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3.物質的分離導學案年級:八 學科:科學 課 題13.物質的分離第13次課教學目標1.能說出晶體與非晶體的主要區別;2.理解結晶的原理,了解晶體形成的幾種方法;3.學會用結晶的方法制備晶體;4.知道凈化水的幾種常用方法;5.學會混合物的分離技能。教學重難點1.理解結晶的原理,了解晶體形成的幾種方法;2.學會用結晶的方法制備晶體;3.知道凈化水的幾種常用方法;教學(具)準備教 學 活 動 設 計個人修改記錄一.課前交流,了解學生上次課的復習情況。二.知識梳理。1、有規則的幾何外形的固體是晶體。不同的晶體具有不同的形狀。2、結晶是溶液中無法再溶解的固體溶質以晶體的形式從溶液中析出的過程。3、獲得晶體的兩種方法:①蒸發溶劑: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的物質,如氯化鈉(溶液較小); ②冷卻熱飽和溶液:適用于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大的物質,如硝酸鉀。注:通常是將以上兩種方法綜合起來使用,也就是先通過加熱使溶液濃縮(減小溶劑),再將溶液冷卻(降低溫度),使溶液中的物質結晶析出。4、水的凈化A、沉淀法:把水靜置,使水中的雜質沉淀到水底的方法稱為沉淀法。由于明礬或活性炭能使水中的懸浮雜質凝聚成一些較大的顆粒并慢慢沉到水底,因此,明礬、活性炭常用作凝聚劑。B、過濾法:把不溶于液體的固態物質跟液體分離開的一種方法。操作要點:一貼、二低、三靠一貼:濾紙要緊貼漏斗內壁;二低:濾紙要低于漏斗邊緣,濾液要低于濾紙邊緣;三靠:漏斗下端緊靠燒杯內壁;玻璃棒末端輕輕斜靠在三層濾紙的一側;傾倒濾液的燒杯口緊靠玻璃棒上端。注:玻璃棒起引流作用。C、蒸餾:把水加熱,至水沸騰變成水蒸氣,再經冷凝管冷卻成水滴,這種凈化水的方法稱為蒸餾法,這樣收集到的水就是蒸餾水。原理:利用液體里各成分的沸點不同而進行分離的方法。蒸餾裝置組成:蒸餾燒瓶、溫度計、鐵架臺、冷凝管、接受器、錐形瓶。6、沉淀、過濾及蒸發的比較:溫馨提示:1.硫酸銅晶體的制備和生長實驗。(1)制備硫酸銅晶體的原理:冷卻熱飽和溶液。(2)制備硫酸銅晶體的注意點:①配制的硫酸銅飽和溶液不能有固體雜質;②選擇晶體的晶形要完整。③影響晶體生長的因素有降溫的快慢、溶劑蒸發的快慢等。晶體生長不能過快,否則將形成許多小晶體且晶形不完整。④晶體生長過程中溶解和結晶兩過程同時存在,但結晶速度略大于溶解速度。2.制作過濾器取一張圓形濾紙,對折兩次,然后打開,使濾紙成圓錐形,放入漏斗內,使濾紙緊貼漏斗內壁,瓶使濾紙略低于漏斗口,用少量水潤濕濾紙瓶使漏斗內壁之間沒有氣泡。你知道為什么要潤濕濾紙嗎?如果留有氣泡應怎么辦?【濾紙不用水潤濕,無法緊貼漏斗內壁,會造成濾紙與漏斗之間有氣泡,從而影響過濾速度,如果發現有氣泡,應該用玻璃棒輕輕趕出?!?br/>過濾用到的儀器漏斗、燒杯、玻璃棒、鐵架臺過濾時的注意事項:一貼:制作過濾器時,濾紙要緊貼漏斗內壁,中間不留氣泡。二低:濾紙邊緣比漏斗口低,漏斗內液面比濾紙邊緣低。三靠:盛待過濾液體的燒杯尖嘴緊靠玻璃棒,玻璃棒末端輕靠三層濾紙的一邊,防止戳破濾紙;漏斗下端管口緊靠燒杯內壁,防止過濾時濾液濺出。最后把泥漿水沿玻璃棒倒進過濾漏斗中。從漏斗中取出濾紙,細心觀察,濾紙上留下了什么?泥漿水發生了什么變化?【濾紙上留下了固體物質,泥漿水變得清澈盤里?!?br/>如果二次過濾的濾液仍常渾濁時,應怎樣做?【應檢查實驗裝置瓶分析原因,例如濾紙破損,過濾時液面高于濾紙邊緣、儀器不潔凈等?!?br/>你能分析出濾紙破損的原因嗎?【沒有用玻璃棒引流,直接將過濾液倒入過濾器沖破濾紙;玻璃棒放在單層濾紙一邊,捅破濾紙;用玻璃棒在過濾器內攪拌了?!?br/>3.用下列材料:容量1.5 升的塑料瓶1 只、帶導管的橡皮塞、活性炭、紗布、細沙、沙礫、碎石、棉花,制作一個沙石過濾器。用具有吸附作用的固體過濾液體,不僅可以濾去液體中的不溶性物質,還可以吸附掉一些溶解的雜質,除去異味。市場上出售的凈水器,有些就是利用活性炭吸附、過濾水中的雜質。經上述沉淀、過濾、吸附等凈化處理,渾濁的水變澄清了,但所得的水仍然不是純水。市場上出售的凈水器,有些就是利用活性炭吸附、過濾水中的雜質。要得到純凈的水,還必須經過蒸餾。視頻:實驗室制取少量蒸餾水活動:將上述處理過的濾液和防爆沸的小石粒一起放進蒸餾燒瓶內,按圖所示裝置進行蒸餾。蒸餾得到的水是怎樣的?燒瓶里留下了什么?【得到的水清澈透明,燒瓶里留下少量固體?!?br/>把水加熱至沸騰,產生的水蒸氣經冷卻形成液態水的方法稱為蒸餾法。用這種方法收集到的水就是蒸餾水。蒸餾時,蒸餾瓶中應放入幾片碎瓷片的目的是什么?【防止液體暴沸,液體會噴濺而出】為什么操作時將溫度計的水銀球放于蒸餾瓶的支管片?【便于觀察溫度的變化,確定所接液體的種類】蒸餾時,冷凝管中要下端進水上端出水的原因是什么?【防止冷凝器冷凝時受熱不勻出現炸裂,同時逆流冷凝效果好?!?br/>注意:對于凈化不可理解為蒸餾,并不是將所有的雜質去除,而是將有毒有害的物質去除。蒸餾水里不再含有雜質,只含水一種物質。這種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物質,叫做純凈物。如氧氣、水、氯化鈉、銅、鋁等。純凈物與混合物的比較純凈物混合物定義只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物質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物質區別成分單一,有固定的組成、性質。成分至少兩種,沒有固定的組成,性質,各成分保持自己原有的化學性質。聯系純凈物組成混合物,混合物分離得到純凈物。粗鹽提純人們從鹽田里得到的是含許多雜質的粗鹽,而我們食用的鹽是從粗鹽中提取得來的。那么,粗鹽是怎樣提煉為食用鹽的呢?1.首先,研究粗鹽中可能含有哪些雜質。將4匙粗鹽放在紙上,用放大鏡進行觀察,記錄并描述粗鹽。你認為粗鹽中可能含有的物質是較多的可溶性雜質和不溶性雜質。2.怎樣使用已有的實驗儀器和已學的物質分離方法將粗鹽中的各種成分分離開來,制成精鹽?你的設想是:用過濾法除去泥沙等不溶性雜質,用蒸發結晶法除去氯化鎂、氯化鈣等。三.典例精析。