是為了最廣大的人民利益而奮斗,毫無個人私利可言。因此,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
二.重點多項選擇題答案與解釋
1. ACD 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既是在充滿
希望和挑戰的21世紀黨的發展方向,也是對黨的要求和衡量標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在戰略機遇期的發展目標,與題意不符,所以B項排除。
2.ABD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樣,它們立論的基礎都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宗旨立場貫通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鄧小平理論重點強調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并舉的原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則提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并舉的原則,馬克思列寧主義為社會主義設置的前提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因而未重點強調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并舉的原則,所以C項被排除。
3. BCD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們還需隨著時代和形勢的變化而不斷地開拓創新,也就是要與時俱進。這就要使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因此,堅持黨的思想路線,最關鍵的就是要堅持與時俱進。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但不是黨的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因此A項被排除。
4. ABD “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不但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而且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深化。這個判斷標準是鄧小平根據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深化提出的一項標準,體現了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實質上否定了建國以來對一切事物定性一直堅持的姓“資”姓“社”的判斷標準,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故而C項與題干要求相左。
5.ABD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所做的科學概括,是對社會主義建設幾十年的經驗總結,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重要的理論成果之一,是對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水平。C項是這一理論的實踐意義。
6.ABCD 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問題: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必須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必須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7. AD 本題考查統籌區域發展的內涵和基本要求。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繼續發揮各個地區的優勢和積極性,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共同發展。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題干主要涉及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發展的問題、地區差距問題和東中西共同發展問題,AD項是這段材料蘊涵的發展觀的精煉概括。題干沒有提到鼓勵東部地區發展的問題,B項被排除;統籌區域發展并不代表東中西部平衡發展,C項表述也不正確。
8.BC 本題考查對 “五個統籌”要求中的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解。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完整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個發展觀的中心是經濟建設,因此首先排除A項。這個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題干論述的事實涉及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問題,具體內容是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的關系,堅持可持續發展,只有BC項是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論述。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統一是經濟建設問題,在題干所述事實中沒有得到體現,D項被排除。
9.AC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是我國國情決定的,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長期以來,我國對農業的補貼偏低,因此,必須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加快農業發展。發達國家對農業實施補貼,一是為了保護自己國內的農業,二是提高他國農產品進入本國的門檻,這本身是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的一部分,因此,它談不上什么國際潮流,B選項錯誤。農業的發展需要必要的政策保護,但關鍵在于深化對農業和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D選項錯誤。
