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我們的中華文化【考點解讀】考點提示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2.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3.中國各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貢獻知識經緯【知識清單】(一)中華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源遠流長1.古代輝煌的歷程(1)殷周時期,_______思想、________思想,對早期中華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了古代中華文化思想的_______。(3)秦的統一,促進了統一的民族文化的發展,在中華文化史上具有______的意義。(4)漢代,儒家學說確立了_______地位。(5)隋唐時期,古代中華文化高度發展,并廣泛吸收外域文化,進入了氣度恢弘的_______時代。(6)宋元明時期,中華文化在史學、文學藝術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并產生了影響后期封建社會的宋明_____。(7)明清時期,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開始面臨________的沖擊2.薪火相傳,一脈相承(1)_______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2)________與________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3.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1)中華文化衰微的原因:中國_______的日漸沒落和西方近代_________的巨大沖擊。(2)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①只有在________的領導和_________的指引下,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②我們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中華文化的發展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二)中華文化基本特征之一——博大精深(具體體現)1.獨樹一幟,獨領風騷(1)文學藝術作用: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_____的作用。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以歷史______、內涵______、風格_______,展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2)科學技術①地位: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②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特點:注重______,具有_______和______的特點。意義: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_____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_____、_______的生動體現。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區域文化的成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______千差萬別,經濟社會________不同。(2)區域文化間的關系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交流、借鑒、吸收,既漸趨______,又保持著各自的_______。3.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1)民族文化的地位:都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_____,都是中華民族的______。(2)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3)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_____、相互_______,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4)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強烈______感和____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_______和強大的________。(三)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原因-----包容性1.含義: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即_______和_______。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_______;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的___________。2.意義: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______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_______的認同和對_______的理解。參考答案:(一)1. (1)天命神權 “敬德保民” (2)雛形 (3)劃時代 (4)至尊 (5)全盛 (6)理學 (7)西方工業文明2.(1)源遠流長 (2)漢字 史學典籍3.(1)封建統治 工業文明 (2) 中國共產黨 馬克思主義 (二)1.(1)獨特 輝煌而悠久 豐富而絢麗、鮮明而獨特 (2)實際 運用實用性 整體性 艱苦奮斗 生命力 創造力 2.(1)自然條件 發展程度 (2)融合 特色3.(1)瑰寶 (2)共性 民族特性 (3)交融 相互促進 (4)認同 歸屬 文化底蘊 民族凝聚力(三)1.求同存異 兼收并蓄 和睦相處 積極成分2.和睦 自身文化 其他民族文化【要點精析】要點一:正確理解中華文化的輝煌歷程發展時期文化思想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影響作用殷周(發源)天命神權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對早期中華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春秋戰國(雛形)諸子蜂起、百家爭鳴逐漸形成了古代中華文化思想的雛形秦(促進)促進了統一的民族文化的發展在中華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漢(發展)儒家學說確立了至尊地位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隋唐(全盛)古代中華文化高度發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廣泛吸收外域文化進入了氣度恢弘的全盛時代宋元明(延續)延續隋唐文化的輝煌,在史學、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成就巨大,并產生宋明理學推動中華文化發展,其中宋明理學對后期封建社會影響較大明清(面臨沖擊)近代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開始面臨沖擊要點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從歷史上看)【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中華文化的特征) 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那些與中華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卻延續至今,始終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和無窮的魅力。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 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數千年來,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意義: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文化內涵豐富,在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2)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另一重要見證----史書典籍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歷史經驗,重視保存歷史資料。