A組【例1】下列關于結晶和晶體的說法錯誤的是( )A.飽和溶液降溫析出晶體后的溶液還是飽和溶液 B.降低飽和溶液的溫度不一定有晶體析出C.從溶液中析出的晶體中不一定含有結晶水 D.把溶液的溶劑蒸發掉一些一定會析出晶體【例2】將60 ℃的硝酸鉀溶液降溫至20 ℃,有晶體析出。有關該過程的說法錯誤的是( )A.60 ℃時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鉀的飽和溶液 B.20 ℃時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鉀的飽和溶液C.硝酸鉀的溶解度隨溫度降低而減小 D.硝酸鉀的晶體可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得到【例3】據《說文解字》記載,我們的祖先在神農氏時代就開始利用海水曬鹽。如圖海水曬鹽的原理是( )A.日曬風吹使海水中的食鹽蒸發 B.日曬風吹使溶液由飽和變為不飽和C.日曬風吹使水分蒸發、晶體析出 D.日曬風吹使食鹽的溶解度變小【例4】下列關于結晶和晶體的說法錯誤的是( )A.飽和溶液降溫析出晶體后的溶液仍是飽和溶液B.降低飽和溶液的溫度,不一定有晶體析出C.從溶液中析出的晶體不一定含結晶水D.從飽和的硫酸銅溶液中結晶析出的膽礬是混合物【例5】t ℃時,將一定量的某物質的溶液分成三等份,分別加熱,再降溫到t ℃。已知從三份溶液中蒸發掉的溶劑分別為10克、20克、30克,析出的晶體分別為a克、b克、c克,則a、b、c三者關系為( ) A.c=a+b B.c=a+2b C.c=2a+b D.c=2b-a【例6】如圖所示為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請回答問題:(1)把A、B、C分別放入100克水中配成t3℃時的飽和溶液,再冷卻到t1℃,則析出晶體最多的是______,沒有晶體析出的是______。(2)若要把混在A中的少量C除去,則應采用______________的方法;若要使C從飽和溶液中結晶出來,則應采用______________的方法。【例7】20 ℃時100克某硝酸鉀溶液,經過以下變化,恢復到20 ℃,最終析出晶體的質量是( )A.小于3克 B.等于3克 C.大于3克 D.大于等于3克【例8】我國科學家侯德榜創造了一種著名的純堿生產方法,即“聯合制堿法”。將氯化銨與剩余的氯化鈉的混合溶液降溫,氯化銨晶體大量析出,而氯化鈉卻仍留在了溶液中。你認為氯化銨先結晶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9】有些金屬的氫氧化物有相似的化學性質,但物理性質卻有所不同,如氫氧化鈣與氫氧化鋇的溶解度就存在一定的差異,如下表所示: 根據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表示氫氧化鈣溶解度曲線的是_____(填“A”或“B”)。如果要將氫氧化鈣的不飽和溶液變為飽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2)現有常溫時含氫氧化鈣、氫氧化鋇兩種溶質的某飽和溶液,若要想得到較純凈的氫氧化鋇溶液,可采取的物理方法為____________。B組【例10】自然界的水因含有許多雜質而需要凈化,下列操作中不能使水得到凈化的是( )A.蒸餾 B.活性炭吸附 C.加入肥皂水 D.過濾【例11】下列各組物質,可用過濾的方法來分離的是( )A.果汁和果渣 B.硝酸鉀和氯化鈉 C.水和酒精 D.鐵粉和銅粉【例12】下列物質屬于純凈物的是( )A.潔凈的空氣 B.清澈的海水 C.蒸餾水 D.自來水【例13】在粗鹽提純實驗中,將濾液放在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應停止加熱時出現的現象是( ) A.水分全部蒸發 B.濾液開始沸騰 C.出現大量固體 D.出現少量固體四.當堂檢測。A組1.下列物質不屬于結晶水合物的是(?)A.?食鹽 B.?石堿 C.?膽礬 D.?明礬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溶液蒸發溶劑后一定有晶體析出 B.食鹽和硝酸鉀都是晶體,但它們的晶體形狀不同C.熔化的玻璃冷卻后結塊屬于結晶現象 D.不帶結晶水的晶體都是經風化而成的3.在利用冷卻熱飽和溶液來制備硫酸銅晶體的實驗中需用到的儀器是(? )A.燒杯 B.蒸發皿 C.天平 D.量筒4.將某溫度下的硫酸銅熱飽和溶液冷卻至室溫,觀察到的現象是( )A.有藍色晶體析出 B.有白色晶體析出 C.溶液由無色變藍色 D.溶液由藍色變無色5.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從溶液中結晶析出的晶體都含結晶水?B. 結晶水合物里含有水分子,所以它是混合物?C. 飽和溶液冷卻析出晶體后的溶液一定是飽和溶液?D. 從熱的飽和硝酸鉀溶液中獲得硝酸鉀晶體的最好方法是蒸發溶劑6.某同學發現含硝酸鉀和氯化鈉且都接近飽和的熱溶液,在降到室溫時不能析出氯化鈉。這是因為( )A.氯化鈉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小 B.氯化鈉溶解度比硝酸鉀大C.氯化鈉溶解度在室溫下更大 D.氯化鈉的化學性質不活潑7.人們通常把_______________的過程叫做結晶。結晶的方法主要有____法和_____法。當晶體從飽和溶液中析出后,剩余的液體被稱為母液,它通常是______(填“飽和”或“不飽和”)溶液。8.下表是3種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根據表格信息答題。溫度/℃020406080100溶解度/g氯化鈉35.736.036.637.338.439.8硝酸鉀13.331.663.9110169246氫氧化鈣0.180.160.140.120.090.07(1)某飽和溶液隨溫度升高有固體析出,則該飽和溶液的溶質是___________。(2)要配制20℃時氯化鈉飽和溶液100g,需要氯化鈉的質量為_________g(保留一位小數)。