10.ABCD 西部地區地廣人稀,但與東中部地區的差距有擴大的趨勢,若不加速發展,就不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也就難以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當今世界經濟結構調整正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而深刻的進行,我國西部地區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矛盾非常突出,如果不抓住這個機遇,解決這個問題,將會給全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帶來不利影響,因此,西部大開發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迫切要求。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眾多,經濟落后,必然影響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安全。西部大開發是縮小東西差距,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11. ABC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于一個中國。必須堅決反對臺灣當局在國際上進行的分裂活動;必須維護國際社會公認的一個中國的格局;必須加強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領域交流問題,增強兩岸人民的相互了解。我們反對的是臺灣參加任何以主權國家資格才能加入的國際組織,不反對臺灣參加與其身份相符的國際組織和國際活動。因此,D不正確。
12.ABC依據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現有的實力,改變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的斗爭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及所需的策略性,必須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是否一致,不是影響我國外交策略的決定因素。故D不選。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重點選擇題
一.重點單項選擇題(15道)
1.圣經記載道,上帝用塵土(即指大地泥土)造人,將生氣(即指靈)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對這一觀點,從哲學角度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準確地說明了世界的本源
[B]把上帝當做了絕對的不依賴人存在的精神實體
[C]圣經中的“上帝造人”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D]“上帝造人”是宗教的觀點,是正確的
2.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隔天遙看一千河”反映的哲學觀點是
[A]人的認識能力是不受空間限制的
[B]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
[C]空間的無限性
[D]時間的無限性
3.2003年中國成功地實現了載人航天飛行,從人類實踐的構成要素這個角度來看,承擔此次任務的“神州五號”飛船屬于
[A]實踐的主體 [B]實踐的客體 [C]實踐的對象 [D]實踐的中介
4.有人指出:沒有產品的廣告,又怎么能知道好的產品?一些好的文章性的廣告,讓消費者了解新的產品,從而增加選擇的空間,何樂而不為呢?有些人卻認為:廣告多了令人心煩。另外一些人則提出如果沒有廣告又覺得空空的,可選擇的余地太小,總之,眾說紛紜。這說明:
A.意識的不同主體之間具有主觀差別性
B.意識的同一主體在不同條件下具有主觀差別性
C.對同一對象,不同的主體會有一致的反映
D.意識的主觀性表現為對客觀對象的歪曲反映
5.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曾經是新中國引以為自豪的大型水利工程,然而由于該工程沒有考慮到黃河攜帶的大量泥沙可能會造成三門峽水庫的淤塞這個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三門峽水庫泥沙日益淤積,庫容不斷減少,對下游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威脅也越來越大。因此三門峽水利樞紐的建設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這個根本要求是
[A]世界是多樣性 [B]世界是統一性
[C]一切從實際出發 [D]一切從實用出發
6.專家指出,如果春季前期降水偏少或無降水,由于地表干燥、土質疏松,這樣就為形成沙塵暴天氣提供了大量沙塵源,當西伯利亞冷空氣爆發形成大風時,空氣對流形成強風垂直切變產生上升流運動,強迫將地面沙塵卷至高空形成沙塵暴天氣。此外,他們專家強調沙塵暴的形成還有許多更復雜的因素,有待專家作進一步的研究。這說明
A.形成沙塵暴的原因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
B.地表干燥與沙塵暴是能相互轉化的因果關系
C.因果聯系是沒有時間順序的
D.形成沙塵暴的原因比較簡單
7.盡管電燈在發明后的一段時間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大多數人都持觀望態度而繼續使用油燈。但是到了19世紀中后期,電燈還是最終戰勝了油燈,成為歐美諸國主要的照明工具。電燈必然取代油燈的哲學依據是
[A]質量互變規律 [B]對立統一規律
[C]否定之否定規律 [D]內外因相互作用規律
8.2002年,中國空軍從俄羅斯進口了5架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戰斗機之一——米格31戰斗機,在試飛的過程中中國飛行員發現了這種戰斗機有許多不適合中國人特點的設計。于是有些專家提出停止使用這些戰斗機;而另外一些專家則認為這種飛機先進,堅持要使用原機型;后來中央軍委決定將兩者的理由進行總結,對戰斗機進行了必要的改裝,最終被我國飛行員完全接受。中央軍委這個決定反映的哲學原理的本質含義是
[A]將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的結合
[B]對事物的純粹否定
[C]對事物的純粹肯定
[D]對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9.莊子和惠施有一次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橋上,莊子看見一條條魚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就說:“魚從容出游,是魚之樂也。”惠施則回答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耶?”莊子反問道:“子非吾,安知吾之不知魚之樂耶?”惠施馬上說:“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非魚,故不知魚之樂也。”惠施的觀點屬于
[A]唯物主義反映論 [B]先驗論 [C]不可知論 [D]可知論
10.2004年9月20日美國《財富》雜志發表封面文章稱,長期以來,美國的房價一直居高不下,房地產陷入了一種“讓人恐怖的”非理性的狂熱。這說明
A.非理性因素有助于提高人的認識能力B.非理性因素具有誘導作用
C.非理性因素具有解釋作用D.非理性因素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11.1991年冬天,英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羅倫茲教授用計算機模擬天氣預報實驗時,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他使用同臺計算機和相同的計算程序,僅僅是第二次輸入數據時四舍五入了小數點后的一個小小數值,其結果卻大相徑庭。令羅倫茲教授目瞪口呆:一個是晴空萬里,一個是傾盆大雨。這種細微的誤差造成巨大差異的結果會反復重演,真所謂“差之毫
厘,謬以千里”。這一事實表明?
