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 將相和1.認識14個生字,讀準2個多音字,會寫12個生字;理解“完璧歸趙、無價之寶”等詞語的意思。2.學習速讀的方法,練習速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用自己的話講講這三個小故事的主要內容。4.通過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重點學習速讀課文的方法,練習速讀課文。抓住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準確概括人物的性格特點,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加強語言感知能力。難點學習并練習速讀課文,感受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1.字詞教學。本課詞匯豐富,朗讀時不容易上口,要特別訓練學生快速閱讀時跳過難讀的詞句,所以要特別重視學生的初讀訓練。教師要提出初讀要求:全神貫注,一目十行,準確抓住段落中的關鍵內容;再讀課文,關注初讀時跳過的地方,讀準字音,認清字形,圈出生字詞,聯系上下文想想詞語的意思。檢查自讀課文時要注意正音,“召、臣、抄”是卷舌音,“罪”是平舌音;“獻、藺”是前鼻音,“荊、卿”是后鼻音;“召”是四聲,不要讀成一聲。有些長句子比較難讀,教師要注意示范,教學生讀通讀順。2.閱讀理解。學習速讀,讀通課文,讀懂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讀完之后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理清全文脈絡,弄清故事之間的聯系。弄懂三則故事的要點。3.表達運用。本課講的是三個歷史故事,三者之間關系密切,依照故事發展的順序,按照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理清故事之間的聯系。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通過語言表達對文中人物的感情。1.預習提綱(1)搜集《史記》的相關知識和《廉頗藺相如列傳》的片段。(2)初讀課文,默讀瀏覽,了解主要內容。(3)再讀課文,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間的聯系。(4)回讀課文,品味人物言行,準確概括人物性格特點,感受人物形象。(5)體會課文著重用語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表達效果。2.多媒體課件《史記》的相關知識、《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片段。教學課時2課時。第1課時課時目標1.認識14個生字,讀準2個多音字,會寫12個生字;理解“無價之寶、召集、大臣”等詞語的意思。2.速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了解“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前因后果。3.初步感受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1.今天要學習一篇較長的文章,閱讀長文章,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學生交流)現在大家就運用自己掌握的好方法來學習本篇課文,在默讀課文時注意文章中的人物,了解他們之間發生的三個小故事。(學生默讀瀏覽)(板書:和)師:“和”,一個簡單的漢字,不僅滲透著中國人幾千年來待人接物的處世智慧,更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兩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黃河奔波,把“和為貴”的信條四處傳播。他經常以“和”教導自己的弟子:立身處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續到整個人類,達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漢朝司馬遷在《史記》中也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關于“和”的故事——《將相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2.檢查預習,初步了解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課文,那課文中的“將”“相”分別指的是誰?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相機引出:“將”指廉頗,“相”指藺相如,課文講了“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并在板書中指導書寫生字“荊”。)通過對“和”字的講解,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的同時,自然過渡到本課的主題,讓學生產生閱讀的興趣。檢查預習環節,根據課前的預習,初步了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二、學習新課,探究主題。(一)找準矛盾焦點,形成探究主題。1.題目是《將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時候,為什么不和呢?快速瀏覽課文,看看廉頗是怎么說的。2.生讀文,找到第16自然段廉頗說的話,指名讀。“我廉頗立下了那么多戰功,他藺相如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要是我碰見他,一定要讓他下不了臺!”3.你知道廉頗為什么這么說嗎?讓我們一起走進《史記》中描寫藺相如和廉頗的片段。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4.看了這些資料,你有什么感受?(學生交流)5.指導朗讀:是啊,廉頗是上卿,而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趙國宦官繆賢家的一個門客,而這樣的人最后職位卻比廉頗還要高,你是不是也會為廉頗抱不平呢?來,把你此時此刻的心情通過朗讀表達出來。6.生自由練讀后師指名讀,師生共同評議。小結:在廉頗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經百戰、屢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會耍嘴皮子,那么藺相如到底是不是只會耍嘴皮子呢?