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名師工作室】2010年中考政治考點匯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名師工作室】2010年中考政治考點匯編

資源簡介

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模塊一 道德教育
專題1 自尊自信
1.自尊的含義及表現(xiàn)
(1)含義: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別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許別人歧視、侮辱,自己尊重自己、愛護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的尊重、愛護的心理。它是一種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
(2)表現(xiàn):首先表現(xiàn)為自我尊重和自我愛護,如:為了維護自己的良好形象,注意容貌上的修飾、舉止行為的文雅以及行為的后果,以贏得別人對自己的肯定;同時還注重自己對自己價值的肯定,自己相信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其次,要求他人、集體和社會對自己尊重,體驗自己是有價值的,并且這種價值常常得到他人的欣賞和認可。第三,懂得知恥,知恥是自尊的重要表現(xiàn)。
2.知恥與自尊的關系
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道羞恥的人。知恥是自尊的重要表現(xiàn)。唯有自重,才能自尊。如果一個人對自己不恰當、不合適的行為不知道慚愧,不感到難為情,那就是不知羞恥,這樣的人永遠不會有自尊。一個人如果能懂得知恥,就會格外珍惜自己的自尊,也會主動愛護他人的尊嚴。
3.虛榮與自尊
虛榮心是一種追求表面上榮耀、光彩的心理。是扭曲的自尊心。
4.自尊的作用
自尊的人積極向上。自尊是使人奮發(fā)進取的心理因素,它能使人產(chǎn)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自尊的人能贏得他人的尊重。自尊的人知榮辱,講自愛。能時刻用正確的言行來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和形象。無論是自己對自己價值的肯定還是他人對我們價值的肯定,即自尊與被人尊重,都是快樂的。
5.如何獲得他人尊重?——自尊與尊重別人是獲得尊重的前提
(1)自尊的人能贏得他人的尊重。贏得他人尊重的前提是自重、自愛。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不尊重,就既談不上尊重他人,更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
(2)尊重他人是獲得尊重的前提。自尊的人懂得尊重他人,因為他知道要想贏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的人不可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只有關注他人的自尊,使他人享受自尊的快樂,我們才可能贏得他人對自己的尊重。
6.如何培養(yǎng)自尊心?
①克服虛榮心理和自傲心理,懂得知恥。
②維護人格最重要。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不圖虛榮,拒絕沾染不良習氣,不做有損人格的事情。
③為人豁達,自尊適度。對待議論與批評,能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過于敏感,作繭自縛。但對于惡意的侮辱與誹謗,則要及時予以回擊,必要時運用法律武器捍衛(wèi)自尊。
④尊重他人,我們就能獲得他人的尊重,有利于維護自己的自尊。
7.為什么要尊重他人?
①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自尊經(jīng)常受到他人的呵護與關愛,我們當然也有責任去關注他人的自尊,維護他人的尊嚴,與他人共享自尊的快樂。
②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有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也才會獲得他人善意、妥帖、溫暖的提醒,有助于我們成長為一個有尊嚴、有價值的人。
8.怎樣做到尊重他人?
①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現(xiàn),就是對人有禮貌,尊重他人的勞動,尊重他人的人格。
②善于站在對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推己及人。善于欣賞、接納他人;不做有損他人人格的事情。
善于欣賞、接納他人,就是與人相處時,能由衷地欣常和贊美別人的優(yōu)點,長處,允許他人有超越自己的地方。對別人與對自己不同的地方,要接納,不排斥,不藐視。不做有損他人人格的事,就是對于他人的缺陷,缺點,我們不能取笑和歧視。侮辱他人,就是冒犯別人的尊嚴,極易制造矛盾,引發(fā)沖突,仇恨和報復,最終令冒犯者自取其辱。
9.自信的含義及表現(xiàn)
(1)含義: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也就是指人對自身力量的確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夠做成某件事,實現(xiàn)自己所追求的目標。
(2)表現(xiàn):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為上表現(xiàn)“我能行”,情感上體驗“我能行”。這種“我能行”的態(tài)度,就是一種自信。
10.自卑、自負與自信的區(qū)別是什么?
自卑與自負都是自信的誤區(qū)。自卑的人輕視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即使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嘗試;自負的人自以為了不起,往往過高地估計自己,看不起別人,自以為是。只有自信的人能夠?qū)嵤虑笫堑乜创约海饶芸吹阶约旱膬?yōu)點,也能看到自己的缺點。
自卑和自負是一對孿生子,二者都是以自我為中心,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tài)使自卑者和自負者遠離成功,而自信則有助于成功。
11.為什么自負與自卑會使人遠離成功?
①自負者的追求所以必然失敗,就是因為其追求的目標從一開始就是虛假的。自負可以帶來一時的情緒高漲,但意氣用事招致的挫折,會即刻使他不知所措和沮喪、頹廢,從而走向自卑。
②自卑者會產(chǎn)生對自己的憎恨,憎恨自己的不完美,憎恨自己的無能為力,由此更強化了自卑感。他們會過低地估計自己,丟掉可以成功的機會。
因此,不管是自負者還是自卑者,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tài)會使他遠離成功。
12.自信的作用?(為什么要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這是因為自信的人具有追求成功的心理因素,而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對一個人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
自信是準確的自我定位和客觀的自我評價,是一種進取的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是遇到困難勇不低頭的巨大精神力量,是我們?nèi)松缆飞献顚氋F的財富。
13.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質(zhì)有助于成功?
自信者具有如下這樣一些心理品質(zhì),活潑樂觀、坦誠開朗、英勇果斷、幽默大度、虛心謹慎、勤奮踏實、好奇樂學等等,這樣的心理品質(zhì)有助于他們?nèi)〉檬聵I(yè)的成功。如:
(1)樂觀。樂觀的人對成功充滿希望,面對困難與失敗,不輕言放棄。
(2)好奇。自信的人更看重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計較功勞大小。好奇作為一種精神的興奮與喜悅,是激勵自信者不斷思考、不斷進取的動力。
(3)專注。自信的人能夠持之以恒,在完成任務時,注意力高度集中,全力以赴,有希望成功。
14.怎樣唱響自信之歌?(如何樹立和增強自信?)
(1)看到進步與長處。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點是我們樹立自信的基礎。發(fā)現(xiàn)并欣賞自己點點滴滴的進步與成績能使我們對自己更有信心。
(2)增強信心與實力。實力,是撐起信心的最重要支柱。信心要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實力的增強將有助于我們提高自信,才能更加自信地克服各種困難。
(3)樹立民族自信心,做自信的中國人。民族自信是個人自信的根基。將民族自信與個人統(tǒng)一起來,在國際交往中自覺展示我們中國人的氣度和風采,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絕不做有損國格的事情。
專題2 自立自強
1.自立的含義及表現(xiàn)
(1)含義: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立是一種人生觀,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也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提高自立能力的過程。
(2)表現(xiàn):①生活自立。獨立地科學的安排自己的生活,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問題。②學習自立。自主地科學的安排自己的學習,處理自己學習中的問題。③處理社會問題自立。自主處理自己所遇到的社會問題,靠自己開創(chuàng)自己的事業(yè)。
2.為什么要自立?(自立的必要性/自立對自己各方面成長有什么好處?)
(1)我們不可能永遠生活在家庭和學校這個搖籃和溫室中,終究要離開家庭和學校的呵護,走進社會,經(jīng)風雨、見世面。
(2)自立作為成長的過程,是我們生活能力的鍛煉過程,也是我們心理和道德品質(zhì)鍛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完善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負責任的能夠自立自強的人。
(3)如果不能從現(xiàn)在起,自覺儲備自立的知識,鍛煉自立的能力,培養(yǎng)自立的精神,將來就難以在社會中立足和發(fā)展。
(4)自立能夠幫助我們走向自強,走向成功。
3.怎樣做到告別依賴,走向自立?
(1)認清依賴的危害,擺脫依賴性。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明確并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
(2)遇事要有主見,學會自主。
(3)多實踐,多鍛煉。培養(yǎng)自己的自立能力最基本的是立足于自己當前生活、學習中的問題,從小事做起;還要大膽地投身社會實踐,在社會生活中反復鍛煉,不斷實踐。
4.依靠與依賴的關系
我們在社會生活中,需要相互幫助,相互依靠。自立不是拒絕幫助,依靠不是依賴。
5.依賴的危害
依賴思想對于自己的發(fā)展,是非常有害的。因為依賴心理不僅使人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還會使人缺乏生活的責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只想過不勞而獲的生活,貪圖享受,就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甚至危害社會和他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6.什么是自主?自立和自主的關系是怎樣的?
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見,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自主,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能力。
告別依賴,一個重要的表現(xiàn)是獨立地生活。要獨立生活,就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我們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只有明確了自己的責任,并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才能成為真正自立的人。而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的前提是要學會自主。遇到事情沒有自己的主見,獨立也是徒有虛名。很難設想,一個沒有主見、人云亦云的人,卻能夠承擔自己的責任,能夠在生活中自立。
總之,自主是自立的前提,自立是自主的表現(xiàn)。自立就是明確并承擔自己的責任。自主才能明確并承擔責任。
7.自強的含義及表現(xiàn)
(1)含義: 自強指積極向上,永不懈怠,依靠自己的努力奮發(fā)圖強的精神,是一種美好的道德品質(zhì),對一個人的成長具有巨大的作用。
(2)表現(xiàn):自強精神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不喪氣;自尊自愛,不卑不亢;勇于開拓,積極進取;志存高遠,執(zhí)著追求等。
8.為什么要自強?(自強的作用)
(1)自強,是一個人活出尊嚴、活出個性、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必備品質(zhì);是我們健康成長、搞好學習、將來成就事業(yè)的強大動力。自強不息是我們民族幾千年來熔鑄成的民族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jīng)滄桑而不衰,備經(jīng)磨難而更強,豪邁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自強,是通向成功的階梯。一個人能否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自己主觀上想不想自強,往往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自強不息的人,才能不斷走向成功。無數(shù)成功者的經(jīng)歷,都生動地說明了自強品質(zhì)對于人生的重要意義。
9.自強與自棄的關系
自強與自棄是對立的。所謂自棄,就是指自己懶惰成性、得過且過、不求上進、不思進取。自棄的人沒有理想和追求,不愿吃苦,不愿奮斗,最終必將一事無成。自強的人對未來充滿希望,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自強是通往成功的階梯。
10.怎樣做到自強不息?(自強的方法)
(1)理想是自強的航標。要自強,首先要樹立堅定的理想。為人生的理想而執(zhí)著追求,是所有自強者的共同特點。
(2)戰(zhàn)勝自我是自強的關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自強的人不是沒有弱點的人,而是勇于并戰(zhàn)勝自己弱點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能和天賦,只有自強不息的人,才能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和天賦,才能真正有所作為。
(3)揚長避短是自強的捷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想自強和成功,就一定要認識自己的長處、自己的天賦、自己的興趣,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和興趣確定努力方向,揚長避短。
自強要從少年始。只要我們選準航向,戰(zhàn)勝自身的弱點,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就能在自強的人生征途中,劈波斬浪,抵達成功的彼岸。
專題3 孝敬父母
1.為什么說我們與父母的關系不可選擇?
