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八下思想品德復習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八下思想品德復習提綱

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八年級下學期思想品德復習提綱
第五單元 我是中國公民
5.1 我們都是公民
【理解要點】
1、國籍是一個人屬于某個國家的一種法律上的身份。
2、公民的含義:具有一國國籍,并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
3、公民身份的內涵:
(1)公民是國家的成員,與國家之間有特定的法律關系,并受國家憲法和法律管轄和保護。
(2)公民具有國家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公民權利和公民義務。
(3)公民享有平等的權利,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4、確認公民資格的主要依據:
(1)依據出生地。即一個人出生在某國領土就獲得該國公民資格,而不論其父母是否具有該過國公民資格。
(2)依據血統,即一個人不論出生在何地,只要出生時其父母是某國公民,他就是該國公民。
5、樹立公民意識,做合格公民的途徑:
(1)樹立國家觀念。
(2)培養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識。
(3)增強法律意識,遵守國家法律。
【應注意的問題】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
2、每個中國公民,都享有中國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也必須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承擔相應的義務。
3、具有國家觀念的主要表現:(1)內心充滿愛國之情,忠于自己的國家。(2)關心國家的重大決策,關心國家和社會發生的重大事件,關心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在國際事務之中所發揮的作用等。
4、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識的主要表現:(1)仁愛守序、誠信寬容、協商謙讓、尊重差異等。(2)積極參與社會生活,關心社會事務,承擔社會責任等。
【相關鏈接】
我國憲法第33條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理解要點】
1、公民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1)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公民既是權利的享有者,又是義務的承擔者。任何公民不能只享有權利而不履行義務,也不能只承擔義務而不享有權利。
(2)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公民只有正確行使權利,忠誠履行義務,作出更多的貢獻,國家才能提供更好的條件來保障公民的權利。
(3)公民的某些權利與義務是相互結合、融為一體的。
2、公民正確維護自己權利的內涵:
(1)公民應當依法保護自己的權利,制止各種侵權行為,使自己的權利不受侵害。
(2)公民在行使自己的權利時,必須采用合法的方式,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不得損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
(3)公民在行使和維護自己的權利時,要尊重和維護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
3、公民自覺履行義務的要求:法律鼓勵的積極去做,法律要求的必須去做,法律禁止的堅決不做。
【應注意的問題】
1、憲法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
2、我國公民的五類基本權利:平等權利、政治權利與自由、人身自由權利、社會生活權利、社會經濟權利。
3、我國公民的三類基本義務:公民對國家履行的義務、公民對社會履行的義務、公民對家庭履行的義務。
【相關鏈接】
我國憲法第33條第4款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典型題示例】
19歲的鐘駿高中畢業后應征入伍,在福建沿海某島嶼駐防。兩年時間里,他兩次立功,三次受到嘉獎,并幫助當地村民積極發展經濟。兩年后,光榮退役的他謝絕了某大企業的錄用,回到家鄉辦起了養豬場。由于懂技術,善管理,養豬場規模不斷擴大,效益不斷提高,每年向國家納稅逾萬元。他致富不忘眾鄉親,多次捐款捐物救濟困難村民,被村民們選舉為鄉人大代表。
請閱讀材料,說一說鐘駿依法行使了哪些權利、履行了哪些義務?