官職到底該不該升?這是咱們要重點研究的問題。(板書:嘴?)從“矛盾”出發,引出探究的主題,初步認識到矛盾的焦點,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二)緊扣人物語言,豐滿人物形象。我們先來看看“完璧歸趙”這個故事。1.請大家自由讀課文,找到描寫藺相如面見秦王說的話并做上記號。(1)生自由讀文。(2)學生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邊圈畫,教師巡視。1.“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br/>2.“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3.“秦國的國君歷來不守信用,我怕有負趙王所托,已經讓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了。如果您有誠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我們怎么敢為了一塊璧而得罪強大的秦國呢?我知道欺騙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殺了我,但請好好考慮我的話?!?br/>2.我們來看第1句話,你覺得璧有毛病嗎?你的依據是什么?(結合相關語句,體會“無價之寶”這個成語的含義。學生交流)(1)既然璧這么珍貴,那就是藺相如在說謊了?到底是不是這樣呢?讓我們結合當時的背景來談一談。學生查找、交流,出示課件:戰國時候,秦國很強大,常常進攻別的國家。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小結:在這樣的情況下,想一想:藺相如說璧有毛病,這是在說謊嗎?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學生交流:體會藺相如的機智、聰明……)(2)指導朗讀:朗讀“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3.讓我們接著交流理解藺相如說的第②③句話。(1)我們來看第②句藺相如是怎樣說這句話的?理“直”在哪里?請大家默讀第2~8自然段,畫出重點句,組織好語言,替藺相如來擺擺這個理。(師生共同討論交流)(2)導讀:是啊,拿城換璧是你秦王提出來的,我把和氏璧給你送來了,你卻不交城。理由充分,說話才有氣勢。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指名讀:“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我的腦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有理有據,藺相如面對的雖然是虎狼之國的秦王,卻仍然毫無懼色,言語中字字擲地有聲。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生齊讀:“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我的腦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3)小組討論交流:藺相如真的會撞嗎?(引導:秦王對和氏璧愛不釋手,藺相如早已看在眼里。這是藺相如使的“金蟬脫殼”之計。)(4)除了金蟬脫殼之計,藺相如還用了哪些計謀?請大家接著往下讀,看看誰能最先找出來。(生讀后交流,師相機引導:“緩兵之計、瞞天過海、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等)(5)過渡: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回到了趙國。藺相如心里的一塊石頭總算落地了。所以到了舉行典禮的那一天,他進宮見了秦王才會那樣說。(6)引讀:藺相如大大方方地說——(生接讀……)(7)討論交流:藺相如難道不怕秦王殺他嗎?這可是欺君之罪呀!請大家再讀藺相如的話,揣摩一下秦王當時的心理。(相機指導:藺相如已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殺了藺相如也沒有用,反而落下不講信用的惡名,讓天下人恥笑。)(8)導讀: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碧A相如已經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會殺他,所以才會大大方方地說——(生齊讀:“秦國的國君歷來不守信用,我怕有負趙王所托,已經讓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了。如果您有誠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我們怎么敢為了一塊璧而得罪強大的秦國呢?我知道欺騙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殺了我,但請好好考慮我的話。”)(9)你們從中能體會到這是一個怎樣的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4.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回到了趙國,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氣氣地送回了趙國。咱們懸著的心總算可以放下來了。讓我們靜下心來想想:藺相如決定接受趙王讓他帶璧入秦的使命時,他心里有把握嗎?請大家讀一讀,在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如果秦國提出用城換璧,我國卻不答應,那理虧的是我們。如果我們把和氏璧給了秦國,秦國卻不給我們十五座城,那理虧的就是他們。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無缺地送回來?!?br/>(1)指名讀后自由讀。(2)你們從這里又能體會到這是一個怎樣的藺相如?(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機指導朗讀)5.總結提升:“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一切盡在掌握中。這就是大智大勇的藺相如。正是有了這樣的大智大勇,他才敢帶璧入秦,最終完璧歸趙,這個“完”是什么意思?僅僅指的是和氏璧完好無損嗎?那你說還有什么也完好無損地帶回了趙國?是啊!