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一課 古代社會的發展歷程一、教學目標識記:1、原始社會沒有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現象。2、奴隸制度是最野蠻的剝削和壓迫制度。3、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剝削和壓迫的基礎。理解:1、簡述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階級和國家的過程。2、描述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表現。二、課時安排:五教時第一教時一、教學內容: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二、教學目標識記:1、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 2、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3、平等的氏族制度。 4、私有觀念不是從來就有的。理解:1、什么是人類社會。 2、生產力的含義。 3、原始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4、生產關系的含義及三方面的關系。 5、私有制的產生和原始社會的瓦解。重點難點:1、生產力、生產關系的概念及相互關系。2、原始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特點。 3、私有制的產生。三、教學過程今天開始學習第一課古代社會的發展歷程。什么是古代社會?(閱讀小字部分)本課學習第一框: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㈠原始社會在生產勞動中形成1、生產勞動是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閱讀節1:①人是由什么進化的?在這個進化過程中,什么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到什么時候古猿就進化為人了? ②生產勞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③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是什么?為什么? ④閱讀小字部分后回答:海貍用石頭砸蚌殼、黑猿用草莖和樹枝釣白蟻為什么不是生產勞動?2、人類社會的形成和含義閱讀節2:①什么是人類社會? ②人類社會是怎樣形成的?可見形成的基礎是什么? ③人類社會的最初階段史稱什么?㈡極端低下的生產力水平1、石器是原始社會主要的勞動工具閱讀節1:①在原始社會,人們制造和使用的主要的勞動工具是什么?這個時代稱為什么時代? ②閱讀小字后回答:什么是舊石器時代?什么是新石器時代?2、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閱讀節2:①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原始人的生產勞動有什么不同?②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3、生產力的含義及要素閱讀節3:①什么是生產力?它包括哪些要素? ②什么是生產資料? ③勞動者和生產工具在生產力中起什么作用? ④原始人長期使用石器工具說明了什么?㈢平等互助的經濟社會關系1、原始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閱讀節1:①原始人為什么必須共同勞動?②在這種情況下,形成了原始社會生產關系的哪些特點?(閱讀兩節小字部分)③從“在這種情況下”看,這些特點是由什么決定的?④從這些特點看原始社會有沒有剝削?2、生產關系的含義和主要內容閱讀節2:①什么是生產關系?②它的具體內容有哪些?③在這些內容中什么是基礎,起決定作用?④根據“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是基礎,決定著其他兩個方面”的原理看,原始社會為什么要實行平均分配?⑤從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決定了原始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看,原始社會為什么要實行平均分配?⑥可見產品如何分配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產品如何分配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一是生產資料歸誰所有,二是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其中根本原因是生產力水平。)3、沒有壓迫的氏族制度閱讀節3:①原始以什么為單位共同生活、共同勞動?②什么是氏族?③為什么說原始社會沒有人壓迫人的現象?4、沒有私有觀念的精神文化閱讀節4:原始社會有沒有私有觀念?為什么?㈣私有制的產生和原始社會的瓦解1、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的發展閱讀節1:①原始社會末期出現了什么工具?出現這種工具說明了什么?為什么?②什么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又說明了什么?2、私有制的產生和確立閱讀節2:①生產力的發展,使共同勞動被什么所代替?②個體勞動的出現在當時有什么意義?③生產力的發展使生產資料發生了什么變化?可見生產關系是由什么決定的?④私有制在社會上確立起來的標志是什么?(閱讀小字部分)⑤私有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原始社會的瓦解閱讀節3:①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出現于什么時候?②私有制的產生和發展使氏族成員之間發生了什么變化?③交換的發展對這種現象起了什么作用?④原始社會是怎樣瓦解的?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⑤討論:原始社會逐步走向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原始社會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原始社會末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制,私有制的產生和發展使氏族成員之間出現了貧富分化,交換的發展加劇了貧富分化,貧富分化打破了氏族成員之間的平等關系,原始社會也就隨之逐步瓦解。可見,生產力的發展是引起生產關系以至整個社會變化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四、小結:1、生產勞動的主要特征。2、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3、人類社會的含義。4、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的表現。5、生產力含義、要素,勞動者和生產工具的作用。6、原始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7、生產關系含義、具體內容,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基礎。8、私有制產生的根本原因、確立的標志。9、原始社會瓦解的根本原因。五、作業1、生產力的有關知識有哪些? 2、生產關系的有關知識有哪些?六、板書第一課 古代社會的發展歷程一、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㈠原始社會在生產勞動中形成1、生產勞動是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 2、人類社會的形成和含義㈡極端低下的生產力水平1、石器是原始社會主要的勞動工具 2、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3、生產力的含義及要素㈢平等互助的經濟社會關系1、原始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 2、生產關系的含義和主要內容3、沒有壓迫的氏族制度 4、沒有私有觀念的精神文化㈣私有制的產生和原始社會的瓦解1、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的發展 2、私有制的產生和確立3、原始社會的瓦解第二教時一、教學內容: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階級社會二、教學目標識記:1、奴隸最早的來源。 2、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標志著人類進入階級社會。3、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分工的原因和意義。 4、奴隸制生產關系的特點。5、奴隸主階級對奴隸階級的政治統治和精神統治。理解:1、階級的含義及階級產生的根源。 2、國家的產生及國家的本質。3、奴隸制建立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4、文字的出現,人類進入文明時代。5、奴隸社會后期,奴隸制生產關系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重點難點:1、階級和國家的產生。 2、奴隸制的建立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3、奴隸制生產關系的特點。三、教學過程本課學習第二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階級社會。第一個階級社會就是什么社會?㈠階級和國家的產生1、奴隸和奴隸主階級的出現閱讀節1:①什么為人剝削人創造了條件?(生產力的發展→剩余產品的出現→人剝削人有了可能) ②在私有化過程中,哪些人成為氏族貴族?氏族貴族為什么要把俘虜變為奴隸?這些貴族變成了什么?俘虜變成了什么?(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的產生→貧富分化→有人擁有大量生產資料→人剝削人成為客觀必然) ③奴隸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來源是什么?另外,還有誰也淪為奴隸?(閱讀小字部分)2、階級的含義及其產生的根本原因閱讀節2:①社會分裂為哪兩大對立的階級? ②什么是階級?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分別處于什么地位? ③奴隸和奴隸主階級的產生過程說明了什么?為什么說階級不是從來就有的?怎樣理解階級“是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④可見,階級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奴隸制國家的建立閱讀節3:①為什么說奴隸階級和奴隸主階級在利益上是根本對立的?②原始社會的氏族機構是怎樣的?奴隸主階級把氏族機構變成了什么?歷史上最初的國家是什么? ③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標志著什么?為什么說它標志著“人類進入階級社會”?4、國家產生的原因和國家的本質。閱讀節4:①奴隸制國家的產生過程說明了什么? ②什么是國家? ③奴隸制國家的本質是什么?㈡人類進入文明時代1、奴隸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原因閱讀節1:奴隸制的建立為什么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閱讀小字部分)2、奴隸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表現閱讀節2:①奴隸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是什么? ②奴隸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閱讀小字部分)3、奴隸社會的進步性為什么說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巨大進步?4、文字的出現及其意義閱讀節3:①真正的文字是什么時候出現的?(看圖,閱讀小字部分)②文字的出現有什么意義?5、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的原因及意義閱讀節4:①出現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這種分工的出現有什么意義?6、奴隸社會體腦對立的原因及實質在奴隸社會為什么又會出現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對立?這種對立的實質是什么?㈢野蠻殘酷的奴隸制度1、奴隸制生產關系的特點閱讀節1:①奴隸制生產關系有什么特點? ②奴隸制生產關系的基礎是什么?③從這種生產關系的特點中可看出奴隸制度是怎樣的一種制度?奴隸主與奴隸之間是怎樣的關系?(閱讀小字部分)2、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閱讀節2: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么?這一矛盾的根源是什么?3、奴隸主階級對奴隸階級的政治統治和精神統治①奴隸主階級是怎樣對奴隸進行政治統治的? ②奴隸主階級又是怎樣對奴隸進行精神統治的?進行精神統治的目的是什么?(閱讀小字部分,看圖)㈣奴隸制度走向滅亡的歷史必然1、奴隸社會后期,奴隸制生產關系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閱讀節1:①奴隸制度的建立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有沒有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可是到后期出現了什么情況?可見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展有什么作用?②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到后期奴隸制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閱讀小字部分)2、奴隸制已到了山窮水盡的絕境閱讀節2:①奴隸社會后期,奴隸制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的表現是什么?②“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句話說明了一什么原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當一種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不再相適應的時候,則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并將被更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新的生產關系所代替。)四、小結1、最初的奴隸主、奴隸的來源,階級產生的根本原因。2、階級的含義。3、奴隸社會形成、進入階級社會的標志。4、最初的國家、國家產生的根本原因、國家的本質。5、奴隸制國家的本質。6、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的進步性。7、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8、出現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的意義。9、奴隸制生產關系的特點。10、討論:如何理解奴隸制建立的“進步”和“退步”?(提示:①從判斷標準看,②與原始社會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比較。)五、作業3、為什么說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進步?六、板書二、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階級社會㈠階級和國家的產生1、奴隸和奴隸主階級的出現2、階級的含義及其產生的根本原因3、奴隸制國家的建立4、國家產生的原因和國家的本質㈡人類進入文明時代1、奴隸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原因2、奴隸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表現3、奴隸社會的進步性4、文字的出現及其意義5、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的原因及意義6、奴隸社會體腦對立的原因及實質㈢野蠻殘酷的奴隸制度1、奴隸制生產關系的特點2、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3、奴隸主階級對奴隸階級的政治統治和精神統治㈣奴隸制度走向滅亡的歷史必然1、奴隸社會后期,奴隸制生產關系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2、奴隸制已到了山窮水盡的絕境第三教時一、教學內容:封建社會的興盛和衰亡二:教學目標識記:1、封建制生產關系的萌芽。 2、封建國家的建立標志著人類進入封建社會。