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3.地下水【教材分析】遵循學生的認知順序,逐漸深入地展開三層內容: 1.第一層(描述現象)——對泉水和井水展開觀察與討論,初步認識到地下有水2.第二層(使用模型)——做一口“水井”,初步了解降雨是地下水主要來源,以及地下水的儲存位置。 3.第三層(閱讀資料,提取信息)——閱讀課文,認識地下水的成因、儲量、使用與補充。地下水的概念比較抽象,可以通過類比的方式給學生以思考的提示。借助簡易水井模型,能模擬出降雨進入可滲透層后,向下儲存在不可滲透層上方石塊縫隙中,形成井水的過程,能對“地下水是從哪里來的”這個抽象的問題做出直觀具體解釋。既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又能培養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學情分析】三年級的學生已經積累了部分生活經驗和具備了初步的觀察能力,對于泉水和井水有一定的了解但無法建立概念聯結說清地下水的成因。地下水資源的多少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教師要用好地區資源與課堂緊密聯系,方便學生直觀感受并代入思考。在動手制作水井模型時,考慮到三年級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弱,需要教師做好充分的課前材料準備,保留學生最需要最直觀的制作部分,排除干擾節省時間,為學生在課堂上提供充足的討論、思考與體驗的時間。【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知道地下水在地表的表現形態和形成原因。科學探究: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制作水井模型,結合地下水示意圖了解地下水的成因、儲量、儲存區域。科學態度:1.通過閱讀和研討,體驗到保護地下水資源的重要性。2.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動思考模型與實物之間的聯系,建立水井模型。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1.了解地下水是人類的主要飲用水源之一,知道地下水資源匱乏帶來的影響,能舉例說明人類怎樣科學技術去改善狀況的。【教學重點】認識地下水的來源和使用途徑。通過自主學習資料的方式,在回顧已有知識和閱讀新資料中建立概念,在獨立思考生成觀點后,進行一對一的想法配對,從而使觀點完善立體。資料分析能夠提升學生思維的廣度,完成科學概念的建立。【教學難點】建立水井模型。地下水與學生的生活很難建立直接的聯系,通過制作水井模型,將知識與經驗串聯起來,引導學生了解降水是地下水主要來源,同時感受古代人民挖井取水的生活智慧。【教學準備】教師材料:課件,視頻。學生材料:每組大小不一的石頭和沙子若干,塑料罐一個,去底的塑料杯一個,水若干、塑料勺一個。【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過程設計】復習舊知、導入新課1.師:經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河流、湖泊是人們重要的淡水資源。2.師:豐富的淡水資源孕育了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無數生命,但是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的人們,他們的生活卻是這樣的,常年干旱缺水,那他們如何解決生活用水的問題呢?生:地下有水,挖井。3.師:你們都覺得地下有水嗎?說說理由。4.師:看來大多數同學都認為地下有水,而且還知道人們一般都用井用取用地下水。(板書:井 人工取用地下水的裝置)5.師:地下水是如何形成的?又怎樣為我們所用呢?帶著這兩個疑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地下水。[設計意圖:通過上一節課的知識,將思維聚焦在水資源上,干旱到地裂的土壤圖片看起來非常震撼,引發學生思考,為后續概念提出做鋪墊。]地下水的形成1.師:地下水是如何形成的呢?先說說自己的想法。2.師:看來想要知道地下水的形成,得先知道地下有什么。