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五課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學案一、知識點撥(一)整體感知與學法指導1.本課在全書中的地位重視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導同學們了解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感受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體會中華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覺地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四有”新人的必然要求。教材把“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單獨作為一課,并與基本國情、基本國策、發展戰略等內容放在一個單元,意在引導同學們從文化的角度更好地了解我們民族、我們國家。因此,第五課在全書具有重要的地位。從知識的內在邏輯來看,第五課的內容與后面參與政治生活特別是精神文明建設、艱苦奮斗精神等內容關聯性強。此外,從全書來看,用文化的眼光來觀察生活、觀察社會,也是一個重要的視角。同學們應該有意識地從中華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精神這些方面來思考相關問題,例如,理解以人為本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維護民族團結和統一等。2.從單元看本課側重說明的問題本課引導同學們了解中華文化的表現形式、特點及其深遠影響,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了解中華傳統美德的博大精深及其與時俱進的品格;知道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巨大力量,認識中國共產黨對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使同學們自覺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二)學習目標本課由兩框內容組成。第一框“燦爛的中華文化”,分為兩個目,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傳統美德 薪火相傳”。第一目下面首先是一個探究活動,意在引導同學們對“文化”“中華文化”有一些感性的認識,認識到文化并不陌生,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文化、時時有文化。中華文化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共同創造的。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始終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極大地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中華文化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像血液一樣流淌在我們每一個細胞之中,影響我們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可以說,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打上了中華文化的烙印,我們民族的發展道路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風采。第二目主要引導同學們走近中華傳統美德。作為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中華傳統美德涵蓋為人、做事等各個方面,能夠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教材沒有就什么是中華傳統美德進行闡述,而是用列舉的方式引導同學們有所感受;通過探究活動啟發同學們認識到,傳統美德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中,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二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分為“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和“民族精神我傳承”兩目。第一目首先通過一個探究活動,引導同學們體會到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然后知道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及其與中華文化的內在關系,體會民族精神在我們民族長期歷史發展特別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巨大作用,感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對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第二目從當今世界形勢和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精神不斷豐富和發展兩個方面,引導同學們體會到,在新的時代,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不斷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內容,自覺弘揚民族精神。在學習的過程中,同學們可能覺得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比較抽象,難于理解和把握。我們可以通過體會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影響,例如艱苦奮斗的精神、勤勞勇敢的精神、自強不息的精神等方面加深感悟;可以結合世界文明史上那些曾經與中華文明比肩而立的文明的發展歷史感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特點;體會辛勤勞動的父母、為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老師等具體人物精神的力量;可以結合具體的材料,如長征、載人航天等,體會民族精神豐富和發展的過程。應該注意到,中華文化、中華傳統美德、中華民族精神三者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教材在編排上也體現了三者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我們學習中華文化、了解中華傳統美德、感悟民族精神的力量,就在于在實際生活中尊重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和弘揚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課標要求:(1)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2)感受個人情感與民族文化和國家命運之間的聯系,提高文化認同感;(3)了解我國在科技、教育方面的成就。二、達標訓練(一)單項選擇題1.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A.團結統一 B.勤勞勇敢 C.愛國主義 D.自力更生2.“定于一”“尚同一”“一天下”等格言,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A.愛好和平 B.求同存異 C.誨人不倦 D.團結統一3.中華文化的基本特點是()A.開拓創新 B.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C.蘊含傳統美德 D.源遠流長、博大精深4.中華文化的精髓是()A.愛國主義精神 B.民族精神 C.高尚的民族品格 D.“和為貴”的精神5.以漢字為載體的中華文化正日益走向世界。這說明()A.中華文化具有巨大的生命力B.傳統道德具有巨大的力量C.中華文化是我們的根D.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該弘揚民族文化6.下列中華傳統美德格言中體現誠實這一傳統美德的是()A.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B.行己有恥 C.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D.改過不吝7.中華世紀壇序言中寫道:“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并存,與日月同光。”這說明()A.中華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 B.中華文化極大地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C.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D.中華文化具有與時俱進的品質 8.中華文化的力量()A.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B.集中體現在充滿智慧的中國哲學上C.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D.集中體現在民族團結方面9.燦爛的中華文化,()A.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B.主要是漢族創造的C.主要是少數民族創造的D.主要體現在長城、故宮等物質文化上10.下列有關中華文化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B.中華文化的力量是支撐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不衰的力量之源C.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從一個側面說明中華文化富有創新的活力D.中華文化缺乏創新的活力(二)是非判斷題1.中華傳統文化產生于過去,因而是一成不變的。()2.中華文化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3.