3、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4、封建制生產關系的特點。5、地主階級對農民階級的政治統治和精神統治。 6、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的斗爭。理解:1、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剝削和壓迫的基礎。2、促進封建制度瓦解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3、封建社會后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重點難點:1、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 3、封建社會后期,封建制生產關系不再適應生產力發展三、教學過程本課學習第三框封建社會的興盛和衰亡㈠封建制度的建立1、封建制生產關系的萌芽閱讀節1:①封建社會后期,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在農業生產中出現了什么?這一事實體現了什么原理?②什么是封建制生產關系的萌芽?(閱讀小字部分)2、封建國家的建立閱讀節2:封建社會形成的標志是什么?㈡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1、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原因閱讀節1:①在封建制生產關系下,農民的地位和處境有了哪些改善?(從生產關系的三個內容方面比較)②農民的地位和處境有了很大改善帶來的結果是什么?2、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表現閱讀節2、節3:①封建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②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后,生產力得到了發展,這主要說明了什么問題?㈢殘暴的封建剝削和封建統治1、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剝削農民的基礎閱讀節1:①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特點是什么?課文中小字部分的事實說明了什么?董仲舒的話中的“富者”和“貧者”分別指誰?這段話反映了什么現象?②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是什么?為什么?2、封建制生產關系的特點閱讀節2:①封建制生產關系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其基礎是什么?②這種生產關系帶來的結果是什么?(閱讀小字部分)3、封建國家的本質閱讀節3:封建國家誰掌握政權?封建國家的本質是什么?4、地主階級對農民階級的政治統治和精神統治閱讀節3、4:①封建國家實行怎樣的統治方式?②封建等級制與封建土地所有制有什么關系?(閱讀小字部分、看圖)封建等級制度的作用是什么?③地主階級還運用什么對農民階級進行政治統治?閱讀節5:地主階級對勞動人民在精神上是怎樣進行統治的?其目的是什么?(閱讀小字部分)㈣封建社會的沒落1、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閱讀節1:①為什么說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利益是根本對立的?他們根本對立的根源是什么?②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么?2、農民反抗地主階級斗爭的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③封建社會的歷史是怎樣兩部歷史?(閱讀小字部分)④農民反抗地主階級的斗爭有什么進步性?有什么局限性?3、封建制度瓦解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的發展閱讀節2:①促使封建制度瓦解的根本動力是什么?②到封建社會后期,封建制生產關系越來越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表現在哪些方面?4、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閱讀節3:①這時,在商品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什么萌芽?②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過程是怎樣的一個過程?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閱讀節4:①為什么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最終必將取代封建制生產關系?這里,體現了一個什么原理?討論:怎樣理解“促使封建制度瓦解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四、小結1、封建社會形成的標志。2、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后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原因和表現。3、封建剝削的基礎,地主發財、農民苦的總根子。4、封建制生產關系的特點。5、封建國家的本質。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6、農民起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7、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根本原因。8、討論:推動封建制度產生、發展和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從中可以得出哪些結論?(推動封建制度產生、發展和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封建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建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到后期,由于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被新的生產關系所取代。從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五、作業4、封建剝削的基礎、封建國家的本質、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促使封建制度瓦解的根本動力分別是什么?六、板書三、封建社會的興盛和衰亡㈠封建制度的建立1、封建制生產關系的萌芽2、封建國家的建立㈡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1、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原因2、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表現㈢殘暴的封建剝削和封建統治1、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剝削農民的基礎2、封建制生產關系的特點3、封建國家的本質4、地主階級對農民階級的政治統治和精神統治㈣封建社會的沒落1、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2、農民反抗地主階級斗爭的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3、封建制度瓦解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的發展4、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第四教時一、教學內容:中國古代輝煌的科技文化二、教學目標識記:1、四大發明對世界工業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 2、中國古代的文化藝術成就。理解:1、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及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2、正確對待古代傳統文化。三、教學過程在人們的印象中,封建時代是愚昧、落后的代名詞。事實上,封建社會不僅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成果,而且也創造了輝煌的精神文明成果。這一框主要講述我國古代特別是封建時代輝煌的科技文化。㈠輝映全球的科技成就1、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閱讀節1:①我國古代,特別是封建時代,科學技術水平的總體狀況怎樣?②李約瑟和培根是怎樣評價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③我國古代的科技成就,首推什么?它對世界工業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什么作用?(閱讀小字部分)2、世人矚目的科技成就閱讀節2及小字部分:①除四大發明外,我國古代還有哪些方面的科技成就?閱讀節3:②近代中國在科技方面為什么會落后于西方?㈡燦爛的文化藝術閱讀節1:①我國古代創造了輝煌的科技成就,還留下了什么?②主要有哪些方面的文化遺產呢?(閱讀節2、3及小字部分)1、春秋末期的儒家學說有什么作用?2、燦若繁星的文學作品有哪些?3、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有哪些?4、光彩奪目的藝術成就有哪些?㈢正確對待古代傳統文化閱讀節4后:在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對待古代文化?四、小結1、我國古代創造的科技成就。2、我國古代留下的文化遺產。3、正確對待古代文化。4、討論:我國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對我們今天的現代化建設有何重要啟示?(我國古代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許多科技成就,對世界工業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史學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十分豐富、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代科技文化感到自豪。在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要積極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要抵制和批判愚昧落后的思想文化。我們當代青少年應樹立強烈的歷史使命感,要積極培養科技創新能力,立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五、板書四、中國古代輝煌的科技文化㈠輝映全球的科技成就1、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 2、世人矚目的科技成就㈡燦爛的文化藝術1、春秋末期的儒家學說 2、燦若繁星的文學作品3、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 4、光彩奪目的藝術成就㈢正確對待古代傳統文化繼承優秀傳統,批判落后文化第五教時全文復習1、生產勞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人和動物有本質區別是什么?2、什么是人類社會?它是建立在什么基礎上的?3、人類社會的最初階段叫什么?4、原始社會人們制造和使用的主要工具是什么?表明了什么?5、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表現在哪些方面?6、什么是生產力?它包括哪些要素?勞動者和生產工具在其中分別起什么作用?什么是生產資料?7、什么是生產關系?它的具體內容有哪些?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基礎是什么?8、原始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是什么?基礎是什么?這些特點說明了什么?9、原始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是由什么決定的?10、原始社會勞動產品如何分配?這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11、什么是氏族?為什么說在原始社會人人平等,沒有壓迫?12、原始社會為什么沒有私有觀念?13、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發展的表現有哪些?14、私有制是怎樣產生的?確立的標志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15、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出現于什么時候?16、原始社會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7、原始社會極端低下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原始社會的哪些社會現象?18、什么社會是第一個階級社會?它有哪兩個基本階級?最早的奴隸主是誰?最早的奴隸是誰?奴隸的來源有哪些?19、什么是階級?階級的產生過程說明了什么?產生階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0、歷史上最初的國家是什么?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標志著什么?21、什么是國家?產生國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2、奴隸制國家的本質是什么?23、奴隸制的建立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原因是什么?表現在哪些方面?我們依據什么作出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巨大進步?可見,判斷一種社會制度代替另一種社會制度是否進步應以什么為標準?24、文字由什么時候出現?文字的出現有什么意義?25、出現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分工的原因是什么?出現這種分工有什么意義?奴隸社會為什么會出現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對立?這種對立的實質是什么?26、奴隸制生產關系的特點是什么?其中基礎是什么?這些特點說明了什么?27、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兩者根本對立的根源是什么?28、奴隸主階級是怎樣對奴隸階級進行統治的?29、如何理解奴隸社會的“進步”與“退步”?30、奴隸社會為什么會滅亡?根本原因是什么?31、進入封建社會的標志是什么?32、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為什么能使生產力得到較大的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由此可見是不是歷史的進步?33、封建剝削的基礎是什么?為什么?34、封建制生產關系的特點是什么?其基礎是什么?35、封建國家的本質是什么?36、地主階級通過哪些方面對農民進行政治統治?通過哪些方面進行精神統治?為什么要進行精神統治?37、為什么說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利益是根本對立的?對立的根源是什么?38、怎樣正確評價農民起義?39、封建社會衰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0、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出現于什么時候?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1、中國古代取得了哪些輝煌的科技文化成就?怎樣正確對待?42、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什么?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分別是什么?43、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從中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奴隸制、封建制生產關系,都是適應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而產生并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到后期,都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而被新的生產關系所取代。