另外,自夏商就開始設置的歷朝歷代的史官,大都終身世襲,這使他們能夠將大量的史實記載下來,將豐富的史料積累起來。我國歷史上編撰的史書,其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典型例題】例 1.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我國高度重視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這是基于①文化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②優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轉化為物質力量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護傳統文化④閱讀文化典籍可以幫助人們認識中華文化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本題考查了中華文化的特點等相關知識。解答本題用排除法即可。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但不是“直接”轉化,故②錯誤。答案:B例 2.“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韻味傳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歷史,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文化的 A.包容廣納 B.推陳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遠流長 解析:本題考查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通過分析材料,我們可以把握“青花瓷穿越千年的歷史”這一關鍵信息,據此我們可以得出青花瓷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因此選 D。答案:D 要點三: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從內容上看)【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中華文化的特征)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主要體現在其獨特性、區域性和民族性上。 1.獨特性:文學藝術,以其輝煌而悠久的歷史、豐富而絢麗的內涵、鮮明而獨特的風格,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藝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中華民族在認識、改造自然過程中創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斗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 2.區域性:(1)原因:我國幅員遼闊,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2)意義:不同區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共同推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 3.民族性:(中華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關系)(1)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2)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體的中華文化呈現出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各民族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其個性。(3)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4)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中華文化的力量,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勵中華兒女的不竭力量之源。 【典型例題】 例 1. (2019 天津五區縣期末考)“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地處華東水鄉的吳越文化和處于內陸山寨的滇黔文化,雖然都是多種文化交融的產物,但兩者之間也存在著差異。這說明( ?)A、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一脈相承B、中華文化獨樹一幟,獨領風騷C、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區域特征明顯D、在中華大地上,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解析:C項,材料中,吳越文化和滇黔文化雖同屬于中華文化,都是多種文化交融的產物,但兩者之間卻存在著巨大的差別,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且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即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故C項正確。A項,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屬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體現,材料中未涉及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相關內容,與題意不符,故A項錯誤。B項,中華文化獨樹一幟,獨領風騷是相對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而言的,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性,材料中的兩種文化都屬于中華文化,因而選項與題意不符,故B項錯誤。D項,材料中描述的是不同區域間文化的差異,未涉及各民族文化,與題意不符,故D項錯誤。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C。答案:C例 2. (2019 武平一中期中考)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人們最主要的活動就是賞月和吃月餅。但中國各地中秋節的過法是多種多樣的,如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南京人中秋除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在北方,山東省慶云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等。這表明①中華文化博大精深②中華文化源遠流長③我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④文化的豐富多彩反映了經濟的繁榮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解析:中國各地中秋節過法的多種多樣,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博大精深,①③符合題意;②④材料未體現。答案:B要點四: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原因、意義及表現)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1.含義: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 2.意義: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誤區警示:不要認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僅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①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使它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②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還得益于漢字與史學典籍。