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考點解讀】考點提示 1.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2.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3.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4.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5.我國的宗教政策知識經緯【知識清單】(一)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 1.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各民族陸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鏟除了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階級根源,逐步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2.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三原則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________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_______和______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________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物質保證。(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適合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一項適合我國國情的_____________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各少數民族_____________實行區域自治,設立____________機關,行使____________的制度。 2.自治地方和自治機關: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 (旗)三級。3.自治機關是自治地方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 5.民族區域自治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前提和基礎的,是國家的______________與民族______________的有機結合。6.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其自身的優越性:有利于維護________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人民_______的權利。有利于發展________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三)我國的宗教政策1.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的一項長期的_______政策。國家保護_______________的宗教活動,保護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其內容包括兩個方面:既保護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護不信仰宗教的自由,這是我國尊重和保護________的重要體現。 2._______管理宗教事務。保護宗教界的______和正常的宗教活動,制止和打擊利用宗教進行違法犯罪活動,抵御境外勢力利用宗教進行的______。 3.我國宗教堅持____________的原則。任何境外組織和個人不得____________我國的宗教事務。我國政府支持宗教界在________的基礎上開展對外交往,抵御境外勢力利用宗教對我進行滲透,堅決打擊宗教極端勢力。4.積極引導宗教與________相適應。這既是________對我國宗教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各________的要求。5.貫徹宗教信仰自由,______人們信仰宗教,應以_______對待宗教。弘揚_______,進行科學_______和_______的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學的社會主義風尚。 答案:(一) 1.平等 團結 互助 和諧 2.民族平等 民族團結 各民族共同繁榮 3. 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 民族團結 各民族共同繁榮(二)1. 基本 聚居的地方 自治 自治權 2. 自治區 自治州 自治縣 3.人民代表大會 人民政府 4.自治權 5.領土完整 國家統一 集中統一領導 區域自治6. 國家統一 當家作主 平等團結互助和諧 (三) 1.基本 正常 人權2. 依法 合法權益 滲透3. 獨立自主自辦 干預 平等友好4. 社會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 宗教自身5. 不是鼓勵 科學的態度 科學精神 世界觀 無神論【要點精析】要點一: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新型的民族關系 (1)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我國重要的國情之一。 (2)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鏟除了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階級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但是歷史遺留的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等發展不平衡依然存在。【典型例題】廣西壯族自治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50多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世居廣西的12個民族心相連、手相牽,共同締造了一個文明和諧大家庭。可見在我國A.逐步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B.民族差異已經消除C.伴隨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民族問題已經消除D.各民族逐漸走向大同解析:由于我國民族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差異,從而導致民族差異與民族問題仍舊存在,故排除B、C。各民族的團結統一,并不是要消除民族個性,故排除D。答案:A要點二: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我國處理民族關系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注意三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內容1.民族平等我國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發展程度上的區別,絕無高低優劣之分;都是國家的主人,平等地享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履行義務。【誤區警示】民族平等并不意味著民族平等的目標已經實現;民族平等并不意味著各民族間發展程度是一樣的。2.民族團結(1)含義:各民族人民和睦共處、友好往來、互相合作,共同奮斗。(2)重要性:①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②是社會穩定的前提。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保證。④是國家統一的基礎。(3)怎么做: 堅持民族團結,必須反對大民族主義、地方民族主義和民族分裂主義。3.民族共同繁榮(1)是什么在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前提下,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富裕。 (2)為什么(為什么要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①這是由社會主義本質(共同富裕)決定的; ②是國家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③(西部大開發戰略)有利于加快當地少數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于全國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怎樣才能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①民族地區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關鍵) ②國家的政策支持;(財政支撐、稅收優惠等) ③發達地區的大力支援;(人、財、物;先富幫后富)【注】各民族共同繁榮并不意味著各民族同時、同步繁榮。