父母子女關系的確立,絕大多數(shù)基于血緣關系。生命是父母給予的,這種關系無可選擇、無法改變。我們與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種親情。
2.為什么要孝敬父母?
(1)父母不僅賦予我們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們成長,教我們做人,他們應當?shù)玫綈鄣幕貓螅響艿轿覀兊男⒕础?br/>(2)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長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3)孝敬父母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道德義務和法定義務。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贍養(yǎng)扶助父母的義務,不僅要受到輿論的譴責,還要受到法律的懲罰。
3. 什么是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對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贍養(yǎng)。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愛戴父母,這是子女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回報,也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道德義務、法律義務。
4.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
①孝敬父母要落實到具體行為之中,要從小事做起。對我們來說,孝敬父母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愛父母,心里想著父母,理解關心父母;行動上幫助父母,為父母分憂;努力學習、積極上進,讓父母高興。這些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現(xiàn)。②孝敬父母不是愚孝和盲從,是在當代道德和法律基礎上對父母辛勤勞動和養(yǎng)育之恩的報答;③孝敬父母還包括孝敬父母的長輩。④孝敬父母需要付出代價但會收獲甜蜜。
專題4 誠實守信
1.什么是誠信?
誠信即誠實守信。“誠”就是內(nèi)誠于己,誠實無欺、誠實做人、誠實做事,實事求是;“信”,就是外信于人,有信用、講信譽、守信義。
2.人人為什么要講誠信?
①不講誠信的人可以騙人一時,不能騙人一世,一旦被識破,他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其結果既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使自己產(chǎn)生信任危機。
②為人誠實,言而有信,能得到別人信任,也是自身道德的升華。踐約守信是我們誠實做人的核心。
3.誠信的基本要求
對人守信,對事負責,是誠信的基本要求。恪守信用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即表現(xiàn)為一種積極負責的態(tài)度。
“做老實人,辦老實事”是人們崇尚的行為準則,實實在在做事是個人得以立足、事業(yè)得以成功的保證。敷衍了事、弄虛作假,就做不好事,更做不成大事。
4.誠實與信任的關系。
堅持誠實,就會贏得信任。誠實與信任是一顆并蒂蓮,誠實是獲得信任的前提,對人誠實自然會獲得人們的信任,對人不誠實就會產(chǎn)生信任危機。信任的基礎永遠是誠實。
5.如何做誠實的人?
(1)對人守信,對事負責,這是誠信的基本要求。
(2)慎重許諾。輕易許諾而不兌現(xiàn),是一種不良品質(zhì)。在沒有把握答應別人的要求時,不要輕易許下諾言。一旦有所承諾,就應努力兌現(xiàn)。踐約守信是我們誠實做人的核心。
(3)誠信做人體現(xiàn)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之中,我們做大事的同時也要拘小節(jié),把做事與做人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
(4)正確理解誠信守則并按照其要求去做。
(5)要有誠信的智慧。正確處理對人誠實與尊重他人隱私之間的關系,當二者發(fā)生矛盾時,要結合具體情境,堅持原則,權衡利弊,按照實際情況妥善處理。正確處理誠實與說謊之間的關系。做誠實的人就不應該撒謊,但善意的謊言并不違背誠實的道德。
(6)誠實的核心是善。誠實做人應與人為善,出于公心,永不自欺。
6.誠信守則
(1)堅持實事求是,是誠信做人的守則之一。誠信的基礎是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地表達事物的本來面目,是誠實守信的出發(fā)點。
(2)在涉及利益沖突的問題時,誠信守則要求我們站在多數(shù)人利益一邊。
(3)在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沖突時,誠信守則要求我們站在長遠利益一邊。
(4)在情與法的沖突時,誠信守則要求我們站在法律一邊
專題5 寬容、平等與尊重
1.寬容的內(nèi)涵
寬容指的是寬大有氣量,原諒和不計較他人。寬容是一種美德。
2.人與人之間為什么需要寬容?
(1)人與人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需要相互寬容,需要尊重彼此的個性。“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是寬容合作的基礎。
(2)寬容是化解人際沖突的良方。人非圣賢,人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需要得到他人的寬容。
(3)寬容是一種美德,。我們?yōu)槿藢捜菥湍芙馊酥y,揚人之長,諒人之過,就能贏得友誼,獲得更多的朋友。
(4)寬容是一種境界。一個人真誠地寬容別人的過失,他的境界就上升了一個層級;一個人學會了寬容,他就掌握了一種自我提高的有效方法。(5)寬容能使對方從中吸取教訓,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寬容能使自己遠離煩惱、仇視,體驗到心靈的安寧和滿足。
3.怎樣做到寬容他人,悅納自己?
(1)寬容是有原則的,要講究策略。寬容并不意味著是非不分,愛憎不明;也不是曲直不辨,麻木不仁。寬容不等于縱容,不等于放棄原則。當我們受到別人無意的傷害時,要善于寬容別人的過錯,切不可冤冤相報;在可能的情況下,還要以我們的寬容感化當事人,使其改過。對待家人、同學、朋友,不能斤斤計較,而要寬厚待人、與人為善。當然,我們決不遷就“壞人”“惡人”,在原則問題上不能讓步。
(2)寬容自己就是悅納自己,既不要挑剔和苛求自己,也不自慚形穢;既不妄自菲薄、全盤否定自己,也不要妄自尊大。寬容自己意味著承認“人無完人”,容許自己犯錯誤,給自己留下改過遷善的機會,同時也給自己留下信心和希望。
4.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實質(zhì)是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喜歡的事,就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在人際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對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態(tài)度。采取什么方式對待他人,先要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對方,是否愿意受到這種對待。如果我們不愿意,那么就不能以此對待他人。
其實質(zhì)是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5.如何理解“己預立而立人,己預達而達人”?
意思是在謀求自己生存與發(fā)展的同時,也要幫助別人生存與發(fā)展。我們不能只顧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視他人的存在,更不能犧牲他人的利益與代價來謀求自己的利益。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也應該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
6.如何理解換位思考、與人為善?
(1)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實質(zhì),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2)換位思考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是達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機制。實質(zhì)是對交往對象的切身關注,深入對方的內(nèi)心世界。既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愛。
(3)只有理解他人,才能與人為善。我們對周圍的事物應多持欣賞的態(tài)度,多一分欣賞,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愛心。我們要學會欣賞他人。
7.為什么與人交往要做到平等尊重?
盡管我們每個人的境遇和條件不同,但人生來平等,這種平等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集中表現(xiàn)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在人格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具有獨立意識的主體,都有做人的尊嚴、都不容輕視。在法律地位上,我們每個人都平等的享有法定的權利,平等地履行法定的義務。
正因為人與人之間有差異,才有人類對平等的不懈追求,才凸顯出平等的可貴。這種差異是我們尊重人、平等待人,取長補短的現(xiàn)實基礎。增強平等意識、平等對待他人、相互取長補短,才是我們應該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
8.尊重從我做起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1)尊重他人
原因:人們需要相互尊重。在交往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富有尊嚴的獨立存在的個體,受到別人的尊重是我們的基本權利。同時我們也要尊重他人的尊嚴、基本權利和主體地位。如果彼此缺乏起碼的尊重,那么,交往就會產(chǎn)生嚴重障礙,失去平等、誠信、友善交往的氛圍。
做法:尊重他人要求我們做到禮貌待人、平等待人、誠信待人、友善待人,充分理解他人。
(2)尊重社會
原因:我們生活的社會,是充滿復雜人際關系的集合體。我們參與社會活動,要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做到尊重道德、遵紀守法。這既是一種義務,也是尊重社會的具體體現(xiàn)。遵守規(guī)則是尊重社會的底線,也是法治社會的基本要求。
做法:我們尊重社會就表現(xiàn)為遵守規(guī)則,承擔責任和維護權利等方面。愛護公共環(huán)境和設施、遵守公德和秩序,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社會的尊重。
(3)尊重自然
原因:尊重自然與尊重他人、尊重社會息息相關。人類生存離不開自然的恩賜,人類有責任和義務尊重無私奉獻的大自然。
做法:尊重自然的核心是保護環(huán)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面臨嚴峻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地球、尊重自然是我們的神圣職責。
專題6 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1.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1)世界上有多少個國家和民族,就會有多少種獨特的文化習俗。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通過各具特色的文化習俗表現(xiàn)出來。
(2)節(jié)日是一種文化習俗,是國家和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獨具一格的文化傳統(tǒng),同樣的節(jié)日由于受到當?shù)貍鹘y(tǒng)風俗的影響而呈現(xiàn)出本民族的特色。
(3)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不同的文化有著各自的標志和代表人物。各個國家文化的代表人物被深深地打上本國本民族的烙印,而同時正是這些代表人物又把本國、本民文化推向了世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大花園。
2.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
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的共同趨勢。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呈現(xiàn)出多元和諧的發(fā)展局面。
3.如何正確面對文化差異?