結論: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思考與探索一、辨別分析1、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因為:原始社會沒有剝削和壓迫、階級和國家。到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的產生,社會分裂為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兩大階級的矛盾不可調和,奴隸主階級建立起國家機器,作為統治和壓迫奴隸的工具。由此可見,剝削和壓迫、階級和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們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也必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消亡。2、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封建社會廣大農民遭受地主階級殘酷剝削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會,地主階級占有絕大部分土地,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卻沒有或只有很少土地,農民為了進行生產,維持生活,不得不租種地主的土地,受地主的剝削。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是地主發財、農民受苦的總根子。封建等級制度是以封建土地所有制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是維護地主階級的經濟利益和統治秩序的工具。二、閱讀理解1、氏族制度的偉大,表現為生產資料公有制,平等互助的社會關系,沒有剝削和壓迫,沒有私有觀念,人人平等。“沒有統治和奴役存在的余地”是指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沒有剩余產品,不可能存在剝削和壓迫。2、中國是在明朝中后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在封建社會后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小手工業者逐步發生兩極分化,一些作坊主富裕起來后,擴大生產規模,雇傭大量勞動者,建立手工工場,成為資本家;另有不少作坊主在競爭中破產,與幫工、學徒一起變成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工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是在小手工業者分化的基礎上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三、思考探索1⑴上述現象是奴隸主把奴隸作人殉,主要說明奴隸制度是最野蠻的壓迫制度。⑵存在上述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奴隸制度。在奴隸制度下,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奴隸,他們利用國家機器殘酷地壓迫奴隸,根本不把奴隸當人看待。2、⑴地主階級宣揚這些觀點,是為了維護封建制度,妄圖削弱農民階級反抗封建剝削和封建統治的斗爭意志。⑵地主階級宣揚的這些觀點完全是錯誤的。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仙”、“上帝”。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封建制度的產生和滅亡,歸根到底都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封建剝削制度是不合理的,不會永恒不變。第二課 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一、教學目標識記:1、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社會發展的一大進步。2、由工人勞動創造而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那一部分價值,叫剩余價值。3、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理解:概述歷次科技革命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影響。二、教時安排:五教時第一教時一、教學內容:資產階級革命及其歷史意義二、教學目標識記: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迅速發展的兩個條件及兩個條件的實現。2、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英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3、工業革命和第一次科技革命的過程。理解:1、資本主義革命爆發的原因。2、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3、資本主義制度的進步性。4、資本主義民主和國家的本質。5、工業革命的巨大作用和深遠影響。重點難點:1、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2、工業革命和第一次科技革命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影響。三、教學過程今天開始學習第二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閱讀課文引言部分。本課學習第一框資產階級革命及其歷史意義。㈠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閱讀節1:①在西歐什么時候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②哪些原因大大推動了歐洲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1、圈地運動為資本主義生產提供了大量勞動力閱讀節2:①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需要什么?②需要大量勞動者是怎樣實現的?(閱讀小字部分)③莫爾的一段話提示了什么現象?2、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生產提供了大量貨幣資本閱讀節3:①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還需要什么?②需要大量貨幣資本是怎樣實現的?(閱讀小字部分)閱讀節4后小結:①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需要哪些基本條件?這兩個基本條件是怎樣實現的?②你對馬克思關于“資本”的一段話是怎樣理解的?㈡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1、封建政權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閱讀節1:①封建政權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2、影響深遠的英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閱讀節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有什么歷史意義?閱讀節3: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有什么歷史意義?閱讀小字部分:英國、法國從資產階級革命開始,到確立資產階級政權都經歷了很長時間,說明上種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需要經過長期的、曲折的、反復的斗爭。3、資本主義形成的標志閱讀節4:資本主義社會形成的標志是什么?㈢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1、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閱讀節1:資產階級革命有什么歷史意義?2、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是歷史的進步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是進步還是倒退?3、資本主義民主的實質和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階級性)閱讀小字部分及閱讀節2:①資本主義民主的實質是什么?②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是什么?③怎樣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的進步性和階級性?㈣促進社會變革的工業革命1、工業革命的含義及完成的標志閱讀節1、2:①什么是工業革命?(閱讀小字節1)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哪里?說明了什么?(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適應當時生產力的發展)③工業革命完成的標志是什么?2、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發生在什么時候?標志是什么?與工業革命有什么聯系?閱讀小字部分及節33、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影響閱讀節4、5:①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什么影響?(閱讀小字部分)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有什么影響?③討論:資本主義制度的最終確立,歸根到底取決于什么?從中可以得到哪些啟示?(工業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充分顯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根本上鞏固了資產階級政權。說明資本主義制度的最終確立,歸根到底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啟示: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最終確立,歸根到底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是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歸納:工業革命和第一次科技革命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有什么影響?四、小結1、發展資本主義生產的兩個基本條件及其實現過程。2、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3、英國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4、資本主義社會形成的標志。5、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6、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的進步性和階級性。7、工業革命的含義、完成的標志。8、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標志。9、工業革命和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作用。五、作業1、什么是工業革命?它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有什么影響?六、板書第二課 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一、資產階級革命及其歷史意義㈠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1、圈地運動為資本主義生產提供了大量勞動力2、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生產提供了大量貨幣資本㈡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1、封建政權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2、影響深遠的英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3、資本主義形成的標志㈢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1、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2、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是歷史的進步3、資本主義民主的實質和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階級性)㈣促進社會變革的工業革命1、工業革命的含義及完成的標志2、第一次科技革命3、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影響第二教時一、教學內容:資本主義生產的特點二、教學目標理解:1、資本主義生產的主要特點。2、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根本動機。3、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剝削制度。4、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重點難點:1、資本主義生產的四大特點。2、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三、教學過程本課學習第二框資本主義生產的主要特點。㈠資本主義生產的主要特點1、資本主義生產的四大特點閱讀節1及小字部分:①資本主義生產的第一個特點是什么?②什么是社會化大生產?這種社會化大生產有什么積極意義?閱讀節2及小字部分:①資本主義生產的第二個特點是什么?②商品生產是在什么時候出現的?③商品生產有什么積極意義?閱讀節3及小字部分:①什么是資本主義私有制?②工人為什么會受資本家支配和剝削?閱讀節4:①資本主義生產的第四個特點是什么?2、剩余價值的含義①什么是剩余價值?②為什么資本家能夠無償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3、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是什么?4、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動機閱讀節5、6:①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動機是什么?②怎樣理解“追逐剩余價值的生產目的,是促進資本主義生產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又是產生各種矛盾和罪惡的根源”?討論:資本主義生產主要有哪些特點?這些特點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有哪些重要影響?(①四大特點。②影響:一方面推動了資本主義社會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也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另一方面又使階級矛盾難以緩和,并產生各種社會危機。)㈡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制度和階級矛盾1、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閱讀節1及閱讀小字部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是什么?基礎是什么?2、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基礎①什么是資本主義剝削制度?這種剝削制度的基礎是什么?②工人受雇傭、受剝削的根源?3、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閱讀節2及小字部分:①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形成了哪兩大基本階級?兩者對立的經濟根源是什么?②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四、小結1、資本主義生產的主要特點2、剩余價值、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3、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動機。4、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基礎、工人受雇傭、受剝削的根源。5、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五、作業2、資本主義生產的主要特點有哪些?3、什么是剩余價值?