各民族共同繁榮不僅指各民族經濟方面的繁榮,也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繁榮。(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三原則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 (1)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 (2)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 (3)各民族共同繁榮(特別是經濟發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物質保證。【典型例題】 1.為加快民族教育事業,內地省市根據國家要求認真落實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對口支援工作。落實教育對口支援工作①是增進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政治保證②是貫徹我國處理民族關系原則的具體表現③保障了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受教育的權利④體現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落實教育對口支援工作,有利于加快民族教育事業,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受教育權利的充分實現,但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受教育的權利是通過憲法和法律予以保障的,選項③不符合題意。選項①明顯錯誤。答案為B。答案:B2.興邊富民、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和特困民族地區扶持發展、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等工程,各級政府共投入民族專項資金2.85億元,民族自治地方社會生產總值大幅度增長。上述事實體現了①民族特色是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的關鍵 ②國家投入是民族地區發展的根本動力 ③我國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 ④我國各民族享有平等的發展權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本題以政府投入專項資金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為背景,考查處理民族關系的三個基本原則。從題干的規定性來看,要明確“上述事實”的指代內容,即抓住關鍵詞“興邊富民”、“發展”、“保護和發展”、“政府投入”、“社會生產總值增長”,再就是“體現了”規定了題干和題肢的關系,③④符合題意,故答案選D。①與題意不符。②表述錯誤,“根本動力”是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答案:D要點三: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地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2.含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3.自治地方:我國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三級。 4.自治機關: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 5.核心內容:自治權是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包括立法自治權、變通執行權、經濟自治權、文化管理自治權、其他自治權等。 ◆ 6.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原因:(1)(必要性)符合我國國情①由歷史情況所決定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傳統。 ②由現實情況所決定的:“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點,在長期斗爭中形成的民族關系。 ③實踐證明,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具有堅實的社會和政治基礎,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必然選擇。 (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以領土完整、國家統一為前提和基礎的,是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與民族區域自治的有機結合。 ①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③有利于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④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注】★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而不是所有的國家機關。 ★自治權是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的并不是完全的自治,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自治,是這一制度的核心內容,其范圍內容十分廣泛。 ★不能把“各少數民族”理解為“各民族”;也不能把“聚居”理解為“居住”,并不是所有少數民族的地方都實行自治,而是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 ★自治地方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三級。民族鄉不屬于民族自治地方,它是與鄉鎮同一級別的地方行政單位。★不能認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點評:民族區域自治是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我國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 ★不能認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根本政治制度。點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我國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不能認為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是在中央政權的統一領導下的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 點評: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是中央領導下的地方行政區域,不是特別行政區。民族區域自治地方享有充分的自治權,特別行政區才享有高度的自治權。 ★不能認為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有權制定民族區域自治法,有立法權。 點評: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有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性條例等自治性法規,沒有立法權。【典型例題】1.在主題為“如何理解我國民族政策”的課堂討論中,同學們踴躍發言。下列關于我國民族政策的表述中,不正確的是A.民族區域自治的核心內容是自治權B.民族區域自治以國家統一為前提和基礎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根本政治制度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 解析: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項錯誤。答案:C2.我國已建立5個民族自治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列關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表述正確的是①凡是在有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我國都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②自治機關主要是指自治區的人大、黨委和政府 ③我國的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和自治縣(旗) ④民族自治區接受中央的統一領導,是我國的地方行政區域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我國只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排除①。