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18張PPT。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的建立? “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於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於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 ——1894年 孫中山《興中會宣言》 1911年是中國農歷辛亥年,以武昌起義為標志的資產階級革命被稱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結合教材內容和圖片信息,簡述武昌起義概況。時間: 過程:結果: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工程營第八營打響了起義第一槍——占領楚望臺軍械庫——攻打湖廣總督衙門起義軍占領武昌,武漢三鎮光復,成立湖北軍政府。 武昌起義 探究一:結合教材及資料,歸納武昌起義發生的有利條件。提示:可以從武昌的地理位置、經濟發展、革命基礎及四川保路運動等因素中歸納。武昌起義和全國獨立各省形式圖 武昌起義后交通分布圖革命團體分布部分情況 地理位置:湖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稱,處于交通樞紐地位,水路交通便利。經濟發展:1861年漢口開放為通商口岸,民族工業在湖北發展。革命組織:文學社、共進會等革命團體在湖北宣傳革命,同盟會指導革命。保路運動:鼓舞了革命黨人的斗爭士氣。清政府為鎮壓四川保路運動,造成了武漢地區兵力空虛,給武昌起義的爆發和成功創造了有利條件。……合作探究一:結合教材及資料,歸納武昌起義發生的有利條件。 “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孫中山《黃花崗烈士事略》序 武昌起義 細讀圖片,結合教材內容,分析“武昌之大革命以成”的表現。全國十幾個省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清政府統治迅速崩潰。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革命軍政府控制了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不久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把辛亥革命推向高潮。 “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也!” ——12月25日孫中山美國籌款回國時答記者問 探究二:結合教材,探究“革命之目的” 。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中華民國人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等自由和權利;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體現了民族主義——體現了民權主義——體現了民生主義“圖謀民生幸福”探究二:結合教材,探究“革命之目的” 。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中華民國人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等自由和權利;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探究二:結合教材,探究“革命之目的” 。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獻。 ——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 中華民國創建 ——亞洲第一個資本主義共和制的國家。“革命之目的”的達成:溥儀退位,清朝覆亡 ——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繼續努力……” ——1923年孫中山《國事遺囑》探究三:結合資料,理解孫中山所說的“革命尚未成功”。資料一: 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如:革除歷代官廳“大人”、“老爺”等稱呼,禁止蓄辮,禁止纏足等。辛亥革命后,從城市到農村,很多人還是把君主當做神來供奉。過年時,百姓的門戶上依然貼著“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的春聯。資料二: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為了鞏固自己的實力,將臨時政府前往北京;改組內閣,削弱革命派的力量,中國進入北洋政府的統治時期。 “革命尚未成功”的表現:革命成果被篡奪中國人民依然生活苦難之中中國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沒有根本改變 辛亥革命的成敗得失留給我們的仍舊是不盡的思考!中國人民爭取獨立民主的道路依然漫長 。孫中山先生所說的同志是誰呢?他們又將為中國的革命作出怎樣的努力呢?讓我們共同期待今后的學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