數千年來,漢字這種獨具特色的文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作用。史書典籍的出現,能夠使大量的歷史經驗、資料史實記載流傳下來。③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還在它具有獨特性、區域性和民族性。獨樹一幟,具有區域色彩和民族色彩的中華文化,充分顯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典型例題】例 京劇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它是在18世紀下半葉經徽戲、秦腔、漢調的融合,并借鑒吸收昆曲、京腔之長而形成的。京劇的形成體現了A.各具特色的文化藝術異彩紛呈B.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一脈相承C.中華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夠實現相互融合解析:京劇是由多種戲曲交融而成,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C項正確;京劇的形成過程是一個由“多”到“一”的過程,A項不符合題意;材料中關于京劇的形成過程,主要強調了對多種戲曲的吸收、借鑒,B項與題意無關;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答案:C 思維拓展 某校高二(1)班同學以“走進世博、聚焦安徽”為主題開展探究活動。同學們通過查閱、上網等途徑收集資料,組織課堂討論,發表看法:甲同學:上海世博會是文化世博。中國館的建筑設計凸顯漢字、京劇、中國紅和水墨畫等中國元素,整體布局體現了中華文化悠久的“和諧”思想;國家館館內用高科技手段向觀眾展現古代四大發明、《清明上河圖》等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華;安徽館以徽派建筑標志性元素“馬頭墻、小青瓦”為外墻裝飾,館內通過徽劇、黃梅戲、鳳陽花鼓等民間藝術的展示,讓觀眾領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質感。請你結合甲同學的發言,分析說明其中蘊含的中華文化特征。審題過程:本題是一道高考題,具有較強的探究性、靈活性、綜合性。考查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難度一般,解答時要做到理論與材料相結合。本題是知識限定性問題,題型是說明分析類的材料題,一般我們對這類題要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角度回答。對于本題我們需要結合材料分析中華文化的特征是什么,為什么有這個特征。對于怎么辦可以忽略不答。這就涉及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容性等知識點。參考答案:(1)悠久的“和諧”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華等,說明中華文化歷史悠久、一脈相承,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特征。(2)豐富的中國元素,獨特的徽派建筑,多樣的民間藝術等,說明中華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3)各種文化和諧共處,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或“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疑點突破】疑點一:正確理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的關系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區別側重點不同側重于從動態上,即中華文化發展的軌跡上說明中華文化的特征,表明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從未中斷過側重于從靜態上,即中華文化的內涵上說明中華文化的特征,表明中華文化獨樹一幟,獨領風騷見證或表現不同漢字和史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現聯系都是中華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的特征;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二者共同的原因疑點二:認識誤區:包容性會使民族文化逐漸喪失其個性。 提示:包容性包括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并不是“全盤外化”,而是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這不僅不會使民族文化喪失個性,還會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和世界文化的發展。【典型例題】例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將中華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完美結合,向世界奉獻了一部奧運史上最華美的樂章。這充分說明①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 ②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 ③外來文化是中華文化創新的基礎 ④中華文化正在成為世界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中華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結合,體現了在文化創新中堅持了博采眾長的做法,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①②正確。文化創新的基礎是社會實踐,③錯誤。④將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等同起來,忽視了中華文化的特性,錯誤。答案:A疑點三:認識誤區:中華文化呈現出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所以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提示: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也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但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又有中華文化的共性。疑點四:如何理解文字、文學、文明、文化的關系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文學:以文字語言為手段塑造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最早出現的是口頭文學,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 文明: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的有文化的積極成果。 文化:是相對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課外拓展】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秘密? ——余秋雨教授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演講(節選) 首先我要談談,為什么那么多歷史悠久的文化全滅亡了,而中華文明卻一直活到今天?她到底憑借哪些力量得以延續至今? 第一,統一而延續永久的文字系統,能夠保存歷史資料。我認為這是中華文明沒有滅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原因。字的滅亡,意味著文明載體的死亡。 第二,中華文明的主體部位在本質上是農耕文明,所以從來不主張遠征。成吉思汗遠征時還沒有進入中華文明的主體部位。農耕文明依靠的是春播秋收、精耕細作,強調的是“父母在,不遠游”。因為在古代,一種文明超越邊界,變成軍事工具,要在不同地方落根,這個文明就很難存活。中國沒有發動過這樣的軍事遠征,為文明的延續保留了實力。 第三,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滅亡,還在于它一直處于有序狀態。“有序”的代價是使得整個國家比較保守,不太自由,但“有序”的同時也使得中華文明避免了“無序化耗損”得以有效延續。