參考答案:鐘駿依法行使了受教育、獲得榮譽、勞動、選舉權和被選舉等權利,履行了受教育、依法服兵役、維護國家安全、依法納稅、勞動等義務。
5.3 憲法保障公民權利
【理解要點】
2、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表現:
(1)普通法律法規的制定必須以憲法為基礎和依據,其內容不能和憲法相抵觸。(2)普通法律法規如出現與憲法相抵觸的情況,該法律條文必須因違憲被宣布無效并被撤銷。
3、憲法是公民權利保障書的表現:(1)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使公民權利得到切實保障。(2)憲法規定國家權力來自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機關和國家人員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授權范圍內,保障和維護公民權利。(3)憲法規定政府創造和提供條件或機會保障公民在經濟、文化和社會方面的權利。(4)憲法規定政府積極保護公民的平等權利、政治自由和權利、人身自由權利、宗教信仰權利等。(5)憲法規定司法機關嚴格按照法律程序辦事,堅持司法公正。
【應注意的問題】
公民樹立憲法意識的正確途徑:(1)認真學習憲法,自覺遵守憲法。(2)積極關心國家管理事務,通過合法渠道向有關部門反映社情民意,提出合理化建議,正確行使公民的監督權利。
【相關鏈接】
我國憲法第5條第4款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典型題示例】
70多歲的陳某患有腦血栓后遺癥,生活不能自理,而他的三個兒子相互推脫責任,不盡贍養義務。老人傷心之余,多次想到用法律手段尋求解決,但終因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法律服務費而作罷。
請你替陳某想個主意,并說說你的理由。
參考答案:勸他向法律援助中心申請法律援助,因為:我國已建立了一套以憲法為核心的公民權利保障體系,公民權利有了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其中,在司法保障方面,建立了律師制度、法官制度,尤其是建立了法律援助制度,設立了專對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當事人給予減免收費,并提供法律幫助的法律援助中心等。
第六單元 我們的人身權利
6.1 維護人身權利
【理解要點】
1、如何理解公民的人身自由權利:(1)它是指公民的身體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經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犯的權利。(2)它是公民最基本、最起碼的權利,是享受其他一切權利的先決條件。(3)它主要包括公民的身體或住宅不受非法搜查,公民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等。
2、如何理解公民的生命健康權:(1)它是公民對自身所享有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生理機能完整的人身權利。(2)它由生命權和健康權兩部分組成。(3)它是公民最重要的人身權利,是公民行使其他權利的前提,是每個公民的最高人身權益,是公民保持勞動能力、行為能力和快樂生活的條件。
3、維護人身自由權利的正確途徑:撥打“110”電話報警,或直接到附近的公安部門向公安人員求救;告知家人、朋友,或向社會求救;依法通過訴訟途徑追究對方的法律責任,討還公道和獲得賠償等。
【應注意的問題】
1、公民只有具有人身自由權利,才有可能進行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參與國家管理,享有其他各項自由和權利。
2、合法搜查的要求:(1)被搜查的對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隱藏犯罪證據的人。(2)搜查的目的:收集犯罪證踞和查獲犯罪嫌疑人。(3)搜查的性質:強制性偵查行為。(4)執行搜查的人:是偵查人員,而不是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5)依法進行:必須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證。
3、逮捕和拘禁的要求:必須經過人民檢察院批準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并且只能由公安機關執行,否則即為違法。
4、我們享有人身自由權利和生命健康權利,相應的就有義務不去侵害他人的人身自由權利和生命健康權利。
【典型題示例】
(多項選擇)李某丟了一臺DVD,懷疑是鄰居王某偷走,于是帶了小區的幾個保安人員到王某家搜查。對此,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A、李某的行為是合法的
B、李某侵犯了王某的住宅權利
C、李某和保安人員沒有搜查的權力
D、王某可提起訴訟,追究李某等人的法律責任 (參考答案:B C D)
6.2 維護人格尊嚴
【理解要點】
1、如何理解公民的人格尊嚴權:(1)它是公民作為人應當受到他人最起碼的尊重的權利。(2)它主要包括肖像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3)它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受法律嚴格保護。(4)侵犯公民人格尊嚴的表現形式,既可為語言,如辱罵,也可為行為,如非法搜身等。
2、侵犯公民肖像權的構成條件和日常表現。(1)構成條件:一是未經本人同意,二是以營利為目的。(2)日常表現:未經本人同意,以營利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如用于商業廣告、商品裝潢、書刊封面及印制掛歷等。
3、公民名譽權的內涵:(1)名譽就是一個人的名聲,社會成員對某個公民的品德、聲望、信譽等方面的評價。(2)公民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即自己的名譽,依法享有不可侵犯的權利。(3)我國法律嚴禁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的名譽。
4、侵犯公民榮譽權的表現:非依法定程序取消榮譽獲得者的榮譽稱號、資格、獎章、證書和獎勵等行為。
5、公民姓名權的含義:公民依法享有的決定、使用、改變自己姓名,并排除他人侵犯的權利。
6、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受法律特殊保護:(1)未成年人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果人格尊嚴受到侵害,其精神健康將受到巨大的損傷。(2)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未成年人不禮貌、不尊重的行為時有發生。例如,在公共場合呵斥未成年人,歧視、辱罵未成年人等。(3)我國法律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作了相應的保護規定。
