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92張PPT。選修3《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教材的總體概要一、課程性質和編寫依據 二、教材結構 四、教材主要內容三、總體教學建議一、課程性質和編寫依據 (一)課程的性質選修課、擴展和延伸(二)本教材編寫的依據時代需要、心理特點、黨的文件、課標要求(三)培養目標觀察了解、善于鑒別、批判繼承、自信認同、勇于創新 二、教材結構 (一)教材的內容結構專題一 各具特色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專題二 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國和法國為例專題三 聯邦制、兩黨制、三權分立:以美國為例專題四 民主集中制: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 活動原則專題五 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二)結構設計的特點基本遵循課程標準編排的內容順序。大演繹,小歸納。 采用專題方式,不追求知識體邏輯。學科綜合。三、總體教學建議 (一)選擇科學的教學(學習)方法(二)評價方法建議評價中突出思想性和教育性對學生的能力發展給與肯定性評價采用開放的、多元的教學評價方式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 四、教材主要內容專題一 各具特色的國家和國際組織(4)專題二 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國和法國為例(4)專題三 聯邦制、兩黨制、三權分立:以美國為例(4)專題四 民主集中制: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4)專題五 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5)第一框 國家的本質 專題一 各具特色的國家和國際組織 第二框 現代國家的管理形式 第三框 現代國家的結構形式 第四框 國際組織概觀 第一框 國家的本質第一目 國家與國家性質國家的起源、本質屬性、構成要素國家性質的決定因素根據國家性質對國家的劃分第二目 專政與民主政治統治職能和公共管理職能國體是民主與專政的統一社會主義國家的新型民主與專政第三目 國體與政體國體與政體的關系國家制度(國體政體的統一、民主制度的國家)民主政體和專制政體民主政體和專制政體的區別依據憲法組成君主的意志有公民選舉產生君主世襲有一定的任期沒有任期的限制由公民投票選出由君主任命有一定的任期由君主決定選舉革命受到憲法保障幾乎沒有權利和自由第二框 現代國家的管理形式 第一目 同為代議制 各有特色直接民主、代議民主影響政體的因素第二目 民主共和制與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我國)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第三目 議會制和總統制議會制、總統制、半總統制、委員會制小大少多民主比重民眾作用和影響直接民主代議民主獨裁、集權小大少多效 率公 平直接民主代議民主獨裁、集權孰優孰劣?比總統制穩定總統制僵化總統制難以推行大的改革措施難以通過立法事后可追究防止權力濫用體現更大選民意志總統相對中立委員會制委員會由議會選舉產生,不兼任議員。采取合議制,集體負責,集體元首。不實行權力分立。議會有立法權和監督權,委員會必須執行議會通過的法律和決定。委員會無權解散議會。議會也不采取不信任。委員會從屬于議會,不能離開議會而獨立存在。委員會黨派中立。第三框 現代國家的結構形式 第一目 民族和國家民族的特征民族問題影響國家的結構形式第二目 單一制和聯邦制單一制(中央集權型單一制、地方分權型單一制)聯邦制邦聯制第三目 統一的國家 神圣的主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臺灣)邦聯制1776——1787 美國1815——1848 瑞士1815——1866 德國20世紀80年代 塞內加爾和岡比亞邦聯英聯邦(成員、英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歐盟?第四框 國際組織概觀 第一目 國際組織及其分類產生(第二次工業革命、二戰后)特征(目的性、組織性、跨國性、自主性)分類(成員性質、地理范圍、職能范圍)第二目 國際組織的機構和作用作用(交流、調解、促進)機構(大會、執行機構、秘書處、司法機構)局限(內部矛盾、大國控制)第三目 中國與國際組織中國與全球性國際組織中國與周邊國際組織中國與區域性國家組織國際組織政府間國際組織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全球性國際組織區域性國際組織一般性國際組織專門性√√√√√√√√√√√√√√√第一框 英國國王與君主立憲制 專題二 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 以英國和法國為例第二框 英國的議會和政府 第三框 法國的民主共和制與半總統半議會制第四框 英法政治體制的異同第一框 英國國王與君主立憲制 第一目 “光榮革命”與國王的保留光榮革命、只是虛位第二目 國王的現代職能與危機職權(名義上、形式上)作用危機第三目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結構和特點國王、議會、內閣歷史延續性禮儀性職責英聯邦團結磋商權、鼓勵權、警告權選 民選舉立法機關組織和解散首 相提名內 閣執行管理政府各部國家元首行政機構形式任命第二框 英國的議會和政府 第一目 至尊的議會下院、上院(二院制作用、兩院的地位、差別)議會權力萎縮(議會黨團控制、立法專業性)第二目 內閣與首相內閣(產生、權力、不同于政府)首相的權力首相權力的制約第三目 君主立憲制的實質英王議會(上、下)人事大權最終裁決預算決算權建議解散議會領導武裝力量議會的監督內閣和黨團的支持國王有磋商和警告權輿論監督反對黨2006年 總開支3740萬英鎊2004年 個人財產4.57億英鎊每年人均支付62便士“查爾斯王儲從來都不坐普通航班,連短途旅行都要乘坐王室直升機。”