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十七課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師寄語:牢記陶行知的話,要做“好漢”![學習目標]1、情感,態度,價值觀:以自立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困難,克服依賴心理,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生活的強者。2、能力:面對遇到的困難,學著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逐步培養獨立克服困難的能力。3、知識:認識自立的重要作用。[教學重、難點]重點:告別依賴、走向自立難點:少年需要自立課前預習預習任務1、看漫畫 反思自我觀看p86漫畫回答:你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嗎?列舉幾個例子2、讀p87陶行知的詩歸納;所謂自立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立的表現有①、②.③.3閱讀p87“吃苦夏令營”的例子思考:小軍夏令營歸來在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這說明了自立在我們的人生中有什么樣的作用?4.閱讀p87-88何小賢的故事說一說:自立對我們自己的成長起了什么作用?5,想一想:為什么自立才能自強?6,閱讀p88---90歸納出自立的途經有;⑴⑵⑶7.閱讀p90“大學生”和“小車夫”的對話你有什么啟示?預習質疑:課中探究導學步驟,請同學們自學課文完成下列學習任務。1、什么是自立?2、我們為什么要自立?3、怎樣才能走向自立自強之路?合作探究:二、材料分析題劉東同學在小學四年級之前,從沒有獨立上街買東西。吃的、穿的、用的包括學習用品都是父母幫他準備好。劉林同學中午放學后,急急忙忙約了幾個同學去踢足球,連中午飯都顧不得吃,更顧不得午休,結果下午上課精力不充沛,聽課效果很差。王偉同學學習不愛動腦筋,每當遇到難題就去問學習好的同學,有時甚至直接抄現成答案,他的成績總是不盡如人意。以上同學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什么問題?你認為這些同學應該怎樣做?二、材料分析題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我國內蒙古,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舉行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上路時,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裝滿了食品和野營用具,而有些中國孩子的背包卻幾乎是空的,裝樣子,只裝點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國孩子便把水喝光,干糧吃盡,只好靠別人的支援。野炊的時候,凡是又白又胖、抄著手啥也不干的,全是中國孩子。中方的教師批評他們:“你們不勞而獲,好意思吃嗎?”可這些中國孩子很麻木。在咱們中國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過的雜物都用塑料袋裝好帶走。他們發現了百靈鳥蛋,馬上用小棍圍起來提醒大家不要踩,可中國孩子卻走一路丟一路塑料袋、礦泉水瓶等。看了中日孩子夏令營中的較量,你有何感受?合作交流,互動解疑(展成果,顯風采,思維互動,輕松又愉快)1、 小組展示認為最有價值的學習成果,并講給大家聽!2、 學習中你還有什么疑惑?說出來,大家幫你解決!收獲展示,系統總結限時作業1.關于自立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②自立意味著獨立的安排自己的生活③自立就是自己的事自己做主,不需要聽父母、老師的意見④自立意味著要靠自己的雙手開創自己的事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在走向自理的過程中能( )①鍛煉和提高生活能力②能不斷地提高心理和道德品質③能學會理解他人,適應社會,融入社會④能增強自尊和自信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有的同學說:“培養自立意識是大人的事,與青少年無關。”這樣的說法( )A、正確,青少年不需要自立B、錯誤,青少年需要自立,而大人不需要C、無法判斷,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D、錯誤,大人和青少年都需要自立,而青少年時期是培養自立意識的關鍵時期4、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自立的人能自已做決定,雖然他也聽取和參考別人的意見和建議B、自立的人堅持自已的正確觀點,不隨聲附和,不做別人的“應聲蟲”C、自立的人一定要做到經濟上不依靠別人D、自立的人具有人格上的獨立性,不因為別人的批評和贊美而改變自已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能否獨立做出決定,是一個人是否做到自立的一個重要標志B、中學生要自立,就不能聽從父母的教誨C、自立自強的人,都是沒有缺點的人D、培養自已的自立能力,最基本的途徑是有自立意識6、自立作為成長過程是我們生活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的過程,也是我們 得到鍛煉和提高的過程。( )A、勞動能力 B、學習能力 C、心理和道德品質 D、思想覺悟材料題: 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大學生正擺脫父母的’攙扶”靠各種形式的工作,自立求學,讀大學成了他們追求經濟和心理自立的好時機。多數高校都在圖書館、餐廳體育館等學校內場所設置了大量勤工儉學的崗位,據媒體報道,在去年北京大學生暑期 勤工助學供需見面會上,1000個工作崗位,竟有5000多名學生“競聘”其中既有生活拮據的貧困生,也有不乏家境優越的學生。結合實際,談談你準備怎樣想這些大學生學習 培養自立能力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