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2020年中考科學復習 生命科學 知識點梳理(八年級)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2020年中考科學復習 生命科學 知識點梳理(八年級)

資源簡介

浙江2020年中考科學復習 生物知識點梳理(八年級)

目錄
八年級上冊 第三章 生命活動的調節 2
第一節 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 2
第二節 人體的激素調節 6
第三節 神經調節 8
第四節 動物的行為 13
第五節 體溫的控制 14
八年級下冊 第三章 空氣與生命 17
第五節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17
第六節 光合作用 19
第七節 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和碳循環 21
第八節 空氣污染與保護 23
八年級下冊 第四章 植物與土壤 23
第一節 土壤的成分 23
第二節 各種各樣的土壤 26
第三節 植物的根與物質吸收 27
第四節 植物的莖與物質運輸 30
第五節 植物的葉與蒸騰作用 34




八年級上冊 第三章 生命活動的調節
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
1.植物的感應現象
①定義:植物的感應性現象: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應的特性
②植物的感應現象:
植物的感應現象 現象
向光性 植物在單側光的照射下,彎向光源生長
向地性/負向地性 植物的根在重力的影響下,會順著重力方向生長/莖會背著重力方向生長
向觸性 癢癢樹(紫薇樹)
向水性 植物的根向著水源充足的地方生長
向化性 植物的根向著肥料較多的地方生長
向熱性 植物對溫度作出的反應

③分類:向性運動與感性運動的區別
分類 運動方向與刺激方向 是否可逆 運動速度 舉例
向性運動 有關 不可逆 較緩慢 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等
感性運動 無關 可逆 較快 含羞草、捕蠅草、豬籠草、鳳凰木因光照和溫度改變而引起白天葉片張開、夜晚雨天閉合下垂

2.植物的生長素
(1)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發現者 試驗方法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1880年達爾文(英國) 單側光照射金絲雀草胚芽鞘 單側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產生某種刺激,當這種刺激傳遞到下部的伸長區時,會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因而出現向光性彎曲 胚芽鞘尖端是對光照最敏感的位置 發生向光性彎曲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伸長區
切取胚芽鞘的尖端
胚芽鞘尖端用一個錫箔小帽罩起來,但測光照射
用錫箔遮住胚芽鞘尖端下段,給予單測光照射
1910年詹森(丹麥) 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個瓊脂片,再將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給予單側光照射 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刺激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
1914年拜爾(匈牙利) 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將尖端放回切面的一側,在黑暗中生長一段時間,發現胚芽鞘彎向放尖端的對側生長 胚芽鞘的彎曲生長,是因為尖端產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
1928年溫特(荷蘭) 將與胚芽鞘尖端接觸過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側; 把沒有接觸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側 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確實是一種化學物質。溫特認為這可能是一種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溫特將其命名為生長素
1931郭葛(荷蘭) 郭葛等人首先從人尿液中分離出具有生長素效應的化學物質——吲哚乙酸(IAA)

二、植物激素
(1)概念: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運送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稱作植物激素。
(2)其他植物激素:赤霉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乙烯
植物的其他常見激素 作用
赤霉素 促進細胞伸長、種子、塊莖的萌發
細胞分裂素 促進細胞分裂、誘導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脫落酸 抑制植物細胞的分裂和種子的萌發、促進葉片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
乙烯 促進果實成熟、促進落花落果

三、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
1.產生部位:幼嫩組織,分生組織,幼嫩的芽、葉和發育中的種子,胚芽鞘尖端
2.運輸
(1)極性運輸:發生在幼嫩部位如胚芽鞘、芽、莖尖、根尖等
生長素只能從形態學上端運輸到形態學下端,而不能倒過來運輸。(兩頭尖尖是上端)
如下圖:
(2)橫向運輸:發生在尖端部位 影響因素:光,重力,水等(與向性運動有關)
在單側光或重力作用下還可以引起生長素在莖、根等處的橫向運輸。這種運輸往往與單方向刺激有關,
如下圖:

A、B為極性運輸;C、D為重力作用下的橫向運輸。
3.分布:植物體的各個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對集中在生長旺盛的部分
(1)產生部位<積累部位,如頂芽<側芽,分生區<伸長區。
(2)生長旺盛部位>衰老組織,如幼根>老根。?

4.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特點:生長素具有雙重性: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作用:①能促進植物的生長。②能促進扦插枝條生根。③促進果實的發育,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實例:1.根的向地性和莖的背地性
2.頂端優勢
3.除雜草(生長素濃度較大時,會抑制植物的生長,甚至使植物死亡)


5.★解釋向光性實驗
產生條件:①單側光照射;②具有生長素且分布不均勻。
產生原因:生長素分布不均勻,背光面生長素分布多,胚芽生長快;向陽面生長素分布少,胚芽生長慢。
☆胚芽鞘向光彎曲生長的分析
單側光→胚芽鞘尖端 尖端以下部位 莖向光彎曲(有利于光合作用)
(外因)

要點把握:
⑴產生生長素及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僅該部位能感受這一外界刺激,而其他部位對單側光的刺激無反應)。
⑵生長和向光彎曲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⑶單側光只影響生長素的分布,而光照不是生長素合成的必要條件。
胚芽鞘向光彎曲的五要點:⑴生長素在尖端有橫向運輸的能力;⑵生長素在尖端有極性運輸的能力;⑶生長素作用機理是促進細胞的縱向伸長。⑷向光性的內因是生長素的不均勻分布。⑸向光性的外因:單側光的影響,胚芽鞘的生長素背光側多→生長快,而向光側少→生長慢。
與“幾種常用材料”有關的實驗分析
要點把握:
(1)錫箔:不透光,將其套在尖端或尖端的下方,通過影響單側光對生長素的分布而影響植株的生長。
(2)瓊脂或羊毛脂:具有通透性,通過噴灑、涂抹或借助于該材料等補充生長素,影響植物生長。
(3)云母片或玻璃片:具有不透水性,在植株的某些部位插入該材料影響生長素的轉移。
(4)選用的上述材料僅作為一種中介物,本身不產生生長素。
(5)通過變換這些材料的“插”、“收”或“套”位置和方式,影響生長素的分布或運輸。
植物向性運動的人工實驗方法歸類
1. 暗盒開孔類(如下圖)2. 云母片插入類

3. 切割移植類


與“幾個基本原則”有關的實驗分析
要點把握:
⑴對照原則:整個生長素的實驗史都貫穿著該原則,如溫特實驗中利用“未作任何處理空白瓊脂塊(對照組)”與“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實驗組)”進行對照,以說明生長素來自胚芽鞘尖端而不是瓊脂。
⑵單一變量原則:如實驗中涉及的自變量:①胚芽鞘尖端的有無;②是否接受單側光的刺激;③接受單側光照射的部位;④瓊脂塊是否與胚芽鞘尖端接觸過等等。