(1)文化存在差異,各有千秋。每一種民族文化都有自由生存和發(fā)展的權利,不同民族的文化都蘊含著人類文明的成果。對待文化差異,我們應該加強溝通了解,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價值,主張平等交流、相互學習。
(2)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會有不同的待人處事的方式。面對不同文化,我們應采取客觀、平等的態(tài)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導致的行為方式的差異,要虛心學習其他文化的優(yōu)點、長處。
(3)要做文化友好往來的使者,不僅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尊重不同的文化,還要宣傳、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讓世界了解飛速發(fā)展的中國,了解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
4.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學習外來文化,不等于照抄照搬,而要批判地繼承,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博采各國文化之所長,特別要善于吸收發(fā)達國家適合于社會發(fā)展和我們國情的文明成果;同時,自覺增強文化辨別能力,堅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我們不僅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尊重不同的文化,還要宣傳、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讓世界了解飛速發(fā)展的中國,了解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
5.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我們應如何對待我國傳統(tǒng)文化?
(1)在走向多元世界文化的同時,我們千萬不能迷失自己,不能失去自身文化的獨特性,要珍愛自己的精神家園。
(2)中華文化對促進人類文明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繼承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是我們青少年責無旁貸的責任。
(3)對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點進一步發(fā)揚光大,使其不斷得到豐富和發(fā)展。
(4)要做文化友好往來的使者,不僅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尊重不同的文化,還要宣傳、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讓世界了解飛速發(fā)展的中國,了解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
6.跨出國門的中國人應該如何面對文化的差異、更好地融入當?shù)刂髁魑幕校?br/>面對文化差異,應該克服自己的不安和焦慮;消除誤解,盡量保持客觀寬容的態(tài)度;提高對其他文化的鑒賞能力;不采取防衛(wèi)心態(tài),多關注他人的經(jīng)驗和看法,避免妄下斷言;尋找能聯(lián)結雙方的相似點;入鄉(xiāng)隨俗,尊重當?shù)氐娘L俗習慣;探索有效的溝通技巧;在交往時,不卑不亢,以禮相待。要做文化友好往來的使者,不僅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尊重不同的文化,還要宣傳、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讓世界了解飛速發(fā)展的中國,了解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
專題7 公平與正義
1.什么是公平?
公平是我們社會生活最求得一個重要主題。公平體現(xiàn)著人們對自由的追求、對權利的尊重、對自身力量的肯定。
公平是在比較中產(chǎn)生的。一般來說,人們心目中的公平,意味著處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個人,即參與社會合作的每一個人承擔他應分擔的責任、得到他應得的利益。
2.維護社會公平對于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性
公平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生存。一個良好的社會,應該能夠使人們穩(wěn)定持久地進行合作,而只有公平才能實現(xiàn)這一點。人們在社會合作交往中,如果受到不公平對待,產(chǎn)生不公平的感覺,就會感到冤枉、氣憤,甚至導致報復行為。這種心理和行為使人與人之間信任感降低,導致彼此關系惡化,合作難以為繼;會對經(jīng)濟發(fā)展產(chǎn)生不利影響,甚至會由此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影響社會的長治久安。
3.公平對于社會和人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公平有利于個人和社會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人的發(fā)展。有了公平,社會才能為人的發(fā)展提供平等的權利和機會,每個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fā)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我們才可能通過誠實勞動,得到自己應得的東西,滿足自己的合理期望,從而充分調(diào)動自身的積極性。這樣,整個社會才能人人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動社會持續(xù)發(fā)展。
4.如何理智面對社會生活中的不公平?
(1)認識:公平總是相對的,無論我們?nèi)绾闻Γ疾豢赡苓_到絕對公平。盡管如此,我們?nèi)匀灰獮閯?chuàng)造一個更加公平的社會作出不懈努力。
(2)做法:①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公平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當這種情況發(fā)生時,我們應該增強權利意識,善于尋找解決途徑,用合法的手段去尋求幫助,解決問題,以謀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②公平與否的判斷,受到個人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的制約。當我們遇到“不公平”的事情覺得委屈、困惑時,我們不妨調(diào)整自己的思維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念,或許我們會更加客觀地對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現(xiàn)象。
③崇尚公平、主持公道,要求我們同破壞公平的行為作斗爭,對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5.自覺樹立公平合作意識。
(1)原因:
①社會需要合作,合作是社會生活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以公平為基礎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②在這種合作中,人們各自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應有的發(fā)揮,個人的利益得到應有的保障;同時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內(nèi)耗,推動社會高效和諧地運轉(zhuǎn)。
③樹立公平合作的意識,有助于我們順利地融人社會,為社會作出貢獻。
(2)做法:
為了更好地合作,我們需要承擔自己應該做的,決不能只享受利益而不付出,否則對其他人不公平。只有做了我們該做的,才可能獲取自己該得的。當我們在付出的時候,同時也在收獲著別人的付出。公平的合作,必然是互惠的合作。
6.正義和正義制度對社會成員的要求是什么?
(1)正義要求我們尊重人的基本權利,尤其要尊重人的生命權,公正地對待他人和自己。
(2)正義和正義制度是面向全體社會成員的,它要求每一個人都必須遵守制度、規(guī)則和程序,沒有人可以例外。規(guī)則和程序反對歧視,不允許有特權。
7.什么是正義的行為和非正義的行為?非正義行為有什么危害?
(1)在社會進程中,凡促進人類社會進步與發(fā)展、維護公共利益和他人正當權益的行為,都是正義的行為(如見義勇為、遵紀守法等);凡是阻礙人類社會進步與發(fā)展、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當權益的行為,都是非正義的行為(如貪污腐敗、欺凌弱小、特權思想、歧視他人等)。
(2)非正義的行為的危害:會損害別人的權利和機會,進而危害整個社會。面對非正義的行為,如果選擇消極的態(tài)度,無疑會助長非正義行為的擴散,最終損害的將不僅是某一個人的利益。
8.怎樣自覺維護社會正義?
(1)遵守社會規(guī)則和程序。
作為社會成員,我們遵守規(guī)則和程序,就是在維護正義。我們要從小樹立以自覺遵守各項社會制度和規(guī)則為榮的意識,養(yǎng)成自覺遵守各項社會制度和規(guī)則的良好習慣,以實際行動維護正義。
(2)做有正義感的人。
如果非正義的事情發(fā)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夠采用正當方式,奮起抗爭;如果看到非正義的事情發(fā)生在他人身上,能夠見義勇為、匡扶正義,及時對受害者給予聲援和救助。作為未成年人,既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又要做到見義巧為,要盡量在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維護社會正義。
不僅要明辨什么是正義行為,什么是非正義行為,更重要的是去感悟,以升華道德境界;去踐行,以伸張正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會為自身、為他人的正義去努力,更會為集體的正義去奔走,為國家的正義而奮斗。
9.正義感的表現(xiàn)是什么?
一個有正義感的人,會對正義行為表現(xiàn)出贊賞和崇敬之情,對正義充滿向往和追求,會樂于把對正義的崇尚之情付諸行動。而面對非正義的行為,則會產(chǎn)生不安、不滿、憤怒等情緒,乃至采取行動來維護正義。
10.為什么要做有正義感的人?
(1)我們都希望生活在一個充滿正義的社會中,而非正義行為的盛行則會徹底毀掉我們的社會。只有有正義感的人、正直的人越來越多,我們的社會才會更穩(wěn)定、更和諧。
(2)有正義感、為人正直,這是做人應該具有的優(yōu)良品德。我們立身做人要堂堂正正、立得正行得穩(wěn)、愛憎分明、正氣凜然、正大光明、無私無畏。正直具有無以摧毀的人格魅力,具有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
11.正義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公正的對待,必須有正義的制度來保證。制度是以公開宣布的程序和規(guī)則組成的系統(tǒng)。制度的正義性在于,它的程序與規(guī)則不是為少數(shù)人制定的,而是為所有社會成員的利益制定的。每個人都能從制度規(guī)則的正常運行中受益,也都受正義制度規(guī)則的約束。如果沒有正義制度規(guī)則的支持,就難以實現(xiàn)社會公平。
12.為什么說社會的發(fā)展需要正義?
(1)我國相關制度的規(guī)定體現(xiàn)了正義,正義因制度而有保證。正義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使人民得以生存和發(fā)展,推動社會的進步。
(2)當我們參與社會合作競爭的時候,正義的制度給予人們公平合作的支持和保障;在我們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時,公平的獲得也需要正義的制度作為支撐。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正義的制度就沒有真正的公平。(正義和公平的關系1)
(3)公平為人們提供了發(fā)展的權利和機會,而正義則可以通過制度的調(diào)節(jié)來避免嚴重的社會分化,使得我們的社會健康、持續(xù)發(fā)展,最終造福每一個社會成員。(正義和公平的關系2)
可以說,如果缺少正義的支撐,那么社會必然土崩瓦解。正義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紐帶更為緊密,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為和諧。
專題8 做負責任的公民
1.什么是責任?
責任是一個人應當做的事情和不應該做的某些事情。
2.責任的來源:
責任產(chǎn)生于社會關系之中的相互承諾。承諾表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責任可以來自:①對他人的承諾;②分配的任務;③上級的任命;④職業(yè)的要求;⑤法律規(guī)定;⑥傳統(tǒng)習俗;⑦公民身份;⑧道德原則等。
3.什么是承擔責任的回報與代價?
承擔責任,往往伴隨著獲得回報的權利,但同時也是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要說回報,更重要的是無形的財富,如良好的自我感覺、他人的贊許、獲得新的知識或技能、能積累寶貴的人生經(jīng)驗等。同時,當我們在承擔責任時,也會感受到責任沉甸甸的分量,不會像以前那么輕松。因為承擔責任不僅意味著付出時間、精力和金錢,而且還意味著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責備,甚至受到處罰。這就是承擔責任的回報與代價。
4.不負責任會產(chǎn)生什么后果呢?