但一節課的時間很短,很顯然老師并不能帶大家去挖一挖看看地下是什么樣的,但我們可以搜集科學家和地質學家已經研究的信息,來幫助我們進一步推測。老師給每位同學準備了一張記錄單,同學們閱讀資料,觀察思考兩個問題。問題1:地下結構分幾層? 問題2:這樣的結構對地下水的形成有什么幫助?你猜測地下水應該存在于哪一層?T:P:S(思考:配對:分享)策略過程:①學生在記錄單上用圖文結合的形式記錄自己的看法,不能交流。②成對合作,問一問同伴的想法,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尋找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最后達成一致意見,修改記錄單。③老師請同學上臺展示,其他同學依次進行補充。3.師總結:看來大多數同學都認為土壤稀松多孔,而最底層的巖石沒有裂縫和空隙,地下水停留在碎石層。那根據這個推測,如果我們想要打井,應該打到哪一層?生:碎石層4.同學們推測的對不對呢?我們怎樣驗證?[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資料的方式,在回顧已有知識和閱讀新資料中建立概念,在獨立思考生成觀點后,進行一對一的想法配對,從而使觀點完善立體。在分享的過程中,要求學生不能重復前一個小組的想法,這樣避免重復浪費時間,也鼓勵學生多傾聽。資料分析能夠提升學生思維的廣度,但是想要思考的深度,就要通過實驗建立模型來幫助理解。]建立地層結構模型1.師:老師是沒有辦法帶大家去挖挖看,但是我們可以學習科學家做一個模擬真實情況的模型。開動腦筋,想想需要哪些材料?生:土壤 碎石 巖石 2.師:為了防止弄臟桌子和衣物,我們需要一個不漏水的罐子把這些材料裝起來,剛好就用罐子的底部模擬巖石層,在罐子底部放上石子模擬碎石層;再放入沙子和泥土模擬土壤層。3.師:(出示模型)現在模型建立好了,地下水從哪里來呢?生:用水模擬下雨。4.師:我們在罐子上方均勻的灑水表示降雨,同學認真觀察水去了哪里。5.師:為了方便大家挖井,老師已經事先把井的位置放在了地層里,大家可以利用勺子來挖井。挖哪一部分的土壤?生:挖井里面的。6.師:請大家根據實驗步驟完成我們的驗證,看一看打到哪一層地下水儲量最豐富。實驗步驟:①補充地下水:一位同學利用裝置均勻的將水灑在模型上,其他同學認真觀察水去了哪里。②協作挖井:利用小勺挖取井內泥土,觀察打到哪一層地下水儲量最豐富的。7.師:下雨后,地下水去了哪里?生:雨后,一部分水滲入地下,水慢慢向下滲入土壤中。再慢慢向下填滿土壤和巖石的空隙中。再向下,下面的巖石沒有裂縫和空隙啦!所以地下水會停留在不可滲透的巖石層上面。(板書:可滲透層:土壤、碎石 不可滲透層:巖石)8.師:哪一層的地下水儲量最豐富的?我們打井要打到哪一層?生:碎石層。[設計意圖:地下水與學生的生活很難建立直接的聯系,通過制作水井模型,將知識與經驗串聯起來,方便學生理解,同時感受古代人民挖井取水的生活智慧。]認識泉1.師:事實上,地下結構要比我們今天的模型復雜的多。想要打井就要先做地質勘探,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打井。有的地方儲水量少,打到巖石層也沒有水;但有的地方儲水量豐富、地形適宜,地下水反而會自己跑出來!你們見過嗎?我們一起來看下。2.師:(播放泉動圖)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嗎?這就是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頭。泉水常年不斷地匯入河流,是河流補給的重要部分。(板書:泉 地下水的天然露頭)[設計意圖:在建立對井認識的基礎上認識泉,同時點出地下水的天然露頭與河流的關系,形成概念聯結。]地下水的現狀1.師:在現在,中國仍然有400 多個城市以地下水為飲用水源。隨著時代的發展,人越來越多,地下水的狀況并不樂觀。我們通過視頻通過視頻了解會發生什么。2.這里有一副關于地下水漫畫,想一想漫畫想要表達什么?3.師:看來即便有雨水的補充,但由于人類過度開采,地下水越來越少。人們想出各種辦法補充地下水,提高地下水儲量,讀一讀這兩幅圖,說一說是用什么方法補充地下水的?生:透水磚 透水混凝土4.同學們回家之后繼續想一想,還可以用什么方法補充地下水?做一個認真觀察勤于思考的孩子,幫助地球媽媽解決遇到的這些難題。[設計意圖:視頻和漫畫夸張直觀的表現手法,讓學生直觀感知地下水資源現狀,從而著眼思考如何改善此狀況。]【板書設計】13.