【應注意的問題】
1、未經公民同意而使用其肖像的行為并非都是侵權行為。在不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的前提下,為了宣傳報道而制作和使用公民的肖像,可不經公民同意;為了職務上的目的或公共利益而依法制作、使用他人肖像的,無須通過公民同意,如通緝逃犯、張貼尋人啟事等。
2、我們要學會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可視情況不同,要求侵權人停止侵害、賠禮道歉、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甚至追究其刑事責任。
3、維護他人的人格尊嚴既是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內在要求,也是公民履行法定義務的具體表現,更是文明的現代人應具備的良好素質。
【典型題示例】
(多項選擇)下列行為屬于損害公民人格尊嚴的行為是
A、將同桌的隱私公之于眾
B、家長在公共場合辱罵子女
C、教師體罰學生
D、教師單獨召見學生并指出其缺點
(參考合案:A B C )
6.3 保護個人隱私
1、如何理解公民的個人隱私權:(1)它屬于公民的人格權利,也叫個人私生活秘密權,是指公民希望隱瞞的不危害社會的個人私事,未經本人允許別人不得將其公開的權利。(2)它主要包括個人生理、心理以及社會交往過程中的秘密,如個人某些獨特的生理特征、心理活動、日記、電話、信件以及在自己的住宅里從事的個人活動等。(3)尊重個人隱私權,既是公民應有的道德品質,又是公民必須遵循的公共生活準則,更是衡量一個國家個人地位和尊嚴的重要標志。
2、未成年人保護自己隱私權的正確途徑:保管好自己的信件、日記等含有個人隱私的物品;不到處宣揚自己的一些私人秘密;運用法律手段制止侵犯自己隱私的行為等。
3、尊重他人隱私權的正確途徑:在日常生活中,不隨意打探他人私事;尊重他人生活習慣,不宣揚、傳播他人私生活;不私拆他人信件、不偷看他人日記并傳播其內容;不私自闖入他人住宅;對有劣跡或身心缺陷的人,不存心揭短,抓住不放;不非法利用他人隱私來嘩眾取寵,獲取經濟利益等。
【應注意的問題】
1、我國對保護公民的隱私權作了相關規定的法規和法律:民法、郵政法、律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
2、保護隱私、尊重隱私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但保護隱私并不等于自我封閉。我們應學會與值得信任的人分享快樂、分擔煩惱,如遇到困惑時,及時與老師、父母或好友溝通和交流,既有利于保護自己的隱私,又有利于促進自己健康成長。
【相關鏈接】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1條規定,對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隱匿、毀棄;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檢查,或者對無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代為開拆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開拆。
第七單元 我們的文化經濟權利
7.1 維護受教育權
【理解要點】
1、公民的受教育權:(1)受教育權是指公民有從國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以及獲得受教育的物質幫助的權利。(2)受教育既是公民應該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也是公民對國家應盡的一項基本義務。從個人角度講,只有受教育,才能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素質,獲得良好的就業機會,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從國家角度講,只有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才能順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現代化,推進民主化進程。
2、九年義務教育:(1)義務教育是指適齡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予以保障的國民教育。它包括初等教育(小學)和初級中等教育(初中)兩個階段,因時間跨度為九年,又稱“九年義務教育”。(2)義務教育的特征。①強制性,即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推行和實施。②普遍性,即所有適齡兒童、少年都要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③免費性,即在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免收學費。
【應注意的問題】
1、受教育與義務教育的區別:
(1)范圍不同。受教育的“教育”包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級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其他合法的教育等;義務教育包括初等教育和初級中等教育兩個階段。(2)特點不同。義務教育具有免費性和普及性。(3)接受教育的對象不同。受教育的對象是我國的每個公民,義務教育的對象是我國適齡兒童和少年。
2、公民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不能把權利和義務割裂開來,片面強調享有權利或者履行義務。我們既應學會依法維護自己的受教育權,又應珍惜學習的機會,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3、侵犯未成年人受教育權的表現。如有的家長不讓或終止適齡學生上學、有的學校隨意開除學生、有的機構非法占用教育場地、不法分子擾亂學校教學秩序等。
【典型題示例】
2007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今年要在全國農村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使農村1.5億中小學生家庭普遍減輕經濟負擔;繼續對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并補助寄宿生活費。
有同學據此認為:實行義務教育完全是國家的責任,與其他人無關。這種觀點對嗎?為什么?