自治機關是指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排除②。 答案:B3.自1984年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之后,內蒙古自治區抓住歷史機遇,走出了一條符合內蒙古發展實際的路子。近5年來,內蒙古生產總值已年均16.6%的速度增長,增速連年居全國第一,被世人驚奇的稱作“內蒙古現象”。內蒙古自治區的發展證明了實施民族區域自治 ①是我國正確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治制度 ②有利于保證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 ③促進了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發展和繁榮 ④有利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民族區域自治”意義的理解,①②③④都是民族區域自治的意義,所以都可以入選。答案:A要點四:全面理解我國的宗教政策 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含義: 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而現在不信教的自由。 2.我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內容: ①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 ②必須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 ③我國堅持宗教事務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對外) ④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注】★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宗教的性質并沒有發生變化,宗教在本質上還是唯心主義的。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并不是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 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意味著鼓勵發展宗教。★ 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并不意味著國家只保護宗教活動。 因為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保障人們信教的自由,又保障人們不信教的自由和宣傳無神論的自由。★ 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并不矛盾。因為只有依法加強管理,才能更好的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動,落實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二者的目的都是要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把二者對立起來是錯誤的。 3. 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 ①符合宗教自身規律和特點。 ②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③有利于團結信教群眾,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4.對待宗教的科學態度(1)貫徹宗教信仰自由,不是鼓勵人們信仰宗教,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宗教。 ①宗教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既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滅宗教,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發展宗教。 ②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在信仰上的差異,并不影響其政治上、經濟上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③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要大力加強廣大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的團結,把它們的力量凝聚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目標上來。 (2)弘揚科學精神,進行科學世界觀和無神論的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學的社會主義風尚。 【典型例題】1.某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綜合探究。甲組同學撰寫論文的主要參考文獻有:《關于推動宗教參與和諧社會建設的思考》、《發揮宗教團體在賑災救濟中的社會功能》、《論農村信教群眾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新時期愛國宗教人士的培養研究》。據此推斷,甲組的研究主題最可能是 A.我國如何依法管理宗教事務 B.我國如何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C.我國宗教如何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 D.我國如何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解析:本題是考查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相關知識點。參考文獻的題目充分反映了宗教對社會發展、新農村建設等的作用,故D符合題意。A、B、C與題意無關。答案:D2. (山西太原外國語學院期末考)2016年4月22日至23日,習近平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分析我國宗教工作形勢,研究我國宗教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全面提高宗教工作水平,更好地組織和凝聚廣大信教群眾同全國人民一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這表明我國①正常的宗教活動受國家保護? ?②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③宗教本質已經發生了變化? ??④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解析:我國的宗教政策的知識為本題主要考查點。“全面提高宗教工作水平,更好組織和凝聚廣大信教群眾同全國人民一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這表明正常的宗教活動受國家保護,我國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①④正確。材料未涉及宗教的獨立自主自辦原則,②與題意不符。宗教的本質是唯心主義世界觀,這一點沒有改變,③錯誤。本題選B。答案:B答案:D要點五:探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 1.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 2.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途徑) 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3.民主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即真實性的內容與多樣性的形式的統一,公民權利與義務的統一。 4.我國的政治制度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其本質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了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我國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4)基礎群眾自治制度:是人民當家作主最廣泛、最深刻的民主實踐,是最有效的途徑。思維拓展少數民族地區與全國GDP增速對比注: 2008年我國少數民族地區GDP為30626億元,比1952年的57.9億元增長了92.5倍;2008年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的10.2%,比1952年提高1.7%。