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是什么?資本主義剝削的基礎是什么?六、板書二、資本主義生產的特點㈠資本主義生產的主要特點1、資本主義生產的四大特點2、剩余價值的含義3、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4、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動機㈡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制度和階級矛盾1、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2、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基礎3、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 第三教時 一、教學內容: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二、教學目標識記:1、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過程和標志。2、新科技革命的興起。理解:1、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2、第二次科技革命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影響。3、新科技革命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影響。4、資本主義社會難以克服的矛盾和危機。重點難點: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三、教學過程㈠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閱讀課文及小字部分后討論:①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什么?②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基本矛盾?③這一基本矛盾的實質是什么?根源是什么?④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作用是什么?㈡第二次科技革命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影響1、第二次科技革命時間和標志閱讀節1及小字部分:時間?標志?又叫什么革命?2、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對生產力、生產關系)閱讀節2、3:①第二次科技革命對生產力發展有什么影響?(促使社會生產力再次飛躍發展)②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有什么影響?(推動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③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標志是什么?壟斷資本主義又叫什么?㈢新科技革命興起及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影響1、新科技革命的時間和標志閱讀節1及小字部分:時間?標志?發源地?2、新科技革命的影響(對生產力、生產關系)閱讀節2、3:①新科技革命對生產力發展有什么影響?(促使社會生產從電氣化發展到自動化、信息化,再一次推動生產力的迅速發展)②新科技革命對生產關系發展有什么影響?(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導致了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有什么積極作用?㈣資本主義社會難以克服的矛盾和危機閱讀節1: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科技發展、經濟繁榮,為什么仍然面臨難以克服矛盾和危機?這些矛盾和危機表現在哪些方面?(國內、國外)1、階級矛盾依然存在、貧富分化依然嚴重閱讀節2:①在國內,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統治方式、管理方法上出現了什么新變化?為什么在這些新變化之后,階級矛盾依然存在,貧富分化依然嚴重?②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運動仍然連綿不斷說明了什么?2、社會問題愈演愈烈閱讀節3:①資本主義國家社會問題愈演愈烈的原因是什么?②表現有哪些?3、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閱讀節4: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為什么會有矛盾?4、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難以緩解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什么會有矛盾?②資本主義社會在外部存在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四、小結1、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2、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標志,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影響?3、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矛盾和危機。(原因、表現)4、討論:資本主義社會種種矛盾和危機難以克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能夠從中得出什么結論?(①資本主義社會種種矛盾和危機難以克服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制度,在于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有制這一基本矛盾。②只有徹底推翻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制度,建立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以及種種矛盾和危機。)五、作業4、什么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有什么作用?六、板書三、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㈠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㈡第二次科技革命及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影響1、第二次科技革命時間和標志2、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對生產力、生產關系)㈢新科技革命興起及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影響1、新科技革命的時間和標志2、新科技革命的影響(對生產力、生產關系)㈣資本主義社會難以克服的矛盾和危機1、階級矛盾依然存在、貧富分化依然嚴重2、社會問題愈演愈烈3、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4、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難以緩解第四教時一、教學內容: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二、教學目標識記:1、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2、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理解:1、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2、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和曲折性。3、兩種社會制度的共存和斗爭。重點難點: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性和曲折性。三、教學過程㈠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1、科學社會主義創立的標志閱讀節1及小字部分:①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早在什么時候已經出現?②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是誰?科學社會主義創立的標志是什么?2、科學社會主義創立的意義①科學社會主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科學性)②科學社會主義創立有什么重大意義?㈡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閱讀課文:①什么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②什么是第一次使社會主義由理論變為現實?③為什么說十月革命的勝利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④還有哪些實踐?㈢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性和曲折性1、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性閱讀節1:①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什么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這里體現的是什么原理?閱讀節2:為什么說社會主義具有巨大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什么的“必然趨勢”?2、社會主義發展的曲折性①課文是從哪些方面說明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長期性和曲折性?②長期性、曲折性的現實原因是什么?③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什么?㈣兩種社會制度的共存和斗爭1、兩種社會制度共存閱讀節3、4:①在當代哪兩社會制度將在較長時期內共存?共存的方式是什么?②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為什么要加強合作?③為什么又要堅持斗爭?④我們的對策是什么?四、小結1、科學社會主義創立的標志。2、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主要。3、討論:怎樣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資本主義這一歷史趨勢?(必然性、曲折性)4、兩種社會制度共存,在共存中既有合作,又有斗爭。五、作業5、從現實情況看,為什么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六、板書四、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㈠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1、科學社會主義創立的標志2、科學社會主義創立的意義㈡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1、巴黎公社 2、十月革命 3、中國革命㈢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性和曲折性1、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性2、社會主義發展的曲折性㈣兩種社會制度的共存和斗爭1、兩種社會制度共存2、共存的方式第五教時全文復習1、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后,是什么原因大大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2、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需要哪兩個基本條件?是怎樣實現的?3、為什么會爆發資產階級革命?4、英國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有什么歷史意義?5、資本主義社會形成的標志是什么?6、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有什么歷史意義?7、怎樣理解資本主義的進步性和階級性?8、什么是工業革命?完成的標志是什么?9、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標志是什么?10、工業革命和第一次科技革命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有什么影響?11、資本主義生產的主要特點是什么?12、什么是剩余價值?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是什么?13、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動機是什么?這種生產目的有什么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14、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是什么?這種剝削制度的基礎是什么?它是什么的根源?15、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么?16、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什么?17、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標志是什么?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有什么影響?18、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標志是什么?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有什么影響?19、三次科技革命的標志分別是什么?它們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是什么?從中可得到什么啟示?20、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存在哪些難以克服的矛盾和危機?其根源是什么?21、科學社會主義創立的標志是什么?22、科學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主要有哪些?23、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是什么?它有什么優越性?24、為什么說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社會主義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要求,符合全體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巨大的優越性的強大的生命力。因此,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25、為什么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必將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26、在當代,哪兩種社會制度將在較長時期內共存?共存的方式是什么?為什么?社會主義國家的正確對策是什么?思考與探索一、辨別分析1、這種說法不正確。資本主義國家的建立,標志著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工業革命的完成,才促使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起來。工業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充分顯示出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根本上鞏固了資產階級政權。歐洲主要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都是在工業革命完成后才最終確立起來的。2、這個觀點是錯誤的。資本主義國家廢除了封建等級制和封建特權,建立起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具有歷史進步性。