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31張PPT。[教學目標]:1、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在敵我雙方力量懸殊的情況下,紅軍取得第五次反圍剿勝利的原因。領會紅軍在極端艱險的情況下勝利完成長征以及長征精神的意義2、通過教學使培養學生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3、通過教學培養學生權利、義務意識,增強愛國情感。[教學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遵義會議和長征精神。2、教學難點:理解長征精神,領會遵義會議的精神【教材分析】(1)學生已知知識:紅軍長征(2)學生自學能懂的知識:紅軍長征的時間路線地點,遵義會議的時間內容意義等(3)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能掌握的知識:紅軍長征的背景,遵義會議召開的原因(4)需教師講解幫助解決的問題:如何根據材料領會長征精神?如何理解遵義會議的精神?教學時通過豐富的資料、精心設計有針對性的題目來教學并引導學生理解重難點。【教學流程】 1、自學:學生閱讀教材P61—63、出示預習題 2、小組合作:學生通過合作,解決部分預習題 3、討論探究:教師通過PPT,精講重點和難點。 4、精練:完成課堂鞏固題 5、作業布置:完成《練習精編》P38-40。第三課時 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1、紅軍四次反“圍剿”成功2、紅軍長征背景: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時間 路線三大主力勝利會師4、遵義會議板書設計 P328. (1)指出材料一緊急會議上確定的方針并說明武裝暴動受挫后毛澤東作出的戰略轉變。方針: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2分)戰略轉變:放棄攻打城市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1分) ( 2)根據材料二分析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為堅持革命道路而開展糧食生產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自然:①多山地,但河谷和周邊平原地區地勢平坦; ②河流眾多,水源充足; ③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3分)人文:①政策支持,農民分到田地,生產和革命熱情高漲; ②勞動力短缺得到緩解。(2分) (3)在根據地的創建中,毛澤東提出了什么思想?工農武裝割據思想。(2分) (4)”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形成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①中國革命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②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③要有開拓創新精神等。(見P88)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1、面對圍剿,中共臨時中央作出了怎樣的決定、采取了怎樣的戰略?2、湘江戰役后,紅軍人數從出發時的8萬多驟減到3萬多意味著什么?3、面對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以及軍隊人數銳減境地,你認為紅軍是否應該按照原計劃行動?說一說你的理由4、毛澤東為什么選擇向貴州前進?5、結合紅軍長征以來的史實,說說遵義會議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召開的?6、遵義會議作出了哪些重要的決定?為什么人們將其稱為紅軍長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會議,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預習教材P61—63,思考:善于自學紅軍長征背景(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4年10月---1936年10月)路線長征精神(見P92-2) 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發展,使國民黨大為震驚。從1930年開始,國民黨調集軍隊,對革命根據地發動多次“圍剿”,企圖消滅紅軍,但均遭失敗紅軍前四次反圍剿概況(1930-1933)樂于合作前三次:領導人:毛澤東戰略戰術:避敵主力、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和打運動戰第四次:領導人:周恩來、朱德戰略戰術:大兵團伏擊殲滅敵人均取得了勝利①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50萬軍隊,分幾路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②第五次反“圍剿”概況A.領導人:博古、李德B.主張:“左”傾錯誤主張,紅軍全線出擊,攻打敵人的堅固陣地,進攻受挫后,又主張分兵把守,節節抵御C.結果:紅軍奮戰一年,付出重大傷亡,仍未能粉碎“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形勢危急,1934年10月,中央被迫放棄根據地,實施戰略轉移,開始長征紅軍長征的背景: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長征出發地——江西瑞金瑞金(出發點)1934年10月沖破四道封鎖線紅軍首先向湘西進發,一路沖破敵人的三道封鎖線,1934年11月湘江戰役打響時間:1934年11月經過:湘江戰役打響,經過5晝夜苦戰,紅軍最終突破第四道防線。湘江戰役是長征以來最壯烈的一戰。結果:湘江戰役后,紅軍人數由出發時的8萬多驟減到3萬多瑞金(出發點)1934年10月瑞金沖破四道封鎖線遵義會議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 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危急關頭,毛澤東建議中央紅軍放棄北上會合的原定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得到中央大多數領導的支持。