(3)某硝酸鉀晶體中混有少量氯化鈉雜質,可先加熱使其溶解,再采用_________的方法得到較純凈的硝酸鉀晶體。9.在采用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制備硫酸銅晶體的實驗過程中,硫酸銅溶液中的溶質質量分數的變化圖像是( ) A B C D10.【杭州】一杯70°的硝酸鉀飽和溶液,冷卻后有晶體析出(晶體不含結晶水),若不考慮溶劑的蒸發,則剩余溶液與原溶液相比( )A.由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 B.溶質質量不變C.溶液質量不變 D.溶質的質量分數減小11.t℃時,將一定量硝酸鉀的不飽和溶液平均分為三份,分別恒溫蒸發出水的質量為5g、10g、15g,析出硝酸鉀晶體的質量依次為ag、bg、cg,則a、b、c三者的關系為( )A.c=a+b B.c=2b-a C.c=a+2b D.c=2a-b12.如圖所示為對20℃一定質量的甲溶液進行恒溫蒸發結晶的實驗過程,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蒸發前原溶液是________(填“飽和”或“不飽和”)溶液。w的數值是__________。依據上述實驗,你認為甲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趨勢是___________(填字母)A.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B.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C.無法判斷13.如圖所示,一木塊漂浮于50℃的硝酸鉀飽和溶液中,當溫度改變時(不考慮由此引起的木塊和溶液的體積變化),木塊浸入液體的體積增大。(1)由此推斷出溫度的改變方式為___________(填“升高”“不變”或“降低”)。(2)同時觀察到燒杯底部硝酸鉀晶體__________(填“增大”“不變”或“減少”)。(3)導致木塊浸入液體體積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鹵水是海水中提取食鹽后的母液,常含有氯化鎂、氯化鈉、硫酸鎂、氯化鉀等,可進一步加工制得一些重要的產品?,F按下列步驟對鹵水進行處理,試根據有關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將鹵水加熱升溫到60℃以上,隨著水分的蒸發,會逐漸析出晶體,這時得到的晶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過濾出上述晶體后,將濾液降溫到30℃以下,還會逐漸析出晶體,這時得到的晶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將第(2)步操作得到的晶體用一定量的冷水洗滌,最后可以得到比較純凈的_____晶體。如圖所示為固體A、B、C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曲線,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若飽和溶液B中混有少量的A,最好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提純B。將80℃時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到60℃,其中溶質質量分數不變的物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制A時,通常采用蒸發溶劑的方法而不用降低溶液溫度的方法。請據圖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課后作業B組1. 下列各圖所表示的實驗操作,可以使食鹽水中的食鹽結晶析出的是( )A. B. C. D. 2. 對下列實驗方法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過濾與篩選的原理是類似的,都是把顆粒大小不同的物質分離開B.蒸發就是使溶液中的溶劑分子在外界條件的影響下逸出液面C.蒸餾就是使液體中的分子在外界條件的影響下逸出液面再重新凝結為液體D.結晶就是把溶液中的溶質轉化為難溶的沉淀析出3. 將60 ℃的硝酸鉀溶液降溫至20 ℃,有晶體析出。有關該過程的說法錯誤的是( )A.60 ℃時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鉀的飽和溶液B.20 ℃時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鉀的飽和溶液C.硝酸鉀的溶解度隨溫度降低而減小D.硝酸鉀的晶體可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得到4. 操作Ⅰ:用滴管吸取飽和的食鹽水,將其滴在玻璃片上,放置在空氣中一段時間后,溶液變干,玻璃片上留下了食鹽晶體。操作Ⅱ:在30毫升的沸水中不斷加入硝酸鉀至不再溶解為止,將上層熱的飽和溶液倒入到另一只燒杯里,把盛有熱飽和溶液的燒杯放在冷水中降溫,溶液底部析出晶體。下列觀點錯誤的是( )A.操作Ⅰ、Ⅱ的結晶方法分別為蒸發和冷卻熱飽和溶液B.對于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不大的物質可用操作Ⅰ的方式從溶液中分離出溶質C.對于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顯著增大的物質可用操作Ⅱ的方式從溶液中分離出溶質D.兩種結晶方式不能結合起來從溶液中分離出溶質5. 海水曬鹽的原理是利用日曬風吹蒸發海水中的水分,使氯化鈉晶體析出.下圖能正確表示海水曬鹽過程中,海水中NaCl的質量分數(A%)與蒸發時間(t)的關系是( )A B C D .6.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化學學習小組的同學經過調查和收集資料得知,可以通過①化學沉降(用少量明礬) ②殺菌消毒(用氯氣) ③自然沉降 ④過濾等幾個步驟對黃河水進行凈化.