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文化創新【考點解讀】考點提示 1、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2、文化創新的意義3、文化創新的主體 4、創新與繼承的關系; 5、創新與借鑒、融合;6、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和具體途徑 7、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知識經緯/【知識清單】(一)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1)文化創新的含義文化在________的過程中傳播,在________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__________。(2)文化創新是_________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_______,也是文化創新的______。新的文化形態的誕生,舊的文化形態的消亡,先進文化的發展,都是在社會實踐中實現的。(二)文化創新的意義 (1)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_______,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2)文化創新可以推動_________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_________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_______所在。 (3)文化創新能夠促進____的繁榮。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_______。(三)呼喚文化創新的時代(1)人民群眾是______的主體,也是_____________的主體。(2)有作為的文化創造者,自覺地投身于___________的偉大實踐,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___________,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_________,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_________和豐富多彩的__________中吸取營養,刻苦鉆研,銳意創新。(四)繼承傳統,推陳出新(1)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于_________,是文化創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2)正確對待傳統文化①在__________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______、_________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_______、_______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②對待傳統文化:我們不能離開_________,空談文化創新。一個民族和國家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_________,就會失去文化創新的__________。同時還要體現________,這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五)面向世界,博采眾長(1)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2)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__________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3)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________。(六)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1)在處理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時,必須反對________和“歷史虛無主義”。(2)在處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時,必須反對“封閉主義”和________。(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現文化創新,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_______,著眼于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發揚_______傳統,大膽吸收_______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文化創新沿著正確的方向向前發展。 答案:(一)(1)交流 繼承 文化創新(2)社會實踐 源泉 動力(二)(1)靈魂(2)社會實踐 根本目的 標準 (3) 民族文化 重要保證(三)(1)社會實踐 文化創造(2)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根本利益 基本要求 偉大實踐 生活中(四)(1)社會實踐(2)社會實踐 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推陳出新 革故鼎新 傳統文化 批判性繼承 根基時代精神(五)(2)世界優秀文化 (3)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六)(1) “守舊主義”(2)“民族虛無主義” (3)實踐 優秀文化 世界各民族文化 【要點精析】要點一:文化創新與文化實踐的關系(辯證統一的關系)【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知識梳理1.二者的區別(含義) 文化創新:文化的傳播交流、文化的繼承發展都包含著創新,文化發展實質就是文化創新。注: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面理解其含義:文化的傳播交流是從橫向理解文化創新離不開對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文化的繼承發展是從縱向理解文化創新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社會實踐: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性活動。 2.二者的統一關系(1)社會實踐決定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人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就不能做出有價值的文化創造。②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一方面,社會實踐中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③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2)文化創新對社會實踐有著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響。 ①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我們進行文化創造、實現文化創新,不是被動地反映環境的變化,也不是為創新而創新,而是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為社會實踐服務。②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典型例題】例 1.人們在長期的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禮、茶藝、茶道和茶理等在內的獨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發展不斷豐富著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這說明 ①文化引導和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 ②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③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和發展的主體 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構成中華文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本題考查文化的創新與發展。