第三框 法國的民主共和制與 半總統半議會制 第一目 民主共和制的形成與主要權力機關法國政體的多變 半總統制(總統、總理、議會)第二目 法國政體的運行 總統、總理、議會第三目 法國政體的特點總統權力的限制(副屬)“左右共治”多黨制(左、右)總統職權 總理職權任命總理,根據總理提名政府成員。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擁有外交權(與總理分享)。有權解散議會。可將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全民公決。領導政府,制定執行國家政策。向總統建議任免政府高級官員。可代替總統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副署總統的文件和法令。保證人、仲裁人保險絲、避雷針總 統選 民選舉人團總理政府成員政 府議 會國民議會參議院任命據總理提名任命選舉解散信任負責選舉選舉選民選舉總統立法機關批準、撤銷行政機關總理選舉內閣執行管理各部門主持提名“左右共治”第四框 英法政治體制的異同 第一目 兩國政體的差異議會、國家元首、政黨制、政府首腦第二目 政體相異的緣由階級原因文化原因第三目 異中有同,殊途同歸政體殊途同歸政黨制度殊途同歸第一框 美國的聯邦制專題三 聯邦制、兩黨制、三權分立: 以美國為例第二框 美國的兩黨制第三框 美國的三權分立制 第四框 美國的利益集團 第一框 美國的聯邦制 第一目 從邦聯制到聯邦制1781邦聯制1787聯邦制第二目 美國聯邦制的特點聯邦與州分權各自范圍內享有最高權力聯邦地位高于州第三目 聯邦制的利與弊利(強大、靈活)弊邦聯政府州政府州政府州政府州政府聯邦政府州聯邦調控州的貿易制定縣或地區的 地方性法規管理結婚和離婚設立公共教育體系設立選區調控州際以及 對外貿易宣戰制定條約發行貨幣稅收負責健康以及 公共安全控制污染保護消費者負責公共設施重合州的靈活性明尼蘇達州和科羅拉多州在1964年聯邦通過《民權法案》之前,就通過了保護少數民族民權的法案。懷俄明州允許婦女投票,比聯邦憲法確認婦女選舉權早三十年。1980年阿肯色州衛生部發布命令,禁止核電站將放射性氣體釋放與大氣中,而聯邦法律至今尚未作出這類規定。2006年馬薩諸塞州成為第一個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州。框題二 美國的兩黨制 第一目 政壇上的“驢象之爭”總統選舉(間接選舉)議會選舉第二目 美國政黨的特征主要職能(初選、提名、籌集資金)四級組織(基層、縣、州、全國)黨綱、黨紀兩黨衰落第三目 兩黨制的實質差別、一致金錢“杰瑞曼德爾”選舉地理學布什、戈爾競選班長,班級共30人。其中12人支持布什,18人支持戈爾,請問布什如何取得選舉勝利?布什布什布什戈爾戈爾民主黨共和黨一般持自由主義的政治立場,政治態度比較溫和,傾向于對現行體制進行必要調整,較多站在平民和普通大眾立場上。中下層選民,尤其是黑人、婦女、移民和知識分子。一般政治上保守主義,政治態度較強硬,傾向于維護傳統政治價值和政治理念,較多代表有產者和大公司大企業的利益。有產階級、南方農場主、虔誠的教徒和中老年人。金錢政治2000年美國大選所花費的金錢高達30億美元,比4年前高出50%。2004年美國大選的費用接近40億美元,較2000年大選多出近10億美元。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2004年12月14日公布的報告顯示,2004年競選一名參議院議員的平均費用是2518750美元,最高達31488821美元;競選一名眾議院議員的平均費用是511043美元,最高達到9043293美元。美聯社2000年11月9日對美國金錢與選舉勝勢關系進行的數據分析表明,1999年競選獲勝當選的81%的參議員和96%的眾議員,他們的花費均超過了競爭對手。 第三框 美國的三權分立制 第一目 三權分立:權力運行的規則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國會、總統、法院第二目 三種權力的相互制衡三權相互制衡第三目 三權分立的弊端歷史進步性弊端實質三權關系傳統社會行政權主導,立法權和司法權為行政權服務資本主義社會三權分立社會主義社會立法權主導,行政權和司法權要表達民意 2006年1月剛剛就職的新澤西州州長約翰·科贊在上任伊始便發現,該州歷年來積累下來的財政赤字居然高達45億美元,換言之,州政府基本上是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州政府要加稅和制定財政預算,必須交由州議會批準。但州議會眾院的議長約瑟夫·羅伯茨帶領眾院的49名議員堅決反對加稅,7月1日午夜,州長科贊宣布因為310億美元的預算案沒有按時通過,州政府必須關閉大部分非關鍵的部門,在這些部門工作的政府雇員都被迫臨時下崗,期間沒有工資可領。 受影響的政府雇員人數達到了4.5萬多。