人體的激素調節
(一)外分泌腺與內分泌腺的主要區別:(主要看其是否具有導管以及分泌物的排出方式)
名 稱 特 點 舉 例 圖 示
外分泌腺 具有導管的腺,分泌物種類不同,量多,并通過導管排出。 汗腺、胃腺、腸腺、唾液腺、皮脂腺等。 (
外分泌腺示意圖
)
內分泌腺 沒有導管的腺,分泌物是激素,量少,并直接進入毛細血管的血液中,隨血液循環送至全身。 垂體、甲狀腺、胰島、性腺、腎上腺等。 (
內分泌腺示意圖
)

(二)內分泌系統人體的激素參與生命活動調節
內分泌腺:
(1)特點:腺體內無導管,它們的分泌的激素,直接進入腺 體內的毛細血管,并隨著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處。
(2)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垂體、甲狀腺、胸腺、胰島、腎上腺、性腺等。
激素:由內分泌腺的腺細胞所分泌的,對身體具有特殊調節作用的化學物質,叫做激素。其特點是:在血液中含量極少,但作用顯著。
(三)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和胰島素的來源、生理作用及其缺乏癥:
人體主要的幾種激素的調節作用:
名稱 相應腺體 功能 病癥及原因
生長 激素 垂體 調節人體的生長發 育 幼年時分泌不足會患侏儒癥, 分泌過多則會患巨人癥,成年時分泌過多:肢端肥大癥
甲狀腺 激素 甲狀腺 促進新陳代謝,加速體內物質的氧化分解,促進生長發育,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會使人 患甲亢;幼兒時期甲狀腺激素 分泌過少會使人患呆小癥;體 內缺碘影響甲狀腺激素的形 成會使人患地方性甲狀腺腫
胰島素 胰島 調節糖代謝 ( 促進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從而降低血糖濃度) 胰島素分泌不足使人患糖尿 病;分泌過多會使人患低血糖
腎上腺素 腎上腺 分泌的腎上腺素能加快心跳的節奏,擴張通往肌肉的血管

注:碘的生理作用、缺乏癥及其治療辦法:
A.生理作用:碘是制造甲狀腺激素的主要原料,人體內缺碘,會引起甲狀腺增生腫大。
B.缺乏癥:易患“地方甲狀腺腫”。(或叫“大脖子病”,但該病不是由缺乏激素引起的。)
C.治療辦法:經常食用海帶、紫菜或加碘食鹽等。
(四)胰島素的調節機制
1.血糖:血液中的 葡萄糖 。 正常含量為:90毫克/100毫升
2.人體內血糖含量的調節
神經系統和胰島素共同調節人體內的血糖含量

胰島素的功能:促進人體的葡萄糖儲存在 肝臟 內(肝糖元),還能加速血糖的分解。
補充:體內血糖的產生和利用,受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調節。胰島素由胰島B細胞分泌,它一方面能促進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并促進血糖轉變成脂肪等非糖物質: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通過這兩個方面的作用,使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由胰島A細胞分泌,主要作用于肝臟,促進肝糖元分解進入血液,促進脂肪酸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質轉化成葡萄糖,最終使血糖含量升高。正常的機體的血糖含量主要是這兩種激素的協調作用下維持相對穩定的狀態。

神經調節
1.對刺激的反應
①人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的過程中,需要多種器官或組織的參與
②反應過程:接受信息→傳導信息→處理信息→傳導信息→作出反應
③不同的人對刺激作出反應的快慢有所不同,不同的感覺器官在接受刺激后作出反應的快慢也有所差異
(一)信息的接受和傳導:
A.人的不同感覺器官感受外界不同的刺激
1.眼的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能接受光的刺激
2.鼻黏膜上的嗅覺細胞能接受氣味的變化
3.口腔的味蕾中有味覺細胞,能接受化學物質的刺激
B.神經元(神經細胞)
1.神經元的結構
①細胞體:主要集中在腦和脊髓的灰質中,構成神經中樞,內含細胞核
②突起包括樹突和軸突
樹突:短而多,將興奮傳向細胞體
軸突:長而少,將興奮由細胞體傳向外圍

2.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神經元的功能:神經元能接受刺激,產生興奮(信息),并傳導興奮(信息)
4.信息的接受和傳導方向:樹突接受刺激產生興奮,并傳導興奮到細胞體,神經沖動再從細胞體傳到軸突,再到軸突末梢。最后傳送到另一個神經元或其他組織
信息傳導的方向:
★注意:神經元——一種攜帶信息的細胞 神經沖動——神經細胞攜帶的信息
植物中沒有神經細胞
拓展1: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細胞體構成灰質,神經纖維構成白紙;
在周圍神經系統中:細胞體構成神經節,神經纖維構成神經
拓展2:神經纖維:樹突,軸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構成神經纖維
神經:許多神經纖維集結成束,外面包著由結締組織形成的膜,就成為一條神經.舉例:一條脊神經是由許多神經纖維組成的
神經中樞: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功能相同的神經元細胞體匯集在一起,調節人體的某一項相應的生理功能,這一功能區就叫作神經中樞
(二)信息的處理
A.神經系統的組成---傳導并處理信息的系統。
神經系統


大腦:記憶、思維、控制身體活動的高級中樞
腦 小腦:負責動作的協調性
中樞神經系統 腦干:控制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的運動
神經系統 脊髓:具有軀體和內臟反射的低級神經中樞
腦神經
周圍神經系統 植物性神經
脊神經
大腦:分左右兩部分。大腦表面是大腦皮層,大腦皮層布滿溝、裂和回,使其面積增大。大腦皮層是神經元的細胞體高度集中的地方,有許多控制人體活動的高級中樞

軀體運動中樞的功能為:管理身體對側骨骼肌的運動。
軀體感覺中樞的功能為:接受身體對側產生的感覺。
舉例:左腦半球的軀體運動中樞被破壞,會導致軀體右側肢體癱瘓。
語言中樞為人類特有的神經中樞(說話、書寫、閱讀和理解語言關)
小腦:位于腦干背側,大腦的后下方,主要負責人體動作的協調性;協調肌肉的活動,如步行、奔跑等,并保持身體平衡;小腦損傷,會使人站立不穩,行走搖晃,不能完成靈巧的動作;
腦干:位于大腦下面,主要控制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的活動;它無須任何意識的干擾就能保持著生命活動功能的正常運行
B.脊髓
①位置:位于脊柱的椎管中,上端與腦干相連,是腦干的延續

②結構:由灰質(內)和白質(外)組成;灰質由神經元細胞體構成、白質由神經纖維組成,脊髓發出31對脊神經
③功能:傳導和反射、處理信息:脊髓有許多軀體和內臟反射的低級神經中樞,能完成一些軀體和內臟的反射活動,但這些反射活動受大腦控制
☆注意:低級反射中樞一般受大腦控制。高級神經中樞一般在腦中。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1.應答性反應:對刺激發生的反應
2.反射活動: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作出應答性反應的過程叫做反射
——是神經系統調節身體各項生理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對信息的接受、傳導和處理。
★注意:刺激可以來自外界的,如敵害、食物等,也可以是來自體內的,如內臟器官發生病變引起疼痛性反射等
★注意:①只有具有神經系統的動物才有反射,低等動物如草履蟲等無反射
②反射屬于應激性的范疇,是一種特殊的應激性
3.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動的結構