地下水井 人們取用地下水的裝置 可滲透層 :土壤、碎石泉 地下水的天然露頭 不可滲透層 :巖石【課后反思】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的科學課相對于其他三大領域而言,最大的不同在于脫離學生日常生活情境,概念抽象難以理解大多只能借助模型來建立直觀的認識與解釋。學生往往因概念深奧苦澀和不夠了解而導致興趣缺缺課堂沉悶,教師也容易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走回頭路,把提升科學思維的科學課上成了老套的“填鴨式教學”。通過自主學習資料的方式,在回顧已有知識和閱讀新資料中建立概念,資料分析能夠提升學生思維的廣度,但是想要思考的深度,就要通過實驗建立模型來幫助理解。科學模型和建模是個體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它超越了對科學事實的簡單識記,是人類科學探究的核心成分。通過構建模型,將自身的心智變化與自然世界聯系起來,對客觀世界進行深入理解和探索。本課主要是利用水井模型進行研究、學習。地下水與學生的生活很難建立直接的聯系,通過制作水井模型,將知識與經驗串聯起來,引導學生了解降水是地下水主要來源,同時感受古代人民挖井取水的生活智慧。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越來越重視模型活動在課堂中的滲透,學生科學建模的能力有了較大提升,然而,學生對于科學模型本質的理解水平卻并不高。大部分學生認為模型是某種事物的復制品、是獨特唯一的或是不能被改變的,并且他們無法理解如何利用科學模型來說明科學想法和理論。因此,教學中既要幫助學生理解建模的目的、實質以及評估模型的標準等,又要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建立模型以描述、解釋、預測客觀世界,比較和評估不同的模型,在建模的實踐活動中深化科學概念的建構。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 第四單元 地球上的水資源 - 5(共16張PPT)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 第四單元 地球上的水資源13.地下水河流、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資源。生命之源淡水資源是生物的生命之源。生命之源井是人們取用地下水的裝置。 地下水問題1:地下結構分幾層? 問題2:這樣的結構對地下水的形成有什么幫助?你猜測地下水應該存在于哪一層?建立模型模擬碎石層 模擬土壤層 模擬巖石層 建立模型模擬井 模型完成 模擬下雨 ①補充地下水:一號同學利用花灑均勻的將水灑在模型上,其他同學認真觀察水去了哪里。實驗步驟②協作挖井:二號和三號同學利用小勺挖取井內泥土,四號同學用滴管獲取地下水,存放在杯中。觀察打到哪一層地下水儲量最豐富。實驗步驟想一想:漫畫想要表達什么意思?地下水的現狀2983M6昵圖網wuu.nipic.comBy:lyudeshinian No: 20150509154014616000的間Chinanews. comA《地下水》記錄單植被土壤碎石巖石植被:覆蓋地表的植物群落的總稱。土壤:地球陸地的表面由礦物質、有初質、水、空氣和生物組成。碎石:破碎的小塊巖石,它的大小、形狀、及紋理都呈現不規則狀態。巖石:造巖礦物按定的結構集合而成的地質體。水滲入地下大氣凝結降水蒸4、蒸散地N陸地面土壤水入滲逛流地下水面泉水地海洋地下水下水流金泉水不透水唇z繃觀禽闓DEMO她面沉降超采地下水中國有400多個城市以地下水為飲用水源。由于過度開采,地下水越來越少,人們想出各種辦法補充地下水,提高地下水儲量。鋪設透水路面雨水回灌地下分水墻清淤過濾池)見學生活動手冊第2頁回灌井姓名: 組號:( )組( )號 《地下水》記錄單植被:覆蓋地表的植物群落的總稱。土壤:地球陸地的表面由礦物質、有機質、水、空氣和生物組成。碎石:破碎的小塊巖石,它的大小、形狀、及紋理都呈現不規則狀態。巖石:造巖礦物按一定的結構集合而成的地質體。問題1:地下結構分為哪幾層? 問題2:這樣的結構對地下水的形成有什么幫助?你猜測地下水應該存在于哪一層? 植被土壤碎石—s石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3.地下水.doc 13.地下水.pptx 節約地下水宣傳片.mp4 記錄單.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