但是,資本主義民主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國家政權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廣大人民群眾處于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資本主義民主實質上是資產階級享有的民主,因此,全體成員不可能真正平等。二、閱讀理解1、⑴這里的“一百年”是指工業革命時期。這一時期,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國家政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特別是爆發了工業革命和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所以這一時期會有生產力的飛躍發展。⑵說明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動力。也說明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資本主義代替封建制度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進步。2、⑴資本家占有科學、利用科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這在客觀上推動了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⑵第一次科技革命帶來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第一次飛躍發展,促使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起來。第二次科技革命促進生產力再次飛躍發展,推動資本主義社會從自由競爭階段進入了壟斷階段。第三次科技革命再一次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導致了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都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由此可見。“科學是歷史的有力杠桿”。⑶啟示:我國要十分重視科學技術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積極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實現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飛躍發展,從而鞏固和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第三課 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一、教學目標識記:1、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相勾結,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3、“三個代表”的基本含義。4、按照“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最終完成祖國的統一大業。理解:列舉重要史實,展現近代中國人民救國圖強的奮斗歷程。重點難點:1、中國為什么不能走資本主義道路。2、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3、“三個代表”的基本含義。二、教時安排:五教時第一教時一、教學內容: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二教學目標識記:1、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2、中國人民的英勇斗爭,使帝國主義不能消滅中國。理解:近代中國沒有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道路的歷史原因。重點難點:中國為什么不能走資本主義道路。三、教學過程㈠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1、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閱讀節1、2:①有著五千年燦爛文明史的中國,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②落后就要挨打。1840年后中國淪為什么性質的社會?③你能列舉近代中國遭受到列強侵略和掠奪的事實嗎?(看小字部分:割地、賠款。)(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戰爭等。)2、中國人民的英勇奮斗,使帝國主義不能滅亡中國閱讀節3:①一部中國近代史是怎樣的歷史?②為什么帝國主義沒有也永遠不能滅亡中國?㈡志士仁人的探索中國的眾多志士仁人探索什么?結果如何?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探索?1、太平天國運動閱讀節2:洪秀全的太平天國擬定了發展資本主義的建國方略,為什么會失敗?2、戊戌變法閱讀節3:①戊戌變法是誰發起的?是什么性質的運動?②戊戌變法為什么會失敗?3、辛亥革命閱讀節4:辛亥革命是誰領導的?有什么意義?結果如何?②如何看待辛亥革命?㈢發展資本主義不是出路中國眾多志士仁人走過漫長、曲折的向西方學習的探索,卻屢遭失敗,從中可以得出什么結論?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的原因是什么?1、帝國主義不允許中國強大2、中國封建勢力反對走資本主義道路3、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中國就永遠沉淪下去嗎?四、小結1、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什么?2、志士仁人的探索主要有哪些?3、為什么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4、討論:P50①由于中國人民的英勇斗爭。②(看P49小字)帝國主義的侵華政策由大規模的武裝入侵,改為通過中國封建勢力進行間接的掠奪和統治。③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使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中國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我國目前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五、作業1、為什么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六、板書第三課 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一、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㈠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1、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中國人民的英勇奮斗,使帝國主義不能滅亡中國㈡志士仁人的探索1、太平天國運動 2、戊戌變法 3、辛亥革命㈢發展資本主義不是出路1、帝國主義不允許中國強大2、中國封建勢力反對走資本主義道路3、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第二教時一、教學內容: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二、教學目標識記:1、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2、中國近代以來半殖民地半封建歷史結束的標志。3、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的標志。4、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意義。理解: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任務。重點難點: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2、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的歷史必然。三、教學過程㈠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光輝歷程閱讀節11、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的劃時代意義是什么?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任務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任務是什么?②閱讀節2:1921年,誕生了什么后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3、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標志閱讀小字及節3:①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②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標志是什么?③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的標志是什么?㈡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后,中國應向何處去?必然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是兩個性質不同的革命階段,這兩個階段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兩者性質不同、革命對象不同。但兩者都是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因此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必然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1、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客觀條件閱讀節1-節5:新中國建立后,具備了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哪些客觀條件?(歷史前提;物質條件;必要基礎。)2、社會主義革命的內容閱讀節6:①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中國通過什么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即“三大改造”。)②在進行“三大改造”的過程中,黨和政府采取了哪些符合中國實際的措施?(對個體農業組織農業合作社,對個體手工業同樣組織合作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用和平贖買的辦法。)3、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標志閱讀節7:①到什么時候,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建立起了什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逐步形成了怎樣的基本經濟制度?②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標志是什么?4、社會主義改造勝利的意義閱讀節8: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有什么重大意義?四、小結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任務3、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標志4、新中國建立后具備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客觀條件5、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內容6、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標志7、社會主義改造勝利的意義8、討論:我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為什么必然要走社會主義道路?(①我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在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的情況下進行的,是由無產階級領導取得勝利的,當然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走社會主義道路。②當時已具備了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客觀條件: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沒收官僚資本,掌握了國民經濟命脈;進行了土地革命,為走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必要基礎。所以我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必然要走社會主義道路。)五、作業2、什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標志是什么?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標志是什么?六、板書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㈠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光輝歷程1、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任務3、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標志㈡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1、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客觀條件2、社會主義革命的內容3、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標志4、社會主義改造勝利的意義第三教時一、教學內容: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二、教學目標識記:1、社會主義使中國實現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2、社會主義使中國國際地位、作用日益重要。3、社會主義使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4、我國進入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時期的標志。理解:1、社會主義使中國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運。2、“一國兩制”的基本內容及意義。三、教學過程㈠中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1、實現了國家獨立;實現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初步實現了國家的繁榮昌盛。閱讀節1-節4:①中國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②國家獨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表現是什么?③我國是否已經實現完全統一?56個民族形成了怎樣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④為什么說我國人民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⑤為什么說我國已初步實現了國家的繁榮昌盛?⑥中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說明了什么?(閱讀框題引言)(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2、進入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時期閱讀節5:①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的標志是什么?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步伐為什么會比以前更快?(看小字部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開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3、黨的十六大的主要精神閱讀節6:①江澤民報告的主要內容是什么?