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神奇的小電動機》微課實錄一、背景說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電動機,在這一單元的前幾節課的學習中,也對電磁感應現象有了一定的探究,但他們對電動機內部的具體結構,以及電和磁之間的因果聯系卻不清楚。這也是學生學習本課的前概念的水平。二、策劃設計“科學源于生活”,本課的主題也正是孩子們在生活中司空見慣,卻又百思不得其解的——小電動機轉動的秘密。因此,導入部分采用四驅車、模型飛機、小風扇等生活中最常見的,利用到了小電動機的玩具(圖片或視頻),容易激發孩子們對探索小電動機轉動秘密的興趣。接下來采用分解小電動機的方式,認識到通上電的轉子其實是一套電磁鐵,猜測外殼的磁鐵和通上電的轉子之間是怎么樣相互作用的。進而引入實驗所需的材料:磁鐵、轉子、導線、電池、支架。接著通過組裝電路來測試小電動機是否能轉動?怎么樣才能改變小電動機轉子的轉動狀態。最后使學生明白小電動機工作的原理:用電產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轉動。這也是能量轉換的一種直接體現:電能→磁能→機械能,為本單元后續的課文做了鋪墊。內容分析小電動機相關內容的學習在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能量》第5課。六年級學生對電動機并不陌生,關鍵在于探究電動機為什么會轉動。因此,本微課的重點是演示電動機轉動的秘密,難點是讓學生理解電動機轉動是一種能量轉換的過程。本微課安排了兩個部分: 第一,觀察小電動機里面有什么。這部分通過觀察知道小電動機的主要構造,通過檢測知道轉子實際上是電磁鐵,為研究小電動機轉動的秘密打下基礎。 第二,研究小電動機轉動的秘密。這部分先根據小電動機的構造推測通了電它為什么會轉動,然后在教師演示指導下,自己用實驗檢驗推測。2.適用對象教師教學/學生自學/家長學習/3.類型選擇選擇的表現形式:演示式采用的技術手段:錄屏式/錄音式/軟件生成式4.組織構思(1)知識點思維導圖(2)微課環節流程圖:?5.技術環境錄屏、錄音、視頻合成軟件: 會聲會影錄制時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均可,要求網絡通暢,有麥克風,有條件的可以在微格教室內錄制。三、過程設計1.片頭(0分0秒~0分05秒,共長5秒)動態呈現微課程名稱、微課課題,主講教師姓名及工作單位2.導入小電動機(0分06秒~0分16秒,共長10秒) 課件出示:生活中的小電動機的使用圖片,激發孩子對探究小電動機的興趣。解說詞:生活中的電動玩具是由小電動機驅動的。3.小電動機的組成部分(0分17秒~1分10秒,共長53秒)場景1:出示小電動機,連接電路后轉動。解說詞:現在給小電動機通上電,就可以觀察到它轉動的情況。那么小電動機里面有什么呢?讓我們拆開來觀察一下吧!場景2:把拆解后的小電動機部分做簡單介紹,猜測為什么會轉動?解說詞:小電動機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外殼,內有兩塊磁鐵;這是轉子,由鐵芯、線圈、換向器組成;這個是后蓋,內有電刷,起到導電的作用。轉子轉動肯定與力的作用有關,外殼上的磁鐵和轉子電磁鐵會怎樣相互作用?4.探究小電動機轉動的秘密(1分10秒~3分15秒,共長125秒)場景1:出示組裝材料及其工具解說詞:我們用環形磁鐵代替外殼上的磁鐵,電線代替后蓋上的電刷,一起來探究一下吧!場景2:組裝支架解說詞:首先組裝支架,連接電路。我們可以用鑷子把回形針固定在導線上,注意回形針頂部要制作一個圓環。場景3.連接電路,思考轉子為什么不會轉動?解說詞: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通電轉子為什么不會轉動呢?怎樣才能使通電轉子轉動?場景4:測試磁鐵對通電轉子的影響。解說詞:用一塊磁鐵靠近通電轉子,我們觀察到它迅速轉動起來。原來小電動機轉動的秘密是電產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轉動的呀!5.改變轉子的轉動狀態(3分16秒~4分46秒,共長90秒)場景1:改變轉子的轉動速度。解說詞:觀察磁鐵和轉子的距離遠近和轉子轉動速度的關系。 觀察兩塊磁鐵會使轉子轉動速度更快嗎?解說詞:看來磁鐵與轉子的距離還有磁鐵的數量都能改變轉子轉動的速度。現在知道外殼里的兩塊磁鐵和轉子之間的作用了嗎?場景2:改變轉子的轉動方向。解說詞:請仔細觀察小電動機的轉子轉動的方向和磁鐵的磁極的關系。你還有其他方法改變通電轉子轉動的方向嗎?5.課堂小結(4分36秒~4分58秒,共長22秒)場景1:通過ppt介紹能量之間的轉換過程。解說詞:最后,我們來進行課堂小結:小電動機轉動的秘密在于能量之間的轉換。場景2:通過視頻回顧理解能量轉換的過程。解說詞:通電線圈產生磁場,與磁鐵的互相作用產生動力。四、應用建議本微課主要包括觀察小電動機和探究小電動機轉動秘密兩部分內容,并拓展了能量轉換的知識,所以使用本微課時要求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電磁鐵和能量轉換的知識,還需要一定的動手能力。建議在使用之前準備好相關的的材料,便于節省時間。鑒于小電動機的轉動的關鍵在于磁力的相互作用。所以有條件的教師可以自己繞一個線圈,充電轉子。在教學中會讓孩子們印象更加深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