①說法錯誤,文化引導著實踐,但是文化也受社會實踐的制約。②說法正確,茶文化是在茶葉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產生的。③說法正確,茶文化的形成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④說法與題目無關。本題答案選B。 答案:B例 2.《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把文化創新作為文化發展的重點。國家之所以重視文化創新,是因為 ①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②文化創新可以取代傳統文化 ③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④文化創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證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題考查文化創新的意義這一知識點,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因此C答案正確。“文化創新可以取代傳統文化”這一說法錯誤,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答案:C 要點二:怎么樣做到文化創新【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知識梳理1.文化創新的主體是人民群眾——要投身人民群眾的實踐。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進行文化創新,首先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充分發揮廣大群眾的創造潛力。其次,必須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文化創新的根本價值取向,把服務群眾作為文化創新的價值標準,文化創新必須著眼于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需要,誠心誠意為人民服務。2. 文化創新的途徑:(1)根本途徑:社會實踐。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是文化創新的動力。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所以,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2)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①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是實現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縱向理解)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一方面,繼承是發展的前提,文化創新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一個民族和國家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就會失去根基。另一方面,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社會實踐的發展,帶來了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變化,要求文化體現新的時代精神。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②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是實現文化創新的另一基本途徑。(橫向理解)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一方面,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優秀成果;另一方面,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文化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3)文化創新要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①要正確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這就要求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反對一味固守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守舊主義”和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 ②要正確把握好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這就要求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反對一味推崇外來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和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封閉主義”。【典型例題】例 1. (2019 湖南張家界期末考)《中國達人秀》是迄今為止國內借用海外模式制作的眾多電視節目中最成功的個案,連續打破中國電視綜藝節目收視紀錄,它將鏡頭定格在平凡小人物身上,以現實的深度與情感的濃度穿透人性,以開放的創造精神與自覺的文化態度促成了“舶來品”的華麗轉身。《中國達人秀》的成功啟示我們? ①推動文化發展需要進行文化創新? ②大眾傳媒是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 ③借鑒外來文化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④進行文化創新應考慮到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文化創新。“《中國達人秀》以開放的創造精神與自覺的文化態度促成了‘舶來品’的華麗轉身”表明借鑒外來文化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文化發展需要進行文化創新,故①③符合題意,可以入選;“將鏡頭定格在平凡小人物身上”說明進行文化創新應考慮到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故④符合題意,可以入選;②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答案選擇C。答案:C例 2. 春節期間,一段極具傳統相聲特點,又不乏現代元素的《滿腹經綸》在網上爆紅。古代典籍、詩詞及傳統藝術始終是貫穿節目的主線,而一個個古今中西結合的包袱,不斷為觀眾制造“笑果”。該段相聲的成功說明 ①對傳統文化需要繼承與發揚 ②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③文化創新應博采眾長,為我所有 ④優秀文化能激勵人們創造美好生活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解析:本題考查文化創新的相關知識。由題意中“一段極具傳統相聲特點,又不乏現代元素”,表明文化創新既要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又要博采眾長,為我所用,故①③符合題意;②項中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即文化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與題意不符;④未能在題意中體現出來。答案:B思維拓展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 當前,/我國文化“走出去”的行動不斷加強,但還存在較多問題,如某些國產電影因缺乏想象力,制作工藝粗糙、營銷手段落后等,在國際電影界備受冷落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國交響樂團在德國演奏了改編制作的交響京劇《貴妃醉酒》,以德國人喜愛的形式充分展現了中國京劇的魅力。