是趙國的尊嚴,藺相如憑著過人的才智和超人的膽識,用他的那張嘴和秦王針鋒相對,不僅“完璧歸趙”,還讓秦國沒有理由對趙國動兵。你們說說,他這張嘴是耍嘴皮子嗎?(擦去黑板上“嘴”后的“?”,改為“!”)(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接著,讓我們走進第二個小故事“澠池會面”和第三個小故事“負荊請罪”。1.總結“完璧歸趙”的學習方法,課件出示:抓住藺相如的嘴說的什么話來學習。2.生自由朗讀,找出相關語句來體會。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如果您不答應,我就跟您同歸于盡! 3.結合《史記》原文,小組討論藺相如在“澠池會面”上的表現。(課件出示《史記》原文,師讀)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缶秦王,以相娛樂?!鼻赝跖?,不許。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4.現在,在我們面前的又是一個什么樣的藺相如呢?他再一次維護了什么?(板書:不畏強暴)5.而這樣的藺相如卻被廉頗誤解,如果你是藺相如,你會怎么做呢?下面讓我們來看看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秦王我都不怕,還會怕廉將軍嗎?秦王之所以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攻打我們。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6.同學們,如果你是廉頗,現在面對這樣一個“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的愛國之人,你還會不服氣嗎?現在的你又會怎么做,怎么說呢?他們兩人最后的結果怎樣?(學生結合插圖表演“負荊請罪”這一部分。)7.通過同學們的表演,你感受到了廉頗是個什么樣的人?(板書:知錯就改)小結:同學們,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會面”上立了大功,官職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兩人不和,最后廉頗知錯就改,負荊請罪,二人和好。通過這樣幾個小故事,塑造了大智大勇、寬容大度的藺相如和知錯就改的廉頗。二人和好還有更深一層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顆愛國之心。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啊!這就是《史記》為我們塑造的經典人物,課后,同學們可以走進《史記》,去認識更多這樣的人物……(課件出示:《史記》封面和作者司馬遷)三、課堂小結。中國文學浩如煙海,它正等著我們去走近、去感受、去品味,正如我們祖國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讓我們再回到奧運會的開幕式(課件出示),再看這個“和”字,它是不是帶給我們更深的體會?它表達了我們國家共建和諧社會的愿望,展現了中國人“和為貴”的博大胸懷,讓我們一起努力,記住這個并不復雜的字:“和”。(題目中“和”字變成紅色)第2課時課時目標1.揣摩課文語言,感受人物形象,體會課文著重用語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表達效果。2.理解“將相和”故事的意義,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一、探究情節,整體感知人物形象。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將相和》。我們已經了解到,這個歷史故事由三個小故事構成,分別是——“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2.還記得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嗎?你喜歡其中哪個人物,為什么?對秦王和趙王,你們有什么看法?(學生交流)3.看來大家都比較喜歡廉頗和藺相如!那么,課文是怎樣刻畫這兩個人物的呢?請打開課本,快速默讀課文,你覺得課文在寫這兩個人物時,什么地方寫得最精彩?把它們分別找出來,用心體會。通過回顧情節,簡單品評人物,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為體會以強欺弱、以弱勝強做準備,然后快速進入對語言的揣摩和感受。二、品味語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師:咱們來交流一下,你覺得課文在刻畫人物的時候,哪些地方描寫得最精彩?(一)研究“完璧歸趙”。預設一:他怒發沖冠,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F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你們注意到了嗎?課文寫藺相如的這段話,用了哪組關聯詞?讀這樣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誰來讀讀藺相如的這段話?像這樣用假設關系的句式來描寫藺相如的語言,在“完璧歸趙”這個小故事中還有幾處,找出來讀一讀,再感受感受。 學生對人物的理解來自具體的描寫,而且在第一課時已經有了初步的感受,因此,這里要做的就是直接將學生的目光引向人物語言。 預設二: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如果秦國提出用城換璧,我國卻不答應,那理虧的是我們。如果我們把和氏璧給了秦國,秦國卻不給我們十五座城,那理虧的就是他們。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無缺地送回來?!?從這兩個表示假設關系的句式中,我們又能感受到什么?預設三: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說:“秦國的國君歷來不講信用,我怕有負趙王所托,已經讓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我們怎么敢為了一塊璧而得罪強大的秦國呢?我知道欺騙了您是死罪,你可以殺了我,但請好好考慮我的話。”秦王愿意別人說他沒誠意、不講信用嗎?用這樣的方式和秦王說理,你認為有什么好處?抓住人物的語言,我們就揣摩到了人物的內心想法。(板書:心理)難怪古人說“言為心聲”。這兩處做了略處理,原因在于都是第一個故事,且語言描寫上都有驚人的相似,即采用了假設關系的句式。 (二)研究“澠池會面”。預設四: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如果您不答應,我就跟您同歸于盡!”