請選擇合理的操作順序(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③①④②7. 下列凈化水的操作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是( )A.靜置 B.吸附 C.過濾 D.蒸餾(二)、綜合提升8. 自然界的天然水,如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都是_______(純凈物或混合物);因含有雜質常呈現_______(清澈或混濁).9. 在渾濁的天然水中加入明礬,攪拌溶解后靜置,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明礬的作用是對雜質_______,使雜質_______來達到凈化水的目的.10. 如圖是某同學用來除去水中難溶性雜質時所采用的過濾操作圖,試回答:(1)有標號儀器的名稱是a_______,b_______,c_______.(2)圖中還缺少的一種儀器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3)該圖中存在的三處明顯錯誤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小明同學去九仙山旅游時,用瓶裝了一些山下的泉水,帶回實驗室,在老師的指導下,按下列流程進行實驗,制取蒸餾水。請回答下列問題(1)取水后加入明礬的作用是____________。(2)進行過濾操作時,下列做法錯誤的是____________。A.玻璃棒要靠在三層濾紙的一邊 B.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緊靠燒杯內壁C.濾紙的邊緣要低于漏斗口 D.液面不要低于濾紙邊緣(3)向濾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____________性,除 去水樣中的色素和異味。(4)在制取蒸餾水的過程中,在水中要放碎瓷片,其作用是____________。13.物質的分離導學案年級:八 學科:科學 課 題13.物質的分離第13次課教學目標1.能說出晶體與非晶體的主要區別;2.理解結晶的原理,了解晶體形成的幾種方法;3.學會用結晶的方法制備晶體;4.知道凈化水的幾種常用方法;5.學會混合物的分離技能。教學重難點1.理解結晶的原理,了解晶體形成的幾種方法;2.學會用結晶的方法制備晶體;3.知道凈化水的幾種常用方法;教學(具)準備教 學 活 動 設 計個人修改記錄一.課前交流,了解學生上次課的復習情況。二.知識梳理。1、有規則的幾何外形的固體是晶體。不同的晶體具有不同的形狀。2、結晶是溶液中無法再溶解的固體溶質以晶體的形式從溶液中析出的過程。3、獲得晶體的兩種方法:①蒸發溶劑: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的物質,如氯化鈉(溶液較小); ②冷卻熱飽和溶液:適用于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大的物質,如硝酸鉀。注:通常是將以上兩種方法綜合起來使用,也就是先通過加熱使溶液濃縮(減小溶劑),再將溶液冷卻(降低溫度),使溶液中的物質結晶析出。4、水的凈化A、沉淀法:把水靜置,使水中的雜質沉淀到水底的方法稱為沉淀法。由于明礬或活性炭能使水中的懸浮雜質凝聚成一些較大的顆粒并慢慢沉到水底,因此,明礬、活性炭常用作凝聚劑。B、過濾法:把不溶于液體的固態物質跟液體分離開的一種方法。操作要點:一貼、二低、三靠一貼:濾紙要緊貼漏斗內壁;二低:濾紙要低于漏斗邊緣,濾液要低于濾紙邊緣;三靠:漏斗下端緊靠燒杯內壁;玻璃棒末端輕輕斜靠在三層濾紙的一側;傾倒濾液的燒杯口緊靠玻璃棒上端。注:玻璃棒起引流作用。C、蒸餾:把水加熱,至水沸騰變成水蒸氣,再經冷凝管冷卻成水滴,這種凈化水的方法稱為蒸餾法,這樣收集到的水就是蒸餾水。原理:利用液體里各成分的沸點不同而進行分離的方法。蒸餾裝置組成:蒸餾燒瓶、溫度計、鐵架臺、冷凝管、接受器、錐形瓶。6、沉淀、過濾及蒸發的比較:溫馨提示:1.硫酸銅晶體的制備和生長實驗。(1)制備硫酸銅晶體的原理:冷卻熱飽和溶液。(2)制備硫酸銅晶體的注意點:①配制的硫酸銅飽和溶液不能有固體雜質;②選擇晶體的晶形要完整。③影響晶體生長的因素有降溫的快慢、溶劑蒸發的快慢等。晶體生長不能過快,否則將形成許多小晶體且晶形不完整。④晶體生長過程中溶解和結晶兩過程同時存在,但結晶速度略大于溶解速度。2.制作過濾器取一張圓形濾紙,對折兩次,然后打開,使濾紙成圓錐形,放入漏斗內,使濾紙緊貼漏斗內壁,瓶使濾紙略低于漏斗口,用少量水潤濕濾紙瓶使漏斗內壁之間沒有氣泡。你知道為什么要潤濕濾紙嗎?如果留有氣泡應怎么辦?【濾紙不用水潤濕,無法緊貼漏斗內壁,會造成濾紙與漏斗之間有氣泡,從而影響過濾速度,如果發現有氣泡,應該用玻璃棒輕輕趕出?!?br/>過濾用到的儀器漏斗、燒杯、玻璃棒、鐵架臺過濾時的注意事項:一貼:制作過濾器時,濾紙要緊貼漏斗內壁,中間不留氣泡。二低:濾紙邊緣比漏斗口低,漏斗內液面比濾紙邊緣低。三靠:盛待過濾液體的燒杯尖嘴緊靠玻璃棒,玻璃棒末端輕靠三層濾紙的一邊,防止戳破濾紙;漏斗下端管口緊靠燒杯內壁,防止過濾時濾液濺出。最后把泥漿水沿玻璃棒倒進過濾漏斗中。從漏斗中取出濾紙,細心觀察,濾紙上留下了什么?泥漿水發生了什么變化?【濾紙上留下了固體物質,泥漿水變得清澈盤里。】如果二次過濾的濾液仍常渾濁時,應怎樣做?【應檢查實驗裝置瓶分析原因,例如濾紙破損,過濾時液面高于濾紙邊緣、儀器不潔凈等?!?br/>你能分析出濾紙破損的原因嗎?【沒有用玻璃棒引流,直接將過濾液倒入過濾器沖破濾紙;玻璃棒放在單層濾紙一邊,捅破濾紙;用玻璃棒在過濾器內攪拌了。】3.用下列材料:容量1.5 升的塑料瓶1 只、帶導管的橡皮塞、活性炭、紗布、細沙、沙礫、碎石、棉花,制作一個沙石過濾器。用具有吸附作用的固體過濾液體,不僅可以濾去液體中的不溶性物質,還可以吸附掉一些溶解的雜質,除去異味。市場上出售的凈水器,有些就是利用活性炭吸附、過濾水中的雜質。