★注意:反射活動的完成,這5個結構缺一不可,否則反射活動不能完成
①感受器:一般是神經末梢的特殊結構,能把刺激的信息轉變為神經沖動,所以感受器是一種信號轉換裝置。
舉例:熱覺感受器、冷覺感受器、觸覺感受器、痛覺感受器、感光細胞、嗅覺細胞、味覺細胞……
②傳入神經元:具有從神經末稍向中樞傳導沖動的神經稱為傳入神經元.(包括脊髓中的上行傳導束)
③神經中樞:
(1)神經中樞是有一些功能相同的神經元細胞體匯聚在一起,專門調節人體某一生理活動的神經細胞群。
(2)脊髓中是一些低級的神經中樞,可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動,如縮手反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包括下行傳導束)
(3)低級反射中樞一般受大腦的控制。高級神經中樞一般在大腦中。
④傳出神經元:把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傳到各個器官或外圍部分的神經元.
⑤效應器:傳出神經纖維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一起稱為效應器.
4.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
反射類別 形成 反射弧的特點 神經聯系 舉例 適應范圍
非條件反射 生來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神經中樞在大腦皮層以下,是永久固定的 固定的,不會消退 吃杏時分泌唾液 固定不變的環境,適應范圍小
條件反射 出生后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反射 有大腦皮層中神經中樞的參與,是暫時的,易變的 暫時的,可以消退 看到杏分泌唾液,談到杏分泌唾液 多變的環境,適應范圍大


常見的非條件反射:
①縮手反射:手碰到高溫物體后,首先通過 感受器 (皮膚上的熱覺(或痛覺)感受器)感受高溫刺激,并產生神經沖動,經 傳入神經 進入 神經中樞 ,再通過傳出神經傳達到 效應器 (手臂的肱二頭肌),手便會立即縮回。同時,神經沖動也會沿脊髓上傳至大腦皮層,形成痛覺

②膝跳反射
感受器(股四頭肌肌腱)—傳入神經——神經中樞(脊髓)—傳出神經——效應器(股四頭肌)
膝跳反射是簡單反射,由脊髓中的膝跳反射中樞控制,也可受大腦抑制
應用——膝跳反射可以用來檢查一個人的神經系統的功能是否正常
③排尿反射


常見實驗:巴甫洛夫實驗、脊蛙實驗

5.“大腦皮層”是調節人體各種生理活動的最高中樞:
大腦皮層具有的功能區有:語言中樞、運動中樞、視覺中樞、聽覺中樞、感覺中樞,其中“語言中樞”是人類所特有的功能區。軀體運動中樞是管理軀體對側的運動,如:大腦皮層左側運動中樞受損,則右側軀體的運動就會受到障礙;軀體感覺中樞也是管理軀體對側的感覺。

動物的行為
1.動物的行為多種多樣,是動物通過一系列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活動共同協調完成的。光照、溫度、氣壓、食物、水分等對動物的行為都有一定的影響。許多動物的行為還會隨季節、晝夜、月相變化而出現節律性變化
2.常見的動物行為列舉
(1)攻擊行為:是指同種個體之間所發生的攻擊或戰斗。在動物界中、同種動物個體之間常由于爭奪食物、配偶,搶占領域而發生相互攻擊或戰斗。
(2)防御行為:是對付外來侵略、保衛自身的生存或者對本族群中其他個體發出警告而發生的行為、如黃鼬受到敵害追趕時,能放出非常刺暴和難聞的臭氣,迫使敵害放棄道趕,使自己能很快逃逸
(3)覓食行為:動物在獲取食物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相關行為。
(4)繁殖行為:動物生長發育到性成熟以后、所表現出的一系列與繁殖有關的行為、如對繁殖空
間的占有、求偶、交配、孵卵及哺育子代等
(5)節律行為:動物生活在有節律變化的環境里還適應,使自己的行為也隨環境的變化面發生節律性的變化,這種有節律變化的行為、叫做節律行為。如貓頭鷹和田鼠在晚上出來活動、鳥類的季節性遷徙等
(6)社群行為:是指同種生物個體之間除繁殖行為以外的一切形式的聯系,又叫社會行為、群體
行為,如螞蟻和蜜蜂的社群生活
3.人類的學習行為最復雜,因為人不僅能対具體刺激作出反應,人還能對語言、文字等進行學習,用語言、文字等代替具體刺激作出反應
4.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的主要區別

先天性行為:
①與生俱來,不需要后天的訓練就能形成
②由大腦皮層以下的神經中樞參與即可完成
③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對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的延續有重要意義
④舉例:繁殖行為、求偶行為、攝食行為、攻擊行為、洄游行為、社會行為等
后天學習行為
①在個體生活中通過學習逐漸形成的
②需要大腦皮層的參與才能完成
③后天學習行為是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形成的
④一般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后天學習行為也越復雜,而且后天學習行為在動物全部行為活動中占的比重也越大,能使動物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⑤舉例:馬戲團動物表演、幼獅跟隨母獅學習捕食等

體溫的控制
1.體溫:(了解)
(1)通常說的體溫即人體內部的溫度,實際上這是一種簡化了的說法。生理學上所說的體溫是
指機體平均深部溫度。由于深部溫度特別是血液溫度不易測試,所以臨床上常用腋窩溫度、口腔溫
度和直腸溫度來代表體溫。我國正常人這三個部位的平均值:腋窩為36.8℃,口腔為37.2℃,直腸
為37.5℃。口腔測體溫時應閉口3~5分鐘,測窩溫度至少要10分鐘才能達到穩定值。直腸溫
度,因其不易受到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故更能反映人體體溫的實際情況。
(2)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體溫保持相對穩定(36.5℃~37.5℃)。但體溫可因年齡、性別不
同而有所不同。新生兒和兒童體溫稍高于成年人,成年人的體溫稍高于老年人。女子的體溫平均比
男子高0.3℃。正常體溫還可隨每日測定時間不同而不同。在一晝夜中以清晨2~6時最低,以后
逐漸升高,到下午5~6時最高,以后又逐漸降低,波動幅度一般不超過1℃
(3)病理條件下的體溫升高叫發熱(即發燒)。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其中較常見的是人體感染
了細菌等病原體后發生炎癥反應或患了傳染病;也有的是由于廣泛性的外傷、大手術、燒傷及惡性腫
瘤等。根據發熱程度不同,一般分為低熱(38℃以下)、中等熱(38℃~39℃)、高熱(39℃~41℃)
和超高熱(41℃以上)。發熱的程度、形式及過程,常常作為診斷某些疾病的一個重要依據。
(4)發熱對人體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一方面,發熱是人體的一種防御性反應,如
發熱時白細胞增多,肝臟的解毒功能增強,物質代謝速度加快,這些都有利于消除病原體、抵抗疾病
因此,在病未確診時,不要濫用退熱藥品;另一方面,當體溫升高超過了一定限度時,就會引起神經系
統、循環系統等功能性障礙,而且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如發熱時心跳會加快,一般體溫每上升1℃,
心率即可增加6~10次;體溫超過41℃時,不僅會破壞細胞內各種酶,從而影響代謝活動,而且還會
使腦神經細胞發生變性,進而使人體喪失體溫調節能力,因此遇到過高的發熱,應立即進行對癥的降
溫處理(如冷敷、酒精涂擦身體等),并及時送醫院診斷治療。
2.體溫調節
(1)維持一定體溫的生理意義:體溫是機體進行新陳代謝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無論是
恒溫還是變溫動物,一定的體溫都是體內酶的催化作用所必需的,體溫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醇的活
性,從而影響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
(2)人體的體溫調節是通過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等調節人體的產熱和散熱維持相對平衡來實現
的,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在腦干。
(3)人體體溫的調節:
①產熱:人體安靜時產熱部位主要是內臟,以肝臟、腎臟為最;運動時產熱是安靜時的3~5倍,甚至10~20倍,主要通過骨骼肌產熱;環境溫度驟降時,人主要依靠寒顫增加熱量,人發生寒戰時代謝率可增加4~5倍。
②散熱:
A.常溫下,皮膚直接散熱是主要的散熱方式(可以輻射、對流、傳導、蒸發等方式散熱)。皮膚直接散熱的多少,取決于皮膚表面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溫度差,而人體表面的溫度可以通過流經皮膚血液的多少來加以調節
外界溫度低時,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散熱量減少;溫度高時,血管舒張,血流量增加,散熱增加
B.當外界溫度等于或超過體表溫度(35℃以上)時,汗液蒸發是主要的散熱方式
C.在高溫環境中,人體不能及時地發揮體溫調節功能,或因過高的環境溫度超過了體溫調節的最大限度, 產熱多,而散熱困難,會出現中暑現象。
中暑的表現是:體溫高、頭痛、頭暈、心慌、惡心、嘔吐、出冷汗、面色蒼白,甚至昏厥,嚴重時危及生命。
★體溫調節的過程分析