(1)揭示圖(含注)顯示的經濟信息。(8分) (2)從政治生活角度簡要說明發生上述經濟信息變化的原因。(8分) 審題過程:作為表格題首先要先審表題,找關鍵詞,確定方向。同時審“圖表”不能忽略審“注” 。 最后我們還要根據表格的內容“透過現象看本質”。 對于第一問,我們首先看表題的關鍵字來確定答題方向,關鍵字是“少數民族地區與全國GDP增速對比”。接下來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圖表來回答二者的增速對比。1953年、1978年少數民族地區GDP增速低于全國,且差距較大,1999年差距縮小,2008年高于全國。同時我們還要注意“注”反映的內容。材料中 “2008年我國少數民族地區GDP為30626億元,比1952年的57.9億元增長了92.5倍”體現了2008年與1952相比,少數民族地區GDP有顯著增長;“2008年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的10.2%,比1952年提高1.7%。”體現了少數民族經濟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明顯提高。最后,我們還要通過現象認識本質。材料中“少數民族GDP不斷增長,與全國GDP經濟增速差距不斷縮小甚至趕超全國GDP經濟增速,占全國經濟總量的比例也不斷提高”這反映了這表明建國以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也反映了經濟區域協調發展。對于第二問,知識范圍是政治生活,回答原因。這里涉及的少數民族地區,那么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政治生活第三單元的知識:我國的民族關系、民族原則、民族政策。當然這同時也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國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黨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也離不開黨的支持和領導。材料中提到區域協調發展其實也體現了黨的指導思想,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參考答案:(1)①1953年、1978年少數民族地區GDP增速低于全國,且差距較大,(2分)1999年差距縮小,(1分)2008年高于全國。(1分) ②2008年與1952相比,少數民族地區GDP有顯著增長,經濟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明顯提高。(2分)③這表明建國以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1分)與全國其他地區趨向協調發展。(1分)(2)①黨的領導是推進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根本保證。 ②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 ③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也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④貫徹科學發展觀,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注:考生如答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根本道路” 可酌情給分。)【疑點突破】疑點一:民族原則和民族政策的關系(1)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制定民族政策的基礎和理論依據,而民族政策則體現了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對處理民族關系基本原則的具體落實。 (2)為了實現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從而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國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政策;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實行有利于維護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實現民族團結和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疑點二:民族自治地方與特別行政區的關系 民族自治地方特別行政區共同點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轄下的地方行政區域,與中央的關系都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都享有自治權區別民族自治地方是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設立的特別行政區是在港、澳、臺設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權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 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保持資本主義制度為解決民族問題而設立的為解決祖國和平統一問題而設立的疑點三:正常宗教活動和封建迷信活動的關系(1)二者的區別正常宗教活動封建迷信活動有整套的宗教經典、教義和教規沒有教義、教規有一定的制度,教徒受教規戒律的約束沒有制度和戒律有正式組織、神職人員,有教徒和活動場所沒有正式組織,沒有固定的活動場所和固定的信仰者在一定范圍內活動,受國家法律保護對社會起破壞作用,要堅決制止和取締(2)共性: 二者都崇拜超自然的力量,同屬唯心主義,均屬有神論。二者對社會發展都有消極作用。 疑點四:中國共產黨黨員不得信仰宗教與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矛盾 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既保護人們信教的自由,又保護人們不信教的自由。共產黨員在入黨時已經做出了自己不信仰宗教的選擇,這是符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共產黨員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堅持唯物主義,而宗教在本質上是唯心主義世界觀,與共產黨員的信仰是根本對立的。所以,共產黨員不得信教,如果共產黨員信教,這就與共產黨員的無神論信仰發生了矛盾,不符合共產黨員的條件,但這與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矛盾。【課外拓展】“民族團結柱”是怎樣排序的? 2009年“十一”前夕,北京天安門廣場矗立起56根恢弘壯觀的“民族團結柱”。在國家博物館一側(東側),依次是漢族、回族、維吾爾族……珞巴族;在人民大會堂一側(西側),依次是蒙古族、藏族、苗族……基諾族。不少人向筆者問起:為什么以這種順序排列56個民族?有什么依據? 原來,我國各民族名稱的正規排序是根據1991年8月30日國家技術監督局批準的《中國各民族名稱的羅馬字母拼法和代碼》(GB33041)。根據規定,該標準適用于文獻工作、拼音電報、國際通訊、出版、新聞報道、信息處理和交換等方面。 《中國各民族名稱的羅馬字母拼法和代碼》中,各民族名稱采用經國家認定的民族名稱。該標準共有3個表:第一種按漢字筆數排列,第二種按羅馬字母順序排列,第三種按數字代碼順序排列。前兩種更多地使用在便于檢索的工具書類,第三種普遍用于社會公眾活動及展示場合。天安門廣場“民族團結柱”采用的就是“按數字代碼順序排列”,具體如下: 01漢族Han 02蒙古族Mongol 03回族Hui 04藏族Zang 05維吾爾族Uygur 06苗族Miao 07彝族Yi 08壯族Zhuang 09布依族Bouyei 10朝鮮族Chosen 11滿族Man 12侗族Dong 13瑤族Yao 14白族Bai 15土家族Tujia 16哈尼族Hani 17哈薩克族Kazak 18傣族Dai 19黎族Li 20僳僳族Lisu 21佤族Va 22畬族She 23高山族Gaoshan 24拉祜族Lahu 25水族Sui 26東鄉族Dongxiang 27納西族Naxi 28景頗族Jingpo 29柯爾克孜族Kirgiz 30土族Tu 31達斡爾族Daur 32仫佬族Mulao 33羌族Qiang 34布朗族Blang 35撒拉族Salar 36毛南族Maonan 37仡佬族Gelao 38錫伯族Xibe 39阿昌族Achang 40普米族Pumi 41塔吉克族Tajik 42怒族Nu 43烏孜別克族Uzbek 44俄羅斯族Russ 45鄂溫克族Ewenki 46德昂族Deang 47保安族Bonan 48裕固族Yugur 49京族Gin 50塔塔爾族Fatar 51獨龍族Derung 52鄂倫春族Oroqen 53赫哲族Itezhen 54門巴族Monba 55珞巴族Lhoba 56基諾族Jino 明顯看出,這種代碼不是按人口多少,也不是按地區分布排列,那么,順序的排列依據究竟是什么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新中國成立后的“民族識別”說起。民族識別是指對一個民族成分的辨認,是新中國成立后落實民族政策的一項基本工作,在國際上是一大創舉。