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學案 姓名考點36知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a)思品八下P13-141.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1)繼承和發展優秀的 ,發展和繁榮 的社會主義文化。(2)尊重人類文化 ,努力學習和吸收外國的 。(3)加快 的發展。(4)加強社會主義 ,堅決抵制各種 的侵蝕。(5)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持以 為核心,以 為原則,以 為重點。(6)履行公民 ,樹立 ,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1)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直接影響社會主義制度的和 ,沒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就沒有 。(2)社會主義社會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社會。三個文明互為條件、互為促進,只有三種文明協調發展,才能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勃勃生機和活力。物質文明為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 和 。精神文明又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 、思想保證和 。(3)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 和 。尤其是面對 和 ,面對世界范圍各種 相互激蕩,面對小康社會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 ,必須從 和的高度,充分認識到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考點37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b)思品八下P65-70,九社P1901.民族精神:(1)一個民族在 的過程中所逐漸形成的,為本民族 所認同的,帶有 和 的精神追求就是民族精神。(2)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共同的 的凝結與反映,是一個民族長期生存和發展的 。2.中華民族精神:(1)我國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 , ,樹立了共同的 ,形成了優良的 ,也孕育傳承了中華民族精神。(2)集中表現為:以 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 名言警句 歷史典故團結統一 “定于一”“尚同一”“一天下”愛好和平 “和為貴”“與人為善”勤勞勇敢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3)具體表現: 在革命中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在建設中: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3.列舉中華民族的主要傳統美德: 、 、 、 、、 、 、 、 等等(敬業樂群,公而忘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厚德載物,道濟天下,奮不顧身、舍生取義,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這些傳統美德作為我國 的組成部分,是提高炎黃子孫 、 、 的重要資源。4.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1)是維系中華民族 和實現 的重要紐帶。(2)是推動中華民族進步的強大 。(3)是 ,實現中華民族的 的需要。5.(怎樣)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1)全面推進社會主義 ,大力發展社會主義 事業,切實加強 ,廣泛開展弘揚民族精神的 ,提高全民族的 。(2)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 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 的全過程,納入 全過程。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不斷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內容。(3)就公民個人而言,應該激發自身的 熱情,鍛造 的民族品格,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把自己培養成 (四有)的公民,自覺為中華民族的 而努力奮斗。青少年要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請您舉幾個弘揚和培育偉大的民族精神例子。(1)在國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能夠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繼;(2)在他人生命、財產遇到危難的關鍵時刻,能夠見義勇為、扶危救困、無私奉獻;(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中,能夠愛崗敬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就民族精神內容你最有感觸的一個方面,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說說你該怎么做?我們要發揚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學習中要做到樂觀開朗、自強自信。遇到挫折不氣餒,不退縮,如考試失敗后不能心灰意冷,要善于找到差距,彌補不足,爭取成功。◆、列舉一位體現偉大民族精神的代表人物和相關史實,談談表現出來的民族精神。如:林則徐的虎門銷煙,捍衛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長了中國人的志氣,體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考點38理解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現實意義 (c)九年級思品P44-651. 科教興國戰略的含義:科教興國戰略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 的思想,堅持教育為 ,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 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 和提高 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2.