[A]真理和謬誤是截然對立的?[B]真理和謬誤的轉化是無條件的?
[C]真理超出自己的適用范圍就會轉化為謬誤?[D]真理可以轉化為謬誤,謬誤不能轉化為真理
12.從特定的社會環境來說,先進生產力有其特定的表現形態。比如火的發現與應用,骨制工具、石器、青銅器、鐵器,文字的發明與應用,中國的四大發明,特別是蒸汽機、電氣、原子能、計算機,等等,都曾經是先進的生產力。今天的知識化、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系統集成化和時空一體化的生產力,是高科技、高集成且具有全球時空一體化特征的先進生產力,也即當代的先進生產力。這一切說明,生產力具有?
A.客觀性? B.時代性? C.歷史性? D.社會性
13.隨著電腦的普及,網絡的全方位控制,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信息社會。IT行業也已經走過了泡沫、疲軟期,逐漸成為國家重要經濟來源。對于由此形成的網絡關系、信息關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網絡關系和信息關系屬于經濟關系的一種,是社會基本關系
[B]網絡關系和信息關系決定社會的發展
[C]網絡關系和信息關系是新型的社會關系,對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D]網絡關系和信息關系決定著其他一切社會關系
14.愛因斯坦說過:“科學對于人類事務的影響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學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間接地生產出完全改變了人類生活的工具。第二種方式是教育性的,它作用于心靈。盡管草率看來,這種方式不大明顯,但至少同第一種方式一樣銳利。”其中,“第二種方式”指的是
[A]科學技術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B]科學技術推動思維方式的變革
[C]科學技術推動生活方式的變革[D]科學技術推動教育方式的變革
15.公元1771年蒙古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率部3萬3千多戶,17萬余人分成三路啟程東返,擺脫了俄羅斯軍隊和哥薩克騎兵的追擊。經過半年長途跋涉,歷經種種磨難并付出的巨大犧牲后回到了中國。他們作出這種選擇的直接動機是:
A.民族利益 B.各民族間的交往
C.對本民族特點的把握程度D.對歷史必然性的把握程度
二.重點多項選擇題(15道)
1.黑格爾認為,萬事萬物是“絕對精神”的派生物;朱熹提出,“理在事先”,“未有天地萬物已有天地萬物之理”;柏拉圖則認為,現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下列對黑格爾、朱熹以及柏拉圖的觀點理解正確的有
?[A]?都屬于唯心主義 ? [B]?都屬于辯證唯物主義?
?[C]?都屬于客觀唯心主義 ?[D]?都屬于機械唯物主義
2.“聰明的唯心論比愚蠢的唯物論更接近于聰明的唯物論。聰明的唯心論即辯證的,愚蠢的即絕對的,不發展的。”(《列寧全集》第38卷第305頁)對這一論斷理解正確的有
[A]唯心主義是人類智慧樹上一支不結果的花[B]舊唯物主義都是愚蠢的
[C]聰明的唯物論是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D]只要存在聰明的唯心主義,就能實現聰明的唯物論
3.牛頓寫道:“絕對空間,就其本性來說,與任何外在的情況無關,始終保持著相似和不變。”“絕對的純粹的數學的時間,就其本身和本性來說,均勻的流逝而與任何外在的情況無關。”從這句話可以看出
[A]牛頓是一個辯證唯物主義者[B]牛頓認為時間、空間、外在情況這三者是相互獨立、無關的
[C]牛頓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D]牛頓是一個唯心主義者
4.大家都知道在太陽系這個空間內有九顆行星在圍繞太陽運動,天文學家們也準確算出了所有行星自轉和公轉的時間。而當我們面對廣袤的宇宙時,才發現宇宙的時空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天文學家根據天體恒星光譜漸漸向低頻端(紅光端)移動的現象(紅移現象)及星系間的距離在逐漸增大的現象,指出宇宙在膨脹。遠在1億光年處的星系,離去的速度達每秒1500公里。60億光年處的星系,退行速度可達每秒9萬公里。當星系飛離速度加速到光速時,我們將看不到它的光輻射了。這說明?