3.恒溫動物的體形特點與對環境的適應。
①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恒溫動物其身體往往比生活在低緯度地區的同類個體要大,個體大的動
物,其單位體積散熱量相對較少
②恒溫動物身體的突出部位如尾巴和外耳在低溫環境中有變小、變短的趨勢,這是減少散熱的
種形態適應。
恒定的體溫的意義:
①恒定的體溫是進行正常新陳代謝的基本條件,體溫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②恒定的體溫能讓動物擺脫環境的限制



八年級下冊 第三章 空氣與生命
第五節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一)呼吸系統
1. 呼吸過程中氣體含量的變化
人體吸入的氣體:空氣
人體呼出的氣體:O2—16%,CO2—4%,N2—78%,稀有氣體—1%,較多水汽,即人呼吸時,會使呼出氣體中的氧氣含量降低,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2.人體呼吸系統的構成:人體的氣體交換是在呼吸系統內進行的
呼吸系統的組成 呼 吸 道 功 能 (

) (
支氣管
) (
氣管
) (

) (

) (

) (
呼吸系統示意圖
)
鼻腔 阻擋和粘住灰塵、細菌; 清潔、溫暖、濕潤空氣,感受氣味刺激
咽 前后略扁的通道;空氣和食物的共同通道
喉 氣體的通道和發音器官
氣管、支氣管 管壁覆蓋著有纖毛的黏膜,能分泌黏液,粘住灰塵和細菌,形成痰
肺 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功能單位是肺泡

肺泡的特點:數目多、肺泡和毛細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布 滿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有利于氣體交換和使肺具有良好的彈性。
2.肺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也稱肺的通氣)通過呼吸運動來完成
類別 肋間肌 和膈肌 胸廓 膈頂 肺 肺內氣壓 氣 體 進 出 肺 泡 氣 體 變 化
吸氣 收縮 擴大 下降 擴張 下降 外界氣體被吸入肺泡 含O2較多
呼氣 舒張 縮小 回升 縮小 上升 肺泡內的氣體被呼出體外 含CO2較多

①人體的氣體交換是靠呼吸運動來實現的。即依靠膈肌和肋間肌的運動來完成。呼吸運動包括吸氣和呼氣兩個過程。
吸氣:肋間外肌、膈肌收縮肋骨向上向外移動(膈肌頂部下降)胸腔容積擴大肺擴張,導致肺內氣壓減小外界氣體進入肺泡
呼氣:肋間外肌、膈肌舒張肋骨向下向內移動(膈肌頂部回升)胸腔容積縮小肺借本身的彈性回縮,導致肺內氣壓增大肺內氣體排出肺泡
所以,肺泡內氣壓的變化是:
吸氣時,胸腔容積擴大,肺泡內氣壓小于外界大氣壓
呼氣時,胸腔容積縮小,肺泡內氣壓大于外界大氣壓

②★呼吸與大氣壓
吸氣時,肺內氣壓小于外界大氣壓,呼氣時,肺內氣壓大于外界大氣壓,肺內氣壓和外界大氣壓所形成的壓力差是推動氣體進入肺部的動力。在吸氣結束尚未呼吸的一瞬間,肺內氣壓等于外界大氣壓。
③模擬膈肌的運動實驗。
a.原理:一個容器中的氣體,在溫度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氣體的總量沒有改變,當容器的容積增大時氣體壓力就小,容積縮小時氣體壓力就大,當氣體壓力低于外界壓力時空氣就會被吸入,當氣體壓力高于外界壓力時空氣就被壓出。
b.介紹模型:橡皮膜代表膈,兩個氣球代表肺,玻璃瓶代表胸廓。
c.演示膈的運動:用手向下拉橡皮膜,使膈頂部下降,代表膈肌收縮,松開橡皮膜,使膈頂部回升,代表膈肌舒張。
歸納總結: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徑增大;膈肌舒張,膈頂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徑縮小

3.呼吸的全過程:
外界氣體 肺 肺部毛細血管 組織毛細血管 組織細胞

肺的通氣 肺的換氣 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 組織里的氣體交換

☆溫馨提示☆
(1)肺泡是肺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
(2)體內產生CO2和含氮廢物的部位:是組織細胞;氧在血液中主要與血紅蛋白結合。
(3)呼吸運動的原理:呼吸運動是由呼吸肌收縮和舒張引起的,呼吸運動的結果實現了肺的通氣。
(4)氣體交換的原理:就是氣體的“擴散作用”。即:一種氣體總是由濃度高的一側向低的一側運動。肺泡內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都是通過氣體的“擴散作用”實現的。
(5)組織細胞需氧的原因:(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由于細胞中的線粒體需要氧氣,才能將有機物氧化分解,釋放能量,為生命活動提供動力(或能量)。
(二)生物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1.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①步驟:暗處理→葉片遮光→光照→酒精脫色→漂洗→滴碘液檢驗。

a.暗處理的目的:讓葉片中原有的淀粉運走耗盡。
b.葉片遮光的目的:進行對照實驗。
c.酒精脫色:溶解葉綠素;酒精要水浴加熱,目的是防止酒精燃燒發生火災。且受熱均勻。
②結果分析:葉片遮光部分遇碘不變藍;光照部分遇碘變藍。
③結論: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之一。
綠葉進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裝置圖如右下圖所示):
①步驟:植株暗處理→光照幾小時→葉片酒精脫色→漂洗→滴碘液檢驗。

