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知識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知識提綱

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內容提要】
甲午戰敗,日本從《馬關條約》中獲取了大量利權,刺激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社會內部展開了不同的方式來挽救民族危亡。一種是以精英集團內部的激進派為代表,展開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運動——戊戌變法,但最終被當權的守舊勢力鎮壓;一種是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扶清滅洋”口號提出,帶有明顯的指向性,卻失敗于中外反動勢力的再次聯合。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的簽訂,進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機,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東南互保”加深了清政府的統治危機,使其面對困局,開始“新政”。
框架線索
一、背景
1.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甲午戰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的危機空前嚴重。
2.清政府嚴重的統治危機:
甲午戰后的巨額賠款,促使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加重民眾的生活負擔,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和“排滿”情緒,清政府內外交困,統治危機嚴重。
3.新經濟力量的增長:
伴隨著自然經濟的進一步解體和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19世紀末期,獲得了初步的發展,增強了新興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使其開始主導近代中國變革。
4.新思想的深層發展:
甲午戰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人的民族意識覺醒;面對空前的民族危機和統治危機,精英集團內部的激進派關注到,西方的制度因素有可能解決這一困局,亟待挽救危亡的一場變革。
5.人民群眾的推動:
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民眾,長期受到帝國主義和官僚政府的壓迫和剝削,生活極其窘迫,為改變命運,廣大下層民眾,逐漸成為歷史發展新的推動力量。
二、表現:
(一)戊戌維新運動——上層的改良
1.興起:
“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改革的序幕,使維新思潮發展成為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
2.發展:興辦學堂、成立團體、創辦報刊、著書立說。(自下而上推動變法)
(1)建立學堂、成立團體:
①建立學堂:萬木草堂、時務學堂等一批學堂的建立,為變法維新培養了大量人才。
②成立團體:
1895年11月,成立強學會,宣傳變法;1898年4月,成立保國會,推動變法。
(2)創辦報刊、著書立說
①創辦報刊:
《中外紀聞》、《時務報》、《國聞報》等報刊的創辦,對于開啟民智、宣傳和推動變法方面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②著書立說:
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通過“托古改制”,從根本上動搖了“恪守祖訓”的觀念,成為變法維新的理論基礎。
3.高潮:百日維新。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宣布變法。歷時103天,被稱為“百日維新”。
內 容
作 用
局限
政治
準許臣民上書言事;舉薦人才;精簡機構,裁撤冗員;取消旗人特權
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有機會參與政權
沒有涉及設議院、開國會、制定憲法等政治主張
經濟
鼓勵發展農工商業,提倡私人辦廠;創辦國家銀行;鼓勵商辦鐵路、礦業;舉辦郵政
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文教
廢八股;創辦各種學堂;派人留學;準許民間辦報;設譯書局
有利于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
軍事
按西法武裝訓練新式軍隊,添造軍艦
增強國防力量
4.結果:失敗
(1)標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
(2)失敗原因
①根本原因:半殖半封的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維新派勢力過于弱小,頑固勢力過于強大,雙方力量懸殊。
②具體原因: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脫離廣大人民群眾,只寄希望于沒有實權的光緒帝和少數官僚;對袁世凱和帝國主義列強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變法策略比較激進,缺乏循序漸進的過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5.評價:
(1)性質:工業文明沖擊下的近代化政治民主運動。
(2)歷史意義
①愛國性:戊戌變法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在中華民族遭遇空前危機的情況下,維新派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為目標,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
②進步性: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變法要求實行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發展資本主義,無論是政治主張,還是改良實踐,既符合當時中國歷史發展趨勢,又順應當時世界發展的大趨勢。
③啟蒙性: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倡西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的思想文化進行了抨擊,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3)教訓