(參考答案: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理由:參見“理解要點”中的“1”)
7.2 維護財產權
【理解要點】
1、如何理解公民的財產所有權。(1)它是指財產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2)公民的私有財產是指公民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通過勞動和合法經營所積累的財富,包括私人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3)我國憲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對保護公民財產所有權進行了明確規定。
2、如何理解財產繼承權。(1)我國公民依法享有私有財產的繼承權。(2)財產繼承方式: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①法定繼承是指按照法律規定的范圍和程序進行繼承。②遺囑繼承是指繼承人按照被繼承人生前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遺囑進行繼承的制度。(3)法定繼承的順序。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配偶、子女、父母以及對公婆或岳父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喪偶兒媳、喪偶女婿;第二順序法定繼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4)法定繼承遵循的原則:①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②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5)遺贈是指公民以遺囑的方式將個人合法財產的一部分或全部贈送給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并在遺囑人死后發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為。
3、如何理解法定繼承中的遺產分配原則。(1)同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的份額,一般應當均等。(2)繼承人協商同意的,繼承的遺產份額也可以不均等。①對生活有特殊困難的缺乏勞動能力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應當給予照顧。②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扶養義務或者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可以多分。③有扶養能力和有扶養條件的繼承人,不盡扶養義務的,分配遺產時,應當不分或者少分。
4、如何理解智力成果權。(1)它是指公民或法人對自己創造的智力活動成果依法享有的民事權利。
(2)它主要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
【應注意的問題】
1、未成年人的財產繼承權受法律特殊保護,其獲得財產的主要形式是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如果未成年人的財產繼承權受到侵害,通過協商、調解仍不能解決時,應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2、知識產權受到侵害的表現:發表或轉載的作品沒有付稿酬;專利發明被用于商業用途而沒有獲得相應的報酬;作品或發明被剽竊等。
【典型題示例】
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振聲院士說:“我覺得榮譽應該歸集體,獎金也應該歸集體,我們就和研究所領導商量,把這次獎金全部交給所里,成立一個學生助學基金,為經濟困難的學生助一臂之力。”李振聲院士是在行使對自己財產的
A、占有權 B、使用權 C、收益權 D、處分權 (參考答案:D)
7.3 維護消費權
【理解要點】
1、消費者享有的權利:(1)安全保障權。它是指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2)知悉真情權。它是指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接受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3)自主選擇權。它是指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4)公平交易權。它是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和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準確等公平交易條件,有權拒絕經營者的強制交易行為。(5)依法求償權。它是指消費者因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受到人身、財產損害的,享有依法獲得賠償的權利。(6)維護尊嚴權。它是指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其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得到尊重的權利。(7)監督權。它是指消費者享有對商品和服務以及保護消費者權益工作進行監督的權利。
