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19課 辛亥革命【內容提要】隨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加深,一方面是清政府實施“新政”以擺脫內外交困的局面,另一方面是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主革命思想和運動在全國迅速地傳播和開展。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后,各省紛紛響應。這場革命的最終成果雖然落到了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的手中,但通過這場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框架線索】【知識提綱】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一)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1901-1911年)清末“新政”1.背景:八國聯軍侵華后,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2.內容:政治上減冗衙,修刑律;經濟上重工商,振農業;軍事上改軍制,擴新軍;文化上廢科舉,建學堂,興留學。3.影響:并未使清政府擺脫內外交困的局面,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滅??陀^上有利于民主思想的傳播,有利于民族工業的發展,促進了中國社會近代化的進程。“預備立憲”1.背景:1904年的日俄戰爭,“立憲”日本擊敗“專制”俄國;革命運動日益高漲;資產階級立憲派的推動。2.過程:1906 年9 月,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1908 年8 月,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1911 年5 月,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3.影響:加劇了清廷與各方的矛盾,使得立憲派倒向革命,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從另一個方面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對舊有政治體制進行了一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君主專制制度,直接沖擊了二千多年的專制政體;引進了西方國家的近代法律理念,傳播了憲政文明。(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興起(1894-1911年)民主革命思想1.代表人物:孫中山、章太炎、鄒容、陳天華。2.指導思想:三民主義(1905年) 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以革命暴力的方式推翻滿清王朝的統治,反對民族壓迫。(民族革命) 民權主義(創立民國):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治革命)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核定地價,漲價歸公,國民共享。(社會革命)3.傳播手段:革命派與改良派進行論戰。民主革命組織1.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2. 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以《民報》為機關刊物。民主革命實踐革命黨人自1895年起發動了多次武裝起義,其中1911年4月黃興等人發動的廣州黃花崗起義最為著名。歷次起義雖然失敗,但極大地鼓舞了人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的發展進程。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一)武昌起義條件:1911年,四川爆發保路運動,清政府抽調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壓,為革命爆發提供了有利時機。過程: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中的革命黨人發動起義,起義軍很快控制了武漢三鎮,并成立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結果:武昌起義勝利后的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清朝統治土崩瓦解。(二)中華民國建立成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職第一任臨時大總統。(三)《臨時約法》目的:限制袁世凱走向獨裁,維護共和制度。內容: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言論、集會、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規定了內閣制和三權分立的國家組織原則。性質: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四)南北和議,讓位袁氏原因:辛亥革命后,需要一個強有力人物保障國家統一和穩定;袁世凱實力強大,內握清廷大權,外獲列強支持;同盟會內部渙散,將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于袁世凱;立憲派和舊官僚為維護自身利益,希望袁世凱主持大局。結果:清帝退位,孫中山辭職,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成功:政治上,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體。思想上,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經濟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社會生活上,促使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局限: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它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大多數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思維導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