因此,文化要“走出去”,更應“走/進去”。]結合材料,運用文化交流與文化創新的相關知識,談談對中國文化要“走出去”,更應“走進去”的認識。(11分)審題過程:首先,看設問。本題設問要求是從文化交流和文化創新的知識談認識。對某一問題的認識,我們往往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個角度去談。在這里我們需要圍繞著文化交流和文化創新的知識去回答。其次,理論和材料相鏈接。(1)是什么:讓中國文化“走出去”“走進出”,其實就是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傳播,把中國文化推向全世界。(2)為什么:讓中國文化“走出去”其實就是考查了把中國文化推向全世界的意義。把中國文化推向全世界,目的就是增強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提高文化軟實力,讓世界認同中國文化。(3)如何推動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推動中國文化的發展,其實就是考查了文化創新的途徑。文化創新的途徑有根本途徑和基本途徑。當然還離不開創新人才的培養。參考答案:①文化“走出去”能增強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提高文化軟實力,提升綜合國力。(3分)②文化“走進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深化,只有被其他文化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實現文化“走出去”。(2分)③要推動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增強文化創新意識,提高文化創作能力,把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提升文化產品的思想性、藝術性。(3分)④通過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創造出能為其他文化能接納、欣賞的文化產品。(3分)[評分說明]其他解答言之成理,分析得當,可酌情給分,但該問最多不超過11分。【疑點突破】疑點一:文化創新源于創作者的智慧和靈感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離開了實踐,文化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文化創新離不開創作者的智慧,但是如果離開了社會實踐,再具有智慧的人也不可能創作出優秀的文化作品,所以文化創新最終還是要靠實踐。【典型例題】例 “文化創新來自創作者的靈感,主要靠文化創作者的聰明才智。”這種觀點否定了①文化創作者在文化創新中的作用 ②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③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 ④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主體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題中觀點片面夸大了文化創作者在文化創新中的作用,否定了實踐和人民群眾在文化創新中作用。故②③④入選,①項排除。答案:B疑點二: 文化傳承、文化發展、文化創新 (1)文化傳承,指文化的傳播和繼承。表現為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橫向間的相互交流,又表現為同一民族和國家文化縱向上的繼承和發展。 (2)文化發展,指社會文化不斷豐富、不斷進步、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文化的傳播和繼承是文化發展的必要前提。而文化的繼承不是原封不動地承襲傳統,而是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從而使文化得到發展的過程。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在繼承基礎上發展,在發展基礎上繼承。 (3)文化創新,一般指超越傳統文化創造新文化的過程。文化創新主要包括內容創新、觀念創新和形式創新。文化創新是文化發展的實質,要發展必須要有所超越,必須有所創新。文化創新又必須以繼承傳統文化為前提。文化在交流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自身的繼承和發展,是一個新陳代謝、不斷創新的過程。【典型例題】例 動漫大片《田螺遺夢》是我國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國民間傳說,剔除了其中帶有迷信、頹廢、庸俗色彩的內容,突出了中國文化和而不同的價值理念。作品制作運用了目前國際最高水準的動畫電影技術,注入了國際動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從而使作品更具國際口味。作品多次參加國際國內動漫節和電影節,摘取了多個獎項,贏得了國內外的好評。結合材料,說明動漫大片《田螺遺夢》的成功體現了“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哪些道理。解析:本題以動漫大片《田螺遺夢》為材料,考查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創新。解答本問應從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創新的關系入手,緊密結合材料,深入論證。回答時,要將重點放在材料分析上,做到有理有據。我們要學會抓住材料的關鍵字眼“取材于”“突出了”“運用了”“注入了”“國際口味”“國內外好評”。答案:(1)文化在繼承中發展。該作品取材于中國民間傳說,突出了中國文化和而不同的價值理念,體現了繼承對于發展的基礎性作用。(2)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該作品之所以能夠成功,在于對民間傳說的改編、采用國際最高水準的動畫技術、注入國際動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等方面的創新。(3)文化在交流中傳播。通過國內、國際兩個平臺,作品在交流中得到了傳播。疑點三:如何對待傳統文化【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知識梳理錯誤觀點守舊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為什么要正確對待傳統文化①文化具有繼承性,對現實生活有著深遠持久的影響②傳統文化如果能夠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要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怎樣做立足實踐,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疑點四:如何對待其他民族文化 【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知識梳理錯誤觀點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為什么要處理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①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怎樣做①立足實踐,面向世界,博采眾長②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③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④克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課外拓展】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東方之冠”:中國傳統元素和現代元素的結合/中國館“東方之冠”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它融合了多種中國元素,并用現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煉和構成。國家館的造型還借鑒了夏商周時期鼎器文化的概念。鼎有四足,起支撐作用。作為國家盛典中的標志性建筑,光有斗拱的造型還不夠,還要傳達出力量感和權威感,這就需要用四組巨柱,像巨型的四腳鼎將中國館架空升起,呈現出挺拔奔放的氣勢,同時又使這個龐大建筑擺脫了壓抑感。這四組巨柱都是18.6米×18.6米,將上部展廳托起,形成21米凈高的巨構空間,給人一種“振奮”的視覺效果,而挑出前傾的斗拱又能傳達出一種“力量”的感覺。通過巨柱與斗拱的巧妙結合,將力合理分布,使整座建筑穩妥、大氣、壯觀,極富中國氣派。同時向前傾斜的倒梯形結構,是現代建筑向力學的又一挑戰。