不承擔責任總會造成一定的后果。①從個人來說,會給自己帶來不利的影響,如得不到他人的信任,受到譴責,甚至受到法律的懲罰。更重要的是背離了做人的基本要求。②從整個社會來說,會導致效率低下,人與人之間缺乏必要的信任,增加社會成本,影響社會的進步。
因此,我們每個人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他人、對社會負責,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5.如何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1)慎重許諾、堅決履行諾言。我們許下諾言,也就意味著自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我們信守承諾,也就為自己贏得信任。失信于人,即對自己不負責任,也是對他人的不尊重,甚至會對他人、對集體的利益造成損失。因此,慎重許諾、堅決履行諾言,是我們負責任的表現(xiàn)。
(2)勇?lián)^錯。當我們做錯事時,承認錯誤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xiàn),而承擔錯誤所造成的后果更能考驗我們的勇氣。錯了,就要勇于承認,并承擔相應的責任。
(3)自覺承擔責任。就是我要承擔責任、我愿意承擔責任、我主動承擔責任,而不是要我承擔責任、被迫被動地承擔責任。我們要自覺承擔責任,做責任的主人,享受承擔責任的快樂。
(4)要學會反思自己的責任。在反思中,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責任,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責任,并在承擔責任中不斷成長。
6.責任與角色的關系:
(1)我們在社會中生活,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種角色往往都意味著一種責任;(2)隨著所處環(huán)境和場所的變化,我們會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承擔不同的責任。(3)只有人人都認識到自己扮演的角色,盡到自己的責任,才能共建和諧社會,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例:一個人通常要扮演的五種角色及承擔的相應責任:①子女: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②學生:遵守學校紀律、完成學習任務。③朋友:忠誠、互助、互諒。④公民:遵紀守法、維護祖國的尊嚴和榮譽。⑤社會成員:維護正義、熱愛和平、保護環(huán)境。
7.為什么人人都應該具有社會責任感?
①從個人的角度看,承擔責任是自身成長的需要。只有對自己負責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尊,也才有資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擔起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
②從社會的角度看,承擔責任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我們都生活在社會中,任何人脫離了社會就不可能生存和發(fā)展,更不可能成就任何事業(yè)。社會是一個整體,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責任。我對他人負責,他人也對我負責;我對自己負責,說到底,也就是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
只有每個人都具有社會責任感,才能共同建設和諧美好的社會,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8.承擔責任對于個人成長的意義(作用)是什么?
對于人的成長來說,承擔責任,是自尊自信的具體表現(xiàn),是自立自強的必然選擇,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學會負責任,在承擔責任中健康成長,有助于我們獲得幸福的生活和有意義的人生,有助于我們實現(xiàn)遠大的理想。我們不能因為害怕付出代價而不承擔責任,所以青少年要敢于主動承擔責任。
9.怎樣選擇和承擔責任?
(1)對待哪些可以選擇承擔的責任: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可以去選擇自己承擔的責任。既然選擇了自立自強的人生,就應該有這樣的勇氣和信念,憑借自己的經(jīng)驗和智慧,對承擔責任的代價和回報進行正確的評估,作出最合理的選擇。一旦作出選擇,就應該義無反顧地擔當起應付的責任。
(2)對待那些不可推卸的責任:有些該做的事情,并不是我們自愿選擇的,但我們?nèi)匀灰獮樗鼈兂袚熑危绻扇”г埂⑿傅〉认麡O態(tài)度,同樣是缺乏責任心的表現(xiàn)。只要我們把他們當作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在肩頭,全身心地投入,同樣能夠把事情做得出色。
10.公民應如何承擔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
作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要胸懷天下,承擔起關愛社會的責任,共同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
(1)維護國家的尊嚴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當國家的尊嚴受到侵犯時,我們應挺身而出,堅決維護國家的榮譽和利益,表現(xiàn)出對祖國、對人民的高度責任感。
(2)國家處在困難時期,最能考驗公民的責任意識。主動為國家分憂、勇?lián)厝巍⑴c國家共渡難關,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現(xiàn)在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任重道遠。我國青少年肩負著鑄造民族輝煌的重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通過我們的奮斗成為現(xiàn)實。
11.公民為什么要“熱心公益,服務社會”?(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意義 )
我們生活的社會應該是一個互幫互助的社會,更應該是一個人人相互關愛的社會。在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既承擔著社會責任,又在幫助別人,并使自身的價值在奉獻中得以提升。公民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社會,有利于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有助于創(chuàng)建一個互幫互助、相互關愛的和諧社會。
12.為什么要崇敬、感激那些不言代價與回報而認真履行責任的人?
在我們周圍,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人(如任長霞、牛玉儒、徐虎、洪戰(zhàn)輝、叢飛等),他們履行社會責任,不計較代價與回報。正因為有他們在不言代價與回報地履行責任,我們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多彩,更加溫暖,更加充滿希望。他們這種奉獻精神,是社會責任感的集中表現(xiàn)。
模塊二 法律教育
專題9 法律概況
1.法律的定義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特殊行為規(guī)范。
2.法律的特征
與道德、紀律等規(guī)則相比較,法律具有三個最為顯著的特征。一是法律由國家制定和認可;二是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具有強制性。三是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3.我國法律的本質(zhì)
法律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我國法律體現(xiàn)的是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反映廣大人民的愿望。
4.為什么說社會生活離不開法律?
日常生活離不開法律,法律史我們生活的“衛(wèi)士”;國家的治理離不開法律,法律是國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
5.法律的作用
(1)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
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突出地表現(xiàn)為,它規(guī)定人們可以做什么,必須做什么,應當做什么,不應當做什么。如果人們違反法律,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或處理。法律為人的行為提供一個模式、標準或方向。同時,它還是評價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有效的準繩。
(2)法律的保護作用
日常生活離不開法律,法律是我們生活的“衛(wèi)士”;國家的治理離不開法律,法律是國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我們享受權益,需要法律的保護。
6.社會道德、學生守則和社會法律的區(qū)別
(1)社會道德是自然形成的,依靠輿論、習慣、信念發(fā)揮作用。
(2)學生守則是油教育行政機關制定的,適用于在校學生,依靠教育、行政力量發(fā)揮作用。
(3)國家法律是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對于全國適用,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是最有力的。
7.青少年如何對待法律?
學法、用法、護法,是我們應盡的責任;愛法,是我們應取的態(tài)度。
專題10 法律對未成年人的保護
1.保護未成年人的相關法律
(1)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我國憲法、刑法、民法通則、婚姻法、義務教育法等許多法律法規(guī),都對未成年人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2)我國還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兩部專門法律,從家庭、學校、社會、司法四個方面具體規(guī)定了在保護未成年人方面的法律責任。
2.法律為什么要對未成年人給予特殊保護?
①未成年人代表著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肩負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②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沒有經(jīng)濟能力,社會經(jīng)驗不足,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容易受到侵害。③由于生活環(huán)境復雜,存在著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因素。因而,黨和國家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無限關懷,制定了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專門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3.《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保護法》規(guī)定的四方面保護
黨和國家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對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為保護未成年人設置了四道防線。
4.家庭保護
(1)定義: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撫養(yǎng)、監(jiān)護的職責,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權利。這能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免受來自家庭方面的侵害,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提供適宜的家庭環(huán)境。
(2)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的相關規(guī)定有: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得虐待、遺棄未成年人;不得歧視女性或者有殘疾的未成年人;應當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適當?shù)姆椒ń逃闯赡耆恕?br/>5.學校保護
(1)定義:要求學校等教育機構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并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實施保護。
(2)內(nèi)容:學校保護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發(fā)展、人身權利的維護、生命安全的保障等方面。例如:①學校應當關心、愛護學生;②對品行有缺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得歧視;③尊重未成年學生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④不得使未成年學生在危機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學設施中活動;⑤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擾亂教學秩序。
6.社會保護
(1)定義:要求全社會創(chuàng)造一種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
(2)內(nèi)容:社會保護包括對未成年人的社會文化保護、身體健康保護、勞動保護、自由權和精神權的保護等方面。如營業(yè)性舞廳等不適宜未成人活動的場所不得允許未成年人進入,不許雇傭童工,嚴禁任何組織和個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淫穢、暴力、兇殺、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圖書、報刊、音像制品。
7.司法保護
(1)定義:要求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門等依法履行職責,對未成年人實施專門保護措施。
(2)內(nèi)容:例如,設立少年法庭,不公開審理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案件,尊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保護其合法權益,做好刑滿釋放未成年人的安置工作等等。
8.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意義及作用
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為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養(yǎng)其良好品行、有效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制定的。這部法律設專章規(guī)定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預防、對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給我們劃清了明確的是非界限。
專題11 一般違法與犯罪
1.違法行為及其分類。
凡不履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或者做出法律禁止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根據(jù)其違反的法律,可以將它們分為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和刑事違法行為。
行政違法行為就是違反違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規(guī)的行為。
民事違法行為就是違反民事管理法律法規(guī)的行為。
刑事違法行為就是違反刑法的行為。其中任何一類違法行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一般違法行為
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的情節(jié)比較輕微,相對刑事違法行為而言,對社會危害性較小,因而稱其為一般違法行為。
3.嚴重違法行為
刑事違法行為屬于嚴重違法行為,是犯罪行為。
4.犯罪及其三個基本特征
(1)犯罪是指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觸犯刑法并依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
(2)犯罪具有三個基本特征。第一,犯罪是具有嚴重危害性的行為。嚴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質(zhì)特征。第二,犯罪是一種觸犯刑法的行為。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標志。第三,犯罪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刑罰當罰性,是犯罪嚴重危害性及刑事違法性的必然后果。
5.一般違法行為與犯罪行為的關系
一般違法行為 犯罪行為
危害程度 情節(jié)輕微,危害不大 情節(jié)嚴重,危害大
處罰方法 承擔民事責任或行政處罰 受刑事處罰
共同點 損害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具有社會危害性;都是違法行為;都出動了法律或法規(guī)
關系 一般違法和犯罪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二者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有一般違法行為的人,若不及時改正,發(fā)展下去,就可能導致犯罪
做法 我們應勿以惡小而為之,自覺遵紀守法,防微杜漸,避免沾染不良習氣,防患于未然。
6.刑法
刑法是以國家的名義規(guī)定什么行為是犯罪和對犯罪分子處以何種刑罰的法律。我國刑法是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懲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7.刑罰及其種類。
刑罰又叫刑事處罰、刑事處分,是指人民法院對犯罪分子實行懲罰的一種強制方法。根據(jù)刑法規(guī)定,我國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大類。主刑,是對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罰,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五種。附加刑,是補充主刑適用的刑罰方法,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chǎn)三種。
8.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可能發(fā)展為違法犯罪。
一個人道德水平低、法制觀念淡薄,就會追求低級趣味,難免犯違反紀律的錯誤,發(fā)展下去就可能違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沼。遵守法律也實踐性道德的表現(xiàn)。 許多違法行為都是從沾染不良習氣開始的。
9.青少年如何預防違法犯罪?