1950年至1954年,由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務機關組織科研隊伍,對全國提出的400多個民族名稱進行了第一階段大規模的民族識別,確認了38個少數民族。其中,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朝鮮、滿、瑤、黎、高山 11個民族早已被公認,漢族以及這些民族排序在前。同時,還確認了壯、布依、侗、白、哈薩克、哈尼、傣、傈僳、侗、東鄉、納西、拉祜、水、景頗、柯爾克孜、土、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鄂溫克、保安、羌、撒拉、俄羅斯、錫伯、裕固、鄂倫春27個民族。1954年11月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關于第一次全國人口調查登記結果的公報》,確認了包括漢族及以上38個民族的民族成分。 民族識別第二階段是從1954年到1964年進行的,確認了土家、畬、達斡爾、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龍(后改為德昂)、京、獨龍、赫哲、門巴、毛難(后改為毛南)15個少數民族。從地域分布、人口狀況考慮,在原民族名稱排列表中穿插,加入以上民族。 此后國家又于1965年確認了珞巴族為單一的少數民族,1979年確認基諾族為單一的少數民族。因此在民族名稱排序表中,珞巴族為55,基諾族為56。可以說,我國各民族名稱的數字代碼順序排列是在我國民族識別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已被各族人民和學術界認可。 矗立在天安門廣場的“民族團結柱”,其排列的奇偶順序,也是有訣竅的,靠近國家博物館一側的數字代碼為奇數,靠近人民大會堂一側的數字代碼為偶數。【鞏固練習】 一、單項選擇題 1.(2018 山西太原外國語學院期末考)自治權是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下列屬于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權的是(??)A.香港特別行政區積極落實2017年行政長官普選工作B.湖北省鐘祥市九里回族鄉政府表彰民族團結先進個人C.湖北省恩施州人大審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條例(修訂草案)》D.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開展嚴厲打擊暴力恐怖活動專項行動2.習近平指出,新疆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要放在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上。為此必須①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原則 ②加快民族地區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 ③把反分裂、反恐怖作為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 ④公民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義務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國務院公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第四條規定,少數民族習慣的節日,由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該民族習慣,規定放假日期。從這里可以看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 ①是該地方的最高權力機關 ②可以依法根據本地實際制定相關法規 ③有權根據國務院的授權制定行政法規 ④其自治權即立法和文化管理自治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在我國,政治生活中,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組織中都有宗教界的代表和委員。這是因為 ①我國,宗教的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 ②宗教團體聯系著廣大信教群眾 ③宗教界是我國愛國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④我國信教界人士的宗教信仰發生了改變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下列選項中,符合我國宗教政策的做法的有 A.趙某在家中供奉佛像 B.錢某在公共場所宣傳基督教教義 C.孫某在寺廟宣傳無神論思想 D.李某借用宗教名義損害他人身體健康 6.我國是個多宗教的國家。我國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我國公民可以自由地選擇、表達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這是 A.我國尊重和保護人權的重要體現 B.基層群眾自治的表現之一 C.我國的一項重要的民族政策 D.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 7.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們黨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政策和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舉。我國之所以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因為①我國民族分布特點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②我國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關系③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有利于推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的建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8.西藏自治區和平解放60年來,中央財政對西藏的補助達3000億元,對西藏的各項重大工程投資達1600億元,西藏的經濟總量翻了上百倍,社會各項事業蒸蒸日上,民族地區呈現政通人和的局面。這說明A.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B.堅持民族共同繁榮是增進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政治保證C.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是實現民族平等和團結的物質保證D.我國堅持民族平等原則,促進各民族融合9.根據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則,一個民族可以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區內單獨建立一個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據它分布的情況在全國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單位的多個民族自治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既保障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自治權利,又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有利于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有利于把國家的發展和少數民族的發展結合起來,發揮各方面的優勢。這說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①符合我國國情 ②是我國的一項根本政治制度 ③具有顯著的優越性 ④民族自治區域由少數民族當家作主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0.全國宗教工作會議強調,要認真貫徹實施《宗教事務條例》,充分發揮宗教界的積極作用,樹立宗教和諧理念,推廣宗教和諧價值。宗教和諧價值的推廣是基于①宗教團體已成為聯系信教群眾的愛國組織 ②信教群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力量 ③宗教和諧價值可以消除不同宗教教義上的差別 ④宗教存在和發展的階級根源已完全消失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簡答題11.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區政府主席均由藏族公民擔任。這表明我國政府的_________政策和____________原則在西藏得到了真正的貫徹執行。12.北京王府井天主教堂在王府井商業街上,始建于1955年,雖然歷史上曾兩次毀于火災,但始終矗立于此。北京市政府斥資修教堂。這體現了___________________。