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課 財政稅收和納稅人 審校:王偉一,復習提綱:?1、什么是國民收入?國民收入按最終用途可分為幾部分?各自的內容是什么?答:國民收入是勞動者新創造的社會財富,它標志著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擴大再生產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社會總產值-消耗掉的生產資料價值=凈產值(國民收入)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按其最終用途,分為兩部分:積累:(用于擴大再生產/非生產性基本建設/社會物質儲備)消費:(個人消費/公共消費)2、 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如何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系?答:二者相互促進,又相互對立①在生產發展、國民收入增加的基礎上,積累和消費部分都應當有所增長②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必須同國民收入的物質構成相一致P5-6③必須正確處理國家、企業、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3、 什么叫財政?財政收入的形式有哪些?財政支出到哪里去?起什么作用?如何增加財政收入?答:財政:指國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而進行的社會產品分配。財政收入的形式(渠道):稅、利、債、費通過對財政資金的分配,國家的各種職能才得以實現。因此,財政支出規定了政府活動的范圍和方向,體現政府的政策。★財政支出按具體用途分為:①經濟建設支出;②科、教、文、衛事業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國防支出;④債務支出;⑤其他支出(社會保障支出、補貼支出)★財政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積極的財政政策的理論依據)①可以有效地調節資源配置②促進經濟發展(財政收入代表著國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會總供給的一部分;財政支出會形成貨幣購買力,是社會總需求的一部分。國家通過財政支出,可以實現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及結構的優化,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③促進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這是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 ④有利于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⑤是鞏固國家政權的物質保證★因此,要大力增加財政收入。如何增加?①經濟發展水平對財政的影響是基礎性的,要增加財政收入,必須努力發展經濟;②要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綜合考慮,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穩步增長的基礎上,實現企業生產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21世紀教育網附: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內容和意義是什么?既在社會總需求持續小于總供給時,國家通過發行國債、擴大財政支出,投向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直接有效地帶動經濟增長。4、 什么是稅收?稅收的特征有哪些?我國的稅收的性質是什么?稅收的作用在哪里?答: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三個基本特征。任何國家稅收都是以國家政治權力為前提的分配關系,都是取之于民。但是因為:①我國稅收的主要來源是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公有制為主體);②稅收的增長主要依靠生產的發展、經濟規模的擴大和效益的提高,而不是加重企業和人民的負擔;③體現的是社會主義國家、企業、個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長遠利益與目前利益的關系。所以,我國的稅收的性質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稅收。 稅收的作用:①是組織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保證); ②是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通過調節人們的經濟利益,使之調整經濟行為) ③是國家實現經濟監督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完善稅法,加強對稅收的監管。特別是加強對個人所得稅的管理。5. 公民為什么要自覺依法納稅?答:我國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稅收。(1)稅收是國家職能實現的物質保障,為了更充分地享受權利,公民必須自覺履行納稅義務,要以納稅為榮。(2)稅收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固定性的特點,偷稅、漏稅等違反稅法的行為都要受法律制裁。二,易混、易錯點辨析一、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財政收入、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1)社會總產值與國民收入共同點:都是各個生產部門的勞動成果,都是用來表示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數。