②十六大的主題是什么?㈡“一國兩制”指引祖國走向完全統一1、“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祖國統一的基本方針閱讀節1:為實現祖國統一,我國逐步形成了怎樣的基本方針?2、“一國兩制”的基本內容閱讀節2:②“一國兩制”的基本內容是什么?②對“一國兩制”的內容應從哪幾個方面理解?(一是在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兩種制度并存;二是在國家統一和恢復行使主權后,在臺、港、澳地區設立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3、“一國兩制”的重大意義“一國兩制”方針具有什么深遠的重大現實意義?討論:香港、澳門問題順利解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哪些啟示?(原因:一是我國政府成功地運用“一國兩制”的和平統一方針。二是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啟示: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祖國的日益強盛,就不可能順利實現香港、澳門的回歸,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堅持鄧小平理論,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定能在“一國兩制”方針的指引下,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四、小結1、中國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證明了什么?2、我國什么時候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3、黨的十六大的主題是什么?4、“一國兩制”的基本內容是什么?五、作業3、“一國兩制”的基本內容是什么?六、板書三、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㈠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實現了國家獨立;實現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初步實現了國家的繁榮昌盛。2、進入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時期3、黨的十六大的主要精神㈡“一國兩制”指引祖國走向完全統一1、“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祖國統一的基本方針2、“一國兩制”的基本內容3、“一國兩制”的重大意義第四教時一、教學內容:“三個代表”的基本含義二、教學目標運用:1、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2、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3、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點難點:“三個代表”的基本含義。三、教學過程㈠㈠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三個代表”的基本含義1、中國共產黨的性質閱讀節1:①中國共產黨是怎樣的組織?(性質)②中國人民在長期的奮斗歷程中得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結論是什么?2、“三個代表”的基本含義閱讀節2:“三個代表”是江澤民同志在2001年2月考察廣東工作時提出的,后來在慶祝建黨80周年大會上,江澤民同志再次深刻闡述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什么是“三個代表”呢?㈡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①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應該怎么做?(閱讀課文)②為什么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③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實質是什么?(通過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④閱讀小部分:中國共產黨是怎樣始終 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㈢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①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應該怎么做?(閱讀課文)②閱讀小字部分:什么是中國的先進文化?③中國先進文化的作用是什么?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④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實質是什么?㈣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①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應該怎么做?(閱讀課文)②為什么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宗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③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實質是什么?(就是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㈤貫徹“三個代表”的指導思想1、堅持“三個代表”思想的重大意義閱讀節1:堅持“三個代表”思想有什么重大意義?2、貫徹“三個代表”思想的關鍵、核心、本質閱讀節2、3:貫徹“三個代表”思想的關鍵、核心、本質是什么?閱讀節4:兩個100年的奮斗目標各是什么?四、小結1、“三個代表”的基本含義 2、實踐“三個代表”的意義五、作業4、“三個代表”的基本含義是什么?六、板書 四、“三個代表”的基本含義㈠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三個代表”的基本含義㈡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㈢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㈣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㈤貫徹“三個代表”的指導思想1、堅持“三個代表”思想的重大意義2、貫徹“三個代表”思想的關鍵、核心、本質第五教時全文復習1、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什么?2、志士仁人的探索主要有哪些?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是什么?3、志士仁人的探索屢遭失敗得出的結論是什么?4、為什么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不是出路?5、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性質和任務、勝利標志分別是什么?6、新中國建立后具備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客觀條件有哪些?7、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是通過什么實現的?8、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標志是什么?9、社會主義改造勝利的意義是什么?10、中國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證明了什么?11、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的標志是什么?12、我國實現祖國統一的基本方針是什么?13、“一國兩制”的基本內容是什么?14、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是什么?15、中國人民從長期的奮斗歷程中得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結論是什么?16、“三個代表”的基本含義是什么?17、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實質是什么?18、中國的先進文化有什么作用?19、必須堅持把什么作為出發點和歸宿?20、堅持“三個代表”的思想有什么重大意義?21、貫徹三個代表思想的關鍵、核心、本質分別是什么?思考與探索一、辨別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了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一個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的建立;二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所以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并不意味著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二、閱讀理解1、我國憲法這些規定的根本意義在于:從法律上規定了我國的社會性質,確認了人民的經濟、政治地位。由于確立了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從根本上消滅了人剝削人的現象,使勞動人民成為掌握生產資料的國家主人,在政治上享有廣泛的民主和自由,這一切都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保護。2、①國民黨的統治,使舊中國的國民經濟千瘡百孔,人民陷入災難深淵。要脫離災難深淵,就必須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走社會主義道路。②新中國建立后,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人民積極性得到空前充分的發揮。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從而充分顯示了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③由此可見,我國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救了中國,是社會主義發展了中國。第四課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一、教學目標理解: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決定了國家的根本任務要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重點難點:1、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3、我國面臨嚴峻的人口形勢。4、我國面臨嚴峻的資源和環境形勢。二、教時安排:四教時第一教時一、教學內容:我國的社會主義正處于初級階段二、教學目標識記:1、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2、各地區生產力發展不平衡。3、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4、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理解:1、科學技術和民族文化素質還不高。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運用: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2、堅持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重點難點:1、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三、教學過程閱讀開頭語:①我國的社會主義是在什么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如鋼產量:1949年,我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人均0.29公斤,美國人均鋼產量為538.5公斤;1938年日本鋼產量已達700萬噸,美國為2880萬噸。②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什么同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㈠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1、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各地區生產力發展不平衡閱讀節1、2:①我國農業的現狀如何?②我國工業的現狀如何?③從地區狀況看,各地區生產力發展狀況怎樣?課本上的圖表說明了什么?④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這是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原因。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的原因是什么?2、科學技術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質還不高閱讀節3:①我國科技方面哪兩種狀況同時存在?文盲半文盲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還較大說明了什么?②從總體上看我國科技教育方面的現狀怎樣?P64最后一節小字所提供的材料說明了什么?3、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體制還不健全閱讀節4:為什么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體制還不夠健全?小結:哪些方面表明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閱讀節5)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閱讀課文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兩層含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哪兩層含義?怎樣理解這兩層含義?(為什么說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為什么說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的特定階段是不是所有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要從初級階段開始?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時間哪段時間屬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閱讀課文1、現階段的主要矛盾①我國什么時候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②為什么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階級斗爭已不是主要矛盾?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能舉例說明嗎?解決這一矛盾的辦法是什么?2、社會主義的本質①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么?②為什么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3、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什么?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閱讀節11、為什么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①為什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②在這個歷史階段要完成哪些歷史任務?2、堅持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①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是什么?②為什么這是首要問題?