[A]?無限的時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時空構成的?[B]?宇宙的膨脹是無限的,無法測定其有限性?
[C]?任何有限的星系都包含無限的結構和層次?[D]?超出時空有限即趨向時空無限
5.中國大躍進時期黨中央提出了1959年鋼產量比1958年翻番的口號,于是全民掀起了大煉鋼鐵的熱潮,各地出現了許多土高爐,并大量砍伐樹木用作燃料,這個口號和與之相應的措施使得1959年鋼產量基本達到了預定的目標,然而這些鋼卻有近一半質量不合格。這件事情反映了意識能動作用是巨大的,但要正確發揮這種能動作用必須
[A]遵循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B]采取群眾運動的方式
[C]借助一定的物質條件和手段[D]不顧一切完成黨提出的高指標
6.孩子:“爸爸,小華的爸爸游泳游得可好了,你怎么不會呢?”?
爸爸:“小華的爸爸總是吃魚,所以就會游泳,爸爸我不常吃魚,怎么會游泳呢。”?
孩子:“可是,爸爸你總吃雞,你會下蛋嗎?”?
這則笑話包含的哲學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聯系的?[B]?聯系是客觀的?
?[C]?主觀想象的聯系不能夠代替客觀事物本身的聯系?[D]?并不是每一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中
7.大躍進時期,許多生產隊長向上級領導匯報水稻畝產量時,相互攀比,四川某公社生產隊向上級匯報時甚至說他們生產隊的水稻畝產達到創記錄的13萬斤;改革開放以后,水稻專家袁隆平通過反復試驗提出了我國水稻能夠實現畝產過噸的目標,在袁隆平的指導和廣大農技人員的努力下,2003年,我國栽培出了畝產900公斤的水稻,從而為進一步實現畝產噸級的目標奠定了基礎。以上事實表明?
?[A]?提出“水稻畝產13萬斤”的人混淆了現實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之間的區別
?[B]?袁隆平提出的目標和實踐成果體現了可能性與現實性相互轉化的關系?
?[C]?“畝產過噸”的目標與“水稻畝產13萬斤”的提法都具有抽象可能性?
?[D]?“畝產900公斤”是朝著“畝產過噸”目標發展過程中有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的存在
8.地球是由無數個循環系統組成,例如地球水循環系統:水被蒸發,又以雨雪的方式降落下來,不聽反復。水生生物循環系統:大魚吃小魚,小魚吃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又以魚的排泄物為食。人類社會也是一個大系統,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相互之間不斷加強聯系,相互作用,推動著整個社會的發展。這說明系統具有
[A]整體性?? [B]?結構性[C]層次性?? [D]?開放性
9.伊拉克與美國的各種矛盾沖突持續了多年,2003年這些矛盾最終導致了美伊之間戰爭的爆發,戰爭的結局是薩達姆政權的垮臺,美國掌握了伊拉克的主權。這反映出來的矛盾斗爭性的作用是
[A]使伊拉克國家軍事實力下降[B]推動矛盾雙方力量對比發生變化
[C]促使矛盾雙方地位或性質轉化[D]支持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
10.愛因斯坦1939年在獲悉鈾核裂變及其鏈式反應的發現后,曾在匈牙利物理學家L·西拉德推動下,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研制原子彈,以防德國占先。然而,讓愛因斯坦感到憤怒的是,二戰結束前夕,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首次將原子彈用于戰爭。這對愛因斯坦震動很大,從此開始投身反對核戰爭的運動。這段材料蘊涵的哲學原理是?
[A]真理和價值總是一致的?[B]真理和價值統一于人類的實踐中,由實踐來檢驗?