(1)認清犯罪的危害。犯罪行為的代價極大,對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都有百害而無一利。要在心靈深處憎惡違法犯罪,行為上遠離違法犯罪。
(2)加強自我防范。①作為一個合格的現(xiàn)代公民,青少年應自覺樹立法律意識,維護法律的尊嚴,自覺依法自律,做一個守法的人;加強修養(yǎng),踐行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從小事做起,預防違法犯罪。②重視道德修養(yǎng),“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自覺遵紀守法,謹慎交友,防微杜漸,避免沾染不良習氣,糾正不良行為,防患于未然。
專題12 抵制不良誘惑
1.道德水平高低與違法犯罪的關系
(1)人的行為是受思想觀念指揮的。(2)道德水平高、法制觀念強,就會追求上進,不犯或少犯錯誤,行為上就不會作出違法犯罪的事情。(3)道德水平低、法紀觀念淡薄,就會追求低級趣味,難免犯違反紀律的錯誤,發(fā)展下去就可能違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淖。(4)遵守法律,也是踐行道德的表現(xiàn)。
2.“黃、賭、毒”和“法輪功”邪教等不良誘惑及其危害。
(1)各種不良誘惑:①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誘惑;②賭博的誘惑;③毒品的誘惑;④邪教“法輪功”的誘惑。
(2)危害概括: “黃、賭、毒”和“法輪功”邪教等不良誘惑會傷害人的身體,毒害人的心靈,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會使人不思進取,放棄美好追求,影響個人進步和發(fā)展;會使人無視法律的尊嚴,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3.我們應怎樣抵制不良誘惑?
不良誘惑猶如病毒,需要我們結合自己的實際,用科學的態(tài)度,堅強的意志,清醒的頭腦和正確的方法,擺脫它們的干擾,避免其對自己的危害。
抵制不良誘惑的具體心理方法有:(1)聯(lián)想后果抵制誘惑;(2)主動請人幫助自己;(3)避開誘因法;(4)婉言謝絕朋友,提高自制力;(5)專時專用,改正不良習慣。
面對不良誘惑,我們絕不能熟視無睹,應運用法律手段同它們進行堅決的斗爭,以保護自己,凈化我們成長的環(huán)境。
專題13 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和維權途徑
1. 青少年身邊的侵害來自哪些方面?
意外侵害;家庭侵害;學校侵害;社會侵害。
2. 未成年人為什么要學習日常生活中自我保護的方法和技能?(青少年易受侵害的原因)
(1)未成年人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時期,各方面都很不成熟。由于生活環(huán)境復雜,存在著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因素,侵害青少年合法權益和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現(xiàn)象,還時有發(fā)生。(2)身心尚未成熟、社會經(jīng)驗不足的青少年,面對侵害行為、自然災害和意外傷害時,往往因處于被動地位而受到侵害。(3)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因此,我們未成年人應積極爭取社會、學校和家庭等方面的保護。
3.日常生活中自我保護的基本技能有哪些?(青少年防范侵害,保護自己的做法)
(1)面對不法侵害,如果我們警惕性不高、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就會使自己遭受損失,陷入困境。因此,保持高度警惕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2)面對違法犯罪行為要依靠自己的智慧準確地判斷,靈活地斗爭。遭遇意外險情與傷害時,需要冷靜,要學會運用最有效的救助方法。遭遇不法分子的侵害,有能力將其制服時,當然要勇敢地同其搏斗;沒有能力將其制服,可用采用“呼救法”、“周旋法”、“恐嚇法”等及時脫身。萬不得已,也要對可能出現(xiàn)的不同后果進行比較,兩害相權取其輕,爭取把損失降到最小,保住最大的合法權益。總之,青少年學會自我保護,不僅需要有保護自己的儀式和勇氣,也要有保護自己的智慧和方法。
(3)用法律保護自己,我國法律保護保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當權益受到侵害時,我們要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4)對于女同學來說,保持高度的警惕、文明的舉止、得體的衣著打扮,是保護自我的防護衣。
4. 煤氣中毒的預防和救助
(1)預防:①合理使用煤爐,裝上煙筒并使其完整。②伸向窗外的部分要加上防風帽。③煤爐、煙筒一定要密封。④白天用煤爐做飯時要打開窗戶,讓空氣流通。⑤2—3個月要清掃1次煙筒,以防煙灰堵塞煙筒,影響煤氣出路。⑥為了防止萬一,可在家里安裝1個換氣扇。
(2)救助:①迅速打開門窗通風;②切斷氣源;③撥打急救電話120,說清具體的位置;④把中毒者轉(zhuǎn)移到通風的地方,注意給中毒者保暖;⑤如果房間里煤氣濃重,不要撥打電話,以防爆炸。
5. 遭遇火情正確脫險的方法
(1)處事冷靜,不貪財物。生命最重要,不要因害羞和顧及財務而把寶貴的逃生時間浪費在穿衣尋物上。(2)簡易防護,不可缺少。可用濕毛巾、口罩等蒙鼻,用水澆身,匍匐前進。(3)緩降逃生,滑繩自救。不要盲目跳樓,可用繩索、衣物、床單、窗簾等自制簡易救生繩,并用水打濕,緊拴在固定物上,用毛巾等保護手心順繩滑下。(4)當機立斷,快速撤離。受火勢威脅時,要迅速披上浸濕的衣物、被褥等朝明亮或空曠處跑,注意不要盲入人流、相互擁擠。火勢不大時,要往樓下跑,若通道被煙火阻封,則應背向逃離。(5)善用通道,莫如電梯。遇火災時不可乘坐電梯,要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6)大火來襲,固守待援。如手摸房門已感發(fā)燙,應關緊門窗,用濕毛巾、濕布堵塞門縫,用水浸濕棉被,蒙上門窗,防止煙火滲入,等待救援。(7)火已燒身,切勿驚跑。身上著火,可就地打滾或用厚重的衣物壓滅火苗。(8)發(fā)出信號,尋求援救。若所有逃生路線被大火封鎖,要立即退回室內(nèi),用大手電筒、揮舞衣物、呼叫等方式向外發(fā)送求救信號,引起救援人員的注意。(9)熟悉環(huán)境,暗記出口。無論在哪里都要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樓梯方位等,當發(fā)生火災時,可盡快逃離現(xiàn)場。
6.洪澇災害發(fā)生時的自救措施
(1)洪水到來時,來不及轉(zhuǎn)移的人員,要就進迅速向山坡、高地、樓房、避洪臺等地方暫避。(2)如洪水繼續(xù)上漲,暫避地方已難自保,則要充分利用準備好的就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門板、桌椅、木床、大塊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3)如果已被洪水包圍,要設法盡快與當?shù)胤姥床块T取得聯(lián)系,報告自己的方位和險情,積極尋求救援。(注意:千萬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帶電的電線桿、鐵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頂)。(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盡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東西,尋找機會逃生。(5)發(fā)現(xiàn)高壓線鐵塔傾斜或者電線斷頭垂下時,一定要迅速遠避,防止直接觸電或因地面“跨步電壓”觸電。(6)洪水過后,要做好各項衛(wèi)生防疫工作,預防疫病的流行。
7.地震發(fā)生時的自救措施
(1)要盡量用濕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頭部,防止灰塵嗆悶發(fā)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進一步倒塌造成傷害。(2)盡量活動手、腳,清除臉上的灰土和壓在身上的物體。(3)用周圍可以挪動的物品支撐身體上方的重物,避免進一步塌落;擴大活動空間,保持足夠的空氣。(4)幾個人同時被壓埋時,要互相鼓勵,共同計劃,團結配合,必要時采取脫險行動。(5)尋找和開辟通道,設法逃離險境,朝著有光亮更安全寬敞的地方移動。(6)一時無法脫險,要盡量節(jié)省氣力。如果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計劃著節(jié)約使用,盡量延長生存時間,等待獲救。(7)保存體力,不要盲目大聲呼救。在聽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動時,用磚、鐵管等物敲打墻壁,向外界傳遞消息。當確定不遠處有人時,再呼救。)
8.未成年人如何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首先要認真學習法律,做到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維權。
其次要防范侵害,保護自己。保持高度警惕是避免侵害的前提;面對不法侵害,我們要依靠自己的智慧迅速而準確地作出判斷,要采取機智靈活的方法與其斗爭;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要善于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9.積極同違法犯罪分子作斗爭的原因
(1)違法犯罪行為都是危害社會的侵害行為,同違法犯罪作斗爭,是包括我們青少年在內(nèi)的全體社會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2)面對違法犯罪行為如果視而不見,不僅會使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而且也是對違法犯罪分子變相的包庇和縱容,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10.未成年人如何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青少年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方法)
同違法犯罪斗爭,既是我們的權利,又是包括我們青少年在內(nèi)的全體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①面對兇惡、狡猾的違法犯罪分子,與其斗爭時即要勇敢,又要機智。特別是在雙方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不要與其硬拼,而要講究智斗,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傷亡,力求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巧妙地將不法分子抓獲。②許多事實告訴我們,面對歹徒行兇,設法穩(wěn)住歹徒,記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時撥打“110”報警電話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11.未成年人獲得法律幫助的方式和途徑
(1)社會是復雜的,未成年人難免受到傷害。我們維護權益的最有力武器就是法律。由于我們對法律知道得不太多,常常需要幫助。因此,要了解一些能夠提供法律服務和幫助的機構,如法律服務所、律師事務所、公證處、法律援助中心等;另外,還需要了解維護權益的有效途徑。
(2)維護合法權益的有效途徑
①非訴訟手段,是我們維護合法權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它通過向政府有關部門、司法機關、人民團體、有關社會團體等各方面反映問題,尋求幫助,以解決問題;或者通過調(diào)解、仲裁等方式,解決爭議、糾紛,保護公民權益。
②訴訟是維護我們合法權益最正規(guī)、最權威、最有效的一種手段,是保護我們權益的最后屏障。我們要敢打官司,善于運用法律武器維權。
12. 訴訟的三種類型
訴訟通常分為三種類型: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1)刑事訴訟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證實犯罪、懲罰犯罪的活動。(2)民事訴訟是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審理民事案件和解決民事糾紛的活動。(3)行政訴訟俗稱“民告官”,是指人民法院在雙方當事人參與下,依照司法訴訟程序解決行政爭議案件的活動。行政訴訟是解決行政糾紛的重要途徑。
專題14 公民的權利與義務
1.公民與人民的關系
(1)人民是區(qū)別于敵人的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階級內(nèi)容。(2)公民是法律概念,是指就有某國國籍并依據(jù)該國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得人。(3)我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4)在我國,公民既包括人民,又包括具有我國國籍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不過后者不能享有公民的全部權利,也不能履行服兵役等光榮義務。
2.公民的權利和基本權利。
所謂公民權利,指的是憲法和法律確認并賦予公民享有的某種權益,這種權益受國家保護,有物質(zhì)保障。
由于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權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權利,所以稱之為公民的基本權利。
3.我國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權利?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我國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基本權利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域,涵蓋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這些權利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平等權;(二)政治權利和自由;(三)宗教信仰自由;(四)人身自由權利;(五)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權,取得賠償權;(六)社會經(jīng)濟權利;(七)教育、科學、文化權利和自由;(八)婦女的權利,婚姻、家庭、兒童和老人受國家保護;(九)華僑、歸僑和僑眷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4.我國通過建立以憲法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為主要內(nèi)容的權利保障體制,保障公民的權利。
5.我國公民應如何正確行使權利?