四、小結1、我國的社會主義是在什么基礎上建立起來的?2、哪些方面表明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是什么?4、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什么?5、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是什么?6、為什么要堅持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7、討論:怎樣正確認識我國所處的歷史階段?(①我國目前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社會主義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在社會經濟極端落后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特指我國在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很長的、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⑤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五、作業1、為什么說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哪兩層含義?六、板書第四課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一、我國的社會主義正處于初級階段㈠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1、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各地區生產力發展不平衡2、科學技術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質還不高3、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體制還不健全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兩層含義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的特定階段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時間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1、現階段的主要矛盾2、社會主義的本質3、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1、為什么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2、堅持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第二教時一、教學內容:我國面臨嚴峻的人口形勢二、教學目標識記:1、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素質偏低。2、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運用:人口過快增長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重點難點:我國面臨嚴峻的人口形勢。三、教學過程㈠人口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閱讀課文:①社會生產的第一要素是什么?是不是人越多越好?②什么是當代全球性的人口問題?㈡我國的人口狀況: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素質偏低閱讀課文:①我國人口的現狀如何?②人口基數大的表現是什么?增長快的表現是什么?③人口素質包括哪些方面?人口素質同經濟社會的發展有什么關系?④說我國人口素質偏低,是不是說我國的人口素質沒有提高?㈢我國人口問題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1、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閱讀課文:①我國人口多、增長快,為什么會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從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看,我國仍處于什么行列?2、使就業的壓力日益沉重①人口多、增長快,同就業有什么關系?②這種狀況在短期內能解決嗎?3、使人口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壓力日益沉重人口多、增長快同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有什么關系?小結:我國人口多、增長快,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什么影響?(三點)㈣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1、必須繼續控制人口過快增長閱讀節1:①我國能不能控制人口增長,關系到哪些問題?②如何解決我國的人口問題?2、我國未來人口發展規劃的具體目標閱讀小字部分:我國未來人口發展規劃的具體目標是什么?(到2010年,總數14億、年均出生率15‰)3、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具體政策:晚婚、晚育、少生、優生閱讀節2-5①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具體政策是什么?②什么是晚婚?什么是晚育?③少生是什么的關鍵?優生是什么的措施?④可見計劃生育政策包括哪兩方面要求?4、實行計劃生育,提高人口素質,要靠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來實現閱讀課文:①實行計劃生育,要靠誰來實現?②我們青少年應怎樣做?四、小結1、我國人口的現狀如何?2、我國人口多、增長快,帶來哪些影響?3、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基本國策是什么?具體政策是什么?其中,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關鍵是什么?提高人口素質的措施是什么?4、討論:怎樣正確認識我國面臨的人口形勢?(①現狀、②影響、③基本國策、④靠誰實現)五、作業3、我國人口多、增長快,帶來了哪些影響?六、板書二、我國面臨嚴峻的人口形勢㈠人口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㈡我國的人口狀況: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素質偏低㈢我國人口問題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1、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使就業的壓力日益沉重3、使人口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壓力日益沉重㈣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1、必須繼續控制人口過快增長2、我國未來人口發展規劃的具體目標3、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具體政策:晚婚、晚育、少生、優生4、實行計劃生育,提高人口素質,要靠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來實現第三教時一、教學內容:我國面臨嚴峻的資源和環境形勢二、教學目標理解:1、我國面臨嚴峻的資源形勢。2、我國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重點難點:我國面臨嚴峻的資源和環境形勢。三、教學過程閱讀開頭語:①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什么?②當今世界,人類與資源之間有什么矛盾?㈠我國面臨嚴峻的資源形勢1、人均占有資源量少,資源相對緊缺閱讀課文:①怎樣理解“我國是資源大國,又是資源小國”?②我國資源短缺有什么影響?2、資源利用率不高,后備資源不足閱讀課文:①資源的利用程度與什么有關?②我國資源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是什么?3、資源地區分布不平衡,組合錯位閱讀課文:分布不平衡,組合錯位的表現是什么?小結:我國面臨嚴峻的資源形勢表現在哪些方面?㈡我國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1、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的重大問題之一閱讀節1、2:①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與環境有什么關系?環境問題已成為怎樣的問題?②從 整體上看,我國的環境狀況怎樣?2、我國當前生態環境問題的突出表現:①土地生態的惡化(閱讀課文及小字)②水資源的污染(閱讀課文及小字)③大氣污染的加劇(閱讀課文及小字)④森林草場的減少(閱讀課文及小字)㈢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①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辦法是什么?②要依照什么來解決?討論:在環境保護方面,我們青少年能做些什么?(①要努力提高環保意識,要有“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意識;②要認真落實環保行動,如搞好環境衛生,參加植樹活動,保護動物,不做污染環境的事等,還要敢于同破壞環境的行為作斗爭。)四、小結1、我國的資源形勢嚴峻在那里?2、我國的環境問題嚴重在那里?3、解決的辦法是什么?五、作業4、我國面臨怎樣的資源形勢?面臨怎樣的環境問題?六、板書三、我國面臨嚴峻的資源和環境形勢㈠我國面臨嚴峻的資源形勢1、人均占有資源量少,資源相對緊缺2、資源利用率不高,后備資源不足3、資源地區分布不平衡,組合錯位㈡我國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1、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的重大問題之一2、我國當前生態環境問題的突出表現:①土地生態的惡化 ②水資源的污染③大氣污染的加劇 ④森林草場的減少㈢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第四教時全文復習1、我國的社會主義正處在初級階段的歷史原因是什么?2、哪些方面表明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3、運用所學知識說明我國為什么要十分重視提高勞動者的素質?4、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是什么?如何理解這兩層含義?5、是不是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要從初級階段開始?6、哪段時間是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7、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8、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么?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什么?9、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什么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期間要完成哪些歷史任務?10、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是什么?11、為什么要堅持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12、什么是全球性的人口問題?13、我國人口現狀如何?14、人口素質包括哪些方面?人口素質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有什么關系?15、我國人口多、增長快,給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哪些影響?16、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辦法是什么?17、計劃生育的具體政策是什么?什么是晚婚?什么是晚育?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關鍵是什么?什么是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措施?18、什么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19、我國面臨嚴峻的資源形勢表現在哪些方面?20、人類與環境有什么關系?21、我國當前的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表現在哪些方面?22、怎樣解決我國的資源、環境問題?思考與探索一、辨別分析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我國雖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現階段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各地區生產力發展不平衡;科學技術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質還不高;受經濟文化水平的制約,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體制還不健全。所以我國目前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沒有進入發達階段。二、閱讀理解1、①材料一說明我國各地區生產力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差距大。②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實施西部大開發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客觀要求。2、①環境問題是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破壞的必然結果,是大自然對人類濫伐森林、破壞性耕種、過度放牧的報復。②環境問題威脅生態平衡,危害人類健康,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③我們青少年應主動加入到環保工作中去,提高環保意識,落實環保行動,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第五課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教學目標識記: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活動:1、收集典型事例,說明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2、收集典型事例,表明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重點難點:1、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2、“兩個基本點”。3、“一個中心”與“兩個基本點”的有機統一。二、教時安排:三教時第一教時一、教學內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二、教學目標識記:1、基本路線的奮斗目標。2、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理解:1、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2、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3、要堅持改革開放。重點難點:1、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2、“兩個基本點”。三、教學過程閱讀引言后討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怎樣做才是堅持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呢?可見,堅持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也就是堅持什么?閱讀開頭語:①基本路線是誰制定的?②依據什么制定的?③什么是基本路線?㈠基本路線提出的奮斗目標1、奮斗目標閱讀課文:①基本路線提出的奮斗目標是什么?②這個目標包括哪些領域的奮斗目標和要求?說明什么?(說明基本路線提出的目標是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目標。)2、實現方法怎樣才能實現這個奮斗目標?