讀藺相如的話,你發現了什么嗎?文中是怎樣寫出藺相如的這種氣勢的?也就是說,藺相如又在用假設的句式,以不容商量的口氣,逼秦王為趙王擊缶。再抓假設句,體會藺相如的勇敢、愛國、機智,感受文中用詞的準確、生動。 (三)研究“負荊請罪”。師:完璧歸趙,藺相如使趙國免受了秦國的欺騙。秦王很不甘心,又搞了一個澠池會面要侮辱趙王,藺相如再一次以弱勝強,維護了趙國的尊嚴,回國后連升幾級,被趙王封為上卿。本來順理成章的事,卻造成了將與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負荊請罪的故事。課文還有哪些描寫人物的地方讓你覺得特別精彩呢?咱們繼續交流。點明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突破教學難點。 預設五: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秦王之所以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攻打我們。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藺相如的這一“避”,與完璧歸趙的一“撞”和澠池會面的一“拼”一樣,都是為了——趙國。難怪藺相如要語重心長地說——引讀藺相如的話。為了理解得更深刻,我們不妨把他們說的話對比著讀一讀,看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立下了那么多戰功,他藺相如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要是我碰見他,一定要讓他下不了臺!”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秦王之所以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攻打我們。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1)廉頗:個性耿直、心直口快、直截了當。(2)課文是用怎樣的表達方式來寫出他們不同的性格的?(藺相如:反問、因果、假設。廉頗:對比。)(3)同樣是語言描寫,人物的個性不同,語言也不一樣。我們以后在描寫人物的時候,也要注意語言描寫必須體現人物的性格。(4)總而言之,藺相如就是想強調為了國家安危,“將”和“相”應該——和。為了趙國,就應該——將相和。此處的對比,目的是想讓學生對人物形象有了初步感受后,再從語言的角度感受人物的性格不同,語言特點自然也不一樣。 (5)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哪一句話直接寫出了成語“負荊請罪”的意思?讀讀寫廉頗負荊請罪的句子,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學生交流)(6)寫話:此時的廉頗會對藺相如說些什么?藺相如熱情相迎,又會對廉頗說什么呢?拿起筆,想象他們見面的情景,把他們可能說的話寫下來。寫的時候,盡量用上課文中描寫人物語言的表達方式。此處寫話,體現了讀寫結合的理念,意在使學生遷移運用課文中描寫人物語言時所用的假設復句、因果復句等表達方式。 三、拓展提升,揭示“和”的意義。1.一個知錯就改,一個真誠相待,多么的難能可貴?。ǔ鍪君R讀)——從此以后,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師:同心協力這四個字濃縮為一個字,就是課題中的——和。正是由于將相二人齊心協力保衛趙國,秦國很多年都不敢再來進犯趙國。2.從此,“負荊請罪”就成了中國歷史上一段感人的佳話,《將相和》的故事也千古流傳,家喻戶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同學們,這篇課文改編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史記》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歷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學著作,曾被當代文學家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想知道廉頗和藺相如和好后,又發生了什么故事嗎?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讀一讀《史記》這本書,你會感受到歷史名著刻畫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緊扣課題,既是對故事意義提升,同時又引導了學生由讀一篇課文到讀整本名著。《將相和》是根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的。也是人教版教材的傳統課文,膾炙人口,大家都耳熟能詳。課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篇幅較長。怎樣做到“長文短教”,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呢?根據學情,根據課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的特點,每個故事都準確選擇重點句段進行訓練,再用教師的小結進行串聯提升,點明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這樣教學既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走出了內容分析的套路,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課堂教學呈現“板塊”式的結構。以三個小故事為三個板塊,三個板塊用兩條線索(一條語言文字訓練線,一條感受人物形象情感線)串聯起來,塊線相綴相連,相互映襯。在實施過程中,體現了“主次分明,靜動相宜,讀寫結合”的特色。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都非常注重引導學生用不同的形式讀書,以讀帶講,讀中理解,讀中感受,這是值得提倡的。在學習了“負荊請罪”后,還設計了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兩人見面時會說些什么?請運用課文人物語言的表達方式寫一寫。有效地進行語言文字的運用,實現了讀寫的有機結合。PAGE 12(共60張PPT)6 將相和第1課時第2課時課題導入 運用自己掌握的好方法來學習本篇課文,在默讀課文時注意文章中的人物,了解他們之間發生的三個小故事。第1課時 今天要學習一篇較長的文章,閱讀長文章,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和 和為貴。 