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意義:(1)發展科技的意義:①科技是人類文明進步的 歷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給人類的 帶來了巨大影響,極大地改變著并將繼續改變人類的 。②當今世界,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 和 為基礎的 的較量,而科技的是綜合國力競爭的制高點。③ 是提高我國 的關鍵,是實現中華民族的關鍵。(2)發展教育的意義:(精析P147)3.堅定不移地貫徹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怎樣實施科教興國戰略?)(1)走科教興國之路,既要重視 ,又要重視 。(2)落實科教興國戰略,青少年要從自身做起,珍惜 的權利,自覺履行 的義務, , , , 。(3)培養和形成 、 是最為關鍵的,這是科教興國對我們青少年的重托。(4)青少年要努力提高 ,努力把自己培養成 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自覺肩負起 、 的重任。◆課堂演練:1、2006年中俄雙方在中國舉辦“俄羅斯年”,2007年在俄羅斯舉辦“中國年”。中國確定每年9月為“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上述一系列活動的開展-------- ( )①有利于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②有利于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質③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 ④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體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方面的內容。以下屬于思想道德建設的是 ( )①桐廬縣開展“百場愛國主義題材影片進校園”活動 ②淳安縣檢察院開展“作風建設年”先進事跡宣講活動 ③富陽、建德兩市企業加班加點生產地震災區急需物資 ④為宣傳十七大精神,臨安市精心組織了“心里話宣講團”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3、據測評,我國目前的科技創新能力在49個主要國家中位居第28位,處于中等偏下水平,主要表現為關鍵技術自給率低,發明專利數量少,科研質量不高,尖子人才匱乏。這表明 ( )①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態勢嚴峻 ②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已刻不容緩 ③創新精神的培養應成為素質教育的重點之一④應盡快引進國外人才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科技現狀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4、“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而現在\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兩首不同的詩篇抒發了作者相同的愛國情感,它所體現的民族精神是 ( )A.艱苦奮斗 B.改革創新 C.團結統一 D.渴望獨立5、北京奧運會吉祥物是現代奧林匹克精神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機融合的結晶,具有巨大的文化價值。這反映了發展先進文化A.可以放棄和改變民族一切傳統文化 B.需要繼承和弘揚人類優秀文化成果C.應當吸收世界各國的一切外來文化 D.能夠離開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和發展6、下列選項中,對繼承中國傳統文化認識正確的是①繼承傳統文化必須抵制外來文化的影響 ②要結合時代特征對傳統文化加以繼承和創新③對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④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就必須全盤繼承中國傳統文化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7、響應十七大的號召“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某校九年級(3)班同學以此為主題,決定分三組開展活動。邀請你也參與:宣傳見聞 :(1)請將板報中的內容填寫完整 (4分)“網羅”點子:通過網絡中“當代中學生論壇”網羅金點子(4分)3班2組[樓主]bike 依靠外國先進技術 [1樓]夏雨 落實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 [2樓]炫月寶兒 優先發展教育,積極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3樓]じ愛☆人ve 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尊重創造 [4樓]當代中學生論壇(2) 以上網友的留言中,你認為正確的有: ▲ (填寫樓號) 請糾正不恰當的說法: ▲家鄉報告:請完成調查報告中的部分內容(3分)(3)據調查,目前麗水市企業自主研發與創新能力比較弱。還有一些中小企業管理者認為“只要能制造就行,管他技術是誰創造發明的”。請結合所學的知識,寫出你想對管理者說的話。【3班3組】1、科教興國戰略(2分)舉出我國自主創新方面成就兩項,如杭州灣跨海大橋、奧運場館等。(2分)>>2、正確的有:2樓、3樓、4樓(3分)學習和借鑒外國先進科學技術。(1分)>>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能表述出科技創新對國家的重要性得1分)科技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企業具有競爭的決定性因素;(能說出科技創新的對企業重要性得1分) 在激烈的科技競爭面前,如果我們的自主創新能力上不去,就永遠難以擺脫技術落后、受制于人的局面;自主創新往往能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分)(用具體的例子說出科技創新的重要性,言之有理,酌情給分。)>要學案,不是答案回復 新帖征集金點子: 我國的企業在生產中正經歷著從“中國制造”到“中國設計”的變化,“中國設計”是中國人走向世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征集如何才能實現更多“中國設計”的金點子。設計者:3班1組 2008年5月建設創新型國家新聞回顧: 2007年,我國科技研發支出達到3664億元,在科技領域已經取得了載人航天、首次探月等一系列重大成果。時事報道:2007年全國財政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達到7065億元,2008年財政預算對教育投入將達到9080億元。以上信息說明了我國正在實施 ▲ 戰略;列舉2007年我國在自主創新方面的成就兩項:① ▲② ▲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