經上述沉淀、過濾、吸附等凈化處理,渾濁的水變澄清了,但所得的水仍然不是純水。市場上出售的凈水器,有些就是利用活性炭吸附、過濾水中的雜質。要得到純凈的水,還必須經過蒸餾。視頻:實驗室制取少量蒸餾水活動:將上述處理過的濾液和防爆沸的小石粒一起放進蒸餾燒瓶內,按圖所示裝置進行蒸餾。蒸餾得到的水是怎樣的?燒瓶里留下了什么?【得到的水清澈透明,燒瓶里留下少量固體?!?br/>把水加熱至沸騰,產生的水蒸氣經冷卻形成液態水的方法稱為蒸餾法。用這種方法收集到的水就是蒸餾水。蒸餾時,蒸餾瓶中應放入幾片碎瓷片的目的是什么?【防止液體暴沸,液體會噴濺而出】為什么操作時將溫度計的水銀球放于蒸餾瓶的支管片?【便于觀察溫度的變化,確定所接液體的種類】蒸餾時,冷凝管中要下端進水上端出水的原因是什么?【防止冷凝器冷凝時受熱不勻出現炸裂,同時逆流冷凝效果好。】注意:對于凈化不可理解為蒸餾,并不是將所有的雜質去除,而是將有毒有害的物質去除。蒸餾水里不再含有雜質,只含水一種物質。這種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物質,叫做純凈物。如氧氣、水、氯化鈉、銅、鋁等。純凈物與混合物的比較純凈物混合物定義只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物質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物質區別成分單一,有固定的組成、性質。成分至少兩種,沒有固定的組成,性質,各成分保持自己原有的化學性質。聯系純凈物組成混合物,混合物分離得到純凈物。粗鹽提純人們從鹽田里得到的是含許多雜質的粗鹽,而我們食用的鹽是從粗鹽中提取得來的。那么,粗鹽是怎樣提煉為食用鹽的呢?1.首先,研究粗鹽中可能含有哪些雜質。將4匙粗鹽放在紙上,用放大鏡進行觀察,記錄并描述粗鹽。你認為粗鹽中可能含有的物質是較多的可溶性雜質和不溶性雜質。2.怎樣使用已有的實驗儀器和已學的物質分離方法將粗鹽中的各種成分分離開來,制成精鹽?你的設想是:用過濾法除去泥沙等不溶性雜質,用蒸發結晶法除去氯化鎂、氯化鈣等。三.典例精析。A組【例1】下列關于結晶和晶體的說法錯誤的是( )A.飽和溶液降溫析出晶體后的溶液還是飽和溶液 B.降低飽和溶液的溫度不一定有晶體析出C.從溶液中析出的晶體中不一定含有結晶水 D.把溶液的溶劑蒸發掉一些一定會析出晶體解析:A. 飽和溶液降溫析出晶體后的溶液仍然是飽和溶液,說法正確,故A正確;B. 只有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升高的物質,飽和溶液當溫度降低時一定會析出溶質;則降低飽和溶液的溫度不一定有晶體析出,如氫氧化鈣降溫,就無晶體析出,故B正確;C. 從溶液中析出的晶體不一定有結晶水,說法正確,故C正確。D. 把溶液的溶劑蒸發一些一定會有晶體析出,說法產物。故D錯誤。故選:D。【例2】將60 ℃的硝酸鉀溶液降溫至20 ℃,有晶體析出。有關該過程的說法錯誤的是( )A.60 ℃時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鉀的飽和溶液 B.20 ℃時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鉀的飽和溶液C.硝酸鉀的溶解度隨溫度降低而減小 D.硝酸鉀的晶體可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得到解析:A.?60℃時的一杯硝酸鉀溶液降溫至20℃,結果有晶體析出,原溶液可能接近飽和,也可能不飽和,故A錯;B. 由于降溫后有晶體析出,故20℃時的溶液一定是飽和溶液,故B正確;C.?60℃的硝酸鉀溶液降溫至20℃,有晶體析出,說明硝酸鉀的溶解度隨溫度降低而減小,故C正確;D. 根據硝酸鉀溶解度的變化特點,要得到硝酸鉀的晶體可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故選A【例3】據《說文解字》記載,我們的祖先在神農氏時代就開始利用海水曬鹽。如圖海水曬鹽的原理是( )A.日曬風吹使海水中的食鹽蒸發 B.日曬風吹使溶液由飽和變為不飽和C.日曬風吹使水分蒸發、晶體析出 D.日曬風吹使食鹽的溶解度變小解析:A、從食鹽溶液中獲得食鹽主要利用陽光和風蒸發水分,使氯化鈉成晶體析出,而不是使海水中的氯化鈉蒸發出來,故選項說法錯誤。B、從食鹽溶液中獲得食鹽主要利用陽光和風蒸發水分,使氯化鈉成晶體析出,而不是風吹日曬使溶液有飽和變為不飽和,故選項說法錯誤。C、食鹽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小,從食鹽溶液中獲得食鹽主要利用陽光和風蒸發水分,使海水中的水分蒸發掉,使氯化鈉結晶出來,故選項說法正確。D、從食鹽溶液中獲得食鹽主要利用陽光和風蒸發水分,使氯化鈉成晶體析出,而不是日曬可使氯化鈉的溶解度變小,故選項說法錯誤。故選:C。【例4】下列關于結晶和晶體的說法錯誤的是( )A.飽和溶液降溫析出晶體后的溶液仍是飽和溶液B.降低飽和溶液的溫度,不一定有晶體析出C.從溶液中析出的晶體不一定含結晶水D.從飽和的硫酸銅溶液中結晶析出的膽礬是混合物解析:A. 飽和溶液降溫析出晶體后的溶液仍然是飽和溶液,說法正確,故A正確;B. 只有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升高的物質,飽和溶液當溫度降低時一定會析出溶質;則降低飽和溶液的溫度不一定有晶體析出,如氫氧化鈣降溫,就無晶體析出,故B正確;C. 從溶液中析出的晶體不一定有結晶水,說法正確,故C正確。D. 膽礬是純凈物,故原說法錯誤。故D錯誤。故選:D。【例5】t ℃時,將一定量的某物質的溶液分成三等份,分別加熱,再降溫到t ℃。已知從三份溶液中蒸發掉的溶劑分別為10克、20克、30克,析出的晶體分別為a克、b克、c克,則a、b、c三者關系為( ) A.c=a+b B.c=a+2b C.c=2a+b D.c=2b-a【解析】將三份溶液加熱蒸發時,析出晶體的情況按每蒸發10克水為一階段,如圖所示:由圖可看出,三份溶液第一階段各蒸發10克水,均應析出a克晶體,剩余溶液均為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圖示中各階段蒸發10克水析出晶體的質量應相同。