(1)公民在行使權利時要尊重他人權利。
法律所確認的權利是賦予每個公民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每個公民都有同樣的權利。公民在行使權利時,只有尊重他人的權利,承擔自己對他人應負的法定義務和道德責任,才能更好地享有自己的權利。所以,我們應該在不損害他人合法權利的前提下,行使自己的權利,滿足自己的需要。
(2)公民在行使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
(3)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行使權利。
(4)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權利。
6.什么是公民的義務?我國公民必須履行哪些基本義務?
廣義的義務,既包括法定義務,又包括道德等義務。法定義務是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道德義務,是指社會成員依據(jù)社會道德規(guī)范,自覺自愿地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的道德責任。
我國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義務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具體包括: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物,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依法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依法納稅;等等。
7.公民履行道德義務的意義是什么?公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如何履行道德義務?
(1)歷史和現(xiàn)實都告訴我們,廣大社會成員自覺自愿地履行道德義務,既有利于形成,溫馨、和諧的人際關系,又能夠促進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
(2)道德義務的范圍十分廣泛,履行道德義務,每個人責無旁貸。我們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積極履行方方面面的道德義務。
8.在我國,公民權利和義務有何關系?
在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我們每個人既是享受權利的主體,又是履行義務的主體。因此,我們不僅要增強權利觀念,依法行使權利、維護權利,而且要增強義務觀念,依法履行義務。我們每個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責任感,自覺履行應盡的義務。
9.我國公民在享有權利的同時為什么還要履行義務?
(1)我們不能只獲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對于法定義務,我們必須履行。(2)在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我們要增強權利義務觀念,依法行使、維護權利,依法履行義務。(3)我國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義務,是法律向公民提出的愛國的具體要求。自覺履行這些義務,是我們的“天職”,也是愛國的重要表現(xiàn)。
10.公民應如何履行義務?
公民忠實履行義務就要做到:法律鼓勵做的,我們積極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們必須去做;法律禁止做的,我們堅決不做。我們只有做到正確地行使權利,忠實地履行義務,才是一個具有高度法制觀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
11.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關系
(1)法定義務與道德義務密切聯(lián)系。諸如愛護公共財產(chǎn),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會公德等道德義務被國家認可為法律規(guī)范,即成為法定義務。
(2)二者也有區(qū)別,法定義務是由國家法律規(guī)定的道德義務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發(fā)形成的;法定義務以國家強制力做后盾確保履行,道德義務靠輿論、習慣和社會成員自覺資源來履行。
12.我國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的關系。
我國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互相配合、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凡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社會主義道德所譴責的行為;有許多法律上的義務,同時就是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我們積極實施法律所提倡和鼓勵的行為,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道德,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我國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的必然聯(lián)系,要求我們必須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
專題15 公民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1.教育的含義與作用
(1)含義:教育是以促進人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為目的,以傳授知識、經(jīng)驗為手段,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
(2)教育對個人成長的作用:①教育是每個人生活的準備。它通過向個人傳遞文化,幫助人超越一己之見去掌握前人的經(jīng)驗,分享人類世代積累的知識財富,獲得獨立生活的必要前提。②它又喚起人的潛能,不斷提高和革新自己,從而開辟人性發(fā)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來的基礎。③教育能為人們未來的幸福生活奠基,教育獲取知識,知識改變命運。
教育對民族、國家的作用:對于民族、國家來說,教育成就未來,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yè)。
2.如何理解受教育權?
受教育是一項基本的人權。依據(jù)法律的規(guī)定,我國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所謂受教育權,是指公民有從國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以及獲得受教育的物質(zhì)幫助的權利。受教育權是法律賦予我們的基本權利,是我們成長和發(fā)展的基礎。
3.如何維護受教育權?
我國法律保護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權。當我們的受教育權被他人剝奪或受到侵犯時,我們可以采用非訴訟方式或訴訟方式予以維護。如:尋求老師或?qū)W校的幫助;尋求教育行政部門的幫助;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保護公民受教育權的專門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4.如何履行受教育義務?
(l)我們要珍惜受教育的機會,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2)作為正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履行受教育的義務,最主要的有三項:其一,認真履行按時入學的義務;其二,認真履行接受規(guī)定年限的義務教育的義務,不得中途輟學;其三,認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學校紀律,尊敬師長,努力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的義務。
(3)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積極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注意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
(4)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倡建學習型社會的今天,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也為了自己的發(fā)展,我們要學會學習,學會終身學習。
5.怎樣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
(1)上課時專心聽講,認真思考,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積極與老師、同學探究問題。(2)課后認真復習,獨立完成作業(yè)。(3)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積極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主義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
6.珍惜受教育的權利、自覺履行受教育義務的原因
(1)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的義務。(2)在我們這個不發(fā)達的大國辦教育、普及義務教育很不容易。(3)父母辛勤勞動供子女讀書也不容易。(4)為了自己的發(fā)展,為了國家的富強、社會的進步,我們要珍惜受教育的權利,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7.如何理解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是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
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公益性、統(tǒng)一性的特點。
①強制性:又叫義務性,讓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是學校、家長和社會的義務,誰違反這個義務,誰就要受到法律的規(guī)范。
②公益性:就是明確規(guī)定“不收學費、雜費”。公益性和免費性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義務教育是國家統(tǒng)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yè)。
③統(tǒng)一性:是貫穿始終的一個理念,在新法中,從始至終強調(diào)在全國范圍內(nèi)實行統(tǒng)一的義務教育,這個統(tǒng)一包括要制定統(tǒng)一的義務教育階段教科書設置標準、教學標準、經(jīng)費標準、建設標準、學生公用經(jīng)費的標準等等。
專題16 公民的生命健康權
1.人格權的含義、地位、內(nèi)容、特點
(1)含義:人格權就是做人的權利。
(2)地位:它是公民的基本權利。
(3)內(nèi)容:包括生命健康權等物質(zhì)性人格權和自由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等精神性人格權兩類。
(4)特點:①人格權作為人權的一部分,它與生命相伴,從出生起就伴隨著我們;②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它由每個人單獨享有,不得轉(zhuǎn)讓、拋棄、繼承,也不受他人的非法限制,更不可與我們的人身相分離。
2.法律捍衛(wèi)公民的生命健康權
在公民的人格權中,生命健康權居于首要地位。對每個人來說,生命和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國法律規(guī)定,公民享有的生命健康權,不容他人侵犯。
保護公民的生命健康權是國家法律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國憲法、刑法、民法通則和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guī),都對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加以保護。當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受到非法侵害時,受害人有權請求國家保護。任何非法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3.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權受到法律的特殊保護
未成年人作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和民族的未來,其生命和健康受到法律的特殊保護。我國法律禁止虐待、遺棄未成年人,禁止溺嬰、棄嬰;禁止用工單位非法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禁止安排未成年人(已滿16周歲未滿18周歲的勞動者)從事礦山井下、有毒有害、勞動強度大的勞動。非法使用童工是嚴重摧殘未成年人的安全和健康,并且殃及民族興旺大業(yè)的違法行為,法律嚴懲這種行為。
4.積極行使生命健康權
(1)表現(xiàn):我們有權珍愛生命,維護健康,積極鍛煉身體,提高健康水平,使自己擁有強健的體魄和煥發(fā)向上的精神;有權在患病時及時醫(yī)治,恢復健康,增強體質(zhì);當自身生命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時,有權依法自衛(wèi)和請求法律保護。
(2)注意自身生命安全和健康,使自己處于安全的環(huán)境,免受他人侵害,這不僅是每個公民的權利,也是我們對自己的關愛和責任。除了為正義而獻身外,公民的生命健康權不得讓與或拋棄。因為人具有社會性,生命一旦誕生就具有社會責任。輕生和自殘等行為會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和社會負擔。因此,輕生或自殘等行為都與社會道義相悖,與法不合。
5.如何正確認識輕生或自殘行為?