一方面,自秦代對文字、度量衡的統一,自漢代開始建立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如郡縣制、戶籍制等,使得國家即使經歷了戰爭和改朝換代,還能運轉有序。另一方面。延續了1300年的中國科舉制度,為有效管理提供了豐沛的人才資源和統一的管理哲學。與世襲為官、養仕為官、軍功為官等方式很容易造成的無序吏治完全不同,科舉制度確立起這樣一個概念:在中國土地上,任何一個男子通過文化考試就可以成為各級“公務員”,這就使偌大一個中國一直處于有人管理的狀態,這一點非常了不起。 科舉主要考儒家學說。儒家學說恰恰是研究如何治國平天下的學問,和社會管理有關,所學與所用還是“專業對口”。這就產生了另一個奇跡:思想延續的奇跡。因為為了考試、求官,儒家經典被千萬人背誦濡養達1300年之久,這是中華文明得以延續至今的又一重要原因。 第四,中華文明以“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避免了長時間陷入極端主義。中庸之道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彈性哲學,它對許許多多的社會現象,保持著一種寬容的接納,有針對性的處置。國外有些地區的文明深受原教旨主義,即基本教義派的毒害,用極端的方式解釋自己宗教當中的某些教義。這一點中華文明有很大的不同。因為中庸之道告訴我們,走極端是錯誤的。世界其實不是純白也不是純黑,還有中間遼闊的灰色地帶。純白和純黑至多只是邊緣,而且是很窄的邊緣。這個思維方式很重要。漢字構形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與西方文字不同,作為漢語書寫形式的方塊漢字不僅表音,而且以形表義。這種文字為形象思維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得中國人長于形象思維。比如,因為漢字是以形表意,這使得人們能夠“望文生義”,根據一個字的形旁大致能猜出該字的意義類屬。我們在閱讀時,如果看到“木”字旁、“鳥”字旁、“草”字頭的字,就可以知道這些字的意思大致是一種樹、一種鳥、一種草。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具有經驗綜合性特征,傾向于對事物做經驗性的整體把握。這種思維方式善于把握統一物的兩個對立的方面,使得中國人習慣于講偶講對。例如,在中國古代的散文和詩歌中,就經常使用對仗的修辭手法。 在中國古代的雕版印刷中,把一些文字刻在一塊方形木板之上,文字按由上而下、由右向左的次序排列。一個漢字占一小方格,一些漢字被排在一個大方格內,以平衡、勻稱為關,并讓漢字及其整體呈現出方形。這一漢字特點的形成,與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方式有很大關系。 占漢字總數絕大部分的是形聲字,它的字形既反映語素的意義,也反映語素的聲音。這種兼表音義的綜合性的造字法作用于思維方式,也使得中國更長于綜合。古人在處理矛盾時采取中庸之道,就是以互相讓步、調和折中的辦法解決的。一讓兩有,形聲并列,漢字的這種字形體現了中國人崇尚中庸的文化精神。中華民族的地域文化 從地域文化的角度講,中華文化大致上是由三大地域文化組成的,即黃河流域文化、長江流域文化和草原地區文化。 黃河文化主要是指發生在黃河流域范圍內的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部分。黃河文化的顯著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在黃河文化發展過程中,天道、地道和人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并由此發展出天時、地利、人和的思想。二是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它有6 000多年的悠久歷史,而且從未中斷過,這是世界其他古老文明所沒有的。三是不斷進取的文化精神。黃河文化是非常典型的大河文化,發展的總趨勢是從黃河的四級、三級支流逐漸向二級支流及干流上轉移,最終形成了咸陽(西安)一洛陽的文化軸心帶,并由此向外輻射,不斷擴大它的影響。四是兼收并容,博采眾長。中華民族勇于吸收周邊各個民族和域外各國的文化成果,對外來文化如印度文化、伊斯蘭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等,“愛其所同,敬其所異”,以開闊的胸懷加以接納、吸收、消化而為我所用,并積極地開展對外交流,互相促進。 長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南方流域文化,其主要特點似可概括為“長、久、多、豐”四個字。“長”就是地理跨線長,“久”就是歷史悠久,“多”就是層次和方面多,“豐”就是豐富燦爛。 草原文化是指形成于我國北方草原這一特定歷史地理范圍內的文化。草原文化的基本特點有三個方面:一是崇尚自然,二是向往自由,三是崇拜英雄。 【鞏固練習】一、單項選擇題1. 獨特的方塊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漢字是 ①文化創新的重要動力 ②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③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 ④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 夏歷一用就是四千年,從未變更,到今天依然如新,這同樣是中華文化_______的明證。 A.“獨特性” B.“源遠流長” C.“博大精深” D.“區域性” 3.都江堰水利工程規劃科學、布局合理,綜合發揮了分水、導水、塞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既能保證內江灌區用水需要,又可防止災害發生。它體現了人和自然的和諧共存,是全世界僅存的一項古代“生態工程”。這反映了 ①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 ②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征 ③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和艱苦奮斗的精神 ④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當前,在大力弘揚中華文化過程中,廣東省重點打造“嶺南文化、活力商都、黃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這表明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獨立形成的C.地域文化之間沒有共性D.中華文化在性質上是全國地域文化的總和5.下列說法能夠證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是 ①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的漢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長的文字②我國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③發源于黃河、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歷經滄桑至今仍存 ④我國古代科技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整體性的特點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2015 山東泰安中學月考)《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學匯編,它的“典”、“謨”、“訓”、“誥”、“誓”、“命”六體,有的是講演辭,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談話記錄。《尚書》記事的內容,上起原始社會末期的唐堯,下至春秋時的秦穆公。這說明①史書典籍能將大量的史實記載下來②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③史書典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④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冊掀開了嶄新的一頁A.①③ B.③④C.①② D.①④ 7.在澳門,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登幾百年來和睦相處,中式建筑與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禮與西式婚禮、中餐與西餐相映成趣。這表明 ①澳門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具有多樣性 ②澳門文化的性質是由其地理環境決定的 ③澳門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以西方文化為輔 ④澳門文化具有包容性、開放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8.