a.暗處理的目的:讓葉片中原有的淀粉運走耗盡。
b.密封花盆的目的:防止外界空氣的干擾。
c.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瓶內二氧化碳。
d.清水:起對照作用。
②結果分析:放置氫氧化鈉的一組遇碘液不變藍;放置清
水的一組遇碘液變藍。
③結論: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產上的應用:
(1)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的方法:合理密植等。
(2)提高作物產量的方法:增加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光照強度和延長光照時間;適當調節晝夜溫差等。
2.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3.影響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外界因素
A.影響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
①光照強度。光照增強,光合作用隨之加強。但光照增強到一定程度后,光合作用不在加強。夏季中午,由于氣孔關閉,影響二氧化碳的進入,光合作用反而下降。因而中午光照最強的時候,并不是光合作用活動最強的時候。
②二氧化碳濃度。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其濃度影響光合作用的強度。溫室種植蔬菜可適當提高大棚內二氧化碳的濃度以提高產量。
③溫度。植物在10~35℃正常進行光合作用,其中25~30℃最適宜,35℃以上開始下降,甚至停止。
B.影響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
溫度、水分、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是影響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
①溫度。溫度對呼吸作用強弱影響最大。溫度升高,呼吸作用加強;溫度過高,呼吸作用強度減弱。
②水分。植物含水量增加,呼吸作用加強。
③氧氣。一定范圍內隨氧氣濃度的增加,呼吸作用顯著加強。
④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濃度大,抑制呼吸作用。在貯藏蔬菜、水果、糧食時用低溫、干燥、充加二氧化碳等措施可以延長貯藏時間。
4.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①農業上常采取的措施有間接套種和合理密植。
②在溫室大棚內,可適當控制溫度和提高二氧化碳濃度,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③增加二氧化碳濃度以及適當白天增加溫度


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和碳循環
1.自然界中的氧循環(O2和CO2之間)
①氧循環:氧氣不斷地被消耗,又不斷地產生,使大氣中氧氣的含量保持恒定。
②消耗氧氣的主要途徑是:物質燃燒、生物呼吸等
產生氧氣的途徑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大氣中的氧氣的含量會隨著生物的呼吸和物質的燃燒等運動而減少,但又會隨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復始地進行循環,這就是自然界的氧循環。


2.保護臭氧層
①臭氧:分子式是O3,是氧氣的同素異形體,它是一種較不穩定的、活潑的氣體;通常狀況下,是一種具有天藍色和刺激性腥臭味的氣體;具有氧化性,氧化能力比氧氣強;在距離地面20~35公里的高空,形成了包圍地球外層空間的臭氧層,這厚厚的臭氧層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保護傘。
臭氧層的作用:阻擋和削弱來自太陽光的過強的紫外線,對生物起保護作用。
②臭氧層的破壞和保護。
a. 引起臭氧層破壞的原因:氟氯烴等物質對臭氧的作用。
b. 臭氧層的保護措施:禁止生產和使用含氟氯烴的制冷劑、發泡劑、噴霧劑等化學物質。
3.自然界中的碳循環(CO2和有機物之間)
自然界中的碳可以以單質和化合物的形態出現,碳在自然界中也是可以循環的。
碳的循環主要通過CO2來進行。它可以分為三種形式:

①是植物經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化合生成碳水化合物(糖類),在植物呼吸中又以二氧化碳返回大氣中被植物再度利用;
②是植物被動物采食后,糖類被動物吸收,在體內氧化成二氧化碳,并通過呼吸釋放回大氣中又可被植物利用。
③是煤、石油和天然氣等燃燒時,生成二氧化碳,它返回大氣中后重新進入生態系統和碳循環。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隨動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機物的燃燒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過程,釋放到大氣之中。
⑴CO2 →光合作用→有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CO2
⑵CO2→光合作用→有機物→動物吸收 →體內氧化→CO2
⑶ CO2 →光合作用→ 有機物→ 動植物殘體→微生物分解作用→ CO2
⑷ CO2→光合作用→有機物→動植物殘體→地下漫長反應→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燒→ CO2
4.溫室效應
①溫室效應: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能像玻璃一樣,讓太陽光輻射的能量穿過大氣層被地面吸收,同時防止地面輻射的能量散逸到外層空間,使地面的氣溫升高,產生類似溫室的保溫效應,這就是大氣的溫室效應。
②溫室效應產生的原因:由于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加上森林面積因亂砍濫伐而急劇減少,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較快。
③溫室效應的好處:適度的溫室效應能保證地球上氣溫的穩定,有利于動植物的生存。
溫室效應的危害:由環境污染引起的溫室效應是指地球表面變熱的現象。它會帶來下列幾種嚴重惡果:
(1)地球上的病蟲害增加;(2)海平面上升;(3)氣候反常,海洋風暴增多;(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積增大
第八節 空氣污染與保護
1.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
2.人口膨脹的嚴重后果:①對人類生存空間的壓力;②對土地資源的壓力;③增加了環境污染。
3.我國控制人口增長的具體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和優生。
4.自然資源:凡是人類可以從自然界直接取得,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
5.自然資源:①不可再生資源:有些資源不能更新或補充,利用一些就減少了一些(金屬
礦石、化石燃料)
②可再生資源:有些資源可以再生或更新。(水、生物、土壤)
6.自然資源的利用:①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原則;②合理開發利用;③避免浪費和污染環境。

八年級下冊 第四章 植物與土壤
土壤的成分
(一)土壤的基本知識
1.土壤的定義: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氣候、母質、地形、時間等因素綜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夠生長植物的、處于永恒變化中的疏松礦物質與有機質的混合物。
說明:①形成:生物、氣候、母質、地形、時間等因素綜合作用
②組成:疏松礦物質與有機質的混合物
③功能:能夠生長植物
2.土壤的組成:
(1)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我們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細菌和真菌)、動物和植物等稱為土壤生物。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空氣、水、無機鹽和有機物(幾個重點實驗)
A.土壤中有空氣
【實驗一】測量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替換法)
要求:選擇干燥的土壤——干燥的土壤含較多的空氣,實驗效果明顯。而潮濕的土壤中有許多空間已經被水分占據,空氣含量會變少。

實驗步驟:
①在燒杯中放入一塊土壤(土壤的體積為V),緩慢注入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全部浸沒為止。記錄在燒杯中所加的水的體積,記作V1。
②用與土壤體積相等的鐵塊替代土壤,重復上述實驗。記錄所加的水的體積,記作V2。
③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約為(V1-V2)/V。
【討論】測量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的其它方法:
第1種方法:用金屬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塊土壤,然后用量筒向金屬容器中加水,這時的注水量相當于空氣的體積大小,然后洗凈金屬容器,再向容器中注水,測出容器的體積,它相當于土壤的體積,這樣便可求得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
第2種方法:用金屬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塊土壤,放在裝有水的量筒中,這時液面上升的量就是土壤中非空氣部分的體積,再通過測量金屬容器的容積,就可以測量出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了。
B.土壤中有水
【實驗二】取少許土壤,放入試管中,在酒精燈上加熱,觀察試管壁上是否有水。
現象:試管壁上有水。結論:土壤中有水。
【思考】測量土壤中水分體積占土壤體積的體積分數。
思路:先選取一規則幾何體狀(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土壤樣本,用刻度尺測出其相關數據,算出土壤體積V。然后用天平稱出其質量M,再將土壤搗碎,放在坩堝上用酒精燈加熱,讓其水分充分汽化、充分散失,再稱出其質量M1。將水分的質量換算成體積,就可以知道水分占土壤體積的體積分數了。
公式:(M-M1)/ρV

