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最新高三文綜(政治)《文化生活》考點精萃(依據2010年廣東高考考綱)第一單元 文化與生活第一課 文化與社會考點1: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內涵: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部分。它既不是指廣義的文化,也不是指狹義的文化。 特點: 1)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 2)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生活、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培養出來的。 3)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文化是通過物質活動或物質載體體現出來的。 考點2:文化的形式 由文化表現形式分: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化、藝術等;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 考點3:文化的社會作用 ①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②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③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考點4: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①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經濟決定。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的影響。 ②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文化并不是始終與經濟發展亦步亦趨的。 ③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產業、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④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考點5:文化與綜合國力 ①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②文化是一種綜合的力量,其中科技和教育占十分重要的地位。科學技術實力和國民教育水平,作為衡量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日益受到各國高度重視。 ③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 第二課 文化對人的影響考點6: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 ①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②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③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考點7:文化對人影響的特點 ①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文化對人的影響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也不都是消極被動、無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結果。因此,要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 ②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 A.文化對人的影響,無論表現在交往方式、思維方式上,還是表現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個方面,都是深遠持久的。 B.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 考點8:豐富精神世界,促進全面發展 ① 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過程。 ② 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世界。它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③ 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物質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滿足,優秀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第二單元 文化傳承與創新第三課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考點9: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文化多樣性,可見諸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論、文學藝術、民居建筑、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從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中,人們能夠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① 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②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的共同財富。聯合國以名錄的方式確立并保護。(世界遺產分為三類: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考點10: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的差異,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③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考點11: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意義: 首先,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和精神紐帶。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 其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③尊重文化多樣性原則: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即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考點12: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 1)文化傳播的含義: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文化傳播是雙向的。 2)文化傳播途徑: ①貿易活動、人口遷徙、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②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牛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 ③ 總之,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 考點13:現代文化傳播手段的特點 ① 傳播媒介,簡稱傳媒。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發展階段。 ②大眾傳媒出現的標志:印刷媒體的推廣。 ③特點: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考點14:推動文化交流的意義 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②促進外域文化的傳播;③促進世界文化的發展。 推動文化交流,既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發展和進步,也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考點15: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影響 1)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2)傳統文化的繼承形式: ①傳統習俗的繼承。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傳統建筑的繼承。建筑是凝固的藝術,是展現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③傳統文藝的繼承。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④傳統思想的繼承。中國傳統思想,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3)傳統文化的特點: A.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 B.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C.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4)傳統文化的影響(作用): 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維系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考點16: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正確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考點17: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①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在這一過程中,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這就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②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這就是文化傳承。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我們就能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考點18: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有:社會制度的更替、科學技術的進步、思想運動的興起。其中科學技術和思想運動是就文化自身的傳承而言的。 教育:①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等特定功能。 ② 教育對文化傳承的作用:教育通過對受教育者的“傳道、授業、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選擇、傳遞)。教育濃縮的形式重演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使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事文化創造(創造)。隨著教育方式的變革,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影響越來越大。 第五課 文化創新考點19: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就不可能從事任何有價值的文化創造。 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 3)文化創造的主體:人民群眾。 考點20:文化創新的意義 ①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②文化創新可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③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文化創新的途徑(考點21-23) 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立足于社會實踐。 考點21:創新與繼承的關系?①文化創新的過程,既是一個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過程。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 ②文化創新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繼承是創新的必要前提。對一個國家民族來說,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其民族文化的創新,就會失去根基。 ③創新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考點22:創新與借鑒、融合 ①文化創新的過程,既是一個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過程,又是一個借鑒、汲取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發展民族文化的過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間要交流、借鑒與融合,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②在文化交流、借鑒融合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我們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斷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 考點23: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 ①要堅持正確的方向,既要反對“守舊主義” 和“封閉主義”,又要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錯誤傾向。 ②我們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輝煌。 第三單元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第六課 燦爛的中華文化考點24: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 ① 漢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② 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我國史書典籍的特點: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罕有。 2)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現: ①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獨特性) A.獨樹一幟的文學藝術: 特點: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而絢麗、風格鮮明而獨特。 地位:展示中華民族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 B.獨領風騷的科學技術: 地位: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特點: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區域文化(區域性) 區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牲。 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關系: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③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的民族文化(民族性): 在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 考點25: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包容性。 文化包容性的含義: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文化包容性的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考點26: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①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多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③各族人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課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考點27: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1)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為什么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 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優秀文化傳統之中。 ② 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2)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民族精神。 考點28: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①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 ②無論什么時期,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是一致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考點29: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征 ①民族精神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 ②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主要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歷程之中,體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 A.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為現代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和先進性。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這個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 B.