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中考熱點速查14:2010年上海世博會全方位展示中國熱點瀏覽【上海世博會申辦的過程】1999年12月,在國際展覽局第126次全體大會上,中國政府正式宣布申辦2010年世博會。2000年3月17日,中國政府成立2010年上海世博會申辦委員會,時任國務委員吳儀擔任主任委員。2001年5月,中國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向國際展覽局遞交舉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申請函。2002年1月30日,中國政府向國際展覽局遞交舉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申辦報告。2002年11月29日至12月5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國際展覽局第132次全體大會并作申辦陳述。2002年12月3日,在國際展覽局第132次全體大會上,成員國代表經過4輪投票,中國最終以54票對韓國34票的勝利,獲得2010年世博會的舉辦權,上海市成為舉辦2010年世博會的城市。【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會徽、吉祥物】主題:2010年世界博覽會(Expo 2010)是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中國上海市舉行,也是歷來首次由中國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主辦機構預計吸引世界各地7000萬人次參觀者前往。會徽:會徽是集中反映理念的視覺符號,上海世博會會徽是通過全球征集、專家評審而產生的,上海世博會的會徽圖案以漢字“世”為書法創意原形,并與數字“2010”巧妙組合,相得益彰,表達了中國人民舉辦一屆屬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覽盛會的強烈愿望。會徽圖案從形象上看猶如一個三口之家相擁而樂,表現了家庭的和睦。在廣義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類,表達了世博會“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理念,和上海世博會以人為本的積極追求。會徽以綠色為主色調,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騰、明快的動感和意蘊,抒發了中國人民面向未來,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創造激情。吉祥物:2007年12月18日晚8點,萬眾囑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吉祥物“海寶(HAIBAO)”終于掀開了神秘面紗,藍色“人”字的可愛造型讓所有人耳目一新。“海寶”意即“四海之寶”。“海寶”的名字朗朗上口,也和他身體的色彩呼應,符合中國民俗的吉祥稱謂原則。“海寶”的名字與吉祥物的形象密不可分,寓意吉祥。“海寶”是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形象大使,他正用熱情的雙臂、自信的微笑歡迎來自全球各地的朋友們。“上善若水”,水是生命的源泉,吉祥物的主形態是水,他的顏色是海一樣的藍色,表明了中國融入世界、擁抱世界的嶄新姿態。海寶體現了“人”對城市多元文化融合的理想;體現了“人”對經濟繁榮、環境可持續發展建設的贊頌;體現了“人”對城市科技創新、對發展的無限可能的期盼;也體現了“人”對城市社區重塑的心愿;他還體現著“人”心中城市與鄉村共同繁榮的愿景。海寶是對五彩繽紛生活的向往,對五光十色的生命的祝福,也是中國上海對來自五湖四海朋友的熱情邀約。【第七屆上海世博國際論壇在北京開幕】2009年11月12日,第七屆上海世博國際論壇在北京開幕。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開幕式致辭中強調,中國舉辦世博會,既是中國的機遇,也是世界的機遇,對最廣泛傳播和弘揚世博理念、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舉辦一系列世博國際論壇,是廣泛傳播世博理念、擴大世博會影響的重要活動。這次論壇以“凝聚全球智慧,共創城市未來”為主題,對豐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內涵,推動世博會成功舉辦具有重要意義。【新年賀詞】2010年新年前夕,國家主席胡錦濤通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發表了題為《共創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美好未來》的新年賀詞。在新年賀詞中,胡錦濤強調:2010年,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世界博覽會將在中國上海舉行。我們熱忱歡迎五大洲的朋友們共享這一盛舉,共同譜寫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的新篇章。鏈接教材1.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2.善于合作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有助于事業的成功。3.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4.對外開放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5.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6.積極構建和諧世界。7.正確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熱點透析1.2010年上海世博會概況。(1)①時間: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②地點:上海市中心黃浦江兩岸,南浦大橋和盧浦大橋之間的濱江地區。③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④英文主題:Better City,Better Life ⑤副主題: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經濟的繁榮 城市科技的創新 城市社區的重塑 城市和鄉村的互動。(2)主要目標:①提高公眾對“城市時代”中各種挑戰的憂患意識,并提供可能的解決方案;②促進對城市遺產的保護;使人們更加關注健康的城市發展; ③推廣可持續的城市發展理念,成功實踐和創新技術;尋求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模式;④促進人類社會的交流融合和互相理解。(3)吉祥物:海寶(4)核心思想:城市是人創造的,它不斷地演進演化和成長為一個有機系統。人是這個有機系統中最具活力和最富有創新能力的細胞。