C.土壤中有有機物
【實驗三】土壤中有其它有機物嗎?
用充分干燥(防止水分散失對質量稱量的干擾)的土壤(應含較豐富的有機質)50-100克,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以防土壤顆粒漏掉)上加熱。
現象:出現有機物的碳化分解和燃燒現象;稱量時,發現土壤的質量減少。
結論:土壤中有有機物。
說明: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成無機物,儲存在土壤中。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
D.土壤中有無機物
【實驗四】①將燃燒過的土壤用手搓一搓,發現:土壤顆粒很細,沒有粘性。顆粒大小基本不一致。
②溶解,過濾,得到土壤浸出液。
思考:為什么可以用過濾法來分離泥漿?——土壤中含有不溶于水的無機鹽
土壤顆粒的大小與沉降的速度是怎樣的關系——顆粒大的沉降較快,顆粒小的沉降較慢。
③蒸發皿中加熱濾液,使水分蒸發。觀察蒸發皿上的殘留物。可見:蒸發皿上有很細的結晶物。說明土壤中有無機物(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燒的物質,這些無機鹽是植物生長所需的物質)。
★注意:①圖實驗試管口略向下傾斜,防止水倒流使試管爆裂
②有機物能燃燒,但不能溶于水;無機鹽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燒
【小結】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土壤的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其中的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95%左右。
土壤中空氣:土壤中的空氣供給生活在其中的各種生物呼吸。
土壤中水分;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
土壤中礦物質顆粒(無機鹽);土壤中含有生物體內的所有元素。
土壤中有機質:主要來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分腐殖質和非腐殖質兩類
各種各樣的土壤
1.土壤的形成——從巖石到土壤
從巖石到土壤的形成,是一個長時間多種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極其復雜的過程。即存在巖石從大到小的過程和有機物在巖石顆粒間的積累過程。
巖石的風化作用:
①自然外力——風力、水流外力、水形成冰產生的外力;
②熱脹冷縮——驟熱驟冷使巖石爆裂;—— ——以上為物理因素
③化學因素:化學物質的溶蝕作用
③生物因素:植物根、地衣;動物的作用。
·植物和動物的尸體和排泄物積累在巖石顆粒間,是土壤腐殖質和有機物的重要來源。
·土壤的形成目前還在正常進行,土壤的形成速度極其緩慢(寒冷環境1000年)——注意保護耕地。
2.土壤的類型:
①土壤的組成:土壤是由礦物質顆粒、腐殖質、水和空氣組成的。這些成分是相互影響的,并使土壤形成了一定的結構。
②土壤主要是由礦物質顆粒構成(礦物質占固體部分的95%),所以礦物質的多少就成為影響土壤結構最重要的因素。礦物質顆粒有粗有細,粗的叫砂粒,細的叫做黏粒,介于兩者之間的叫粉砂粒。
③土壤顆粒的分類
名稱 直徑/毫米
砂粒 2.0-0.02
粉砂粒 0.02-0.002
黏粒 <0.002

④土壤的分類及其特點:不同的土壤,其滲水的能力是不同的
根據土壤中砂粒、粉砂粒和黏粒所占的比例不同,分為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壤土類土壤。
土壤名稱 性狀
砂土類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粗;疏松,不易黏結,通氣、透水性能強,易干旱。有機質分解快,易流失。
黏土類土壤 黏粒、粉砂粒多。土壤顆粒較細;質地黏重,濕時黏,干時硬。保水、保肥能力強,通氣、透水性能

壤土類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相等。土壤質地較均勻;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氣、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種。


植物的根與物質吸收
(一)根
植物的根系
1.根系的定義: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
2.根的作用:
①固定作用:植物的根十分發達,生長范圍比枝葉大,把植物牢牢固定在地上;
②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等營養物質
3.根系類型

直根系:有明顯發達的 主根和側根 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棉花、菠菜等雙子葉植物的根系)
須根系:沒有明顯 主根和側根 之分的根系(如:水稻、小麥、蒜、蔥等單子葉植物的根系)
★注意:主根:由胚根直接發育而成的根,數量只有一條,向下生長
側根:從主根上依次長出的根叫側根,數量眾多,向四周擴展
不定根:從莖或葉上長出的根
4.影響植物的根在土壤中分布的因素(向水向肥)
植物種類、外界環境(土壤結構、肥力、通氣狀況、水分等)

(二)根尖的結構和功能
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著生根毛的部分,它是根生長、分化、吸收養料最活躍的部位。從根尖的尖端起,根據它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不同,依次可以分為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根毛區四個部分。

根尖是植物根吸收水的主要部分。
在移植幼苗作物時帶土移植的原因是:根系及根尖上的根毛不易斷裂,使根的吸收功能不會減弱,有利于移植的作物幼苗成活。
根尖結構 細胞結構特點 主要作用
根冠 位于根的最頂端,細胞壁薄,外層細胞排列疏松,內部細胞小、排列緊密。 保護作用,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斷生長
分生區 位于根冠內側,長度約1-3毫米。細胞小、排列緊密,細胞壁薄,細胞質濃,沒有液泡,細胞核大;分生區細胞具有分裂能力,可以使根的細胞數目不斷增加。 分生區產生的細胞大部分成為伸長區的細胞,進而形成根的各部分結構,使根細胞數目不斷增加
伸長區 細胞逐漸停止分裂,細胞顯著伸長,細胞壁薄、有較小液泡,能較快生長,體積增大變長 使根不斷伸長,伸向土壤深處
根毛區 由伸長區細胞進一步分化而來,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擴大了根的 吸收面積 )細胞細胞壁厚,有較大的液泡,內有導管(把根吸收的水分運送到莖)。 是根尖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三)根的吸水與失水
1.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原理): 一般情況下,當植物根毛細胞的細胞液溶質質量分數高于土壤溶液溶質質量分數時,細胞吸水;反之,細胞失水(溶液中的水分由濃溶液流向稀溶液)
2.一般情況下植物根毛細胞的細胞液溶質質量分數大于土壤溶液溶質質量分數
植物放入清水中,吸水;放入鹽水中,失水,出現萎蔫現象(失水造成的)。因此,施肥過多使土壤中溶液濃度過高,容易造成“燒苗”
3.根毛細胞吸水的具體過程可表示為:水——根毛細胞——各層細胞間隙——木質部的導管----莖-----葉
(四)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1.無機鹽:植物生長除了要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外,還需要吸收無機鹽。不同的無機鹽對植物的生長起到不同的作用。植物生長需要量最多的元素是氮、磷、鉀。
★注意:植物的根并不能直接吸收有機質,而是需要靠微生物分解成無機質后再被根吸收利用。且固態的無機鹽也不能被根吸收利用,根直接吸收的是溶解在土壤中的無機鹽。
2.氮磷鉀的作用及異常時的癥狀:(氮葉、鉀莖、磷根)
元素 對植物生長的作用 植物缺乏和過量時的癥狀
含氮(N)的無機鹽 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枝葉長的繁茂,增加產量,延緩衰老 缺乏癥狀:植株矮小瘦弱,葉片發黃,嚴重時葉脈呈淡棕色 過量癥狀:生長會過于旺盛,從而影響植物的生殖生長,如開花、結果會推遲
含磷(P)的無機鹽 促進幼苗的發育和花的開放,使果實、種子的成熟提前,增強抗性等 缺乏癥狀:生長緩慢,發育遲緩,嫩葉變小,老葉先呈暗綠色,后轉變為微紅色或紫紅色 過量癥狀:開花提前
含鉀(K)無機鹽 是合成糖和轉運糖的重要元素,也是許多酶的活化劑;可以調節氣孔的開閉,增加細胞壁的厚度,尤其能促進植物莖稈健壯,促進淀粉的合成 缺乏癥狀:生長緩慢、莖細,易倒狀,葉片易干尖,老葉易發黃,出現褐斑 過量癥狀:會出現節間變短、葉片泛黃等中毒現象