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繼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不斷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時代內容,把中華民族精神提升到一個新水平。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抗洪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等,都是這個時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 考點30: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和意義 1)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 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即發揮毛澤東思想、鄧小平思想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的作用。 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 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 2)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意義: 面對世界范圍的各種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蕩,要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狀態,必須更高地舉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 ①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② 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③ 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第四單元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第八課 走進文化生活考點31:文化市場與傳媒商業化的影響 影響:一方面,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給文化生活帶來了許多可喜的變化;另一方面,文化市場的自發性、盲目性和傳媒的商業性,也引發了令人憂慮的現象。 措施:(政府)加強管理、正確引導;(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個人)提高眼力,拒絕污染,加強自身思想道德修養和知識文化修養。 考點32:發展大眾文化的要求 1)文化需求的特點:多層次、多樣化 2)什么是大眾文化? 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 3)怎樣發展大眾文化? ① 遵循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原則。 ②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③ 努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 ④ 大力倡導一切有利于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減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讓精神文化產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進禮會的進步。 考點33:如何看待落后文化與腐朽文化 1)落后文化: ①含義:各種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傳統習俗的形成表現出來。 ②危害: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環境,危害社會。 ③措施:需要不斷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2)腐朽文化: ①含義: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輪功”邪教、淫穢色情文化等,都屬于腐朽文化。 ②危害:腐蝕人們的精神世界、侵蝕民族精神、阻礙先進生產力發展、危害社會主義事業。 ③措施:必須堅決抵制,依法取締。 3)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 ① 我國曾長期處于封建社會,封建思想的殘余和舊的習慣勢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 ② 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既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也加劇了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對我國思想文化領域的沖擊。 ③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帶來文化活力的同時,還導致不同社會群體價值取向、文化選擇的多樣化;市場經濟自身的弱點,也會反映到人們的精神生活中來,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圖、權錢交易、損人利己、欺詐勒索等現象。 第九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和繁榮考點34: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①對傳統文化:我們既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其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保持和發揚;對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又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反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和“文化復古主義”。 ②對外來文化:我們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一方面充分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全盤西化論”。 考點35:發展先進文化的指導思想和要求 (1)指導思想、目標和基本特征: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基本特征:科學性、時代性、民族性、開放性、群眾性、創新性(2)要求: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揚向上。?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3)重要性: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證。(4)①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是我們進行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②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③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A.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B.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弘揚培育民族精神,使人們樹立起崇高理想和信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通過發展教科文事業,引導人們樹立科學精神、掌握科學方法; C.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 D.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需要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考點36: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1)內容:①靈魂: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②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③精髓: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④基礎:社會主義榮辱觀。(2)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理想基礎。(3)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和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理想基礎。考點37: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1)和諧文化是全體人民團結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撐。建設和諧文化,要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完善社會志愿服務體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億萬人民參加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人民群眾在這一活動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形式。例如,以“講文明樹新風”為主題的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活動,各級黨政機關開展的創先爭優、依法行政、公正執法、做人民滿意公務員活動,以及社會各界組織的“希望工程”、“送溫暖”、“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計劃”、“扶殘助殘”公益活動。(3)投身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為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作貢獻,充當新時期中國先進文化的傳播者,是當代中國青年成長、成才的必然選擇。第十課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考點38: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和主要內容 1)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 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物質文明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政治文明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政治保證,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務是: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這也是我們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目的。 3)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 (1) 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原因: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要求: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大力發展科學事業 原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要求:大力加強科學基礎設施建設;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堅持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并重,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新、反對迷信和偽科學的良好氛圍。 (3)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原因: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條重要途徑。 要求:要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業,扶持黨和國家重要的新聞媒體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扶持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和藝術院團,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扶持老少邊窮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文化發展。要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考點39:思想道德建設在文化建設中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它規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 考點40: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① 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②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信為重點,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 ③ 倡導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考點41: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公民道德基本規范(1)社會主義榮辱觀(簡稱“八榮八恥”)的內容:2006年3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看望政協委員時強調,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2)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性: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全面表達了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全體社會成員作出道德選擇、判斷行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3)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公民道德基本規范的關系:“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充分反映了我國公民“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它貫穿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表現在社會風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結著中華傳統道德的精華,又融入了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既有先進性的導向,也有廣泛的要求。(4)我國公民道德的基本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考點42: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 (1)科學文化修養的含義和思想道德的含義:①科學文化修養的含義:?? 人們在科學知識、文史知識、藝術欣賞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過程,就是知識文化修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用人類創造的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是科學文化修養的重要內容。②思想道德修養的含義:? 人們通過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斷提高思想道德認識、思想道德判斷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崇高理想的過程,就是思想道德修養。(2)科學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修養的統一關系:①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能夠促進思想道德修養;掌握科學知識和文史知識,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和偽科學,提高知識水平和理論水平,有助于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為選擇,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反之,缺乏科學文化修養,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惡難辨,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②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夠促進科學文化修養。提高思想道德認識,重視思想道德情操,堅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強學習的自覺性,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知識文化修養水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才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為社會造福。不注重思想道德修養即使掌握了豐富的知識,也難以避免人格上的缺失,甚至危害社會。?? 一個真正有科學文化涵養的人,同時也應該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只有堅持科學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修養的統一,才能不斷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成為一個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會的人。(3)科學文化修養的根本意義:科學文化修養的根本意義,在于通過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自覺接受先進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斷升華,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不斷提高,成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個真正有知識文化涵養的人,也應該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