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5張PPT)電磁鐵的組成。復習回顧 吸的大頭針越多,說明什么? 與電流有關,電池少則磁力小,電池多則磁力大。 磁性由通電線圈產生的。 設計實驗:磁力大小與線圈圈數有關嗎?猜想假設 結果 理由 所需器材 探究計劃 磁力大小與線圈圈數有關嗎?導線、電池、大頭針、鐵釘線圈圈數30圈60圈90圈電池的數量、導線的規格鐵芯的大小都不變1、分別在鐵釘上纏繞30、60、90圈,接通電流,去吸引大頭針,分別記錄下數量2、分析數據所需器材 探究計劃 改變的條件 怎樣改變這個條件 1 2 3實驗要保持哪些條件不變 實驗方法 保持導線長度不變,繞制三個分別為:30圈、60圈、90圈 的電磁鐵。溫馨提示:不要長時間接通電磁鐵,以免電池耗電太多,影響實驗的準確性。實施小組研究計劃。明確小組成員分工,按照研究計劃開始實施并做好實驗記錄。分組實驗,并填寫表格分析實驗數據,這些數據說明了什么?我們的發現: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線圈圈數有關:圈數少,磁力小,圈數多,磁力大。 改變線圈圈數實驗多大越多越大生活中的電磁鐵:起重機視頻改造電鈴根據本節課的科學研究方法對其他因素進行驗證實驗課后作業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課 題 第三單元第三課電磁鐵的磁力(一)課標要求 課程標準中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本課始終以探究為主線,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經歷“問題——預測——設計實驗計劃——完善實驗計劃——動手實驗、記錄——整理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等一系列探究活動,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研究,體驗感悟,形成尊重實驗數據,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以引導為主,幫助學生完善各個探究環節,此外,在扶的同時,我更是大膽地放,讓學生自由討論,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自己實驗驗證,這不但培養了學生大膽交流,樂于合作的科學習慣,而且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學會完整的表達自己的見解與想法,從而讓學生親歷探究實踐活動,形成多方面的知識。教材分析 《電磁鐵的磁力(一)》是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能量》中的第3課,在本單元第1、2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認識了電磁鐵的構造并已學會會制作簡單的電磁鐵,同時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本人因勢利導,注重新舊知識的連接,讓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上,根據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其結構有明顯的聯系,進行磁力大小是否與線圈圈數有關的猜測與探究實驗,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對對比試驗也有了一定的掌握,而且本課是在前一課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因此本課的探究電磁鐵的磁力和什么因素有關就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水平,同時讓他們經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能體驗到實驗成功的樂趣和知識收獲的滿足。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電磁鐵的磁力是可以改變的。 2、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線圈圈數有關:圈數少磁力弱,圈數多磁力強。 (二)過程與方法 1、能找出一些可能影響電磁鐵磁力的因素。 2、教師指導下,會識別變量設計對比實驗,會控制變量檢驗線圈圈數對磁力大小的影響。 3、對本小組實驗方案作介紹說明,體會到交流與討論能引發新的想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大膽想象,又有根據地假設。 2、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做檢驗假設的實驗。教學重點 能控制變量檢驗線圈圈數和電流大小對電磁鐵的磁力大小影響。教學難點 設計并完善線圈圈數、電池數量和電磁鐵磁力的關系的實驗。教學準備 教師 準備 演示用電磁鐵、電磁鐵的構成部分的圖片、 學生 準備 電池、電池盒、長約1米的多股絕緣導線、大鐵釘、大頭針、記錄表教 學 過 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提出問題 二、大膽假設 三、設計實驗 四、實驗驗證 五、得出結論 六、鞏固延伸 1.引導學生回憶: 電磁鐵的構造。 2、演示: 用磁力大的電磁鐵吸取較多的大頭針。 3、提出:吸的大頭針越多,說明什么? 4、出示課題,提出問題: 磁鐵的磁力有大有小,電磁鐵的磁力大小究竟與什么因素有關呢?這些因素會怎樣影響磁力的大小?這節課就來研究“電磁鐵的磁力(一)”。 1、鼓勵學生做出假設。 你認為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怎樣有關? 2、老師板書學生提出的影響因素,同時對其進行整理。 3、思考對有可能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并進行有依據的假設。 1、提出研究問題: 由于時間和材料的關系,這節課先來研究電流大小和導線圈數這兩個影響因素。 