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財政職能的發展趨勢第一種觀點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財政分為四大職能 1. 籌集資金職能。為實現國家職能而籌集資金,這是任何社會形態的國家財政最基本、最首要的職能。如果與馬克思社會產品分配原理聯系起來,這又可稱為社會扣除職能一定時期的社會總產品在個人之間進行分配之前,必須先進行種種社會扣除,這是任何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它使用于一切社會經濟形態和歷史發展的的各個不同階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正確履行財政的籌集資金職能,就必須創造性理解和運用馬克思的社會扣除原理。第一,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是唯一的社會扣除主體,財政代表國家實行同收;實行市場經濟,企業和家庭也成為扣除主體。財政應打破統收,把一部分社會扣除職能返回給企業和家庭。第二,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國家是唯一的社會扣除主體,所以社會總產品價值C+V+M全部都成為財政扣除的對象,財政收入占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的比重較高;實行市場經濟,C+V以及M的一部分,應作為企業和和家庭進行社會扣除的對象,以使企業和家庭成為生產經營主體、投資主體,有能力維持簡單再生產,實現擴大再生產,財政扣除的對象主要是一部分M,以維持社會公共消費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第三,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進行社會扣除的雙重依據…政治權力和財產權力混而不分因而財政籌集資金的兩種形式…稅和利也是混而不分;實行市場經濟,則要求國家職能“政”“資”分離,財政收入形式稅利分流。此外,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商品信用關系進一步向國家領域滲透,要求突破財政分配無償性的界限,實行無償籌資與有償籌資相結合,強化國債功能。 第二種觀點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財政的基本職能是分配職能,財政的重要職能是宏觀調控職能。宏觀調控職能基于分配職能,是分配職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突出表現,反映了政府運用財政的客觀要求。財政宏觀調控職能的目標,主要是為了調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矛盾,以達到社會總供求的基本平衡。通過緊縮性財政政策,或膨脹性財政政策,或緊松結合的財政政策,調節社會總供求的矛盾。當前我國經濟生活處于社會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狀況,應當采取緊縮性財政政策,即減少支出或增加稅收,或二者同時并舉的財政分配活動,減少政府需求和非政府需求,從而壓縮社會總需求。第三種觀點認為:過渡時期財政職能的特點是由過渡時期的經濟特點所決定。我國目前處于一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從不發達的傳統經濟向現代較發達的經濟過渡。主要體現在這么幾個方面: 1.在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上,我國現階段財政職能的過渡特征表現出明顯錯位,即越位和缺位并存。在一些不應該由財政配置資源的領域,財政參與了資源的配置,根據統計資料,財政支出的30%用于經濟建設,國家依舊是競爭性領域里一個重要的投資主體。特別是我國的公共生產的范圍仍然過于龐大。聯系到我國目前的實際似應這樣來設計財政發揮資源配置職能的思路。首先,對于純公共產品或某些特殊行業生產的產品完全由財政來提供。例如國防、航天、造幣、政策性銀行等,生產的組織形式宜采用公共生產并由國家所有和經營。這些行業或企業自身不一定有好的經濟效益,有的可能必定是“政策性虧損”的,但由于其特殊性質而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的社會效益,所以成為國有經濟首造和必保的目標,也就自然成為財政發揮資源配置職能的重要領域。其次,明確財政在資源配置時應該不介入的領域。這些領域中的行業或企業主要是從事私人產品的生產,通常規模不大,技術含量低,沒有自然壟斷和顯著外部性因素,按照效率原則,這些領域內的資源配置應完全讓市場去調節,財政沒有介入的理由。在過渡時期,國有經濟必須完全退出這個領域,財政除了按照規范化的稅收籌措財政收入外,一般不在該領域發揮其資源配置職能。再次,對處于前面兩種情況之間的相當寬的中間地帶,我們認為,市場配置應該作為這塊中間地帶配置資源的主要方式,政府財政的配置職能只能是一種補充形式。從嚴格規范的角度上講,對從事私人產品的企業,不管是大還是小,國家都應該從中退出,讓市場去調節,但由于我國目前處于經濟轉軌的特殊階段,國有經濟還難以一下子從生產駐人產品的領域中全部退出來,特別是大中型企業。抓放小的改革思路從嚴格的意義上講,是有其缺陷的。因為政府資源配置職能的體現不應該簡單的以企業的規模作為標準,政府應該抓什么樣的企業應以企業所從事的行業或生產的產品的性質來確定。盡管,需要政府來管的企業都是規模較大的大中型企業,但并不是所有大中型企業都應該抓住不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