[C]真理和價值都是人類活動追求的目標?[D]追求真理也是為了創造價值
11.《春秋·左傳》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古代的人將國家的職能概括為祭祀和戰
爭。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的職能也日益豐富和復雜。下列選項屬于現代國家職能的有?
[A]?我國政府與越南政府完成北部灣海域的劃界工作[B]?商務部決定將進口光纖反傾銷調查延期6個月[C]?工會組織企業職工參與企業管理?[D]?我國企業積極應對國外的反侵銷調查
12.鑒于“法輪功”等邪教組織殘害生命、牟取錢財,擾亂社會正常的秩序,我國運用法律手段,取締這些非法組織,并在意識形態領域與其展開斗爭。個別國家卻以“人權”“宗教自由”等理由橫加指責。無獨有偶,對類似邪教組織的打擊取締活動在世界各地都存在。近年來發生的美國“大衛教派事件”、瑞士“太陽圣殿教事件”、日本“東京地鐵沙林事
件”等,也確確實實讓歐美日發達國家感到了“邪教”的嚴重性,各國紛紛運用法律手段,
甚至借用武力來鏟除這些“毒瘤”。這一現象說明?
[A]現實社會中的社會意識狀況比較復雜?
[B]不同社會制度中落后的、舊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著阻礙作用,成為世界各國共同打擊的對象?
[C]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與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不一定完全同步?
[D]任何一種社會意識都會對社會和人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
13.世界各國的風俗習慣千差萬別,大部分國家以搖頭表示否定,以點頭表示肯定,而阿爾巴尼亞人則以搖頭表示肯定,以點頭表示否定。絕大部分行握手禮的國家都伸出右手,但印度卻相反,如果要握手必須用左手。許多非洲國家有的以啃咬來賓的右耳垂來表示熱烈歡迎,甚至少數國家還有以箭毒涂在來賓的手背上來表示歡迎的禮儀。這些都說明?
[A]?文化的多樣性以統一性為基礎?[B]?文化的統一性以多樣性為前提?
[C]?文化多樣性本質上是人們風俗習慣多樣化?
[D]?文化統一性在于它具有客觀性、可解釋性和可轉換性
14.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曾經講過:將來人類的知識將會大大增長,今天我們想不到的新發明將會屢屢出現,我有時候幾乎后悔我自己出生過早,以致不能知道將要出現的新事物。他的話說得不錯。近100年來,電視、尼龍、塑料、青霉素、飛機、計算機、互聯網、基因工程、克隆技術的發明,人類的科技只能用突飛猛進這樣的詞匯來形容,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發展主要表現在?
?[A]?直接改變生產方式 ?[B]?直接改變生活方式?
?[C]?直接改變思維方式 ?[D]?直接改變政治結構?
15. 馬斯洛說,自我實現的動力來自人性的“一種內壓力,指向人格的同一和自發的表現……指向探索真理的、成為有創造力的、成長美好的人。”自我實現的評價標準是“人的潛能的充分發揮”。以下對這種說法的評價正確的有
[A]錯誤地認為人的需要及其發展僅僅來自人性的要求
[B]沒有看到人的需要主要來自人的實踐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
[C]沒有看到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才是自我實現的標準
[D]看到了人性的要求才是人發展的根源、人的潛力充分發揮是個人發展的評價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重點單項選擇題答案與解釋
1.B 本題是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上帝造人,把上帝作為絕對的不依賴人存在的精神實體,把上帝作為萬物的主宰,是上帝創造了世界,否定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觀點。
2.B “坐”,表明的是一種靜態,但這種靜止是相對的,因為人即使“坐”著也能“日行八萬里”,這說明了運動的絕對性。A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人的認識能力是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C、D都是正確的觀點,時間和空間都能無限延展,但題干并無此含義。
3. D本題考查對于實踐的構成要素的理解,實踐由實踐主體(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客體(主體活動所指向的對象)和中介構成。中國載人航天實踐活動中,主體是全體航天科研人員,客體是對于宇宙的探索和研究,手段是載人航天飛行器。
4.A 本題考查意識與物質的對立統一關系。從意識的主觀差別和客觀根源來看,意識的主觀性表現在:一是不同主體之間的差別性,二是同一主體在不同條件下的差別性。對于同一對象或同一客觀過程,不同的人、不同的主體會有不同的反映,即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題干說的是不同主體意識的主觀差別,因此只有A是正確的。