2、維護消費權的正確途徑:(1)與經營者協商解決。(2)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3)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4)依據消費者與經營者已達成的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5)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應注意的問題】
1、消費者有權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份、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后服務,或者服務的內容、規格、費用等有關情況。
2、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消費者在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時,有權進行比較、鑒別和挑選。
3、我們在購買商品時,應注意查看商品的生產廠家、生產日期,注意商品質量是否可靠、價格是
否合理、計量是否準確。如果遇到強賣行為,我們要堅決拒絕。同時,我們在購買或接受服務時,應注意索取、保留發票或其他有效票據。
【相關鏈接】
2007年“3·15”的主題:消費和諧。它是指在消費領域中,全社會要樹立一種消費和諧的理念。經營者、消費者、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履行應盡的社會責任,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的市場環境,推動擴大內需,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典型題示例】
(單項選擇)目前,一些商家采用“捆綁銷售”、“最低消費”等手段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這侵犯了消費者的
A、自主選擇權 B、知悉真情權 C、安全保障權 D、維護尊嚴權 (參考答案:A)
第八單元 對社會負責
8.1 社會合作與公平
【理解要點】
1、社會生活是人們之間的一種合作活動,社會合作是社會生活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2、在現代社會中,社會合作是由公民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所產生的政府來組織和實施的。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也稱公務員。政府提供的服務主要包括:制定公民認可的制度和政策,負責安排制度和政策的實施與監督。
3、為了更好地在社會合作中保證最多數人民的利益,維護社會穩定,需要在社會合作中確立和遵循公平的原則。公平就是處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
4、良好的合作一定是公平互惠的,每一個人都能在公平的合作中得到應得的利益。社會合作需要社會成員公平地享受社會利益和分擔社會負擔。
5、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有權要求得到公平的對待,這是我們的社會權利;我們也要公平地對待他人,這是我們的社會義務。
6、我們是社會的一個成員,從小樹立公平合作意識,有利于我們個人素質、個人能力的提高和個人前途的發展,有利與建設一個更加穩定、繁榮的社會。它關系到我們每個社會成員的利益和幸福。
【典型題示例】
“我們只有獲取自己應得的,才能更好地合作”。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為了更好地合作,我們需要承擔自己應該做的,絕不能只享受利益而不付出,否則對其他人不公平。只有做了我們該做的,才可能獲取自己該得的。當我們付出的時候,同時也在收獲著別人的付出,公平的合作,必然是互惠的合作。樹立公平合作的意識,有助于我們順利地融入社會,為社會作出貢獻。
8.2 社會規則與正義
【理解要點】
1、制度規則的重要性:社會合作和社會生活是一個按照制度和規則來管理、運行的系統。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的制度規則。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可以做的事情應該如何去做,需要有一定的制度規則。有了合理的制度規則,社會合作才能順利進行,社會生活才能夠有序運轉。所以,社會生活離不開制度規則,處處都要遵守制度規則。
2、制度規則與正義的關系:在現代社會中,正義的制度是建立在所有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基礎上的,它有效地保障了社會合作的公平性和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它的程序和規則是面向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每個人都能夠從制度規則的正常運行中受益。只有絕大多數人自覺遵守正義的制度規則,才能維護社會穩定和順利發展。如果為謀一己之私,千方百計逃避制度規則對自己的約束,則會損害社會和他人利益,甚至違法犯罪,這就是不正義的行為。
