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方程的意義”是代數起始性知識,也是學生從用算術思維轉向用代數思維分析數量關系的重要載體。對于小學生來說,這是一種全新的解決問題的模型。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作方程”,這個定義簡單明了,但是在實踐教學中卻存在一定的爭議。例如,學生在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往往列出“x=160-89”這樣的式子,教師該如何評價呢?按照教材的定義,它應該是方程,但它屬于算術思維,沒有體現方程思想。可見,用算式思維解決問題已經在學生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只著力于方程的概念描述,而忽視方程的本質意義,那么學生就很難將未知數作為條件進行思考。無法列出真正意義上的方程。因此,教師在設計方程概念教學時,必須立足方程的本質意義,使學生經歷方程概念產生、形成、鞏固、應用的全過程,深刻體會方程是表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間相等關系的一種數學模型。所以我在教學中力求從方程的實質出發展開教學。在課之伊始,我通過學生熟悉的故事《曹沖稱象》激趣,在故事中學生了解到曹沖是通過船的沉浮,找到與大象體重相等的石塊的重量這一等量關系來解決問題,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生活經驗,讓學生初步感知等量關系,明確學習方向。 新課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利用直觀的天平平衡讓學生初步感知物體質量與砝碼質量之間自然產生的不等式、等式。引導學生完成用生活語言說明事件,經歷從生活情境抽象出等量關系,列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即方程)和不等式的過程。初步體會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為后面方程概念的建立,認識方程的本質屬性做好鋪墊。 再通過指導學生對得到的式子進行二次分類比較,讓學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通過圈一圈引導學生發現等式與方程之間的關系,滲透分類思想、集合思想。 在練習中我設計了用方程講故事、生活中的數學——“衣”“食”“住”“行”問題,讓學生充分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一個有效模型,加深對方程本質的認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適時點撥,引導學生對比用方程與用算術法解決問題的不同,讓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感悟方程的作用及其優越性。 當然在教學中我還有許多不足和待完善的地方。例如,對孩子個性差異的關注有待于加強。對孩子思維的進一步挖掘發展,我還做的比較粗糙。評價語言的單一……這些情況該如何更好的處理將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把握和重視的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