一些類似要辦駕照延期的居民因為事先沒有準備,到最后期限來辦駕照時卻發現交通部已經無人上班。 2007年7月8日晚,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州長下令,由于有關政府預算的談判陷入僵局,州政府不得不暫停一大批服務項目,并將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員置于無限期無薪休假。州政府之所以部分關閉,是因為來自民主黨的州長和由共和黨控制的州參議院之間在政府預算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 框題四 美國的利益集團 第一目 名目繁多的利益集團產生原因分類與政黨的區別第二目 利益集團的活動方式直接游說、間接游說、游行示威、承擔法庭訴訟、金錢干預、智力支持第三目 利益集團的政治作用積極:橋梁、制衡消極:少數大集團對國家決策有決定作用壟斷公眾和政府接近的途徑內部缺少民主滋生政府腐敗、政治分裂形成利益集團的原因三權分立、聯邦和州分權移民社會利益格局復雜政黨體制松散身份問題大于階級問題利益集團分類利益集團按性質劃分按目的劃分私營性,如美國醫學協會公共性,如全國城市會議公私兼有經濟利益,如美國商會政治利益,如全國有色人種協會社會公益,如美國消費者聯合會利益集團與政黨的區別小布什上臺以后,為報答石油公司在大選中的支持,不顧全國上下的普遍反對,冒著破壞環境的危險制定新的能源政策,允許石油公司來才阿拉斯加的石油,對外拒絕鑒簽訂《京都議定書》。1948年,聯合國通過第一份國際公約《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確認“滅絕種族行為,不論發生在平時或戰時,均系國際法上的一種罪行。”美國政府對前述該條約態度積極,但在交與參議院審議時,受到“美國律師協會”的反對,認為有關規定構成了對言論和出版自由的侵犯,結果參議院拒絕批準該條約。直到1986年,美國才最終批準。在1991年著名的羅德尼·金案件中,一些黑人團體把被4名白人警察無辜毆打的事件視為美國種族歧視制度的典型表現,從而在社會上制造了聲勢浩大的抗議活動,當洛杉磯一家地方法院判決4名警察無罪后,這一事件引發了全國性種族騷亂,在黑人團體的努力和社會的普遍壓力下,上訴法院最終改變了地方法院的判決,宣判其中兩名警察有罪。誰統治美國?人民權力論精英權貴論多元主義、利益集團論“每一個利益集團,對哪怕是政府幾乎在所有問題上無不分裂為兩派勢力。”“現在在美國社會似乎追求較小范圍的忠誠,地區的、政治的、種族的、甚至是兩性的,而不是較大范圍的忠誠。”“美國已缺乏取得一致意見的能力和執行全面的或國家的政策的能力,政治上四分五裂,這表明美國經歷中的一種根本性的倒退。” 【美】 奧恩斯坦、埃德爾第一框 人民的選擇 歷史的必然專題四 民主集中制:我國人民代表 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第二框 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的新型政體 第三框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具有強大生命力 第四框 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第一框 人民的選擇 歷史的必然 第一目 夢想的破滅:資本主義制度行不通第二目 人民的選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雛形第三目 歷史的必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1953年,第一次普選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框 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的新型政體 第一目 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根本政治制度(建立其他,保障國體)第二目 確保國家權力協調高效運行的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的體現(組織和活動原則)第三目 民主與集中的統一 民主和集中相統一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三權關系傳統社會行政權主導,立法權和司法權為行政權服務資本主義社會三權分立社會主義社會立法權主導,行政權和司法權要表達民意議行合一的民主集中制 “擺脫議會制的出路,當然不在于廢除代議機構和選舉制,而在于把代議機構由清談館變為‘工作’機構”。 “用公社來代替資產階級社會貪污腐敗的議會的機構中,發表意見和討論的自由不會流為騙局,因為議員必須親自工作,親自執行自己通過的法律,親自檢查在實際生活中執行的結果,親自對選民負責。