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蘇省2010屆高三政治基礎知識匯總:文化生活(1)文化與社會 文化的含義 文化的力量 文化具有普遍性: 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文化具有多樣性 文化的特點 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 文化具有繼承性或傳承性(傳統文化) 文化具有民族性(傳統文化)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經濟決定文化與社會 先進的健康的: 文化對政治經濟有重要的反作用 文化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落后的腐朽的: 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 文化對政治經濟有重要的反作用 文化對社會政治經濟的反作用 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 文化是維護國家安全的精神武器(一)體味文化1.文化“萬花筒”(1)文化現象無時不在(2)文化現象無處不在(3)文化現象豐富多彩 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自然環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環境。2.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 我們講文化生活,這里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2)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注意】第一,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經濟的和政治的。(3)文化又是人們的一種素養①文化素養的形成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發形成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文化素養的形成,離不開生活、實踐和教育。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②文化素養的表現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人們的文化素養總是要通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表現等體現出來。這樣。我們通過觀察人們的社會行為,就可以從中透視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③社會文化和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一個時代的文化和精神產品,往往是這一時代社會發展軌跡的反映。(4)正確理解文化的內涵(1)廣義的“文化”是對人類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統稱,剛,用來區分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區分自然界的物質運動和人的活動。這種廣義的“文化”概念與“文明”的含義相近。例如,考古學中講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通常就是這種廣義的文化。(2)狹義的“文化”專指文學藝術和科學知識,或指人們受教育的程度。(3)我們所講的“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種廣義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種狹義的“文化”。3.文化的力量(1)文化的形式是多樣的 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都屬于文化;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2)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①文化對個人成長的影響。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是個人成長的催化劑,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會把人們引向歧途。②文化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注意】文化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作用具有雙重性。先進的、科學的文化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蓉的文化則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二)文化與經濟、政治1.相互影響:在經濟的基礎上(1)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2)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①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屬于上層建筑,它根源于經濟,由經濟基礎決定,并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或本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政治關系隨著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②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經濟是基礎,為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條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這個基礎,物質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設就因失去基礎而成為一句空話。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經濟處于基礎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注意】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如同不能簡單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質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屬品一樣.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時的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差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②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文化,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促進作用。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說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它淵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它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巨大促進作用。”2.相互交融: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1)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①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②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③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2)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與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響政治文明的發展。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②文化與國際政治相互交融,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奉行霸權主義的國家,借助文化滲透的方式,竭力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念,企圖削弱和取代別國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強權政治。這使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3.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我國的應對措施: 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發展上面臨嚴峻挑戰,在文化發展上也面臨嚴峻挑戰。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注意】綜合國力是一個主權國家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及國際影響力的合力。它包括經濟、政治、科技、軍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實力,以及其賴以存在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等基礎實力。綜合國力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會因素,既包括物質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