(五)植物和土壤的關系
1.土壤為植物生長提供水和無機鹽;2.植物可以幫助土壤積累有機物,使土壤更為肥沃。因此,在農業生產中常提倡“秸桿還田”,以提高農田的肥力。
同時,農業生產也會對土壤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①過多施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改變土壤的結構。
②過多施用化肥有可能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污染。使淡水出現“水華”現象,海水出現“赤潮”現象。
3.水體富營養化:主要指水體中氮、磷含量過高,引起藻類等生物過量繁殖生長,從而破壞水質的現象
原因主要是人體將含大量氮、磷的城市生活污水(如含大量洗滌劑的生活污水等)或者某些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海洋等水體中,還有農業上大量施有化肥等。
4.無土栽培:根據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無機鹽種類和數量配制適宜的營養液,用營養液來栽培植物,就是無土栽培。原理:跟只是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土壤僅對植物體起固定作用。
植物的莖與物質運輸
(一)莖的結構
1.莖的分類:
(1)按生長方式不同分:
自然界最常見的莖是直立莖,其次還有攀緣莖、匍匐莖、纏繞莖。

①直立莖:最常見,直立向上生長如:果樹
②匍匐莖:較軟,不能直立生長,只能在地面匍匐生長如:草莓、甘薯
③纏繞莖:本身纏繞他物,如:牽牛花、菜豆
④攀緣莖:莖借助他物“直立上升”,常常借助葉和莖的變態結構(卷須)如:絲瓜、黃瓜、爬山虎
此外還有:以氣生根攀援、以葉柄攀援、以鉤刺攀援、以吸盤攀援
(2)按組成成分分:草質莖(單子葉植物,一般為綠色,較細),木質莖(雙子葉植物,較粗)
★注意:無論莖呈現什么特點,都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是對光合作用這種營養方式的一種適應,即從環境中最大可能地獲取其生長所需的陽光
(3)莖的功能:①輸送作用②支持作用
2.莖的結構
【觀察】三年生木質莖的橫切面:表皮、木栓層、皮層、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髓。
1.樹皮:可分為最外層的表皮、韌皮部。

A.表皮: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隙比較小,起保護作用。
B.韌皮部:在莖的橫切面上呈環狀排列,由篩管、韌皮纖維和薄壁細胞等組成。莖里的篩管與根和葉里的篩管相連通,屬于輸導組織,篩管的功能是運輸有機物,韌皮纖維屬于機械組織,最大的特點就是韌性強。
2.形成層:在韌皮部和木質部之間,細胞只有2--3層,呈環狀排列,細胞扁平,能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向外形成新的韌皮部,向內形成新的木質部,使得莖能逐漸增粗。
3.木質部:位于莖的中央,其中較大的細胞是導管,較小的細胞是木纖維
A.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屬于輸導組織。
B.木纖維:是又細又長的死細胞,細胞壁厚,沒有彈性,有很強的支持力。
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合稱維管束。
4.髓:位于莖的中央,由薄壁細胞構成,有貯存營養的功能。
★注意:草質莖結構(甘庶、水稻、玉米、小麥):
①表皮:一層細胞構成有保護作用;
②維管束:a、韌皮部;b、木質部。沒有形成層,莖加粗依靠細胞體積增大。
③薄壁細胞:構成機械組織,有支持作用。
【思考】1.如果鐵絲纏繞小樹,會影響莖中有機物的運輸。所以鐵絲下面部分的莖和根得不到有機物或得到很少,最后會導致小樹死亡或發育不良,故鐵絲纏繞勢必影響小樹的生長。
2.制作課桌椅,主要利用莖的木質部,是因為它又硬又有韌性。
【讀圖】年輪:

指樹木的春材和秋材所形成同心圓環
3.年輪:木質部生長,由于氣候等條件的不同,尤其是溫帶地區,在氣溫、降水、光照等外界氣候因素呈現周期性變化影響下,前一年的秋材和后一年的春材,有比較明顯的分界線,每年生成一輪,(只在木質部中,不包括樹皮、韌皮部、形成層等環狀結構),其中較光亮且寬的線條生長于春季,較暗且窄的線條多生長于秋季。
細胞數目 體積 壁 木材質地
春材 多 大 薄 疏松
秋材 少 小 厚 致密





年輪的作用:
①根據木質部中年輪書可推算樹的年齡;植物生長一年一般形成一個年輪
②可以判斷該植物哪年生長比較快?當時的氣候怎樣?哪年氣候比較惡劣,不適宜植物生長?有沒有連續幾年的氣候特別干旱或特別濕潤?
——當氣溫、水分等環境條件比較好的時候,植物生長比較快,形成的年輪較疏松,顏色較淺(如春材)年齡較稀疏的地方為南方。反之,年輪較密,顏色較深(如秋材)為北方。
③判斷年輪上的“斑點缺損”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可能是該部分樹皮曾受到傷害或曾出現枝條而形成。
表皮、木栓皮、皮層、韌皮部合稱為樹皮。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合稱維管束。
用肉眼可以判出桉樹三個結構,樹皮(外)質地軟,木質部質地堅硬,髓(里)質地疏松。
年輪:指樹木的春材和秋材所形成同心圓環。

(二)物質的運輸
1.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重難點)
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實驗
(1)實驗步驟:

①取粗細大小相似、葉片數相同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3根
②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再分別進行處理:A組為帶葉枝條(不進行處理);B組為剝去下半部樹皮的帶葉枝條;C組為除去木質部和髓的帶葉枝條,只留下樹皮
③處理好后,將每組枝條分別插人3瓶盛有等量稀釋紅墨水的燒杯中,并用3個夾子將各組枝條分別固定(B組枝條只將剝去樹皮的木質部部分浸入紅墨水中),置于溫吸、光照充足的地方
④10鐘后取出枝條,用刀片橫切枝條的中上部,用放大鏡觀察橫切面的染色部位,并記錄實驗現象。
(2)實驗現象:A、B組枝條只有木質部被染色,C組枝條未被染色。
(3)實驗結論:水分和無機鹽在莖木質部的導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運輸。
注:①刀片切成斜面:增大面積,有利于物質運輸;
②橫切面現象:木質部被染色;
③縱截面現象:越向上,染色越淺(說明水分和無機鹽運輸是自下而上)
2.水和無機鹽運輸的途徑
土壤內的水和無機鹽→根毛細胞→根的木質部內的導管→蒸騰作用→到達葉等各個器官
植物的莖運輸水分和無機鹽,主要在木質部的導管中進行,在“莖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的實驗中,看到紅色的部分主要在木質部,一般越往上顏色越淺,這說明運輸水分和無機鹽一般是自下而上進行的。
3.影響水和和無機鹽運輸的因素
土壤溶液濃度、土壤溫度、土壤通氣狀況。另外,在一定范圍內,光照、溫度、空氣相對濕度也會影響根部細胞的吸水能力;運輸動力:根壓、蒸騰拉力
2.有機物的運輸
1.有機物的運輸實驗
(1)實驗步驟:①在一株盆栽木本植物上選取一個枝條,用解剖刀在枝條中部剝除約1厘米寬的一圈樹皮,露出木質部。②用刀輕刮木質部表面,然后用少許凡士林涂抹環剝部位。③每隔周觀察并記錄枝條環剝部位的變化。
(2)實驗現象:經過一、兩個月后,切口上方的樹皮將膨大而形成枝瘤。
(3)實驗結論:有機物的運輸主要是在莖的韌皮部中由篩管自上而下運輸的。
注:樹皮環切后,傷口的上部出現膨大的瘤狀物(有機物不能向下運輸,在傷口的上方積存,導致上方細胞分裂和生長都加快)
2.莖的環割
如果在木本植物的樹干上環割兩圈,深度達到形成層,剝去兩圈之間的樹皮,過一段時間可以發現,根系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仍能夠沿導管正常向上輸送,所以在環割的上部,枝葉照常生長;可是,韌皮部中的篩管會因環割而被切斷,光合作用的產物向下運輸受阻,于是在環割的上端切口會聚集許多有機物,引起樹皮組織增生,從而會形成粗大的愈傷組織,有時甚至會形成瘤狀物。如果環割主莖的下部,長時間后,根系原來貯存的有機物會消耗完,根部就會因“饑餓”而停止生命活動,最終會導致植物體的死亡。

植物的葉與蒸騰作用
(一)葉的結構:由表皮、葉肉和葉脈三部分組成的。

A.表皮:
a表皮細胞:分為上下表皮,有一層形狀不規則、排列緊密、無色透明的扁平細胞構成,有利于光線的透過,細胞壁較厚,角質化,并由角質層,主要起保護作用,并能水分散失過度和病蟲的侵害。
b 保衛細胞:呈現半月形;里面有葉綠素,氣孔周圍的細胞壁較厚;葉片受熱后,氣孔內的氣體會排出體外,在葉表皮表面形成氣泡。形成氣泡數目多,說明氣孔就多。——氣孔是葉片排出氣體的門戶。

B.葉肉;在上下表皮之間,葉肉細胞是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
C.葉脈:是生長在葉片上的維管束,多由導管和篩管構成,是水、無機鹽、有機物的運輸通道,同時對葉片有支持作用。
(二)蒸騰作用(重點)
1.概念: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片)以氣體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大約有99%通過蒸騰作用散失到植物體外,只有大約1%的水會用于光合作用和其他生理過程。
2.蒸騰作用的部位
主要通過葉片進行,并且主要通過葉片上的氣孔進行;其次在葉柄和幼嫩莖處也能進行
3.物質蒸騰作用的意義:
(1)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動力,利于植物對水的吸收和運輸,也利于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
(2)有效降低葉片溫度,使植物在強光下進行光合作用而不致受到傷害。
4.影響蒸騰作用的環境因素
溫度、光照、濕度和氣流速度等。一般,氣孔周圍如果濕度大、溫度低、光照弱、氣流速度慢,則蒸騰作用弱;如果濕度小、溫度高、光照強、氣流速度快,則蒸騰作用就強

(三)水的散發結構(重點)——氣孔
1.存在位置:葉的表皮細胞之間
2.構成:有兩個半月形的保衛細胞圍合成的小孔。保衛細胞靠近氣孔一側的細胞壁比較厚,背著氣孔一側的細胞壁比較薄。根據藍色的氯化鈷試紙遇水變紅色,水越多,顏色越深可知:下表皮散發出來的水分要多于上表皮散發出來的水分。
3.氣孔的張開與閉合
a張開:當保衛細胞周圍的表皮細胞吸水而膨脹,體積增大時,比較薄的細胞壁容易伸展,細胞就會向外彎曲,這是氣孔就張開。
水份充足→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蒸騰作用強
b當保衛細胞失水體積縮小時,保衛細胞的緊張度就會自然下降,變得萎焉,這時保衛細胞就伸直,氣孔關閉。
水份缺少→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閉合→蒸騰作用弱
4.氣孔的作用:氣孔是植物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窗戶”(如二氧化碳經過氣孔進入植物體內,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從氣孔釋放到空氣中),同時也是蒸騰失水的“門戶”(如植物體內的水蒸氣通過氣孔散失到大氣中)。氣孔的關閉和張開控制著植物蒸騰作用的強度,決定著植物體與環境之間氣體交換的強度。
★注意:一般植物的葉片,上下表皮的氣孔數目是不相等的,上表皮氣孔少,下表皮氣孔多。將一片新鮮的蠶豆葉放入60%左右的熱水中,會看到下表皮的氣泡數比上表皮的氣泡數多。
5.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
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進入根內,然后通過根、莖、葉的導管輸送到葉肉細胞,絕大部分通過氣孔散失。
 土壤中的水——根毛——根中的層層細胞——根導管——莖、葉中的導管——葉肉——氣孔——大氣。
6.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
無機鹽溶解在水中,它們被根吸收后,隨著導管中的水流被運輸到植物體的莖、葉等器官。

(

4
頁 共
35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铜峡市| 灵丘县| 安国市| 茌平县| 于都县| 阳春市| 延边| 桂阳县| 花莲县| 兴和县| 建平县| 曲阜市| 兴宁市| 廊坊市| 河北省| 琼结县| 铜梁县| 惠安县| 神农架林区| 石嘴山市| 西和县| 宁海县| 鹿泉市| 诏安县| 那坡县| 南部县| 吉水县| 民权县| 肥城市| 应城市| 桑植县| 伊宁市| 苏尼特左旗| 乐清市| 银川市| 遂昌县| 花垣县| 古浪县| 太谷县| 武鸣县| 瑞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