5.C 本題主要考查辯證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即一切從實際出發。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在建設之前就沒有客觀地考查這項工程可能會出現的各種的實際問題,因而導致后來這些問題的出現,造成巨大損失。這個教訓的關鍵就是我們違背了一切從實際出發這個辯證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從而建造了這個存在諸多潛在問題的水利樞紐。AB是辯證唯物主義一元論的基本內容。
6.A 本題考查因果關系。因果聯系的特點是:因果聯系是有時間順序的,總是原因在前結果在后,因此首先排除C項。地表干燥與沙塵暴是因果聯系,是先有地表干燥才有沙塵暴,沙塵暴不會轉化為地表干燥,兩者不可能相互轉化,故而B項也被排除。形成沙塵暴的原因有很多,題干提到了降水偏少或無降水、地表干燥、土質疏松、大風等部分原因,至于其他的原因還有待進一步證實,這表明產生沙塵暴這個結果的原因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所以D項不正確,而A項符合題干要求。
7.C本題考查新生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的哲學依據。否定之否定規律是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的哲學依據。電燈作為新事物,是必然要戰勝油燈這個舊事物,因此其哲學依據也是否定之否定規律。
8.D 本題考查對辨證否定原理本質含義的把握。辨證的否定又稱揚棄,它的本質含義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所以D是正確答案。B是題干中提到的第一種專家意見,C則是題干中第二種專家意見,這兩種意見都是對辨證否定的片面理解,因此被排除。A是對辨證否定本質含義的歪曲理解,故而要排除。
9.C 這段話說明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區別。惠施的觀點就表達出一種不可知論傾向。按照這種說法,人不是魚,便不能知道魚的快樂;那么,人不是物,也就不能知道物的本質了。由此推論下去,世界上是沒有一樣東西可以認識了,這種看法就是不可知論。
10.B 本題考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雖不屬于人的認識能力,但對人的認識活動的發動與停止、對主體認識能力的發揮與抑制起著重要的控制和調節作用。主要表現為動力作用、誘導作用和激發作用。因此B項符合題干要求,而A項被排除。C、D項都是理性因素在認識活動中所具有的特性,所以也被排除。
11.C 在一定的范圍內,真理和謬誤的對立是絕對的,但因為真理具有相對性、條件性,超出一定的范圍,真理和謬誤就會相互轉化,A項的錯誤在于沒有看到二者是有條件的對立。
二者的轉化是有條件的,B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真理和謬誤的轉化是相互的,D項認為謬誤不能轉化為真理也是錯誤的。
12.C 從骨制工具、石器、青銅器、鐵器所代表的生產力,到蒸汽機、電氣、原子能、計算機,再到當前知識化、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系統集成化和時空一體化的生產力,這說明生產力及其表現形態隨著人類歷史活動的變化而變化,它是不斷向前發展、不斷進步的物質力量,生產力具有歷史性。此外,生產力還具有客觀性和社會性。生產力的客觀性,是指它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物質力量。生產力的社會性指生產力形成于人的物質生產活動之中,是人的實踐能力的結果,而人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這兩點在材料中都沒有體現出來,時代性也不是一種準確的說法,因此A、B、D錯誤。
13.C 本題考點是生產關系的本質。生產關系是物質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也稱經濟關系。它是各種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決定著其他一切社會關系,因此A、D都是錯誤的。B項錯誤在于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是生產力而非生產關系。
14.B科學技術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三個方面。首先排除D項。從“作用于心靈”可知愛因斯坦說的是抽象方面,而非生產、生活等具體層面。所以,應該是思維方式的變革。
15.A 本題考查一個民族作出選擇的直接動機。一個民族之所以作出這種或那種選擇,有其特定的原因,其中民族利益是一個民族進行歷史選擇的直接動機。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是一個民族進行歷史選擇、實現社會跨越的必要條件;對于歷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點的把握程度,直接制約其歷史選擇活動的內容和方向,因此排除B、C、D項。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重點多項選擇題答案與解釋