不同點:社會總產值是社會總產品的價值。即c+v+m.,人們通常稱之為“毛產值”。國民收入是各個生產部門的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即v+m.,它屬于凈產值。c生產資料價值 v勞動力價值 m利潤總量大圓社會總產值(c+v+m),小圓國民收入(v+m) (1)(2)國民收入與財政收入共同點:都屬于各部門勞動者創造的價值;都以利稅來實現其收入;都反映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重要經濟指數。不同點:計算方式和來源不同。國民收入是統計各部門在一定時期內勞動者新創造的價值的總和。財政收入,通過預算的方式確定當年的收支,國家本身通常不直接從事生產活動,它必須憑借自身擁有的政治權利,強制性地征收一部分社會產品形成國家掌握的收入,以滿足各方面指出的需要。圓表示國民收入(A+B) 陰影部分表示財政收入(B) (2)?(3)社會總產值和國民生產總值共同點:都是反映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數。不同點:統計內容不同,前者統計的是社會產品的全部價值,包括消費生產資料的價值,或者統計的是增加值,即物質生產部門的增加值(國民收入加上固定資產折舊)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增加值;統計范圍不同。前者只統計物質生產部門,后者統計范圍比較廣,包括三大產業。 (3)E生產資料價值 D國民收入 F物質部門固定資產折舊加上非物質生產部門增加值社會總產值:D+E 國民生產總值:D+F?(4)國民生產總值(GNP)和國內生產總值(GDP)共同點:計算經濟活動中的增加值。不同點:GNP計算的是本國公民在國內的增加值加上本國公民在國外的增加值,即收入GDP計算的是本國公民和外國公民在該國內的增加值,即收入。GNP突出強調了一個“國民”,GDP(4) 突出強調了一個“國內”。以圖示為例:G:表示本國公民在國內的增加值M:表示本國公民在國外的增加值N:表示外國公民在該國內的增加值GNP=G+M GDP=G+N 二、關于財政的幾個問題財政產生: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財政主體:國家財政特征:憑借國家權力,具有強制性。財政內容:國家對社會產品的分配財政本質:是一種分配關系財政特點:是以國家為主題,憑借政治權利而進行的社會產品得分配。三、預算和決算區別:預算是對下一年度的財政收支計劃,是財政分配的起始階段,。決算是對上一年度財政收支情況的總結,是財政分配的終結階段。聯系:預算是決算的前提,預算的執行結果是決斷的依據和主要內容,沒有預算就不會有決算;決算是對預算的評價,是對預算的綜合反映,可以為下一階段的預算提供重要的依據,因此,兩者是相輔相成的。21世紀教育網四、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區別:(1)含義不同:財政政策是指政府通過對財政收入和支出總量的調節來影響總需求,使之與總供給相適應經濟政策。它包括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貨幣政策是指一國中央銀行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對貨幣供應量和信貸量進行調節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導方針及其相應的政策措施。其特點是通過利息率的終結,間接對宏觀經濟發生作用。(2)內容不同:凡有關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政策,如稅收的變動、發行國庫券等都屬于財政政策。而和銀行有關的政策,如利率調整則屬于貨幣政策。(3)政策制定者不同。財政政策是由國家制定的,必須經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通過,而貨幣政策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直接指定的。聯系:(1)二者都是經濟政策,都屬于宏觀調控的重要方式。(2)在一般條件下二者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二者對經濟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點,在貨幣政策收效不明顯的條件下,財政政策則顯得比較有力,如擴大財政政策、支持大規模的公共工程建設,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業人員,又可以帶動相關部門的發展;在抑制經濟過熱方面則相反,因改變稅法需要時間,如果采用增稅等財政政策,這就使財政政策不可能具備貨幣政策所具有的靈活性和及時性。五、偷稅與漏稅、騙稅與偷稅1、偷稅是納稅人有意違反稅法規定,用欺騙、隱瞞等方式不繳或少繳應納稅款的行為。漏稅是指由于不了解稅法和其他規定而少繳、未繳稅款的行為。二者的主要區別是故意還是無意,但客觀上都造成了國家財政收入的減少。2、騙稅是騙得稅收優惠,而偷稅是設法隱瞞應納稅項目和應納稅收入。二者的手段不同,但二者的目的都是少繳甚至不繳稅。六、稅收的本質和稅收的性質1、稅收本質指在任何國家、任何社會,它都是憑借政治權力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分配關系(不因國家與社會性質的不同而改變)。2、稅收的性質是指稅收的階級屬性(因生產關系的性質不同,即社會制度和國家的不同而不同)。七、國有企業既要向國家納稅,又要向國家上繳利潤,為什么后者不如前者那樣穩定可靠?國家要求國有企業納稅是以國家政權機構的身份出現的,具有強制性,不容打折扣,討價還價;而國家要求國有企業上繳利潤是以生產資料所有者的身份出現的,企業作為經營者,有義務將利潤的一部分交給生產資料的所有者,但在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利潤以怎樣的比例分配,情況會是多種多樣的,雙方的討價還價不可避免。可見,為了保證財政收入,納稅比上繳利潤更穩定可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