三、問答題13.內蒙古自治區建成前后經濟社會指標的比較項目時間人均生產總值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適齡兒童入學率青壯年文盲率公路建設里程1947年96元—2%以下90%以上2000公里2012年20047元18469元96.5%以上2.7%129000公里(1)說明上表反映了哪些經濟社會變化。材料: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多年來,各項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特別是近年來,內蒙古的經濟社會實現了又好又快的發展,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2)分析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多年來面貌煥然一新的政治原因。(3)你認為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發展取得成就的政治意義有哪些? 14.(四川雅安中學期末考)2016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61年來,新疆走過了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人民安居樂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新疆的發展進入了歷史上最好最快的時期。新疆各族人民時刻銘記: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要確保新疆和諧穩定,必須高舉各民族大團結旗幟,必須把中央關心、全國支援同新疆各族干部群眾艱苦奮斗緊密結合起來,形成推動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強大合力。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談談你對“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的理解。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 C解析:民族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自治機關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國家機關職權的同時,也行使自治權。自治機關的自治權主要包括立法自治權、變通執行權、經濟自治權、文化管理自治權、其他自治權。C是自治地方的人大行使立法自主權,正確;A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屬于民族自治地方,排除;自治機關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BD不是自治機關,排除。?2.C解析:本題考查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措施,①②④正確。③說法錯誤,黨和國家應以經濟建設為工作中心。3.B 解析:民族區域自治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自治權是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包括立法自治權、變通執行權、經濟自治權、文化管理自治權、其他自治權等。①④說法錯誤,排除。 4.B 解析:宗教的性質仍然未發生變化,宗教在本質上仍是唯心的。因此①說法錯誤。④我國信教界人士的宗教信仰發生了改變,也是錯誤的,因此正確答案應選B。 5.A 解析:BCD都是不正當的宗教行為,選A。 6.A 解析:B錯誤,我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包括農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屬于基層群眾自治。C說法錯誤,我國基本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區域自治。D項錯誤,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故A項符合題意。 7.A解析:①②立足國情表述了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③立足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表述了實現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我國已經建立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故排除④。8.C解析:題意強調中央的支持促進了西藏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繁榮,由此帶來了政通人和局面,強調了各民族共同繁榮對民族平等和團結的重要意義,C正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自治權,A錯誤。黨的領導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是民族平等和團結的政治保證,B錯誤。D不符合題意。9. A解析:“根據它分布的情況”體現了我國民族制度適合我國的國情,故①正確;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但不是根本政治制度,故②錯誤;材料中“既保障了……發揮各方面的優勢”體現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故③正確;應該是由少數民族地區的全體人民當家作主,而不僅僅是由少數民族當家作主,故④錯誤。答案為A。10.A解析:宗教和諧理念,是宗教教義、教規,宗教道德中的積極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起著調整人際關系的作用。宗教團體已成為聯系信教群眾的愛國組織,信教群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力量,推廣宗教和諧價值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①②正確,故答案選A。宗教和諧價值是各種宗教的共同點,事物存在共同點并不能抹殺事物的不同點,③錯誤。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消滅,宗教存在和發展的階級根源已經基本消失,④錯誤。二、簡答題11.民族區域自治 民族平等 12.北京市政府對公民信仰自由權利的尊重和保護三、問答題13.答案:(1)①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后,實現了社會生產力的大跨越,加快了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②人民的文化教育權利得到保障,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實現了社會的全面進步; ③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2)①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內蒙古地區的發展。 ②黨中央制定并完善了適合我國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了內蒙古地區的發展。 ③內蒙古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優勢互補、互利互惠,推動共同繁榮。內蒙古地區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3)①各民族共同繁榮是實現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物質保證。內蒙古社會發展成就的取得,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實現民族平等。②內蒙古社會發展成就的取得,有利于顯示社會主義優越性,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推動社會主義建設。③社會發展成就的取得,顯示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實現,鞏固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14. 答案:①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我國重要的國情之一。民族團結關系著祖國統一、邊疆鞏固、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②民族團結和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是社會穩定的前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是國家統一的基礎。③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我國順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