1.AC 不論是“絕對精神”,還是“理念世界”或“理”,都不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更不是標志客觀實在的抽象物質,因此,它們既不屬于機械唯物主義,也不屬于辯證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可以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兩個基本的派別。主觀唯心主義把世界上一切事物當做是主觀感覺或者意識的產物,認為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等是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客觀唯心主義則認為某種客觀精神或原則是先于物質世界并獨立于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本體。由于“絕對精神”、“理念世界”、“理”都屬于客觀精神或原則,因此,黑格爾、朱熹和柏拉圖的觀點都是唯心主義的,而且都是客觀唯心主義的。
2.AC A說明的問題是唯心主義有其深刻的根源,同時也對唯物論的產生有積極作用的;B是錯誤的,舊唯物主義對某些問題的研究也是正確的,不能把問題簡單化庸俗化;C,“聰明的唯物主義”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D聰明的唯物論是和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相斗爭中發展起來的,從“聰明的唯心主義”向“聰明的唯物主義”轉化并不是自然而然的。
3.BC 牛頓雖然是偉大的自然科學家,但卻不是一個辯證唯物主義者,具有明顯的形而上學傾向。這句話包含著明顯的絕對化主張,沒有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因此,AD是錯誤的。
4.ACD 宇宙時空無限性和有限性的辯證統一關系是:無限存在于有限之中,無限的時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時空構成的;有限包含無限,任何有限的宇宙事物(包括星系)都包含無限的結構和層次;有限轉化為無限,有限的宇宙界限是可以超出的,超出宇宙時空的有限即趨向宇宙時空的無限,因此ACD項符合題干要求。宇宙的膨脹雖然是無限的,但膨脹過程中卻有其界限,只不過是我們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無法測定到這個界限罷了,任何只承認無限性,否定有限性的觀點都是相對主義的錯誤觀點,因此B項被排除。
5.AC 意識的能動作用是巨大的,但它的發揮又是有條件的,這些條件主要有:必須遵循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必須把正確的思想付諸實踐,必須借助一定的物質條件和手段。BD雖然是發揮意識能動作用的條件,但是卻不一定都是正確的發揮,在一定時期內可能會錯誤地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如題干內容就是例證。
6.BC 聯系的客觀性是指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主觀想
象中的聯系不能代替或者取消對象自身的客觀聯系,題干中認為總吃魚就會游泳,吃雞就會
下蛋,不常吃魚就不會游泳,主觀地、人為地制造聯系,否認了聯系的客觀性,因此B項正確。聯系分為自在事物的聯系和人為事物的聯系,人為事物的聯系是經過實踐這一客觀物質活動才形成的,只有反映了客觀的聯系才具有真實性,人為聯系仍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題干中正是以主觀想象的聯系去取代客觀事物的聯系,故而選項C也正確。這則笑話沒有提到聯系的普遍性問題,所以A項被排除。選項D的觀點顯然錯誤,因為任何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中。
7.BD 把握可能性這個范疇要區分可能和不可能、現實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現實)的可
能性以及好的或壞的可能性。大躍進時的“水稻畝產13萬斤” 根本就是無視自然規律,不
可能實現,談不上現實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的區別問題,因此A、C項表述錯誤;袁隆平提出畝產噸級的目標一定能實現,是一種現實的可能性,而2003年栽培出了畝產900公斤的水稻,則是一種存在,具有現實性,也是朝著“畝產過噸”目標發展過程中有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的存在。
8.ABCD 本題考查系統的主要特征。系統的主要特征有四個,即整體性、結構性、層次性和開放性。地球的循環系統和人類社會的大系統都是這四個特征的結合體。