立身處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達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漢朝司馬遷在《史記》中也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關于“和”的故事。檢查預習 課文中的“將”“相”分別指的是誰?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 “將”指廉頗,“相”指藺相如,課文講了“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指導書寫荊寫法:左寬右窄,“開”豎撇到位, 右部豎鉤直挺。學習新課 題目是《將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時候,為什么不和呢?快速瀏覽課文,看看廉頗是怎么說的? “我廉頗立下了那么多戰功,他藺相如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要是我碰見他,一定要讓他下不了臺!” 你知道廉頗為什么這么說嗎?讓我們一起走進《史記》中描寫藺相如和廉頗的片段。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看了這些資料,你有什么感受?上卿屢建奇功“一張嘴”低于藺相如高 你是不是也會為廉頗抱不平呢?把你此時此刻的心情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出身 成就 職位廉頗 藺相如 門客 問題研究 在廉頗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經百戰、屢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會耍嘴皮子,那么藺相如到底是不是只會耍嘴皮子呢?官職到底該不該升?嘴?完璧歸趙 請大家自由讀課文,找到描寫藺相如面見秦王時說的話并做上記號。 1.“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br/> 2.“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F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 3.“秦國的國君歷來不守信用,我怕有負趙王所托,已經讓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了。如果您有誠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我們怎么敢為了一塊璧而得罪強大的秦國呢?我知道欺騙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殺了我,但請好好考慮我的話?!?br/> 看第1句話,你覺得璧有毛病嗎?你的依據是什么? 既然璧這么珍貴,那就是藺相如在說謊了?到底是不是這樣呢?結合當時的背景談一談。無價之寶 戰國時,秦國很強大,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想一想:在這樣的情況下,藺相如說璧有毛病,這是在說謊嗎?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藺相如的機智、聰明…… 看第2句,藺相如是怎樣說這句話的?理“直”在哪里? 請大家默讀第2~8自然段,畫出重點句,組織好語言,替藺相如來擺擺這個理。 藺相如真的會撞嗎? 除了金蟬脫殼之計,藺相如還用了哪些計謀?請大家接著往下讀。緩兵之計瞞天過海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秦王對和氏璧愛不釋手,藺相如早已看在眼里。這是藺相如使的“金蟬脫殼”之計。 藺相如難道不怕秦王殺他嗎?這可是欺君之罪呀!請大家再讀藺相如的話,揣摩一下秦王當時的心理。 藺相如已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殺了藺相如也沒有用,反而落下不講信用的惡名,讓天下人恥笑。 你們從中能體會到這是一個怎樣的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強暴 靜下心來想想:藺相如決定接受趙王讓他帶璧入秦的使命時,他心里有把握嗎?請大家讀一讀,在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如果秦國提出用城換璧,我國卻不答應,那理虧的是我們。如果我們把和氏璧給了秦國,秦國卻不給我們十五座城,那理虧的就是他們。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無缺地送回來。” 你們從這里又能體會到這是一個怎樣的藺相如?自信胸有成竹總結提升 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完和氏璧趙國的尊嚴嘴?嘴!澠池會面、負荊請罪 抓住藺相如的嘴說的什么話來學習。總結“完璧歸趙”的學習方法:自由朗讀,找出相關語句來體會。 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缶秦王,以相娛樂?!鼻赝跖?,不許。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 現在,在我們面前的又是一個什么樣的藺相如呢?不畏強暴 這樣的藺相如卻被廉頗誤解,如果你是藺相如,你會怎么做呢?下面讓我們來看看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 “秦王我都不怕,還會怕廉將軍嗎?秦王之所以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攻打我們。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說一說 同學們,如果你是廉頗,現在面對這樣一個“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的愛國之人,你還會不服氣嗎?現在的你又會怎么做,怎么說呢?演一演負荊請罪 通過同學們的表演,你感受到了廉頗是個什么樣的人?知錯就改司馬遷 課后,同學們可以走進《史記》,去認識更多這樣的人物。課堂小結和和第2課時整體感知將相和完璧歸趙澠池會面負荊請罪說一說 還記得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嗎?你喜歡其中哪個人物,為什么?對秦王和趙王,你們有什么看法? 課文是怎樣刻畫廉頗和藺相如這兩個人物的呢?