除了正義而獻身外,公民的生民健康權不得讓與或拋棄。因為人具有社會性,生命一旦誕生就具有社會責任。一個人如果因為困難、挫折、失意自殺,必然會給親朋好友帶來無盡的哀傷、較大的財產(chǎn)損失,還會引發(fā)老者無人贍養(yǎng)、幼者無人撫育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若公民損害自己的身體,如乞丐為博取他人同情而自殘,必然造成更大的社會負擔。因此,輕生或自殘等行為都是與社會道義相悖,于法不合。
6.怎樣關愛他人的生命與健康?
(1)我們在享有生命健康權的同時,負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權的道德義務和法定義務。“一個生命比地球還重”。任何人不得非法剝奪他人生命,即使大義滅親也不允許,因為這是侵害生命權的行為;任何人不得故意或者過失造成他人受傷、生病,因為這是侵害健康權的行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傷害他人就是傷害自己,尊重他人就是保護自己。在人生旅途中,讓我們記住這樣一句話:“利人就是利己,虧人就是虧己,讓人就是讓己,害人就是害己,君子以讓人為榮。”
(3)我們要關愛生靈,關愛他人的生命與健康,遠離暴力,做一個既遵守法律又樂于助人的人。
7.人身自由權
(1)含義:人身自由權是指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公民的人身和意志完全由自己支配。
(2)重要性:人身自由權是我們參加各種活動,充分享受其他各種權利的基本保障。沒有人身自由,其他的自由也難以享受。
(3)表現(xiàn):法律賦予我們廣泛的行動自由權,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侵害公民的人身自由,類似非法搜身、非法禁閉、非法拘禁等剝奪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為,都為法律所禁止。
專題17 公民的人格尊嚴權
1.人格尊嚴不可辱
(1) 每個公民都享有作為“人”的最起碼的社會地位和受到他人與社會最起碼尊重的權利,這種權利就是人格尊嚴權。法律賦予每個公民人格尊嚴權。這一權利表現(xiàn)為自尊與他尊兩個方面。
(2)人格尊嚴權是精神性的人格權,是人格權中的核心權利,集中體現(xiàn)為名譽權、肖像權、姓名權、隱私權。人格尊嚴不可侮,侮辱者必將受到社會道義的譴責,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法律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
我國憲法規(guī)定,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我國的刑法、民法通則、治安管理條例等也作了相應的規(guī)定。
3.維護名譽是我們的權利
名譽集中體現(xiàn)了人格尊嚴。名譽權,是人們依法享有的對自己所獲得的客觀社會評價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它為人們自尊、自愛的安全利益提供法律保障。名譽權主要表現(xiàn)為名譽利益支配權和名譽維護權。
我國法律保護公民的名譽權不受侵害,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侮辱或誹謗他人。侵權者輕則受到輿論的譴責,嚴重的要承擔法律責任。
4.法律要保護公民的名譽權的重要性
良好名譽首先取決于個人的良好表現(xiàn)。不過品行優(yōu)良者并不總是受到相應的客觀評價,人的名譽權常常會受到侵害。侵害名譽的行為不僅踐踏了他人的人格尊嚴,而且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破壞社會道德、危害社會秩序。因此,各國法律毫無例外地賦予公民保護自己名譽的權利。
5.侵害名譽權行為的表現(xiàn)
(1)侮辱行為:公然謾罵他人,大庭廣眾之下諷刺、嘲笑、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潑臟物等。
(2)誹謗行為:無中生有、捏造事實中傷他人等行為。
6.肖像權
(1)肖像是肖像人的人格標志。為了保護公民的肖像不被丑化或非法利用,法律確認公民的肖像權。公民依法享有對自己肖像的支配權,包括肖像制作權、使用權和獲酬權。未成年人在使用自己肖像和獲取報酬方面須由監(jiān)護人代理或同意。
(2)公民的肖像權不容侵害,未經(jīng)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惡意毀損、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或利用公民肖像進行人身攻擊等,也屬于侵害肖像權的行為。當肖像權受到侵害時,我們要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權人的責任,必要時可提起訴訟以討還公道。
7.姓名權
(l)姓名是每個人人格的基本標志。姓名權是公民依法享有決定、使用、變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未成年人和精神病患者的姓名權由其監(jiān)護人代為行使。
(2)我國法律規(guī)定:公民享有姓名權,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和冒用。侵害公民姓名權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被侵權者可以通過訴訟等方式維護自己的姓名權。尊重他人的姓名權,依法維護自己的姓名權,是現(xiàn)代人應該具備的法律素質(zhì)。
8.什么是隱私?保護個人隱私的意義?
隱私指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公民又不愿被竊取或披露的私人信息,個人私事,私人領域。如果個人的私生活和個人信息與社會公共利益、社會政治生活有關,則不屬于隱私,不受隱私權保護。
保護意義:可以使人自由的放松自己的身體和心靈,獲得內(nèi)心世界的安全感和私人生活的安寧,體會做人的尊嚴。
9.隱私權的含義、內(nèi)容、真諦及保護意義。
(1)含義:隱私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寧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權利。
(2)內(nèi)容:隱私權包括:私人生活安寧權;個人信息保密權;私人通訊秘密權;個人隱私利用權。
(3)真諦:是私生活的自由和安寧,保護正常生活不受干擾,內(nèi)心世界不被侵擾。
(4)保護意義:法律保護公民的隱私權,能夠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的安定。
10.怎樣尊重他人隱私?
尊重他人隱私,要樹立隱私意識;需要強化責任與信譽意識;人與人之間應做到相互尊重彼此的隱私。保護公民的隱私權,是道德的呼喚,有助于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11.侵犯隱私權的主要表現(xiàn)
(1)監(jiān)視、窺視他人私生活。(2)以偷看日記、私拆信件等手段千方百計刺探他人的秘密。(3)道聽途說傳播他人的隱私。(4)非法利用他人的個人信息。
12.如何認識侵犯他人隱私權的行為?
個人隱私受法律保護。侵擾他人私生活、公開他人隱私的行為,既是違反社會道德的行為,也是違法行為。侵犯他人隱私權的行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13.怎樣維護隱私權?
(1)當隱私權受到侵害時,我們應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采用自行與侵權人協(xié)商、請求司法保護等方式,要求侵權人停止侵害、賠禮道歉;若因此造成較大的精神痛苦,還有權要求精神損害賠償。
(2)我們在增強法制觀念,依法律己,尊重他人隱私的同時,還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給自己的隱私上把鎖。
專題18 公民的經(jīng)濟權利
1.法律保護公民合法財產(chǎn)的所有權
(1)合法財產(chǎn)含義:只有公民的合法財產(chǎn)(財產(chǎn)取得的內(nèi)容、方式合法),才屬于個人所有。施工發(fā)現(xiàn)的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撿拾到的他人的遺失物、采用非法手段獲得的財產(chǎn),不屬于個人所有。
(2)財產(chǎn)所有權含義: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chǎn)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公民合法財產(chǎn)的所有權受法律保護。
2.我國法律保護公民的合法財產(chǎn)所有權的意義
(1)公民個人所有的合法財產(chǎn),直接關系到公民本人及家庭成員的衣、食、住、行。(2)切實保護公民個人所有的個發(fā)財產(chǎn)及其所有權,對于維護公民的正常生活,保障其專心致志地從事生產(chǎn)、工作和學習,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3.保護公民合法財產(chǎn)所有權的重要武器和銳利武器
我國的民事法律,是保護公民合法財產(chǎn)及其所有權的重要武器(最普遍的方法)。我國的刑事法律,是保護公民合法財產(chǎn)及其所有權的銳利武器(最嚴厲的方法)。
4.我國采用哪些法律手段來保護公民合法財產(chǎn)所有權?
①民事法律手段:我國的民事法律,是保護公民合法財產(chǎn)及其所有權的重要武器。國家審判機關依據(jù)民事法律,追究侵權人的民事責任,往往采用責令侵權人將毀壞的財物恢復原狀、賠償受害人經(jīng)濟損失等方式,保護公民合法財產(chǎn)的所有權。
②刑事法律手段:我國的刑事法律,是保護公民合法財產(chǎn)及其所有權的銳利武器。國家審判機關依據(jù)刑法,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責任,通常采用判處侵犯財產(chǎn)的罪犯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等刑罰手段,保護公民合法財產(chǎn)的所有權。
總之,我國制定、運用多種法律,采用各種不同方式,有效地保護著公民的合法財產(chǎn)所有權。
5.當財產(chǎn)所有權受到侵害時的四種維權方式
①當所有權的歸屬發(fā)生爭議時,我們應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其所有權。
②當我們的財產(chǎn)被他人非法占有拒不返還時,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強令不法占有人返還原物。
③當我們的財產(chǎn)受到不法侵害已經(jīng)毀壞或者滅失時,應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侵權人賠償損失。
④財產(chǎn)被國家行政機關違法查封、扣押、凍結時,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依法撤銷裁決,或予以行政賠償。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侵犯公民財產(chǎn)所有權的事件時有發(fā)生。當我們的財產(chǎn)所有權受到侵犯時,應及時尋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6.財產(chǎn)繼承權
(1)什么是遺產(chǎn)?