將傳統建筑構件科學地運用,是中國人的又一創造,它向世界傳達了一個大國崛起的概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中國館的造型具有標志性、地域性和唯一性的特征,它的外表是什么顏色,這又是人們關注的問題。那么,什么顏色最能代表中國特色呢?設計者自然想到了“中國紅”,一種代表喜悅和鼓舞的顏色,一種大氣、穩重、經典的顏色。可是紅色在大型建筑中非常難用,由于紅色的波長強、刺眼而跳躍,搞不好會有飄起來的感覺,從而影響整體形象。其實,中國紅是一個概念比較模糊的顏色,大紅的對聯,火紅的燈籠,紅紅的中國結,這些都叫中國紅。可是在不同的歷史時空環境中,它又呈現出多種審美表達。如故宮太和殿所展示的“紅”就達五種之多,怎樣在現代建筑中用好“中國紅”呢?為此,設計者專門請來中國美術學院研究所的專家,通過反復試驗,現場觀察,實物對比,最后商定中國館不可能用一種紅,而是借用故宮紅的色彩,采取多種漸變。于是,就有了中國館外表從上到下,由深到淺四種紅色的“退暈”漸變,上面重一點,下面輕一點,既傳統又時尚,豐富了中國紅的內涵,使整個建筑呈現出一種層次感和空間感,極富生氣和活力。中國館披上了“中國紅”,傳達出喜慶、吉祥、歡樂、和諧的情感,展示著“熱情、奮進、團結”的民族品格。這是對中國特色的又一最好解讀。東方之冠,高高聳起,象征著中華的鼎盛與繁榮。而舒展平臥于國家館之下的地區館,則形成深厚的依托之態,為人們活動提供了厚重堅實的平臺。它的布局借鑒了《禹貢》對疆土的概括,即“九州”之說。這個在圓明園中也有體現,其文化理念和空間意識的文化之根,可追溯到《周易》。國家館和地區館的巧妙布局,主次有序,象征著國家一統的精神,寓意社澤神州,富庶四方。地區館周邊自然折轉的空中游廊、臺階步道和園林小品,相互銜接得異常完美,建筑外觀鐫刻有疊篆文字,環廊外側立面印有中國歷史朝代名稱,象征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而環廊中的小品表面,還刻有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名稱,象征中國地大物博和各地區間的團結合作。所有這些都對中國特色做了全面而細致的表達。【鞏固練習】 一、單項選擇題 周朝的采詩官堪稱世界上最浪漫的職業之一,他們手搖木鐸,巡游山野,采集民間歌謠,以體察民俗風情、政治得失(意即“采風”),《詩經》中大部分詩歌便是出于此。據此回答1~2題。 1.之所以要到山野民間“采風”,是因為 A.詩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B.文化創新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C.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D.文化要在傳播交流中創新 2.現代許多文學家、藝術家也經常到民間去搜集文學藝術的創作素材,許多杰出的作品就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由此可見 ①社會實踐是產生優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②文化創新的靈感最終來自社會實踐 ③社會實踐要為文化創新的成果服務 ④文化創新的需要來自于社會實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融會中西、縱貫古今的大師——徐悲鴻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并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 ①文化創新的重要性 ②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重要性 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重要性 ④社會實踐的重要性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4.(2016 河南新鄉期末考)錢鐘書先生在《談中國詩》中提及,“中國詩里有所謂‘西洋的’品質,西洋詩里也有所謂‘中國的’成分。在我們這兒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們那兒發展得明朗圓滿。反過來也是一樣。”由此可見,錢鐘書先生主張①尊重文化多樣性,共同推動世界文化創新②堅持博采眾長,加強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③文化是民族的,要堅守本民族文化鮮明的特色④文化是世界的,要推動各民族文化實現趨同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5. 好萊塢電影《功夫熊貓》的文化元素多半是中國的,功夫是中國的,熊貓是中國的,場景是中國的,但熊貓阿寶怎么看都不像中國的大俠。這告訴我們①文化符號比文化精神更重要 ②繁榮我國文化應借鑒好萊塢的文化創新理念③繁榮我國文化的關鍵是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6.面對地震題材,傳統的敘述方式更多的是展現抗震救災的宏大場面。《唐山大地震》從個體經驗入手,通過李元妮一家人長達32年的情感救贖過程,通過他們經歷的高考、戀愛、下崗、南下打工等一系列事件,反映出唐山和中國社會的變遷,從而實現了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新突破。可見①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經濟、政治②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是中國文化繁榮和發展的不竭動力③文化創新可以摒棄傳統文化另辟蹊徑④文化工作者應立足于實踐,直面時代進步和群眾生活,追尋與公眾的情感共鳴點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7. 收視爆棚的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并非“零差評” 。批評者認為,節目同樣是從韓國購買版權,缺乏原創品牌,過度依賴“拿來主義” 。這警示我們,對待外來文化需要A. 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B. 面向世界,博采眾長C. 以我為主,善于創新 D. 取長補短,相互借鑒8.《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記載:趙武靈王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吾國東有齊,北有燕,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故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 于是出現胡服令,而招騎射焉。近代史學家梁啟超盛贊趙武靈王為“黃帝之后第一偉人” 。從文化生活角度看,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①學習外來文化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②弘揚傳統文化應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③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發展④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重要基礎A.①② ? ? B.②④ ? C. ①③ ? ? D.②③9.隨著越來越多的孔子學院在海外建立,我們需要進一步發掘和豐富孔子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使之不斷創新發展。這說明①文化繼承和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②文化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③文化發展的實質就是文化創新,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④文化發展必須全盤繼承傳統文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0. Chinglish即“中式英語”,是指帶有中文語音、語法、詞匯特色的英語,這是中國人在學習英語過程中普遍出現的一種必然的語言現象。1994年以來加入國際英語行列的詞匯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至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這表明A.文化創新不能離開傳統B.文化創新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C.