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第13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朝入關【內容提要】明朝時期,專制集權趨于強化,統一多民族國家趨于穩固。政治上,廢宰相,設內閣,權分六部,宦官專權;海疆治理上,鄭和下西洋,從海禁到重新開放海外貿易,西歐殖民擴張,沿海地區受到嚴重侵擾;內陸邊疆治理上,明朝和蒙古關系的演變,明朝對西藏的有效治理,滿洲的崛起與明清易代。【框架線索】【知識提綱】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宰相制度的廢除背景:明太祖加強專制皇權的需要影響:加強了專制皇權,皇帝的工作壓力增加內閣制度的建立明成祖時選拔文官入值文淵閣,充當秘書明宣宗時期,內閣大臣獲得“票擬權”主要職能: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意義:專制皇權強化宦官專權主要職能:內廷宦官機構司禮監獲得協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還負責提督特務機構東廠和西廠。海疆治理鄭和下西洋過程:15世紀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鄭和率領船隊先后7次遠航影響:積極方面:鄭和下西洋是世界歷史上空前規模的遠洋航行,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大大領先于半個多世紀之后歐洲遠洋航海家的航行。消極方面:其目的主要是“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因此后來未能持續。海禁與“倭亂”原因: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對日本實行經濟封鎖的目的,嚴厲禁止海外貿易。結果:東南民間海上走私活動猖獗,與倭寇混雜,出沒沿海,燒殺搶掠。造成巨大破壞。應對舉措:一方面派遣大將戚繼光等人平倭,一方面逐漸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東南沿海的形式才穩定下來。西方殖民者的侵擾1.16世紀中期,葡萄牙通過賄賂的方式獲得在濠鏡澳的租住權。2.明朝末年,荷蘭擊敗西班牙,獨占臺灣。三、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一)明朝與蒙古1.明中期,瓦剌和韃靼不斷威脅明朝北部邊防2.1571年,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明朝對西藏的治理明廷封授給當地的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并設立了宣慰司、元帥府等機構,委用藏族上層人士任職。滿洲的崛起明前期,在黑龍江流域設立了奴兒干都司,并廣泛對北地區女真部落首領封授官號。16、17世紀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逐漸統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金。1636年皇太極將女真族名改為滿洲,并在盛京稱帝,國號大清。明清易代1.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縊,明朝滅亡。2.同年,清軍入關,打敗李自成,進占并遷都北京。此后經過20多年的激戰,清朝確立了在全國的統治。【重點解析】1.明朝內閣: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執政期間,因丞相胡惟庸相權權力過大而架空君權,在殺胡惟庸后廢除丞相制,禁止再設,之后明成祖設內閣置大學士作為秘書兼顧問組織代之,本意為將其權力降低,事實上由于皇帝的信任,居首位的大學士(首輔)權力可以與宰相相比,于明憲宗成化(1464年—1487年)首輔制臻至成熟;歷代著名的大學士包括三楊、楊廷和、夏言、嚴嵩、徐階、張居正等。至清代時其權力始消減,部分首輔權力轉移至總督均分,而自雍正帝后,軍機處取代了內閣在政治決策上的地位。晚清立憲運動后,于1911年建立中國第一個現代意義的內閣——慶親王內閣。明代中樞政體經歷了從六部分管到司禮監與內閣共理體制的嬗變。司禮監與內閣與頡頏制衡中聯結為一個有機整體并承擔起了決斷國是的政治職能。但這種“監閣共理”體制并非是一種簡單的“雙軌制”。在體制的動態運作中,由于皇權的相對傾斜,造成了明代相權于司禮監和內閣間的游移,以“監閣迭相”的方式發揮其“內外相維”的政治功能。這種游移,一方面確保了皇權的穩固與政治的相對穩定;另一方面也成為明代“宦禍”與“黨爭”的內在原因。從而確定了明代政治的基本特征及其發展趨勢。海禁“海禁”是明朝的一項鎖國性質的基本國策,從洪武年間到隆慶年間,實行了近200年,縱貫大半個明朝。形成了成熟的海禁政策與概念。明朝海禁嚴格禁止人民對外通商貿易,限制外國人到中國進行貿易。明中期政治腐敗,海防松弛,并實施閉關鎖國措施,加上日本當時戰亂頻發,一些武士和海盜與部分受到閉關鎖國負面影響的明朝商人聯合,入侵中國,以至倭寇橫行,在大片沿海城市展開掠奪。直到16世紀中葉,明廷為了重建海上秩序,對海禁存廢產生嚴重分歧。隆慶元年(1567年),福建巡撫涂澤民請開海禁,獲準。但是,明朝僅開放了福建漳州的月港一處口岸,而且只允許泉州和漳州的商人對外貿易,并且禁止對日貿易,史稱“隆慶開關”。由于政府部分開啟海禁,得以緩解。【思維導圖】【參考文獻】1.劉曉東《監閣共理與相權游移——明代監閣體制探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