代議機構仍然存在,然而作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議員們享有特權的議會制,在這里是不存在的。” (《列寧選集》第3卷第210—211頁) “議行合一” “三權分立”國家權力機關地位至高立法機關與行政、司法機關平行人民—代議機關—其他機關分別來自選民一個、無制衡、單向多元、制衡、雙向框題三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具 有強大生命力 第一目 人民民主,廣泛真實 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最高形式)調動人民積極性保證國家機關高效運轉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第二目 民主集中,優勢明顯對比第三目 適合中國國情的好制度適合我國的國情“社會主義國家有個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干一件事,一下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立即執行,不受牽扯。” ——鄧小平從華盛頓到卡特39位總統共行使否決權2393次,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使用過631次。總統提出的議案常常被擱置,如提出建立海軍部的議案取得國會同意用了10年,建立內政部用了39年,建立司法部用了40年,建立勞工部用了45年。框題四 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第一目 堅持和改善黨對國家事務的領導共產黨執政的含義黨的領導方式(全面領導)黨和人大的關系(與西方不同)第二目 堅定不移地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的含義依法治國的要求(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第三目 加強人大的自身建設改進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增強監督實效進一步密切聯系群眾完善組織制度和運行機制(靈活、高效)第一框 聯合國:最具普遍性的國際組織 專題五 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第二框 中國與聯合國 第三框 走進世界貿易組織 第四框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區域經濟一 體化的新形式第五框 歐盟:區域一體化組織的典型第一框 聯合國:最具普遍性的國際組織第一目 聯合國憲章倡導的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地位(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權威性)原則第二目 聯合國主要機構6個主要機構多個專門機構第三目 聯合國的作用安全和平(裁軍、維和)經濟社會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聯合國的原則各會員國主權平等。各會員國必須履行憲章所規定的義務。各會員國必須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各會員國必須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不侵害別國的領土完整、政治獨立。各會員國對于聯合國依憲章規定而采取的行動應盡力協助。聯合國不得干涉屬于任何國家內政的事物。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到2015年消除極端貧困和饑餓普及小學教育,確保所有男童和女童都能完成全部小學教育促進兩性平等提高并提高婦女權利降低兒童死亡率改善產婦保健扭轉艾滋病、瘧疾和其他疾病的蔓延確保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聯合國在新世紀內作為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性質是否會改變?經濟全球化,傳統國家主權的概念已經過時,國家主權正在受到侵蝕。國內問題和國際問題難以分清,人權、民族沖突、難民流動、環境保護都是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美】西奧多· 哥侖比斯:“要想在全球利益的基礎上制定法律和有效政策,必須創立一個全球政府并培養一個全球領袖。”【瑞】卡爾松:“我們并不建議走向世界政府,如果我們走向這個方向,我們就會發現自己處在一個甚至比以前更不民主的世界——一個更易于攫取權利、更適宜培養野心、更加強國家和政府的控制而不是人民的權利的世界。”【美】:“主權國家將繼續擔負著保護本國人民免受威脅和改善他們生活的主要責任。若一國缺乏良好的國內治理,任何程度的全球治理都無濟于事。”《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是否已經過時?是否需要繼續遵循還是應該修改?布萊爾:“不干涉原則必須在一些重要方面加以限定。”安南:2000年,在《英國金融時報》公開發表《干涉的合法性》的文章。英國外長庫克:要求重新定義正義戰爭,授予聯合國干預民族國家內部事務的權力。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大會接受了中國代表團的建議,把《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是永不過時的,是普遍適用的”寫在最后發表的宣言中。在新世紀內聯合國的主要任務是什么?安南:“把人權放在聯合國的每個項目、每項使命的首要位置”,“是聯合國每項工作的中心。” “人權高于主權”。《聯合國憲章》:“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 “促進國際合作,…并激勵對于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泰晤士報》一篇文章認為安南主張的這種新秩序實質是新帝國主義,“安南的信世界秩序既不新,也不時全球的,更不會帶來秩序。”