㈡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1、核心內容:“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閱讀節1: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是什么?2、“一個中心”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閱讀節1:①什么是“一個中心”?②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包括哪些建設?在三大建設的有機整體中什么處于中心地位?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最根本的是什么?閱讀節2:①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有什么重要作用?②課文是從哪些 角度說明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一是從解決主要矛盾的角度,二是從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角度,三是從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角度,四是從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角度。)3、“兩個基本點”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閱讀節3:①什么是“兩個基本點”?②什么是四項基本原則?③四項基本原則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閱讀節4:①改革開放的作用是什么?②我國改革的實質是什么?③改革的目的是什么?閱讀節5:①什么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②為什么?四、小結1、什么是基本路線?2、基本路線提出的奮斗目標是什么?怎樣才能實現?3、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是什么?4、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心工作是什么?為什么?5、為什么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6、改革開放的作用是什么?7、改革的目的是什么?8、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是什么?五、作業1、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為什么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六、板書第五課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㈠基本路線提出的奮斗目標1、奮斗目標2、實現方法㈡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1、核心內容:“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2、“一個中心”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3、“兩個基本點”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第二教時一、教學內容: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二、教學目標理解:1、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我國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基本路線的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2、“一個中心”與“兩個基本點”的相互關系。3、改革、發展、穩定的相互關系運用:為什么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重點難點:“一個中心”與“兩個基本點”的有機統一。三、教學過程閱讀開頭節1:為什么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實踐經驗的總結,達到目標的最可靠保證)閱讀開頭節2:堅持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怎樣做?(堅持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必須把“一個中心”與“兩個基本點”之間有機統一起來,必須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秩序。)㈠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持基本路線不動搖的關鍵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什么?1、社會主義的本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么?從社會主義的本質看,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什么?2、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怎樣才能解決這一矛盾?(可見,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的。)3、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①上一課是怎樣說明為什么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②現在應該怎樣回答為什么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社會主義的本質、主要矛盾及四個方面)㈡必須堅持“一個中心”與“兩個基本點”的有機統一閱讀課文:①堅持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怎樣?②為什么?(三者是怎樣的總體?兩個基本點之間有什么關系?兩個基本點都是為了什么?)③堅持三者的有機統一,具體來說就是怎樣做?(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堅持兩個基本點,不能偏廢。忽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會迷失方向,忽視堅持改革開放,會失去活力。)㈢必須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秩序閱讀節1:①堅持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怎樣?②改革、發展和穩定之間有什么關系?閱讀節2:怎樣維護政治和社會穩定?(必須……必須……必須……)閱讀節3:①維護社會穩定還必須怎樣?②為什么?閱讀節4:怎樣才能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只有在發展、改革中才能實現社會政治穩定,只有在社會穩定中才能推進改革、發展。)㈣堅持黨的基本綱領閱讀節5:①什么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②基本綱領與基本路線之間有什么關系?四、小結1、為什么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2、怎樣才能堅持基本路線不動搖?3、“一個中心”與“兩個基本點”之間有什么關系?4、改革、發展和穩定之間有什么關系?怎樣正確處理?5、什么是黨的基本綱領?基本綱領與基本路線之間有什么關系?五、作業2、為什么要堅持“一個中心”與“兩個基本點”的有機統一?六、板書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㈠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1、社會主義的本質2、現階段的主要矛盾3、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㈡必須堅持“一個中心”與“兩個基本點”的有機統一㈢必須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秩序㈣堅持黨的基本綱領第三教時全文復習1、什么是基本路線?2、基本路線提出的奮斗目標是什么?怎樣才能實現?3、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是什么?“一個中心”是什么“”兩個基本點“是什么?4、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包括哪些建設?其中必須堅持什么為中心工作?5、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由什么決定的?6、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重要作用是什么?7、什么是四項基本原則?為什么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8、改革開放的作用是什么?9、我國改革的實質和目的是什么?10、我國要把什么作為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為什么?11、為什么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12、怎樣才能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13、為什么要堅持“一個中心”“與“兩個基本點”的有機統一?14、改革、發展、穩定之間有什么關系?怎樣正確處理?15、什么是黨的基本綱領?基本綱領與基本路線有什么關系?思考與探索一、辨別分析這種觀點是不全面的。這是因為:①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解決社會的主要矛盾,才能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才能從根本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還必須將“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有機統一起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機整體,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是互相促進的,兩者都是為了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③黨的基本路線是“一個中心”與“兩個基本點”三個方面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只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忽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會使經濟建設迷失方向、失去活力,也就破壞了基本路線的完整性。二、閱讀理解①解放初期,我國國民經濟總量小,總體水平很低。②建國后短短幾十年時間,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③改革開放以后,由于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國民經濟發展很快,增長迅速。④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三、思考探索從以下幾方面說明原因:①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②全面貫徹執行了黨的基本路線。③正確處理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系。第六課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一、教學目標識記:1、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2、當前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和遠景目標。理解:綜述人口、資源與環境的關系,說明三者協調才能使社會持續發展。重點難點:1、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3、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要性。二、教時安排:四教時第一教時一、教學內容: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二、教學目標理解:1、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目標。2、基本經濟制度的基本內容。3、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體現。4、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運用:堅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發展其他所有制經濟的必要性。重點難點:1、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2、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教學過程導入:①基本路線提出的奮斗目標是什么?②什么是黨的基本綱領?(六、七、八三課分別說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第六課是對“富強”目標的展開。也就是講我國怎樣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㈠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目標閱讀開頭語:①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的基本目標是什么?②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目標?㈡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1、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容閱讀節1:①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什么?②實行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是由什么決定的?2、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閱讀節2:①為什么要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原因、作用)②公有制有哪些形式?3、公有制主體地位的主要體現③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4、發展其他所有制經濟的必要性閱讀節3:①為什么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要大力發展其他所有制經濟?(原因、作用)②判斷現階段我國所有制問題的標準是什么?③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會不會影響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為什么?(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不會影響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因為:我國是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其他所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受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制約,并受國家宏觀政策的調節。)㈢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閱讀節2:①我國改革的內容是什么?(第五課)②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什么?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內容是什么?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什么積極作用?四、小結1、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的基本目標是什么?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目標?2、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什么?這是由什么決定的?3、為什么要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