2、提出設計實驗。 3、出示提供的材料: 一樣的鐵釘、 1米或1.5米長的導線、電池、大頭針。 4、提出設計要注意的事項,指導如何填寫實驗計劃。 5、提供基本的數據參考。 6、巡視學生的分組設計實驗。 7、組織學生在組間交流研究計劃。 重點引導學生如何進行對比實驗及設計要具有可操作性。 1、引導學生思考在實驗過程中有什么要注意的,提供溫馨提示。 2、提供材料讓學生自由選擇并分組實驗,教師巡視。 3、組織學生匯報交流實驗結果、實驗發現及結論。 小結:根據學生的結論進行總結。 思考實驗的所需注意細節,能提高學生對實驗的理解能力和驗證能力。 1、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的電磁鐵。 根據不同需要制作出不同磁力大小的電磁鐵,如電鈴、電話、電磁起重機等。(時間允許的話播放電磁起重機的視頻。) 2、出示電鈴的示意圖,提出如果要使鈴聲加快或減慢,有什么方法? 3、提出課后可根據本節課的科學研究方法對其他因素進行驗證實驗。 1、回憶上一節課做的電磁鐵的磁力。 2、觀看教師演示磁力大的電磁鐵。 3、明確用吸起大頭針的數量定性電磁鐵磁力的大小。 4、思考研究問題。 1、思考對有可能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并進行有依據的假設。 1、思考研究的問題。 2、知道有什么實驗材料及需要注意的事項。 3、分組設計實驗,填寫實驗計劃。 4、小組間交流并完善實驗計劃。 影響因素有很多,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都完成,因此根據實際選取容易操作的因素。 1、思考實驗要注意的地方。 2、選擇所需的材料并進行分組實驗。 3、匯報交流實驗結果及實驗發現。 4、總結收獲。 1、認識生活中的電磁鐵。 2、根據本課的內容思考如何改造電鈴。 3、把在這節課的學習經驗用于課后繼續開展的科學研究。 電磁鐵是和生活密切相關的。 通過提問,引發學生思考,回顧知識點。 利用自制生活實例道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科技的魅力。 通過提問,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 有依據的假設是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師語言引導,采用表格設計讓學生小組討論思考實驗探究條件以及改變方法。 啟發學生思考、總結,為實驗做鋪墊。 自主探究實驗,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其求知欲,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以及及時記錄等科學素養。 培養學生數據分析、總結反思和實證論證能力。 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聯系實際生活的能力。板書設計 電磁鐵的磁力(一) 線圈圈數——圈數多,磁力大 ——圈數少,磁力小教學反思 教學中,我采用“觀察比較—發現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驗驗證—得出結論—鞏固延伸”的科學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由于教學中我用的是五年級學生,沒有學習過任何電磁鐵相關內容,需要讓學生快速建立“電磁鐵”的概念。因此,課堂教學開始,我通過讓學生回憶發瓣接觸過的磁鐵性質—“能吸引鐵”來導入新課,讓學生初步感知,通電線圈具有磁性,并給“由電線線圈、鐵釘、電池”組成的裝置取名,建立“電磁鐵”概念。教學過程中,這一環節順利完成。 觀察是一切認知的基礎。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發現問題,產生疑問,產生探究的欲望是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小學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學生建立“電磁鐵”概念后,我通過現場改變電線的粗細現場制作并演示兩個電磁鐵吸引不同數量的大頭針的實驗,并提出問題“這兩個電磁鐵吸引的大頭針數量不一樣,為什么?這兩個電磁鐵有什么不同?”讓學生產生研究的興趣。這一環節也順利完成,達成了目標。 五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沒有形成系統的方法。學生在比較兩個電磁鐵的不同之處后,我又提出了問題“你認為可能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改變電磁鐵中電池的數量、鐵釘的大小是否能改變電磁鐵的磁力的大小?”、“我們的推測是否正確?如何實驗來驗證”等問題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并通過實驗驗證自己關于“電磁鐵磁力的大小是否與線圈匝數有關”的想法,促進學生形成系統的邏輯思維方法。教學中,學生可以回答出相關問題,但在填寫實驗計劃中“(),磁力大;(),磁力小”、“猜想的依據是什么”時存在困難。原因是老師在前面進行兩個磁鐵的對比演示中,只是改變了電線的粗細。另外,教學中,學生推理起來較困難:“線圈10匝時平均吸引4顆大頭針,線圈20匝時平均吸引6顆大頭針,線圈30匝時平均吸引7顆大頭針,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學生存在困難:不能總結。還需要“電線線圈匝數增加了,吸引的大頭針的數量是否增加了?”過渡性問題進行啟發。 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學生實驗中,部分組學生使用的鋼釘磁化,影響效果;由于設計和實施實驗計劃用時太多,總結延伸部分沒有進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六年級上冊《電磁鐵的磁力(一)》PPT.ppt 小學科學集體備課六年級《電磁力的磁力(一)》.docx 起重電磁鐵.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