9.ABC 本題考查矛盾斗爭性的作用。美伊之間矛盾斗爭性的作用有二:一是美國不斷強化在海灣地區的力量,不斷削弱伊拉克的軍事力量,即推動矛盾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二是美國通過戰爭瓦解薩達姆政權,實現伊拉克國家政權性質以及美國在伊拉克地位的質變。D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是本題矛盾斗爭性的一方所堅持的依據而不是作用,因此這個選項要被排除。
10.BCD 真理是標志主觀認識與客觀實在相一致的哲學范疇,價值就是客體以自身屬性滿足主體需要的效益關系,真理和價值是人類活動所追求的兩大目標。追求真理是實現價值的基礎,實現價值是追求真理的目的,二者統一于人類實踐中,并且都要由實踐來檢驗。但是,真理和價值并不總是一致的,如題干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11.AB 國家的職能分為對內職能和對外職能兩個方面。對內職能包括政治職能、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對外職能主要是組織國防,防御外來的侵略和顛覆,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調整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保護本國的根本利益。完成北部灣海域的劃界工作、商務部決定調查延期都屬于維護國家政府及其部履行國家職能,維護國家利益。工會組織企業職工參與企業管理、我國企業積極應對國外的反侵銷調查,由于企業并不屬于國家機關或其派出機構,屬于企業行為,不是履行國家職能。因此,CD不對。
12. ACD 社會意識形式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能超前于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與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不一定完全同步。現實社會中的社會意識狀況比較復雜,不同社會意識所起的作用不同,或者是正面的,或者是負面的。由于現實世界還存在兩者社會制度的斗爭,同一社會制度的國家也還存在若干矛盾,因此,一種社會制度中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與其他意識形態進行斗爭,并不一定會得到相異社會制度中占主導地位的階級或階層的支持。中國與“法輪功”展開斗爭,個別國家卻以“人權”、“宗教自由”等理由橫加指責,就是典型表現。因此,B選項錯誤。
13.ABD 文化的統一性首先在于它的本質即人化,即人類在改造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歷史過程中,賦予物質和精神產品以人化形式的特殊活動,是人類所創造的“人工世界”及其人化的形式;文化的統一性還在于它的社會性質,即文化是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交往中存在和發展的,它不依賴于人類歷史進程中所創造的各種中介形式,如物質工具形式、語言符號形式、社會關系形式等,因此,文化具有客觀性,具有可解釋性和可轉換性,因此,D項是正確的。文化的多樣性本質上是歷史的、具體的,而人們風俗習慣的多樣化只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形式之一,風俗習慣多樣化不能反映文化多樣性的本質,所以排除C項。文化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系是:文化多樣性以統一性為基礎,而文化的統一性又以多樣性為前提,因而A、B也是正確的。
14.AB 現代科學技術直接或間接使生產力的結構要素發生質的變化,直接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人們生產方式的四個要素,使人們生活方式發生變化。但是,科學技術使思維方式具有系統性、整體性、開放性、創造性,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但這種方式卻是間接的,科學技術也不可能直接改變社會的政治結構因此,CD錯誤。
15.ABC人的需要應當主要來自人的實踐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人的本質在于其社會性,社會性決定了人的發展和人的價值的實現,其標準應該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因此,對于D項,不應當是“看到了”,而應當是“誤認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安县| 日土县| 沾化县| 皋兰县| 常宁市| 商丘市| 泸溪县| 门头沟区| 渭南市| 东阿县| 综艺| 建湖县| 潮安县| 依兰县| 库尔勒市| 肥乡县| 嘉祥县| 方城县| 株洲县| 凌云县| 东乡县| 黄大仙区| 克什克腾旗| 锦屏县| 汕尾市| 平定县| 大宁县| 资兴市| 迭部县| 株洲县| 南木林县| 伊金霍洛旗| 梁山县| 长沙县| 华宁县| 陆川县| 定陶县| 明星| 荔波县| 林口县| 黄大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