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D.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二、簡答題11.“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把文化創新比作是一渠清水,那么它的源頭是____________。12.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__________。13.在文化交流、借鑒和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_____________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三、問答題 14.辨析:只要人們積極進行社會實踐,就一定能實現文化創新(11分) 15.(2018 黑龍江佳木斯二中期末考)材料:絲綢之路,猶如一條彩帶,將古代亞洲、歐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聯結在一起。中國的四大發明、養蠶絲織技術以及絲綢品、茶葉、瓷器等,通過絲綢之路傳送到亞洲、歐洲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同時,中外商人通過絲綢之路,將中亞的駿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樂、醫藥,西亞的樂器、金銀制作技術、天文學、數學等輸入中國。?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那夫大學發表演講,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希望通過發展“五通”,即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從中國、中亞到西亞及歐洲的區城大合作,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與地區經濟文化發展。 結合材料,運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知識,分析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文化價值。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 1.C 解析:“采風”,表明藝術來源于實踐,來源于人民群眾,因此選C。 2.B 解析:③錯誤,文化創新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是社會實踐為文化創新服務,因此排除。選B。 3.C 解析:“融會中西”徐悲鴻借鑒和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華,體現了對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重要性。因此③正確。“縱觀古今”,徐悲鴻既批判的繼承了中國傳統的書畫文化,同時又有所發展,注入了時代的精神,②正確。“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體現了創新的重要性,①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社會實踐,因此不選。 4. A解析: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文化創新的知識為本題主要考查點。“中國詩里有所謂‘西洋的’品質,西洋詩里也有所謂‘中國的’成分”,這說明我們應該尊重文化多樣性,通過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促進文化創新,①②正確。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但材料中并未涉及堅守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而是強調要吸收借鑒外來優秀文化成果,③與題意不符。④中推動各民族文化“趨同”的說法錯誤,排除。本題選A。5.B 解析:“好萊塢電影《功夫熊貓》的文化元素多半是中國的”反映了好萊塢電影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與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借鑒與融合,這體現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同時也體現了文化的創新;“好萊塢電影《功夫熊貓》功夫是中國的,但熊貓阿寶怎么看都不像中國的大俠”體現了好萊塢電影在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時,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因此B正確。①錯誤,忽視了文化精神的重要性。③說法不科學,對傳統文化我們要批判性繼承。6. A解析:①的后半句與題意無關;②正確且切題;我們不能脫離“傳統文化”空談創新,否則就會失去文化創新的根基,③錯誤;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所以文化工作者應立足于社會實踐,④正確。 7.C解析:從“缺乏原創品和依賴拿來主義” 可知對待外來文化要以我為主,善于創新。其余的不是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8.C解析:“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 體現了學習外來文化,為我所用。穿胡服,學騎射,既是古代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同時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場改革。故①③符合。材料并沒有強調保持民族特色,故②不符合題意。文化創新的源泉是社會實踐,故④表述錯誤。9. A解析:①②③觀點正確,符合題意,應當選;④觀點本身是錯誤的,對待傳統文化應批判地繼承。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A。10.B解析:本題考查了文化創新的途徑、文化的多樣性、文化的作用等知識。由中式英語對國際英語詞匯的貢獻可以看出文化創新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A項與題意無關。C項表述正確,但不符合題意。D項表述錯誤,只有優秀的文化才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二、簡答題11.社會實踐12.文化創新13.世界優秀文化三、問答題 14.答案:這個觀點是片面(1分) (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根本途徑。新文化的誕生、舊的文化形態的消亡、先進文化的發展,都是在社會實踐中實現的,因此,人們只有積極進行社會實踐,才能實現文化創新,題中觀點有合理之處。(3分) (2)文化創新必須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地繼承和不斷推陳出新,將時代精神融入文化創新之中。(3分) (3)加強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積極開展文化競爭與合作,著眼于世界科學文化發展的前沿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文化創新必須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既要反對封閉主義,又要反對民族虛無主義。(2分) (4)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文化創新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2分)15.答案(1)絲綢之路對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 (2)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絲綢之路繁榮了商業貿易,有利于促進商品中蘊含的文化的交流與人與人之間的文化交往。(3)絲綢之路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增強了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4)通過絲綢之路,有利于我國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不斷推動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