快速默讀課文,你覺得課文在寫這兩個人物時,什么地方寫得最精彩?把它們分別找出來,用心體會。 看來大家都比較喜歡廉頗和藺相如!那么,課文是怎樣刻畫這兩個人物的呢?請打開課本,快速默讀課文,你覺得課文在寫這兩個人物時,什么地方寫得最精彩?把它們分別找出來,用心體會。深入感悟 他怒發沖冠,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F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 這段話用了哪組關聯詞?讀這樣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研究“完璧歸趙” 像這樣用假設關系的句式來描寫藺相如的語言,在“完璧歸趙”這個小故事中還有幾處,找出來讀一讀,再感受感受。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如果秦國提出用城換璧,我國卻不答應,那理虧的是我們。如果我們把和氏璧給了秦國,秦國卻不給我們十五座城,那理虧的就是他們。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無缺地送回來?!?br/> 從這兩個表示假設關系的句式中,我們又能感受到什么? 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說:“秦國的國君歷來不講信用,我怕有負趙王所托,已經讓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我們怎么敢為了一塊璧而得罪強大的秦國呢?我知道欺騙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殺了我,但請好好考慮我的話?!?br/> 秦王愿意別人說他沒誠意、不講信用嗎?用這樣的方式和秦王說理,你認為有什么好處?抓住人物的語言,我們就揣摩到了人物的內心想法。心理言為心聲研究“澠池會面” 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如果您不答應,我就跟您同歸于盡!” 讀藺相如的話,你發現了什么嗎?文中是怎樣寫出藺相如的這種氣勢的? 藺相如又在用假設的句式,以不容商量的口氣,逼秦王為趙王擊缶。研究“負荊請罪” 完璧歸趙,藺相如使趙國免受了秦國的欺騙。秦王很不甘心,又搞了一個澠池會面要侮辱趙王,藺相如再一次以弱勝強,維護了趙國的尊嚴,回國后連升幾級,被趙王封為上卿。本來順理成章的事,卻造成了將與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負荊請罪的故事。課文還有哪些描寫人物的地方讓你覺得特別精彩呢? 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秦王之所以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攻打我們。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藺相如的這一“避”,與完璧歸趙的一“撞”和澠池會面的一“拼”一樣,都是為了趙國。難怪藺相如要語重心長地說——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立下了那么多戰功,他藺相如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要是我碰見他,一定要讓他下不了臺!”對比讀一讀,看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秦王之所以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攻打我們。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 從這里可以看出,廉頗的性格是什么樣的?個性耿直、心直口快、直截了當 課文是用怎樣的表達方式來寫出他們不同的性格的?藺相如:反問、因果、假設。廉頗:對比。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哪一句話直接寫出了成語“負荊請罪”的意思?讀一讀寫廉頗負荊請罪的句子,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寫話:此時的廉頗會對藺相如說些什么?藺相如熱情相迎,又會對廉頗說什么呢?拿起筆,想象他們見面的情景,把他們可能說的話寫下來。寫的時候,盡量用上課文中描寫人物語言的表達方式。寫一寫拓展提升 從此以后,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將相和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魯迅 想知道廉頗和藺相如和好后,又發生了什么故事嗎?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讀一讀《史記》這本書,你會感受到歷史名著刻畫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隨堂練習把成語補充完整,并給所填的字選擇正確解釋。理( )氣壯A.公正合理。 B.成直線的。C.爽快,坦率。直√無價( )寶之A.代詞“它”。 B.往,到。C.助詞“的”。攻無不( )克A.質量單位。 B.戰勝。C.克服,克制,制伏。√√2.課內閱讀。 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聽他這么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這情形”指的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王捧著璧卻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這樣說時心里想: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王一定不肯將璧交還給我,我得巧妙地要回璧 藺相如的這一言行體現了他( )。A.詭計多端 B.隨機應變B完璧歸趙秦王企圖騙璧將相和板書設計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歸趙,封上大夫澠池會面秦王要求趙王鼓瑟藺相如逼秦王擊缶相如再立功,封上卿負荊請罪廉頗不服欲羞辱藺相如回避退讓負荊請罪將相和智勇雙全維護尊嚴顧全大局以國為重品德高尚知錯能改精神可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6將相和.ppt 6將相和(教案).doc 荊.wmv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