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5課? 人民解放戰爭【學習目標】了解全面內戰的爆發及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分析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滅亡的原因探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意義【內容提要】抗戰勝利后,國民黨為堅持獨裁統治,發動全面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解放戰爭,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在國統區形成第二條戰線。人民解放軍實施戰略反攻,贏得戰略決戰的勝利,加速了國民黨統治的崩潰。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建立新中國的政策和主張。【框架線索】【知識提綱】一、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一)重慶談判和“雙十協定”1.背景:(1)迫于國內外要求和平的壓力。民主與專制、和平與內戰、聯合政府與一黨專政。(2)國民黨內戰準備尚未完成。(3)國際政策 美國:扶蔣反共 蘇聯:扶蔣抑共(3)蔣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內戰”的策略,三次電邀毛澤東赴重慶,“商討”國內和平問題。2.目的:爭取和平,揭露美蔣反動派的陰謀。3.內容:1945年10月10日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規定:“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但對人民軍隊和解放區政權的合法地位問題未能達成協議。4.意義(1)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取得主動,在人民面前表明了爭取和平的誠意。(2)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和各民主黨派中擴大了影響。(3)迫使國民黨承認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國民黨若破壞協定、發動內戰,會在政治上陷于被動地位。(二)1946年政治協商會議1.背景:“雙十協定”的要求。2.時間、地點:1946年初,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3.內容:(1)會議通過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協協議。(2)再次確認了和平建國的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各黨派平等合作的和平建國途徑。4.結果:協議內容,墨跡未干,國民黨便發動了反共反人民的內戰。二、全面內戰的爆發(一)全面進攻階段1.背景:(1)全面內戰開始時,國民黨在軍隊數量、軍事裝備、后備資源及外來援助等方面,都明顯超過中國共產黨。(2)中共清醒地估計國際國內形勢,確定了以自力更生、自衛戰爭的方式,粉碎國民黨軍隊進攻的方針。2.過程:從1946年6月到10月份,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正規軍32 個旅,連同非正規軍在內,共約30?萬人。3.結果: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很快被粉碎。(二)重點進攻階段1.背景:(1)國民黨的全面進攻被粉碎。(2)中共在戰略上藐視敵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和戰術上重視敵人(“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的方針。2.過程:(1)1947 年3 月,國民黨軍發動對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2)毛澤東、周恩來等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3)彭德懷率領的西北野戰軍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陜北的重點進攻;(4)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指揮下在山東孟良崮消滅國民黨王牌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3.結果:國民黨在陜北和山東的重點進攻被打退。三、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一)背景:1.經濟上:國統區軍費支出急劇增加,財政入不敷出;濫發紙幣,金融系統被破壞;官僚資本巧取豪奪;紙幣貶值,物價飛漲,通貨膨脹,經濟基礎瓦解。2.政治上:國民黨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粉碎了人民渴望和平建國的希望。第一條戰線上蔣介石政府陷入了包圍。3.違背全國人民的意愿,推行一黨專政獨裁,使人民追求民主建國的愿望破滅。蔣介石政府陷入國統區人民的第二條戰線的包圍。(二)表現:1.財政金融極度紊亂,赤字驚人;貨幣貶值,物價飛漲。 在百業蕭條的中國,唯一仍在全力開動的工業是鈔票印刷業。貨幣貶值速度驚人。同樣的100元鈔票,1937年可買一頭牛,到1947年只能買三分之一盒火柴。2.工商企業大量破產倒閉,工人失業。 民族工業受到官僚資本的壓制,工業產值大副度下降。隨著工廠的倒閉,國統區的工業體系趨于瓦解。3.官僚資本巧取豪奪。 1948?年前8?個月紙幣的發行量已經是1937?年全年發行量的47 萬倍。4.在對淪陷區的接收中,接收大員們貪婪地掠奪財物,接收變成“劫收”。 “三陽(洋)開泰”(捧西洋、愛東洋、要現洋)、“五子登科”(搶車子、房子、金子、衣服料子和婊子)。5.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的簽訂。 美國向中國大量傾銷工農產品。6.農業生產衰退,糧荒嚴重。 國民黨發動內戰,大肆征購軍糧和拉夫,造成田地荒蕪,人口外流。(三)結果1.第二條戰線(1)時間、標志:1946 年,“抗議美軍暴行”(2)內容:以學生為先鋒,以反對美蔣為中心。(3)核心:“三反”。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4)結果:國統區的“三反”運動,逐步發展成為配合人民解放軍作戰的第二條戰線。2.“非常國會”(1)時間、地點:1946?年11—12?月,南京(2)內容:出席會議代表未達到法定人數, 會議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不過是國民黨一黨專政和蔣介石獨裁的裝飾品,(3)結果:①出席會議代表未達到法定人數,國民大會被稱為“非常國會”。②進一步暴露了國民黨當局堅持獨裁和內戰的真面目。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一)《中國土地法大綱》1.時間:1947年2.目的:為了推動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制度。3.范圍:解放區4.內容:(1)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2)制定土地改革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5.作用:①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②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③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解放戰爭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二)戰略決戰1.序幕: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12?萬人,一舉突破黃河天險,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南京、武漢,揭開戰略進攻的序幕。2.高潮戰役名稱時間作戰軍隊指揮員戰役成果遼沈戰役1948年9-11月東北野戰軍林彪、羅榮桓解放東北全境淮海戰役1948.11-1949.1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解放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平津戰役1948.11-1949.1東北野戰軍華北野戰軍林彪、羅榮桓、聶榮臻解放華北全境3.結果:三大戰役,是國共兩黨的戰略決戰,共殲滅國民黨軍隊154 萬余人,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4.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原因(1)國民黨方面: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②軍隊厭戰,士氣低落??③貪官橫行,統治腐敗?④美援斷絕,蔣桂分裂(2)共產黨方面:①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毛澤東的英明決策②解放軍英勇善戰③得到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三)七屆二中全會1.背景:解放戰爭節節勝利2.時間:1949年3月3.內容: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轉移到恢復和發展生產上來;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后,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了“兩個務必”的要求;以及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的總任務。4.意義:為迅速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徹底勝利,以及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論上做了充分的準備。(四)北平和平談判1.原因:國民黨在戰場上節節潰敗,蔣介石于1949年元旦發出求和聲明;中共為迅速結束戰爭,實現和平,減輕人民痛苦。2.時間:1949.43.結果:達成《國內和平協定》,但國民政府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和談破裂。(五)渡江戰役1.進程:1949年4 月21 日,毛澤東、朱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23 日,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政府覆滅。2.隨后,解放軍各路大軍繼續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勝利大進軍,迅速解決殘余敵人,解放廣大國土。3.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終于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這是人民創造的彪炳史冊的偉大勝利。(六)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1.勝利標志: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意義:A、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勝利。B、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起統一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國家。C、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創造了必要的前提。D、改變了廣大人民的地位,中國進入人民當家做主的新時代。E、極大改變世界政治力量對比,推動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增強世界和平力量。(七)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A、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B、馬列主義毛澤東的理論指導;C、開展武裝斗爭;D、建立統一戰線;E、走經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八)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特點:①目標從最高綱領到最低綱領;從幼稚到成熟。②革命中心:城市→農村→城市。③主要矛盾: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④國共關系:合作一對抗一再合作→再對抗。【本課小結】重慶談判,四六政協,面目猙獰內戰起;自力更生,戰術重視,全面重點被粉碎;“三陽開泰”、“五子登科”,“三反”運動來抵制;分田地,來決戰,勝負有因決策明;二中全會做準備,渡江戰役定乾坤。【思維導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