3、道德規范和正義的關系:(1)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也是社會生活的一套規則系統。(2)道德的作用是能使我們判斷善惡、對錯、榮辱等。(3)依據一般的社會道德判斷標準,任何不公平地去對待別人、侵害社會和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都是不正義的行為。
4、如何做有正義感的人:(1)尊重他人的基本權利。(2)尊重社會規則。(3)尊重他人的自由。(4)勇于承擔責任。
【應注意的問題】
1、社會規則由制度規則和道德規范兩個方面構成。其中制度規則包括各種單位、社區部門的各項規章制度(如守則、章程、規定等)和國家的法律制度,它對人們的社會行為提出了最基本、最起碼的要求。但是,任何國家法律和單位的規章制度都不可能對人們的每一個行為作出具體的規定,法律和規章制度規定不到的地方,就需要道德來進行規范。
2、正義是制度規則和道德規范的價值目標,制度規則和道德規范是實現正義的手段和保證。正義感主要由規則意識(包括法律意識)、誠信意識、正義理念等內容構成。
3、制度規則和道德規范的區別:法律靠國家的強制力量來貫徹執行;其他制度規則靠各行業和單位自身的獎懲來貫徹實施;道德規范則以善惡評價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我們內心的信念來發揮作用。
4、正義的制度規則和良好的道德規范保證了社會合作和社會生活的有效運行。一個有正義感的人不僅是一個遵守制度規則的人,而且也是一個遵守公共道德規范的人。
【典型題示例】
(多項選擇)下列屬于不正義行為的有
A、對毀壞校園花草樹木的行為,視而不見,聽之任之
B、小偷作案時被發現,受害者呼救,路人無人幫助
C、考試時小江向老師舉報小龍作弊
D、為“幫助”同學完成作業,小麗讓同學抄襲自己的作業 (參考答案:A B D)
8.3社會身份與社會責任 8。4負起我們的社會責任
【理解要點】
1、人在社會中的多重身份:(1)每個人都有多重社會身份。如:在家里——父母的孩子;在學校——學生;在社區或村莊里——居民或村民。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首先是公民,這是他的基本社會身份。(2)人的社會身份是會發生變化的。這是因為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或他參與的社會生活發生了變化。
2、不同的社會身份意味著不同的社會責任:在家庭中,父母撫育我們成長,我們長大后就有贍養父母的責任;在學校中,我們有做個好學生,努力學習的責任;將來我們走上工作崗位,我們有努力工作、完成工作任務的責任;在社會中,我們有遵紀守法的公民責任。在某些情況下,個人還負有道義上的責任。
3、負責任需要承擔代價:(1)學習和工作需要我們付出時間和精力。(2)負責任還需要我們承擔某些精神上的代價。(3)負責任還需要我們放棄一些個人興趣和利益。
4、負責任的意義:負責任能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改善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鑄就我們高尚的民族精神;負責任能促進個人自由和進步,使人獲得更多的信任和自由,贏得自尊自信,增長才干,獲得實際利益。
5、不負責任的嚴重后果:不負責任使社會和他人遭受損失,使個人利益和名譽遭受損失。
6、面對責任沖突如何進行正確的責任選擇:我們在進行責任選擇時,有些因素是可以考慮的。如時間、相對重要性、可能性、創新的解決辦法和途徑。在現實生活中,承擔責任經常需要我們拿出勇氣和擔當道義。
【應注意的問題】
1、責任是社會關系中的相互承諾: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和對自己負責是一致的。負責任是一個人的立身之道,一個人正是在對責任的承擔中,才體現出他的社會價值和人生意義。
2、負起我們的社會責任:(1)未成年人從小培養責任意識,鍛煉自己的責任能力,對個人的前途、祖國和社會的未來、人類的命運有重要意義。(2)只有負責任的人,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3)只有做負責任的人,才能滿足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對我們的要求。
【典型題示例】
(單項選擇)我們未成年人現在的身份決定我們應負的責任有
①好好學習,做個好學生 ②贍養父母 ③孝敬父母 ④遵紀守法 ⑤努力工作 ⑥依法納稅
A、①②⑥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①③④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阳市| 孝义市| 尼木县| 仁布县| 利津县| 嘉善县| 新田县| 乌兰县| 芮城县| 台安县| 固安县| 社会| 阿克陶县| 长白| 天台县| 历史| 正阳县| 宣城市| 礼泉县| 辽宁省| 织金县| 锡林浩特市| 承德市| 建始县| 三穗县| 广州市| 长寿区| 乐山市| 民乐县| 桑日县| 子洲县| 巴塘县| 通城县| 夏津县| 如东县| 昂仁县| 长海县| 万年县| 湘潭市| 马边| 大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