維護和平是否依然像《聯合國憲章》所規定的那樣由聯合國來承擔首要任務?克林頓:“聯合國不是維護和平的唯一途徑”,“地區國家有權采取集體軍事行動來制止世界上它那個地區發生的大屠殺”,“并不總是需要聯合國行使它的權力。”英國:“在極端情況下,可以不經聯合國明確授權使用武力。”《聯合國憲章》第八章:區域組織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中采取區域行動時,必須“與聯合國之宗旨和原則符合者為限”,“如無安理會之授權,不得依區域辦法或由區域機構采取任何執行行動。”中國、俄羅斯等國:聯合國的權威和作用。特別是在維護和平與安全中的主導作用只能加強,不能削弱。什么是解決南北貧富差距的根本途徑?發達國際:減免債務,經濟援助實際履行:在沖繩八國首腦會議上,減免發展中國家債務150億美元,當時發展中國家總債務兩萬億美元。1999年,發展中國家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8%。 聯合國規定發達國家的官方援助應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0.7%。但實際上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援助近年來都在減少。美國的官方援助只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0.2%。發展中國家:改變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平等、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讓各國有權平等參與國際經濟的決策和規則的制定。第二框 中國與聯合國 第一目 中國與聯合國關系的歷史演變1949年1971年10月25日第二目 中國在聯合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常任理事國作用:堅持多邊主義實現共同安全堅持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繁榮倡導聯合國改革(堅持、增加)新中國行使否決權第一次:1972年8月25日,中國否決了安理會關于孟加拉國加入聯合國的決議草案。 第二次:1972年9月10日,中國否決了英國等西歐國家在安理會上提出的有關中東問題的對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國家的修正案草案。 第三次:1997年1月10日,中國否決了安理會關于向危地馬拉派遣聯合國軍事觀察員的決議草案,理由是危地馬拉與臺灣維持外交關系以及每年在聯合國總務委員會上聯署所謂要求臺灣“參與”聯合國的提案。 第四次:1999年2月25日,中國否決了安理會關于同意聯合國駐馬其頓預防性部署部隊延期的決議草案,理由是馬其頓政府在當年1月與臺灣進行所謂“復交”。 單邊、雙邊、多邊單邊主義:是指舉足輕重的特定大國,不考慮大多數國家和民眾的愿望,單獨或帶頭退出或挑戰已制訂或商議好了的維護國際性、地區性、集體性和平、發展、進步的規則和制度,并對全局或局部的和平、發展、進步有破壞性的影響和后果的行為與傾向。 雙邊:由兩個方面參加的;特指由兩個國家參加的:雙邊會談、雙邊條約、雙邊貿易 多邊主義:多邊主義是指三個或三個以上國家之間發生聯系的方式。約翰·羅杰將它定義為“依據普遍行為的原則,協調三個或三個以上國家的制度形式”。除了這種從制度層面界定外,多邊主義還表現為國家行為體之間的行為方式,以及對國際普遍的行為準則和規制的重視和遵守.作為一種著眼于發展國家行為體之間良性互動的社會性安排,協調與合作是多邊主義的基本特征。 第三框 走進世界貿易組織 第一目 世界貿易組織的宗旨地位(基礎、管理者、監督者、場所)宗旨第二目 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和機構基本原則主要機構作用(深化國際分工、資源配置優化、促進市場統一開放、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第三目 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1986年、2001年12月11日義務權利世界貿易組織的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大幅度穩步地提高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擴大貨物、服務的生產和貿易;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對世界資源的最優利用,保護環境;積極努力確保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增長中獲得與其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的份額;通過實質性削減關稅等措施,建立一個完整的、更具活力的、持久的多邊貿易體制。第四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形式第一目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宗旨和作用 第二目 獨特的APEC方式 第三目 中國與APEC APEC地位:APEC的成員數不到全世界國家和地區總數的十分之一,但其經濟實力卻占世界的一半。