圖乙第二階段蒸發10克水,析出晶體(b-a)克,圖丙第二、三階段每蒸發10克水,析出晶體(c-a)/2,則有b-a=(c-a)/2,得c=2b-a,故選D。【例6】如圖所示為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請回答問題:(1)把A、B、C分別放入100克水中配成t3℃時的飽和溶液,再冷卻到t1℃,則析出晶體最多的是______,沒有晶體析出的是______。(2)若要把混在A中的少量C除去,則應采用______________的方法;若要使C從飽和溶液中結晶出來,則應采用______________的方法。答案:(1)A?; B(2)冷卻熱飽和溶液?; 蒸發溶劑。解析:(1)溶解度隨溫度降低而減小的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時會結晶,如A、C兩種物質,降溫幅度相同時,A物質的溶解度減小幅度最大,則結晶時析出的晶體最多;C物質的溶解度減小幅度較小,則結晶時析出晶體較少。而B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降低而增大,降溫時不會結晶。(2)對混有少量C物質的A物質的溶液進行冷卻時,由于C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很小,且不飽和,所以C不會結晶,由于A的溶解度隨溫度降低而顯著減小,將會大量結晶。因此采用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可以把混在A中的少量C除去。【例7】20 ℃時100克某硝酸鉀溶液,經過以下變化,恢復到20 ℃,最終析出晶體的質量是( )A.小于3克 B.等于3克 C.大于3克 D.大于等于3克解析:D。解:若第一次蒸發10g水恰好形成的是飽和溶液,根據第二次蒸發10g水析出3g晶體,說明10g水恰好溶解3g晶體,則第三次蒸發10g水析出晶體的質量是3g,若第一次蒸發10g水形成的是不飽和溶液,則第二次蒸發10g水析出3g晶體,需要先蒸發一部分水形成飽和溶液,再蒸發水才能析出晶體,說明10g水中溶解的晶體質量大于3g,故第三次仍蒸發掉10g水,再次冷卻到20℃時,析出的晶體的質量大于3g。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D。【例8】我國科學家侯德榜創造了一種著名的純堿生產方法,即“聯合制堿法”。將氯化銨與剩余的氯化鈉的混合溶液降溫,氯化銨晶體大量析出,而氯化鈉卻仍留在了溶液中。你認為氯化銨先結晶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氯化銨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且隨溫度降低而明顯減小,而氯化鈉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例9】有些金屬的氫氧化物有相似的化學性質,但物理性質卻有所不同,如氫氧化鈣與氫氧化鋇的溶解度就存在一定的差異,如下表所示: 根據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表示氫氧化鈣溶解度曲線的是_____(填“A”或“B”)。如果要將氫氧化鈣的不飽和溶液變為飽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2)現有常溫時含氫氧化鈣、氫氧化鋇兩種溶質的某飽和溶液,若要想得到較純凈的氫氧化鋇溶液,可采取的物理方法為____________。解析:B;升高溫度;加熱后趁熱過濾。解:(1)根據題干中數據可以知道,隨著溫度的升高氫氧化鈣的溶解度越來越小,所以圖中的B曲線符合這一趨勢,故B為氫氧化鈣的溶解度曲線;(2)將氫氧化鈣的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可以向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鈣或者恒溫蒸發溶劑的方法,因為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也可以采取升高溶液溫度的方法使溶液變為飽和溶液;(3)氫氧化鈣的溶解度較小且隨溫度的降低而增大,氫氧化鋇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大,所以可以采取加熱后趁熱過濾或者是冷卻熱飽和的方法得到氫氧化鋇晶體,然后過濾,再將晶體溶于蒸餾水.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1)B;(2)升高溫度(或恒溫蒸發溶劑、加氫氧化鈣、加生石灰等);(3)加熱后趁熱過濾(或升高溫度后立即過濾;降溫結晶、過濾,再將晶體溶于蒸餾水)。B組【例10】自然界的水因含有許多雜質而需要凈化,下列操作中不能使水得到凈化的是( C )A.蒸餾 B.活性炭吸附 C.加入肥皂水 D.過濾【例11】下列各組物質,可用過濾的方法來分離的是( A )A.果汁和果渣 B.硝酸鉀和氯化鈉 C.水和酒精 D.鐵粉和銅粉【例12】下列物質屬于純凈物的是( C )A.潔凈的空氣 B.清澈的海水 C.蒸餾水 D.自來水【例13】在粗鹽提純實驗中,將濾液放在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應停止加熱時出現的現象是( C ) A.水分全部蒸發 B.濾液開始沸騰 C.出現大量固體 D.出現少量固體四.當堂檢測。A組1.下列物質不屬于結晶水合物的是(?A )A.?食鹽 B.?石堿 C.?膽礬 D.?明礬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B )A.溶液蒸發溶劑后一定有晶體析出 B.食鹽和硝酸鉀都是晶體,但它們的晶體形狀不同C.熔化的玻璃冷卻后結塊屬于結晶現象 D.不帶結晶水的晶體都是經風化而成的3.在利用冷卻熱飽和溶液來制備硫酸銅晶體的實驗中需用到的儀器是(?A )A.