人的生活與城市的形態和發展密切互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的有機系統與地球大生物圈和資源體系之間相互作用也日益加深和擴大。人、城市和地球三個有機系統環環相扣,這種關系貫穿了城市發展的歷程,三者也將日益融合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2.世界博覽會是人類文明的驛站,自1851年倫敦的“萬國工業博覽會”開始,世博會正日益成為全球經濟、科技和文化領域的盛會,成為各國人民總結歷史經驗、交流聰明才智、體現合作精神、展望未來發展的重要舞臺。舉辦世博會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1)目的:舉辦世博會,往往是為了慶祝重大的歷史事件或某個國家、地區的重要紀念活動,以展示人類在某一領域中,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2)作用:舉辦世博會,不僅給參展國家帶來發展的機遇,擴大國際交流和合作,促進經濟的發展,而且給舉辦國家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宣傳和擴大了舉辦國家的知名度和聲譽,促進了社會的繁榮和進步。3.2010年中國上海世博會備受矚目,這將是一次探討人類城市生活的盛會;是一曲以創新和融合為主旋律的交響樂;將成為人類文明的一次精彩對話。舉辦上海世博會有哪些現實意義?(1)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是一次探討新世紀人類城市生活的偉大盛會;作為首屆以“城市”為主題的世界博覽會,在上海世博會184天的展期里,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將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發展經驗、傳播先進城市理念,從而為新世紀人類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嶄新的模式,為生態和諧社會的締造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生動的例證。(2)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是一曲以“創新”和“融合”為主旋律的交響樂。創新是世博會亙古不變的靈魂;跨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是世博會一如既往的使命。“以人為本、科技創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贏、面向未來”——上海世博會將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繼續弘揚“創新”和“融合”的主旋律,創作一曲人類新世紀的美妙樂章。(3)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是世界各國人民的一次偉大聚會。上海世博會組委會將始終以全球的視野來籌備和舉辦上海世博會,舉全國之力,集世界智慧,最大限度地爭取世界各國政府和各國人民的參與、理解和支持,從而使上海世博會真正成為“世界人民的大團圓”。(4)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成為人類文明的一次精彩對話,這一世紀性的宣言將匯集各國人民在世博會上的真知灼見,承載人們對全球未來合作與人類未來發展的深邃思考和廣泛共識。這將是上海世博會為世界人民留下有關城市主題的一份豐厚的精神遺產。4.2010年上海世博會預計將會吸引20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7000萬人次的參觀者,不同民族語言、不同的文化將在上海世博會相互激蕩、相互碰撞。請你談談應如何正確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1)對待民族文化:①我們應當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包括優良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并使之發揚廣大;②我們也要注意抵制和拋棄傳統文化中的糟粕,要推陳出新。(2)對待外來文化:①我們應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廣泛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向世界展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成果;②堅決抵制各種外來腐朽文化的侵蝕,不斷創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5.成功舉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需要數萬名志愿者的無私奉獻,你認為應當具備哪些素質,才能成為一名志愿者?假如你想成為一名合格的上海世博會志愿者,從現在開始應作好哪些準備?(1)①具備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②具有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③組織紀律性強;④有較強的責任意識;⑤熱情大方,尊重他人;⑥對人守信,對事負責;等等。(2)①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特別是要學好外語;②掌握必要的社交禮儀,全面提高自身素質;③增強責任感,培養奉獻精神;④加強體育鍛煉,強健體魄。6.作為青少年,你能為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做些什么?(1)樹立遠大的理想,努力學習,展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2)做世博會的義務宣傳員,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3)規范自己的行為,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為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貢獻力量。(4)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自身體質,做到德、智、體全面發展。7.請你擬寫幾條迎接世博會的標語(口號)。(1)2010年世博會——上海人民歡迎你早日到來!(2)城市讓世界更美好,人們讓城市更美好!(3)人類創造了城市,城市造福了人類!(4)城市創造了世界,世界美化了城市。(5)世界博覽上海,上海展望世界!(6)上海拉近你我,你我博覽上海!(7)上海歡迎您,中國是朋友!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4 頁 (共 4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