公民在世時擁有的個人財產(chǎn)不是遺產(chǎn),因而不產(chǎn)生繼承問題。只有當其死亡時遺留的合法財產(chǎn),才可繼承。法律上將遺留財產(chǎn)的死者稱為被繼承人,被繼承人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chǎn)稱為遺產(chǎn)。作為遺產(chǎn)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其一,必須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財產(chǎn);其二,必須是公民個人所有的財產(chǎn);其三,必須是合法的財產(chǎn)。
(2)繼承權概念及法定繼承人確立依據(jù)。
所謂繼承權,指的是繼承人依法取得被繼承人遺產(chǎn)的權利。繼承法規(guī)定的法定繼承人的范圍,是根據(jù)血緣關系、婚姻關系和扶養(yǎng)關系確立的。
(3)繼承順序
我國繼承法規(guī)定,遺產(chǎn)要按照繼承順序繼承。第一順序繼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繼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或第一順序繼承人放棄繼承權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未成年人同樣享有繼承權)
(4)繼承方式:依照我國繼承法,繼承方式包括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兩種。
(5)當繼承權發(fā)生爭議的時候,應該怎么辦?
①道德角度:在嚴格遵循法律規(guī)定的同時,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踐行社會主義道德,發(fā)揚注重情義、互諒互讓的精神。要摒棄不顧別人、自己多占的心理,相互關愛、相互尊重、相互寬容,而不要見利忘義、斤斤計較。
②法律角度:當我們的財產(chǎn)繼承權受到侵犯時,不要忍氣吞聲,要增強維權意識,要學會依靠社會力量,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7.智力成果權
(1)含義:智力成果權,也稱知識產(chǎn)權,通常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以及反不正當競爭中的商業(yè)秘密等。
(2)國家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權、榮譽權不受侵犯。而且,對有特殊天賦或有突出成就的未成年人,國家、社會、家庭和學校還應為他們的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如果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權遭到非法侵害,可以由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要求有關機關予以法律保護,要求侵權人承擔法律責任。
(3)保護智力成果權的意義
人類正步入知識經(jīng)濟時代,發(fā)明創(chuàng)造以及其他創(chuàng)造性智力成果,更加凸顯其重要性,給予創(chuàng)新成果以及智力成果權保護,是對創(chuàng)新精神的最有效獎勵。
(4)公民應如何維護智力成果權?
保護智力成果權,有賴于公眾的維權意識。作為一個公民,當自己的智力成果受到侵害時,要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我們還要積極參與社會對智力成果的保護,尊重他人的腦力勞動,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
專題19 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1. 經(jīng)營者侵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種類
(1)以假冒偽劣產(chǎn)品欺騙消費者。(2)欺行霸市,強買強賣。(3)漠視消費者的人身權利和人格尊嚴。(4)在服務領域,經(jīng)營者侵害消費權益的情況日趨嚴重。
2. 我國專門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及規(guī)定消費者享有的權利。
(1)法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2)消費者享有的九大權利: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依法求償權、結社權、獲得教育權、人格尊嚴與民族風俗習慣獲得尊重權、監(jiān)督權。
3.安全權的涵義
消費者購買商品、接受的服務,不能危害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商品的生產(chǎn)者、經(jīng)營者賣給消費者的商品和提供給消費者的服務,必須符合這一條件。
4.知情權的涵義
消費者有權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消費者有權根據(jù)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經(jīng)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chǎn)地、生產(chǎn)者、用途、性能、等級、主要成分、生產(chǎn)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后服務,或者是服務內(nèi)容、規(guī)格、費用等有關情況。
5.自主選擇權的涵義
(1)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經(jīng)營者
(2)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
(3)消費者有權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夠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種服務。
6.公平交易權的涵義
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多的質(zhì)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條件,有權拒絕經(jīng)營者的強制交易行為。
7.如何保護消費者權益
社會生活中,消費者權益受到侵犯的事情時有發(fā)生。保護消費者權益,一方面要求執(zhí)法部門加大打擊力度,制裁侵犯消費者權益的違法行為;另一方面,消費者自己也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8.如何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消費前,要練就一雙慧眼,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掌握有關消費者權利意識和自我保護的意識。消費時,保持警惕,不給不法經(jīng)營者可乘之機;消費后,如果權益被侵害要自覺地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與不法經(jīng)營者進行斗爭。
9.消費者維權的正確途徑有哪些?
與經(jīng)營者協(xié)商和解;請求消費者協(xié)會調(diào)解;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根據(jù)與經(jīng)營者達成的仲裁協(xié)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10.保護消費者權益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保護消費者權益,有利于促進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保證社會再生產(chǎn)的順利進行,維護社會正常秩序,讓人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11.消費者的義務
法律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我們作為消費者也要履行自己的義務,遵守市場秩序、依法公平交易,對制假售假行為及時舉報,做有修養(yǎng)、守秩序、道德高尚的“上帝”。例如:到商場購物,態(tài)度要謙和,說話要有禮貌;選擇商品應事先考慮好,以免耽誤其他購物;對營業(yè)員的優(yōu)質(zhì)服務應表示謝意;維護生產(chǎn)經(jīng)營者的正當權益等等。
12.消費者在享有權利的同時,應如何履行自己的義務
消費者應自覺維護市場秩序,做有修養(yǎng)、守秩序、道德高尚的“上帝”。到商場購物,態(tài)度謙和,說話有禮貌;選擇商品應事先考慮好,以免耽誤其他顧客購物;對營業(yè)員的優(yōu)質(zhì)服務應表示謝意;維護生產(chǎn)經(jīng)營者的正當利益等等。
13.怎樣做一個合格的消費者
①增強自己的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②主動學習和掌握有關消費的知識。③掌握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知識。④具有良好的權利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專題20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
1.憲法的地位和作用
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實行依法治國的根本依據(jù),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憲法規(guī)定了我們國家的性質(zhì)、根本制度和國家的根本任務。
2.憲法的構成
現(xiàn)行憲法由序言和總綱、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國旗國歌國徽首都四章構成。
3.憲法規(guī)定了我們國家的性質(zhì)、根本制度和國家的根本任務。
憲法第一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nóng)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我國的國家性質(zhì)。
憲法第二條規(guī)定:“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
我國憲法中規(guī)定:“國家的根根本任務是沿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
4.憲法對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國家的基本經(jīng)濟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guī)定。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國家的基本經(jīng)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jīng)濟共同發(fā)展。
公民在社會生活中享有很多權利,只有國家法律所確認的權利,才是合法的權利,國家才予以保護。由憲法確認的公民權利是公民的基本權利,是公民最重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權利,國家和政府有保證其實現(xiàn)的責任,由憲法確認的公民義務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5.為什么說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
(1)從內(nèi)容上看,憲法規(guī)定了國家生活中的根本問題,普通法律只規(guī)定國家生活某一方面的問題。
(2)從效力上看,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3)從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憲法比普通法律更為嚴格。
所以說,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6.法律效力的含義
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強制性和約束力。
7.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的表現(xiàn)
(1)憲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礎和立法依據(jù)。普通法律依據(jù)憲法制定,是憲法的具體化,這種關系通常被稱為“母子”關系。
(2)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憲法在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權威,普通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內(nèi)容和精神都不得與憲法的原則和規(guī)定相違背,否則,就會因違憲而無效。
(3)憲法是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準則。
8.我們應怎樣樹立憲法意識(或自覺維護憲法的尊嚴)?
我們要認真學習憲法,了解憲法的性質(zhì)和基本內(nèi)容,將憲法作為自己的根本活動準則;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遵守憲法的習慣,樹立憲法意識,依法行使權利,積極履行義務;熱情宣傳憲法,自覺維護憲法的尊嚴,勇于同違反憲法的行為作斗爭。
專題21 依法治國
1.如何理解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國的含義: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管理國家。
(2)依法治國的意義: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實現(xiàn)國家長治久安的要求。
(3)核心:依憲治國
(4)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有法可依”要求建立體現(xiàn)人民意志、反映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依法治國的前提。“有法必依”要求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執(zhí)法必嚴”要求執(zhí)法機關和執(zhí)法人員嚴格依照法律規(guī)定辦事,嚴肅執(zhí)法,嚴格執(zhí)法,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這是依法治國的關鍵。“違法必究”要求嚴格追究違法犯罪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這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證。
2.怎樣實行依法治國?
(1)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這是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2)一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都必須依法行使職權。
(3)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依法行政,這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4)公民要學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維護國家利益,依法規(guī)范自身行為。
3.為什么一切國家機關都必須依法行使職權?
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一切國家機關都是依照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組織和建立起來的,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都必須依法行使職權。
4.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性
政府能否自覺地依法行政,嚴格依法辦事,直接影響到憲法和法律的尊嚴、權威,直接關系到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能否順利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偉目標能否順利實現(xiàn)。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依法行政,使國家的公共管理活動依法進行,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
5.依法治國對公民的要求
生活在法治國家里,人人要學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維護國家利益,依法規(guī)范自身行為。
6.為弘揚法治精神,推進依法治國,我們青少年應該怎么做?
青少年應該努力學習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牢固樹立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做知法、守法、護法的合格公民,為全面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專題22 依法行使建議監(jiān)督權
1.什么是公民的政治權利?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有哪些?
(1)公民的政治權利,是指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公民參加國家管理、參政議政的民主權利。
(2)我國公民享有廣泛的政治權利,包括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言論、出版、結社、集會、游行、示威等政治自由;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等監(jiān)督權。對于中學生來說,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參與政治生活,主要是行使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礼县| 华安县| 福鼎市| 松桃| 万载县| 甘孜县| 枣庄市| 依兰县| 瑞丽市| 外汇| 黎平县| 白沙| 扎赉特旗| 朝阳区| 呼图壁县| 佳木斯市| 金溪县| 无棣县| 卓资县| 五台县| 托克逊县| 定结县| 郎溪县| 买车| 名山县| 汪清县| 桂林市| 黎城县| 沙洋县| 西贡区| 南城县| 易门县| 呼伦贝尔市| 赤峰市| 咸丰县| 金门县| 奉化市| 富裕县| 景谷| 崇信县| 宝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