在當時的中國,改良主義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國近代化的路程漫長而又坎坷。
(二)義和團運動——下層的革命
1.爆發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危機加深。
(2)直接原因:山東洋教勢力猖獗,受帝國主義的侵略最深。
2.興起標志:
1898年10月,趙三多在山東冠縣率眾攻打當地教堂,義和團運動正式興起。
3.口號:“扶清滅洋”
一方面反映出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矛盾的尖銳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落后的小農思想具有盲目排外的片面性和對清政府的階級本質缺乏認識。
4.清政府的態度:由“剿”轉“撫”,最后到“滅”。
5.失敗原因:
(1)主觀上: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2)客觀上:中外反動勢力強大。
6.評價
(1)性質:農民反帝愛國運動。
(2)作用:粉碎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沉重打擊清政府,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到來。
(3)局限:“扶清”,不能認識清政府的階級本質,顯示出其愚昧性;“滅洋”,仇視一切西方文明,盲目排外,顯示出其落后性。
三、民族危機的加深——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背景
(1)根本原因:列強向帝國主義過渡,要求資本輸出,瓜分世界,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2)直接原因:民族危機加深,義和團發動的反帝愛國運動,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盲目排外,各國決定聯合以“保護使館”的名義鎮壓義和團。
2.目的:鎮壓義和團運動,瓜分中國。
3.過程
(1)爆發:1900年6月,英、美等八國,借口鎮壓義和團,聯合發動侵華戰爭。
(2)八國聯軍在廊坊、天津遭到義和團和清軍愛國官兵的英勇打擊。
(3)7、8月,八國聯軍相繼占領天津、北京,瓦德西將司令部設在紫禁城內。
(4)慈禧太后攜光緒帝倉皇出逃,下令清軍鎮壓義和團,并與侵略者“議和”。
4.結果:1901年9月,清政府與11國侵略者簽訂《辛丑條約》。
(1)內容及危害
條約內容
主要危害
懲辦“首禍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
標志著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約9.82億兩
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
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
“使館區”成為“國中之國”,成為列強侵略中國的大本營
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各國可在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個重要地區駐扎軍隊
外國軍隊駐扎于中國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
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居六部之上
列強通過外交途徑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
(2)特點
①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辛丑條約》沒有割地,不開新商埠,巨額賠款人均一兩白銀,帶有懲罰性。其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國人民,把清政府變成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②既維護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又加以嚴格控制:此條約懲辦參加反帝斗爭和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但絲毫未涉及處置慈禧太后。相反,確立清政府繼續充當列強侵華的代理人。其目的就是使清政府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從經濟、政治、軍事和外交等方面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以華治華”。
5.影響
(1)清政府為挽救危機,實行政治改革,開啟清末“新政”(1901—1911)和預備立憲(1906—1911)。
(2)八國聯軍侵華之后,俄國占據南滿全境,1902年,英國以日制俄,與日本締結同盟。日俄矛盾,導致1904-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
四、統治危機的加深——“東南互保”
1900年義和團運動期間,英美等帝國主義操縱和勾結中國南方多省督撫、企圖分裂中國的侵略活動。義和團運動興起后,英國深恐波及屬其勢力范圍的長江流域,便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清廷對外宣戰后,東南各省保持“中立”, 盡管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江南地區的穩定,卻破壞了東南各省人民反帝的斗爭,此舉使清政府顏面掃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
思維導圖
本課小結
甲午風云后,瓜分狂潮中,
民族意識醒,挽救家國情。
實業新發展,百姓舊衣裳,
上層主改良,下層鬧革命。
改良重宣傳,社會促啟蒙,
單靠無權帝,變革未有終。
革命起山東,扶清又滅洋,
引來八國軍,清廷成幫兇。
辛丑條約簽,庚子賠款定,
東南又互保,半殖半封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州市| 潞西市| 桑植县| 垦利县| 兴山县| 巴楚县| 卓资县| 张家港市| 太仓市| 伊通| 抚远县| 广南县| 天津市| 肥城市| 星座| 察隅县| 射阳县| 霍邱县| 达州市| 旌德县| 普兰店市| 蕉岭县| 会泽县| 保定市| 兰溪市| 沽源县| 靖州| 黔江区| 丹东市| 微博| 天全县| 德兴市| 集安市| 安岳县| 历史| 临猗县| 伊金霍洛旗| 鄂州市| 清远市| 彭州市| 通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