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27張PPT。你知道嗎? 相傳古時候國王山魯亞爾酷愛打獵,但每次外出打獵時,王后和宮女就同奴仆們到花園里飲酒作樂。國王一怒之下,便將她們全部殺了。此后他每天娶一個少女,翌晨便將她殺掉。百姓深受其害,攜兒帶女,四處逃奔。宰相的女兒山魯佐德為了百姓免受災難,便自愿嫁給國王。她從第一夜起,就向國王講述有趣的故事,當講到最動人的地方,剛好天亮。山魯佐德有意設伏筆,吸引國王繼續再聽。國王欲罷不能,欲殺不忍,日復一日地拖延下來。山魯佐德一連講了一千零一夜,終于使國王受到了感動,取消了原荒唐而殘酷的決定。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個人物、一種宗教、一個帝國、一種文化、一組探究。 是 一個和唐太宗李世民同時代的人,6歲時母親去世,十幾歲開紿隨商隊到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地經商。十多年的商旅生活,使他熟悉了阿拉伯半島原始多神教及猶太教、基督教的信仰,深切了解社會的矛盾和分化,體察人民渴望統一的愿望。所有這些為他后來創立伊斯蘭教提供了良好條件。 610年的一天,他向族人宣布,他在夢中接受了神的啟示,將作為“安拉”的使者傳教,號召人民放棄其他宗教崇拜,只信奉唯一的“真主”安拉。一個人物他穆罕默德一種宗教創始人:創立地點:創立時間:教徒:主要教義:經典:穆罕默德 《古蘭經》穆斯林(信仰“真主”安拉的人)阿拉伯半島的麥加610年伊斯蘭教1、號召人們放棄多神崇拜,只信奉唯一的真主安拉2、主張賑濟平民,善待奴隸,反對高利貸一種宗教穆罕默德傳教 *在真主看來,只有那些敬畏他的人才是高貴的。每個穆斯林是另一個穆斯林的兄弟(姊妹),所有穆斯林都是一族。 *人們??!你們要侍奉真主,須服從你們正義的領袖。 *真主命令人們把齋,以便讓富人窮人平等。 *這些奴隸是你們的兄弟。思考:伊斯蘭教與阿拉伯半島統一有什么關系? 伊斯蘭教的產生結束了阿拉伯半島的分裂局面,加速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而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又為伊斯蘭教傳播開辟了廣闊的天地。亞洲非洲一個帝國 巴格達歐洲阿拉伯帝國的歷史年代尺622年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632年穆罕默德出走麥地那建立政權8世紀中葉阿拉伯成為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10世紀帝國逐漸衰落1258年帝國首都被蒙古軍攻克,帝國滅亡穆罕默德開始傳教610年帝國特征:政教合一 武力征服阿拉伯文明成就一種文化展區一展區二展區三展區四展區五文學數學地理醫學建筑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阿拉丁神燈文學阿拉伯數字數學幾何圖案的窗戶觀測儀世界地圖天文地理醫學解剖圖醫院大門醫學清真寺建筑 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清真寺建筑風格也被帶到了北非、歐洲、中亞、印度、中國等許多地方,并與當地文化傳統相結合,成為世界文化交流的結晶。巴基斯坦清真寺開羅清真寺印度泰姬陵 新疆喀什艾提卡爾清真大寺 阿拉伯文化對世界文化有什么突出的貢獻?探究一:一組探究材料一: 許多希臘、羅馬古典作品毀壞流失,阿拉伯學者們認真研究它們,還把許多古代作品譯成阿拉伯文。西歐人后來是通過阿拉伯文譯本才又重新認識希臘、羅馬文化成就的。材料二: 阿拉伯人足跡遍亞、歐、非三大洲,他們把古代印度、中國文化成就介紹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學成就和伊斯蘭教傳播到東方。保存——承前啟后交流——相得益彰一、阿拉伯民族對世界文化貢獻具體體現。2.收集了大量希臘、羅馬和印度的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傳播到世界各地。1、把阿拉伯數字傳播到世界各地3. 將清真寺的建筑風格帶到各地,與當地的文化傳統相結合,成為世界文化的結晶。4.廣泛吸收印度、埃及,希臘等地的民間故事并加以充實和完善,編成《天方夜譚》,在世界廣為流傳阿拉伯文化的突出特點: 融合創新, 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起到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橋梁作用 在一個曾經貧瘠、荒涼的干旱半島,古代阿拉伯人為什么能夠創造出如此光輝燦爛的文化呢?探究二:①阿拉伯人對知識的重視,對真理的追求。②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是文化繁榮的保證。穆罕默德伊斯蘭教阿拉伯半島的統一阿拉伯帝國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吸收創新傳播610年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化本課小結1世紀公元前6世紀7世紀傳說中的耶穌穆罕默德亞洲地區歐洲北美亞非地區世界三大宗教產生地點古代印度巴勒斯坦麥加喬達摩·悉達多 在一個曾經貧瘠、荒涼的干旱半島,古代阿拉伯人為什么能夠創造出如此光輝燦爛的文化呢?探究二:①阿拉伯人對知識的重視,對真理的追求。②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是文化繁榮的保證。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特點因阿拉伯帝國穿梭往來于歐、亞、非三大洲,它融合了各個不同地區的多種文化,所以具有很強的包容性阿拉伯帝國為世界文明作出了哪些貢獻?(1)阿拉伯數字(2)翻譯、傳播古代著作(3)清真寺建筑風格與當地文化傳統相結合,成為世界文化交流的結晶。(4)化學、天文、醫學等自然科學方面在當時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5)文學:《天方夜譚》在世界上廣泛流行在不同文明之間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這些地區文化和經濟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