燒杯 B.蒸發皿 C.天平 D.量筒4.將某溫度下的硫酸銅熱飽和溶液冷卻至室溫,觀察到的現象是( A )A.有藍色晶體析出 B.有白色晶體析出 C.溶液由無色變藍色 D.溶液由藍色變無色5.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C )?A. 從溶液中結晶析出的晶體都含結晶水?B. 結晶水合物里含有水分子,所以它是混合物?C. 飽和溶液冷卻析出晶體后的溶液一定是飽和溶液?D. 從熱的飽和硝酸鉀溶液中獲得硝酸鉀晶體的最好方法是蒸發溶劑6.某同學發現含硝酸鉀和氯化鈉且都接近飽和的熱溶液,在降到室溫時不能析出氯化鈉。這是因為( )A.氯化鈉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小 B.氯化鈉溶解度比硝酸鉀大C.氯化鈉溶解度在室溫下更大 D.氯化鈉的化學性質不活潑解析:冷卻硝酸鉀和氯化鈉的熱飽和溶液,析出的晶體中幾乎不含氯化鈉,是因為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很小,幾乎不隨溫度的降低而降低,故幾乎不析出氯化鈉晶體,與化學性質無關所以選A。人們通常把_______________的過程叫做結晶。結晶的方法主要有____法和_____法。當晶體從飽和溶液中析出后,剩余的液體被稱為母液,它通常是______(填“飽和”或“不飽和”)溶液。答案:溶液中析出晶體,蒸發溶劑,冷卻熱飽和溶液,飽和。8.下表是3種物質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根據表格信息答題。溫度/℃020406080100溶解度/g氯化鈉35.736.036.637.338.439.8硝酸鉀13.331.663.9110169246氫氧化鈣0.180.160.140.120.090.07(1)某飽和溶液隨溫度升高有固體析出,則該飽和溶液的溶質是 氫氧化鈣___。(2)要配制20℃時氯化鈉飽和溶液100g,需要氯化鈉的質量為____26.5_____g(保留一位小數)。(3)某硝酸鉀晶體中混有少量氯化鈉雜質,可先加熱使其溶解,再采用_降溫結晶________的方法得到較純凈的硝酸鉀晶體。9.在采用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制備硫酸銅晶體的實驗過程中,硫酸銅溶液中的溶質質量分數的變化圖像是( C ) A B C D10.【杭州】一杯70°的硝酸鉀飽和溶液,冷卻后有晶體析出(晶體不含結晶水),若不考慮溶劑的蒸發,則剩余溶液與原溶液相比( D )A.由飽和溶液變為不飽和溶液 B.溶質質量不變C.溶液質量不變 D.溶質的質量分數減小11.t℃時,將一定量硝酸鉀的不飽和溶液平均分為三份,分別恒溫蒸發出水的質量為5g、10g、15g,析出硝酸鉀晶體的質量依次為ag、bg、cg,則a、b、c三者的關系為( B )A.c=a+b B.c=2b-a C.c=a+2b D.c=2a-b12.如圖所示為對20℃一定質量的甲溶液進行恒溫蒸發結晶的實驗過程,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蒸發前原溶液是________(填“飽和”或“不飽和”)溶液。w的數值是__________。依據上述實驗,你認為甲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趨勢是___________(填字母)A.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B.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C.無法判斷答案:(1)不飽和;(2)9;(3)C13.如圖所示,一木塊漂浮于50℃的硝酸鉀飽和溶液中,當溫度改變時(不考慮由此引起的木塊和溶液的體積變化),木塊浸入液體的體積增大。(1)由此推斷出溫度的改變方式為___________(填“升高”“不變”或“降低”)。(2)同時觀察到燒杯底部硝酸鉀晶體__________(填“增大”“不變”或“減少”)。(3)導致木塊浸入液體體積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降低;(2)增多;(3)硝酸鉀的溶液中有溶質析出,溶液的密度減小。14.鹵水是海水中提取食鹽后的母液,常含有氯化鎂、氯化鈉、硫酸鎂、氯化鉀等,可進一步加工制得一些重要的產品?,F按下列步驟對鹵水進行處理,試根據有關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將鹵水加熱升溫到60℃以上,隨著水分的蒸發,會逐漸析出晶體,這時得到的晶體的主要成分是__氯化鈉和硫酸鎂______。過濾出上述晶體后,將濾液降溫到30℃以下,還會逐漸析出晶體,這時得到的晶體的主要成分是____氯化鎂和氯化鉀_____。將第(2)步操作得到的晶體用一定量的冷水洗滌,最后可以得到比較純凈的__10___晶體。如圖所示為固體A、B、C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曲線,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若飽和溶液B中混有少量的A,最好采用__冷卻熱飽和溶液________的方法提純B。將80℃時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到60℃,其中溶質質量分數不變的物質是___C__。精制A時,通常采用蒸發溶劑的方法而不用降低溶液溫度的方法。請據圖分析,其原因是_____A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課后作業B組1. 下列各圖所表示的實驗操作,可以使食鹽水中的食鹽結晶析出的是( C )A. B. C. D. 2. 對下列實驗方法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D )A.過濾與篩選的原理是類似的,都是把顆粒大小不同的物質分離開B.