長城、故宮、編鐘、漢字、方言、民族服飾等,都折射出中華文化的特色。()4.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應該拋棄傳統的文化。()5.民族精神始終是鼓舞我們民族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勝強敵與困難的不竭力量之源。()6.一個人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有一種精神,一個民族和國家也是如此。()7.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體現。()8.作為中學生,我們暫時還不能從實際行動上弘揚民族精神。()9.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等不斷增強,從而豐富和發展了偉大的民族精神。()10.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三)簡答題什么是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有哪些作用?(四)案例分析題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茨發表闡述二進制的論文,副標題是:關于只用0與1,兼論其用處及伏羲氏用數字的意義。諾貝爾獎獲得者、量子學說的創始人玻爾認為,中國太極圖是對他的互補理論極好的解釋。結合上述材料,從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影響的角度,談談你的看法。三、綜合能力訓練(一)不定項選擇題1.距著名的殷墟西北二十多千米的河南省安陽縣漁洋村,完整地記錄著六千多年不斷代的中華文明史。從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下七垣文化,到商、春秋、戰國,到漢、北朝(東魏北齊)、宋、元、明、清等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都能在這里找到實物和印記。這從一個側面說明()A.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B.中華文化富有頑強的生命力 C.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D.中華文化具有非凡的創造力2.《論語》《禮記》等傳入西方,啟示和鼓舞了西方啟蒙思想家。中國儒家的自然觀、道德觀和政治思想成為西方啟蒙運動中“百科全書派”有力的思想武器。近代歐洲的一些文化名人,如伏爾泰、歌德、雨果等,都從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汲取過營養。這說明()A.中國古代科學文化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B.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園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C.儒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D.中西文化相互交流,有利于西方文化的發展3.以下關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說法正確的有()A.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取之不盡的寶藏 B.中華傳統文化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C.中華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資源 D.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4.以下屬于中華文化的有()A.敦煌石窟 B.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 C.維吾爾族文字 D.古樸的民居建筑5.魯迅先生說過:“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這就告訴我們()A.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最深厚的力量之源 B.惟有民族精神是值得珍視的,其他的都不重要 C.弘揚民族精神對于我們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D.民族精神是維系我們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6.在人類文明史上,那些與中華文明相伴而生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起源于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卻始終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這說明()A.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B.中華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獨樹一幟 C.中華文化非世界其他文明可比 D.中華文化永遠走在世界的最前列7.一位外國政要第一次來到秦始皇陵兵馬俑,不禁贊嘆:“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A.中華文化獨特的魅力 B.中國古代文化的輝煌燦爛 C.中華文化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D.我們完全可以為我們古代的燦爛文化而自豪8.在當代國際社會,中國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發展道路。這體現了()A.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B.滲透著“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的傳統思想C.凝聚著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 D.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9.下列古語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的有()A.天道酬勤 B.“不畏強御”“勇者不懼” C.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D.一分耕耘,一分收獲10.下列古語中,體現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是()A.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B.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 D.愚公移山(二)案例分析題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際,一些人散布對抗日前途悲觀的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為了批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自尊心,魯迅先生寫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在文中,他寫道:“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你認為“中國的脊梁”是什么?請用具體人物加以說明。四、拓展訓練題(一)不定項選擇題1.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A.團結統一 B.求同存異 C.愛國主義 D.與時俱進2.偉大的民族精神體現在方方面面。例如()A.面對外敵入侵,中華民族同仇敵愾,奮起抗爭 B.在無數自然災害面前,中華民族百折不撓,從不低頭 C.中國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初步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祖國 D.在抗洪斗爭中,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3.一個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有()A.高尚的民族品格 B.堅定的民族志向 C.遠大的民族理想 D.巨大的民族凝聚力4.中華民族精神,()A.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的精神動力 B.是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 C.是過去的也是現在的 D.是中華民族之魂5.我們每一個人都是()A.民族精神的傳播者B.民族精神的建設者 C.民族精神的弘揚者 D.民族精神的繼承者6.毛澤東說:“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啟示我們()A.孔夫子以前的中國傳統文化不應該繼承 B.我們不應該割裂中華傳統文化 C.我們要善于學習傳統文化 D.發展社會主義文化離不開傳統文化7.張平數學沒考好,父親安慰他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從張平父親的話中,我們看到()A.中華傳統文化對我們的深刻影響 B.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 C.先進文化的鼓舞作用 D.父慈子孝的傳統8.鄧小平說:“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這說明()A.中華民族富有愛國主義傳統 B.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激勵中國人民報效祖國的強大動力 C.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意義重大 D.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熱愛自己的祖國9.1998年,在同洪水的搏斗中,中華民族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忍不拔、敢于勝利的偉大抗洪精神。