(2018 山東泰安中學月考)中國有修史的傳統,“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繼承這一傳統,有利于中華文化A.薪火相傳,綿延不絕 B.統領世界文化C.傳承文明,開拓創新 D.面向世界,博采眾長9.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鄂爾多斯市舉辦。少數民族開放式的表演和展覽令人震撼,少數民族風情令人陶醉。這些少數民族文化①與中華民族文化是個性與共性的關系②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③為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④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0.(2019 山東外國語學校期末考)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在2015年戛納電影節售出超過千萬元人民幣的版權,創下中國動畫國際銷售的最好成績。其成功得益于自覺追求“中國化、東方美”民族風格,接續傳統、兼收并蓄。這說明:? 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②文化繼承是文化發展的必要前提? ③文化創新必須植根于本民族文化????? ④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簡答題11. 世界人類文明的發祥地,除了中華文明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無窮的魅力外,其他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這說明______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12. 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特點。13. 嶺南文化是指嶺南地區的地域文化。它以本土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為源頭,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吸取和融匯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漸形成務實、開放、兼容、創新的特點。嶺南文化的形成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華文化具有__________。14.我國地域遼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戲曲。如:黃梅戲、花鼓戲、秦腔等,正所謂一方水土,________。三、問答題15.中國科協與中國對外友協共同組織中國青少年代表團赴俄羅斯出席俄羅斯“中國年”《中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活動》。在“中國年”期間,我國陸續舉辦多種形式的活動,集中展示既保留本民族瑰寶,又吸收了世界燦爛藝術精髓的中華文化。 從文化角度分析,中國文化為什么既能“保留本民族瑰寶”,又能“吸收世界燦爛藝術的精髓”? 16.(2019 吉林德惠市實驗中學期末考)鄭和七下西洋,祈“和順萬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時進行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朝貢貿易;林則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孫中山考察各國興衰,指出“國力之盛衰強弱,常在海而不在陸”。早期西方海上列強通過殖民擴張和掠奪性貿易爭奪海外市場和資源,大力開發和經營海洋。美國海權論創始人馬漢指出:“所有帝國的興衰,決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張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根據材料的信息,請你運用中華文化包容性的知識,就樹立正確的海洋意識提出建議。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 C 解析: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漢字為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因此,②③正確。文化創新的動力與根本途徑是社會實踐。 2. B 解析:源遠流長是指歷史悠久,文字和史書典籍是其見證;博大精深是指內涵豐富,其體現主要是藝術形式的豐富絢麗、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材料體現的是夏歷的使用傳承至今,是源遠流長的特點。 3. A 解析:本題考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一知識點,在古代,科學技術獨領風騷,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題中各選項均正確,因此均入選,選A。 4.A解析:我國不同地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特色,故A正確,B、C錯誤。D混淆了中華文化與地域文化在整體與部分、共性與個性方面的關系。5.B解析: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文字和史書典籍便是見證。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具體表現在中國文學藝術獨樹一幟,科學技術成就獨領風騷;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由此可見,①③體現的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②④體現的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6.C解析: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故③說法錯誤,④不是材料所表明的,故排除③④。7.B解析:澳門的不同宗教的和睦相處,建筑、婚禮、飲食等方面的中西借鑒、交流和融合的文化現象一方面可以說明文化是多種多樣的,故①正確,另一方面說明文化是相互借鑒和融合的具有包容性,故④正確。澳門文化的形成是受地理環境影響的,但其性質不是由地理環境決定的,故②錯誤。③沒有體現。8.A解析: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見證和原因,所以中國修史的傳統成就了中華文化的綿延不絕,故選A項。B項說法錯誤。D項與修史無直接聯系。C項中“傳承文明”符合題意,但“開拓創新”在材料中沒有體現。9.D解析:本題考查少數民族文化的有關知識。少數民族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是個性與共性的關系,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為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①②③④表述都正確且符合題意。10.C解析:①選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材料中“其成功得益于自覺追求‘中國化、東方美 ’民族風格,接續傳統、兼收并蓄”體現了②③選項。④選項與題意無關,材料中體現的是文化創新需要立足傳統。二、簡答題11.源遠流長12.整體性 實用性13.包容性14.一方文化三、問答題15.答案: (1)文化具有繼承性,繼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根基。文化具有多樣性,中外文化相互交流借鑒,是中外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其特有的包容性,既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求同存異;又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兼收并蓄。所以,中國文化既能“保留本民族瑰寶”,又能“吸收世界燦爛藝術的精髓”。16.答案:(1)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2)要求我們能與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處,求同存異,建設和諧海洋,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3)要求我們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反對海洋霸權主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