紅軍強渡烏江,解放了貴州重鎮遵義城,并于1935年1月在遵義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遵義會議時間:內容①批評了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②肯定了毛澤東軍事上的正確主張,③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意義①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治②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③這次會議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④遵義會議后,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小組,負責指揮全軍的軍事行動1935年1月新中國成立(1949年) 中國共產黨誕生(1921年) 出現了很多錯誤,如大革命的失敗、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建立新中國轉折點幼稚標志著中共在政治上開始走向成熟瑞金沖破四道封鎖線遵義會議四渡赤水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遵義會議后,紅軍在新的中央領導的指揮下,展開了機動靈活的運動戰。一渡赤水擺脫追敵二渡赤水再占遵義三渡赤水調敵西進四渡赤水佯攻貴陽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紅軍變被動為主動一渡赤水擺脫追敵二渡赤水再占遵義三渡赤水調敵西進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紅軍變被動為主動瑞金沖破四道封鎖線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使紅軍跳出了敵人的包圍瑞金沖破四道封鎖線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紅軍長征的路線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的吳起鎮。艱苦轉戰一年,長驅二萬五千里實現了戰略大轉移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三軍會師意義)甘肅會寧會師樓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1936年10月,中央紅軍(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中 央于都瑞金遵義吳起鎮會寧將臺堡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簡圖,數數紅軍長征經過哪些省份和大河?江西廣西貴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肅陜西湖南寧夏湘江烏江金沙江赤水河大渡河松潘草地陜甘寧江 西福建廣 東廣 西貴 州云 南四 川湖 南西 康 甘 肅陜 西ABCD瑞金(會師點,終點)1936年10月1935年10月,實現了戰略大轉移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簡圖,數數紅軍長征經過哪些省份和大河?(出發點)1934年10月(轉折點)1935年1月吳起鎮寧 夏 會寧遵義“紅軍不怕遠征難”中的“難”包括什么?1、惡劣的環境2、敵人的圍追堵截3、缺少糧食給養4、少數民族地區的復雜情況5、共產黨內部的“左傾”錯誤討論: 紅軍長征為什么能夠取得勝利?樂于合作紅軍長征最終取得勝利的原因有哪些?③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④正確的民族政策。①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②紅軍的英勇善戰。樂于合作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經過: 中央革命根據地瑞金沖破封鎖線強渡烏江 遵義會議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 強渡大渡河 爬雪山 過草地吳起鎮會師 會寧會師小結長征長征勝利的意義(2)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本力量;(3)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1)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 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長征精神。1.歷史意義:2.現實意義:勤于鞏固1、有一首歌謠唱到:“打雙草鞋送紅軍,表我百姓一片心,親人穿起翻山嶺,長征北上打敵人。”下列屬于紅軍長征中經歷的重大事件的是( )A.遵義會議 B. 中共一大 C. 賀勝橋戰役 D.南昌起義2、長征精神一直以來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斷進取。下列紅軍長征路線按照行程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中央革命根據地——遵義——湘江——金沙江——赤水河——吳起鎮B.中央革命根據地——金沙江——遵義——赤水河——湘江——吳起鎮C.中央革命根據地——湘江——遵義——赤水河——金沙江——吳起鎮D.中央革命根據地——遵義——金沙江——湘江——赤水河——吳起鎮3.讀課本P63《紅軍長征示意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于( )年( )月開始長征,到( )年( )到達( )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2)( )年( )月,紅軍三大主力在( )勝利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3)請你對照示意圖,數數紅軍長征走過多少個省,渡過了哪幾條江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