這種精神()A.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 B.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發展 C.是新的時代條件下弘揚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 D.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10.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句話()A.是不符合實際的 B.科學揭示了民族精神的地位 C.看到了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D.對于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有指導意義(二)案例分析題為了照顧生病的母親,一位大學生把母親背到工地,常年堅持白天打工,晚上學習,連續五個學期以優異成績獲得獎學金。2001年1月17日,帶著大學第一個學期的快樂和欣喜,這位大學生回家看到臥床不起的媽媽,頓時驚呆了。原來,就在他剛剛入校報到不久,他媽媽意外摔傷并落下后遺癥,漸漸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怕影響孩子的學習,才沒有告訴遠在千里之外的孩子。從記事起,單親家庭的這位大學生就一直生活在媽媽撐起的綠陰下,而今,媽媽還需要80多歲的外婆照看,這位大學生從驚慌中冷靜下來,決心打工掙錢給母親治病。第二年春天,外婆不幸病逝,媽媽的病情趨重并引發了癲癇病,常常休克。為了防止媽媽一個人在家出意外,這位大學生就背著媽媽找活干……在緊張的打工之余,這位大學生忘我地學習,證明自己是一名合格的大學生。2004年10月,他參加河南省稅務系統公務員招生考試,在數千名考生中,他筆試取得了優異成績。(1)你如何看待這位大學生背著母親打工的行為?如果是你,碰到類似的情形,你會如何做?(2)你從這位大學生身上得到哪些啟示?(三)活動設計“兩彈一星”研制者們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懷著強烈的報國之志,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與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把個人的志向與民族的振興緊緊聯系在一起。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越的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許多研制者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壯麗史詩。(1)收集有關“兩彈一星”元勛們在個人生活、學習、科研等方面的材料;(2)收集全國人民支持“兩彈一星”研制工作的材料;(3)收集“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對提升我國國際地位的意義方面的材料。(4)根據以上材料,你認為“兩彈一星”精神是什么?五、課外探究參觀附近有特色的傳統建筑。第一步:確定目標;第二步:明確參觀的目的,例如,了解古建筑的建筑特點、用途、歷史沿革、主要特點等;第三步:確定具體日期、路線;第四步:現場考察,收集材料等;第五步:總結。六、資料下載弘揚勞模精神人民推動歷史前進,勞動孕育歷史創造。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我國不同時期涌現出來的千千萬萬先進模范人物,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建立了卓越功勛。他們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巨大的精神財富。一代又一代先進模范人物,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了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偉大勞模精神,用自己的辛勤勞動譜寫了如歌如泣的動人贊歌,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崇高品格,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時代風貌。廣大先進模范人物不愧為民族的精英、國家的棟梁、社會的中堅、人民的楷模。當今世界,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我們既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國內外條件下,我們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抓住和切實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切實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在這個偉大歷史進程中,包括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在內的我國廣大勞動群眾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也一定能夠大有作為。我們要大力弘揚偉大的勞模精神。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勞模精神,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是激勵我們奮勇前進的重要精神動力。要在全社會廣泛宣傳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的先進事跡、優秀品質、高尚精神,給他們以應有的光榮和地位,推動全社會進一步尊重勞模、關心勞模、學習勞模,使勞模精神不斷發揚光大。我們要以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為榜樣,學習他們忠于黨和人民的偉大情懷,學習他們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勝的堅定信念,學習他們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優良作風,堅定信心、振奮精神,立足本職、扎實工作,信心百倍地投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第五課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二、達標訓練(一)單項選擇題1.C 2.D 3.D 4.B 5.A 6.A 7.C 8.A 9.A 10.D(二)是非判斷題1.×2.√3.√4.×5.√6.√7.√8.×9.√10.√(三)簡答題答: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并最終取得勝利的巨大精神力量,是鼓舞我們民族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勝強敵的不竭力量之源,是激勵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力量。(四)案例分析題(略)三、綜合能力訓練(一)不定項選擇題1.ABCD 2.ABD 3.ACD 4.ABCD 5.ACD 6.AB 7.ABCD 8.AB 9.ABCD 10.D(二)案例分析題答: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先生所提到的“中國的脊梁”,就是那些體現民族氣節和民族精神、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貢獻自己一切的人們。“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這一段話蘊含著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一脈相承的民族精神。從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到孔子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從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東林書院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到麥孟華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閃耀著民族精神的光芒。這種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撐,是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的精神動力。什么是“中國的脊梁”?我們可以說:當中華民族遭受侵略和欺凌的時候,那些不甘屈服、奮起反抗的人們,是民族的脊梁;為保衛祖國的安全,無數遠離自己的父母而守衛在祖國邊陲的解放軍戰士,是民族的脊梁;為了振興祖國的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是民族的脊梁;堅守自己的崗位,奮力拼搏的千百萬工人,是民族的脊梁;千千萬萬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的父老鄉親,是民族的脊梁……四、拓展訓練題(一)不定項選擇題1.C 2.ABCD 3.ABCD 4.ABCD 5.ABCD 6.BCD 7.A 8.ABCD 9.ABCD 10.BCD(二)案例分析題參考答案:在母親生病、無人照看的時候,這位大學生義無反顧地背著母親打工,并用打工的錢為母親治病,這一背就是幾年,從不后悔,從不懈怠。從這位大學生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當代大學生的風采,看到了“孝敬父母”這一傳統美德,看到了母子之間的真情。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看到一種不畏艱難、頑強拼搏的精神。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這位大學生努力學習,用自己的行為證明自己是一名合格的大學生。所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