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第16課 鴉片戰爭的沖擊與因應【內容提要】當歐洲進入資本主義發展時代,清政府作為中國的統治者對世界形勢的變化渾然不覺。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清政府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民族危機,林則徐、魏源和徐繼畬等近代中國最早睜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主張。【時空定位】【知識體系】一、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1)全新的世界格局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英美法等國確立;英國生產力飛速增長,對市場和原料需求強烈,并掌握資本主義世界霸權;世界主要殖民主義國家(英美法俄)都把矛頭指向中國。(2)對外界渾然不覺的中國政治:仍停留在封建社會,君主專制頑固;經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主要的生產方式;科技:科技非常落后;軍事:以冷兵器為主,八旗和綠營作戰能力很差;社會:社會階級矛盾激化,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二、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1.虎門銷煙(1)背景外國鴉片商人逐年擴大對華鴉片走私,使中國一年流失1000萬兩以上白銀;(2)概況湖廣總督林則徐在虎門海灘公開銷毀2萬多箱鴉片。(3)意義對清政府:向世界表明清政府禁煙的決心和棄絕毒品的道德心;對英國:英國議會借此通過決議批準政府對華發動戰爭。2.概況1840年,英軍遠征軍總司令懿律率軍開進廣州???,發動侵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戰爭結束;條約時間簽約國家內容主權影響《南京條約》1842.8.29中英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接受協定關稅以及開放五口通商等。英美法三國獲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內河航行自由權等。《虎門條約》1843中英《望廈條約》1844中美《黃埔條約》1844中法3.影響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南京條約》等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長期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的進程。三、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1.背景根本原因: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要求修約,而清政府以《南京條約》不是商約為由,拒絕修約。直接原因(借口):“亞羅號”事件。重要原因:未達到鴉片貿易合法化的目的;2.概況1856年,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美俄以調停人面目出現;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1859年,英法拒絕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線進京換約,進攻大沽炮臺;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搶劫、焚燒圓明園后,進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條約時間簽約國家影響《天津條約》1858中英、中法英法獲得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等權益;鴉片以“洋藥”,納稅進口,實現鴉片貿易合法化。《北京條約》1860中英、中法《北京條約》1860中俄俄國搶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余萬平方千米的中國土地,還把俄方提出的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為此后大規模侵占中國領土制造根據。《璦琿條約》1858中俄3.影響從《南京條約》到《北京條約》,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侵犯,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四、“師夷長技以制夷”1.林則徐實事求是的品格;開辦譯館,羅致譯員,收集情報和知識,匯譯成《四洲志》等書稿。2.魏源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海國圖志》內容:1.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紹各國歷史、地理和社會現狀,介紹外國軍事和外交。 2.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芬饬x:是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被譽為了解外國知識的“百科全書”。3.徐繼畬身為福建布政使處理對外交涉事務,收集外國事物和西人著述,撰成《瀛寰志略》。《瀛寰志略》內容:系統介紹當時世界上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風土人情,尤重對歐美各國的考察和介紹。4.意義林則徐、魏源和徐繼畬是近代中國最早睜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本課小結】一個對比:19世紀40年代的世界與中國兩場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三位先賢:林則徐、魏源、徐繼畬三部經典:《四洲志》、《海國圖志》、《瀛寰志略》八個條約:《南京條約》、《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 《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思維導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