具體地說,APEC占世界的陸地面積為42%,占世界的人口為45%,占世界的生產總值為55%,占世界貿易額的46%。這就充分表明,APEC在全球的經濟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合作內容:APEC主要討論與全球及區域經濟有關的議題,如促進全球多邊貿易體制,實施亞太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推動金融穩定和改革,開展經濟技術合作和能力建設等。近年來,APEC也開始介入一些與經濟相關的其他議題,如人類安全(包括反恐、衛生和能源)、反腐敗、備災和文化合作等。經濟技術合作、貿易自由化及投資自由化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三大支柱。APEC性質:APEC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官方論壇,不是一個具有約束力的集團或談判場所,但也不是一個空談俱樂部,它有建立在共識基礎上的宗旨、運作原則和具體行動。 運作特點:APEC的運轉不是靠談判或規則,而是靠協商達成共識,這是APEC有別于其他國際經濟組織的突出特點。會議最后文件不具法律約束力,但各成員在政治上和道義上有責任盡力予以實施。其運作是通過非約束性的承諾與成員的自愿,亦強調開放對話及平等尊重各成員意見,不同于其他經由條約確立的政府間組織。概括:磋商,而不是談判;論壇承諾而不是法律協定 避免高度機制化和強制性對各方的束縛。 獨特的A P E C方式承認多樣化,強調靈活性、漸進性和開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協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則;單邊行動和集體行動相結合,在集體制定的共同目標指引下,APEC各成員根據各自不同的情況,做出自己的努力。 1、開放性 所謂開放性,是指成員間的所有優惠性措施或安排也適用于非成員國經濟體。亞太經合組織主張在加強區內經濟合作的同時,不應對外設置貿易壁壘,不能損害該地區與區外國家的經貿聯系。 2、靈活性 靈活性即不一味追求統一性,表現為在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規定的時間表內,允許各成員根據本國或地區的具體情況,選擇其進程和速度,采取較為靈活的做法。 3、多層次性 亞太地區不僅地域廣闊,而且各國之間社會、經濟、文化上的差異性之大,情況之復雜,是世界其他地區所無法比擬的。這種廣泛性、多樣性和獨特性,是形成亞太地區開展多層次的經濟合作的客觀依據和條件。 4、漸進性 由于APEC成員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決定了其不可能在短期內形成一個類似歐盟或北美自由貿易區那樣的經濟一體化組織,而要經過一個先易后難、先初期后高級的、漸進的、長期的發展過程。《茂物宣言》為貿易投資自由化的完成規定了15—20年的時間,也充分說明APEC貿易投資自由化進程的漸進性。第五框 歐盟:區域一體化組織的典型 第一目 一個巨人的誕生和成長1952年、2007年1月1日(簡介)幾個階段歐盟東擴第二目 歐盟的宗旨和機制宗旨(和平、富裕、可持續、合作)主要機構三大支柱發展方向?(雙重性、過渡性)第三目 歐盟在世界多極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實力、在聯合國其他國際組織中、國際事務第四目 中國與歐盟中國最大貿易伙伴中歐共同點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1、歐盟的主要出版物:《歐洲聯盟公報》、《歐洲聯盟月報》、《歐洲文獻》、《歐洲新聞—對外關系》和《歐洲經濟》等。 2、歐盟的會旗: 1986年5月29日正式懸掛,會旗為天藍色底,上面有12顆金黃色的星,象征團結、完美。制作會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增強人們對歐洲聯盟和歐洲同一性的印象。3、歐盟的會徽:1988年1月開始使用,會徽的底呈藍色,上面12顆星圍成一個圓圈。4、歐盟的盟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5、歐盟的銘言:“多元一體”。 6、歐盟的慶典日:每年的5月9日為“歐洲日”。7、歐盟的統一貨幣——歐元 (euro) 歐洲理事會戰略決策歐盟理事會決策、立法歐盟委員會執行、創意歐洲議會監督、咨詢歐洲法院司法審判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所謂“全面”,是指雙方的合作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既包括經濟、科技,也包括政治、文化;既有雙邊,也有多邊;既有官方,也有民間。所謂“戰略”,是指雙方的合作具有全局性、長期性和穩定性,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不受一時一事的干擾。所謂“伙伴”,是指雙方的合作是平等、互利、共贏的,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求大同存小異,努力擴大雙方的共同利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