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39張PPT。第二課 自然環境地形多樣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峭。山脈不同的山組合在一起,呈長條狀延伸,排列有序,脈絡分明,仿佛是“大地的骨架”。山地:基本地形山脈:山地的一種形態,呈長條 狀延伸的山地。“大地的骨架”山系:有成因聯系并按一定延伸方向,規模巨大的一組山脈。科迪勒拉山系山區:山地、丘陵和崎嶇的高原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平原是人類主要的生活地;主要分布在大河兩岸或海邊;平原地勢平坦,便于耕種,交通方便等。地勢平坦,適合發展聚落,交通便利;水源條件充足,生活用水方便;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適合發展種植業;靠近河流漁業發達,便于人類生存。為什么平原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方?高原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地表起伏不大,邊緣處陡峭。也有的高原表面山巒起伏,凹凸不平。丘陵海拔一般500米以下,地形坡度和緩,連綿起伏。 很多是富饒之地,適合種植果樹茶樹,開墾梯田。丘陵、山區地面崎嶇,不利于耕種,交通不便等。盆地四周被群山所環繞的低地,四周高中間低。很多盆地是富饒之地。峰巒起伏,坡度陡峻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500米以上200米以下500米以上沒有具體海拔要求200~500米地面平坦或起伏很小邊緣陡峭,地表起伏不大四周被群山所環繞地表有起伏,坡度較和緩,相對高度100米以下五種基本地形森林、礦產耕地草地森林、礦產耕地平原和高原有什么異同? 同:地表起伏不大。異: 1、平原海拔較低(200米以下) 高原海拔較高(500米以上) 2、高原邊緣陡峭, 平原邊緣平坦。山地與丘陵有什么異同?異:1、海拔不同(山地海拔500米以上,丘陵海拔500米以下) 2、山地起伏大、陡峭; 丘陵起伏和緩。同:有明顯的地形起伏。世界地形知多少1、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叫什么?在哪里? 珠穆朗瑪峰(8844.43km) 中國-尼泊爾2、世界最大的平原叫什么?在哪里? 亞馬孫平原(560萬km2) 巴西3、世界最低的地方叫什么?在哪里? 馬里亞納海溝(-11034m) 菲律賓世界地形知多少4、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叫什么?在哪里? 剛果盆地(337萬km2) 非洲中部5、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叫什么?在哪里? 青藏高原(平均4000m以上)中國6、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叫什么?在哪里? 安第斯山脈(8900km) 南美洲落基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山地“大地的骨架”高原黃土高原巴西高原平原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盆地剛果盆地四川盆地丘陵東南丘陵山東丘陵 在教材附錄中的《世界地形圖》上找出以下地形區,并說一說它們各自所在的大洲。山脈:落基山脈、安第斯山脈、阿爾卑斯山脈、阿特拉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高原:巴西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青藏高原;平原:亞馬孫平原、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盆地:剛果盆地安第斯山脈(南美洲)(世界最長山脈)世界主要山脈、高原、平原分布落基山脈(北美洲)世界主要山脈、高原、平原分布阿爾卑斯山脈(歐洲)(歐洲南部最雄偉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亞洲)(世界最高山脈)阿特拉斯山脈(非洲)巴西高原(南美洲)(世界面積最大高原)世界主要山脈、高原、平原分布世界主要山脈、高原、平原分布青藏高原(亞洲)(世界最高高原)(“世界屋脊”)東非高原(非洲)南非高原(非洲)亞馬孫平原(南美洲)(世界最大的平原)世界主要山脈、高原、平原分布世界主要山脈、高原、平原分布東歐平原(歐洲)西西伯利亞平原(亞洲)(北半球最冷的平原)世界主要山脈、高原、平原分布剛果盆地(非洲)(世界上最大的盆地)不同地區的地形差異很大。可以說,世界上找不到兩個地形完全相同的地方。每個地區的地形都有自己的特點。一個地區的地形特點,一般可以從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的種類和分布三個方面來描述。1、仔細閱讀《亞洲地形圖》,找出亞洲海拔的最高點和最低點,并計算他們之間的相對高度。據此說一說亞洲地表起伏的特點。2、仔細閱讀《亞洲地形圖》,找一找亞洲主要的地形種類,并說一說亞洲的地形種類的特點。3、仔細閱讀《亞洲地形圖》,找一找亞洲主要的高原和平原。青藏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蒙古高原、德干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阿拉伯高原高原:內蒙古高原德干高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恒河平原……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恒河平原鄂畢河葉尼塞河黃河長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勒拿河河流:長江黃河勒拿河鄂畢河葉尼塞河恒河印度河湄公河 以山地、高原為主,且山地和高原集中在亞洲中部,地勢呈中部高四周低的特點。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亞洲地形的特點:亞洲地形的特點1、地表起伏大,高低懸殊。2、亞洲地形多樣,五種基本地形都有,以高原、山地為主。3、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歐洲地形以平原為主,是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個大洲。南極洲 “高原大陸”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平原低平山地高陡高原低緩丘陵盆地認識五種地形類型高平四周高中間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