蒸發就是使溶液中的溶劑分子在外界條件的影響下逸出液面C.蒸餾就是使液體中的分子在外界條件的影響下逸出液面再重新凝結為液體D.結晶就是把溶液中的溶質轉化為難溶的沉淀析出3. 將60 ℃的硝酸鉀溶液降溫至20 ℃,有晶體析出。有關該過程的說法錯誤的是( A )A.60 ℃時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鉀的飽和溶液B.20 ℃時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鉀的飽和溶液C.硝酸鉀的溶解度隨溫度降低而減小D.硝酸鉀的晶體可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得到4. 操作Ⅰ:用滴管吸取飽和的食鹽水,將其滴在玻璃片上,放置在空氣中一段時間后,溶液變干,玻璃片上留下了食鹽晶體。操作Ⅱ:在30毫升的沸水中不斷加入硝酸鉀至不再溶解為止,將上層熱的飽和溶液倒入到另一只燒杯里,把盛有熱飽和溶液的燒杯放在冷水中降溫,溶液底部析出晶體。下列觀點錯誤的是( D )A.操作Ⅰ、Ⅱ的結晶方法分別為蒸發和冷卻熱飽和溶液B.對于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不大的物質可用操作Ⅰ的方式從溶液中分離出溶質C.對于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顯著增大的物質可用操作Ⅱ的方式從溶液中分離出溶質D.兩種結晶方式不能結合起來從溶液中分離出溶質5. 海水曬鹽的原理是利用日曬風吹蒸發海水中的水分,使氯化鈉晶體析出.下圖能正確表示海水曬鹽過程中,海水中NaCl的質量分數(A%)與蒸發時間(t)的關系是( )A. B. C. D.6.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化學學習小組的同學經過調查和收集資料得知,可以通過①化學沉降(用少量明礬) ②殺菌消毒(用氯氣) ③自然沉降 ④過濾等幾個步驟對黃河水進行凈化.請選擇合理的操作順序( D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③①④②【答案】D【解析】①化學沉降(用明礬),明礬具有吸附水中固體小顆粒的作用,使懸浮水中的小顆粒凝聚成較大顆粒而加快懸浮物的沉降,此操作只是把固體顆粒沉降而并未進行徹底分離,在此凈化過程中應是自然沉降后的操作;②殺菌消毒(用漂白粉),使用漂白粉在水中生成氯氣殺死水中病菌,在此過程中應為過濾后的凈化操作;③自然沉降,使水靜置,水中較大的固體顆粒在重力作用下而沉降,在此凈化中應為最先進行的操作;④過濾,分離不溶性固體與液體一種方法,可除去水中沉降下來的固體顆粒,因此應排在沉降后.所以合理的操作順序③①④②。7. 下列凈化水的操作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是( )A.靜置 B.吸附 C.過濾 D.蒸餾【答案】D?!窘馕觥緼、硬水就是里面含有較多的可溶性鈣鎂化合物,靜置只是沉淀大的顆粒,不能除去可溶性鈣鎂化合物,故選項錯誤.B、吸附只能吸附色素和異味,不能除去可溶性鈣鎂化合物,故選項錯誤.C、過濾只能除去不溶于液體的固體,不能除去可溶性鈣鎂化合物,故選項錯誤.D、蒸餾能使水中可溶性鈣鎂化合物除去而降低水的硬度,故選項正確.(二)、綜合提升8. 自然界的天然水,如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都是_______(純凈物或混合物);因含有雜質常呈現_______(清澈或混濁)。【答案】混合物;混濁?!窘馕觥亢铀?、湖水、井水、海水中都含有水、可溶性雜質,細菌等物質,屬于混合物;因含有雜質常呈現混濁。9.在渾濁的天然水中加入明礬,攪拌溶解后靜置,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明礬的作用是對雜質_______,使雜質_______來達到凈化水的目的。【答案】產生沉淀;吸附,沉降。【解析】由于明礬溶于水生成的膠狀物對雜質具有吸附作用,所以,渾濁的天然水中加入明礬,攪拌溶解后靜置,觀察到的現象是產生沉淀;明礬的作用是對雜質吸附,使雜質沉降來達到凈化水的目的。10. 如圖是某同學用來除去水中難溶性雜質時所采用的過濾操作圖,試回答:(1)有標號儀器的名稱是a_______,b_______,c_______.(2)圖中還缺少的一種儀器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3)該圖中存在的三處明顯錯誤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燒杯;漏斗;鐵架臺。(2)玻璃棒,引流。(3)①沒有用玻璃棒引流;②液面高于濾紙的邊緣;③漏斗下端沒有緊靠在燒杯內壁上。【解析】(1)圖中a是燒杯,b是漏斗,c是鐵架臺。(2)圖中還缺少的一種儀器是玻璃棒,其作用是引流;漏斗下端緊靠燒杯內壁是為了防止液體濺出。11.小明同學去九仙山旅游時,用瓶裝了一些山下的泉水,帶回實驗室,在老師的指導下,按下列流程進行實驗,制取蒸餾水。請回答下列問題(1)取水后加入明礬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進行過濾操作時,下列做法錯誤的是____________。A.玻璃棒要靠在三層濾紙的一邊 B.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緊靠燒杯內壁C.濾紙的邊緣要低于漏斗口 D.液面不要低于濾紙邊緣(3)向濾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_________性,除 去水樣中的色素和異味。(4)在制取蒸餾水的過程中,在水中要放碎瓷片,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3.物質的分離(學生用).doc 13.物質的分離(教學用).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