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百舸爭流的思想【考點解讀】考點提示1、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2、唯物主義及其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特點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特點3、唯心主義及其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知識經緯【知識清單】(一) 哲學的基本問題 1、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_______________,簡單地說就是________________。 (2)哲學的基本問題兩方面的內容: ①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_______________的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________________。凡認為 _____________,就是唯物主義。凡認為 _____________,就是唯心主義。 ②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_______________的問題,即 _____________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可分為可知論:_______________和不可知論:________________。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原因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_______________。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_______________。 (3)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________________。 (二)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_______________展開的。 2、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①優點:_______________。 ②局限性:這些觀點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把物質歸結為_______________。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①優點:_______________。 ②局限性:把物質歸結為_______________,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3)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_______________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3、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 (1)主觀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把_______________夸大為唯一的實在,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_______________。 (2)客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把________________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三)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相對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來說,_______和_________的斗爭具有從屬的意義。 答案: (一) 1、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2)①第一性、唯一標準。存在決定思維的、思維決定存在的 ②同一性、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維能夠正確反映存在; 思維不能正確地反映存在 2、 (1)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 (2)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3)貫穿于哲學發展的始終,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二) 1、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 2、 (1)①本質上是正確的: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 ②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 (2)①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 ②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 (3)科學的 3、 (1)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人的主觀精神 (2)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三) 辯證法 形而上學【要點精析】要點一:哲學的基本問題 1.哲學基本問題的含義及內容 (1)含義: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2)內容: ①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最重要的方面。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它是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對這個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學上的可知論與不可知論。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 (1)它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 (2)它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它貫穿于哲學發展的始終。 (3)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提示:①哲學的基本問題不是意識和物質的辯證關系問題,它是馬克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而應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②哲學的基本問題也可以表述為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主觀和客觀的關系問題、心和物的關系問題。 ③哲學的基本問題不等同于哲學的基本派別問題。哲學的基本派別問題是對哲學的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典型例題】【例題1】(2019 黃山屯溪一中期中考)孟子和王夫之都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萬物皆備于我”,王夫之提出“氣者,理之依也”。這兩種思想的共同之處在于A.都認為客觀世界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B.都認為客觀精神是世界的主宰與本原C.都回答了思維與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 D.都回答了思維與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問題解析:本題考查哲學的基本問題的知識。孟子提出“萬物皆備于我”,屬于主觀唯心主義觀點;王夫之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屬于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它們都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問題,只不過一個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另一個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C項正確;A、B說法錯誤;D強調的是思維與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問題,不符合題意,不選;本題選C。答案:C【哲學概論】【例題2】有一首英語兒歌這樣唱道“告訴我為什么星辰閃耀,告訴我為什么常春藤纏繞……因為上帝創造星辰閃耀,因為上帝創造常春藤纏繞……”美國一位著名科普作家這樣改動了歌詞:“核聚變讓星辰閃耀,向性運動讓常春藤纏繞……”這一改動反映了①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別②直接聯系與間接聯系的區別③科學精神與宗教精神的區別④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區別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解析:從“上帝創造星辰閃耀,上帝創造常春藤纏繞”到“核聚變讓星辰閃耀,向性運動讓常春藤纏繞”的改動,我們可以看出前者強調的是上帝,是唯心主義觀點,是宗教精神;后者強調的是核聚變等機械運動,是唯物主義觀點,是科學精神。正確答案為A。②④沒有體現。答案:A【哲學概論】要點二:唯物主義及其形態 1.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 物質是本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2.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形態基本觀點優點局限性聯系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它們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作用。認為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把唯物主義與辯證法有機結合起來,把自然觀與歷史觀在辯證法的基礎上有機結合起來 ■【典型例題】【例題1】(2019 嘉峪關一中期中考)下列選項按照唯物主義三種基本形態演進順序排序,正確的是 (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③水是萬物的始基 ④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②→④ D.②→③→④解析:唯物主義三種基本形態,包括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題中水是萬物的始基,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是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題中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故③→②→④入選。其他選項不符合上述分析,故排除。答案:C【哲學概論】【例題2】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與之相對立的觀點是A.“心外無物” B.“天地為萬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間者,物也” D.“舍天地則無以為道”解析:解決此題要抓住關鍵詞,王安石強調“形”,可判斷是唯物主義觀點。BD強調了“天地”,C強調了“物”,通過關鍵詞我們可以判斷出這三者都是唯物主義觀點。A強調了“心”是唯心主義觀點,所以正確答案為A。答案:A 【哲學概論】要點三:唯心主義及其形態 1.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 意識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2.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基本形態區別代表人物及其觀點聯系主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本原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①孟子:“萬物皆備于我”;②陸九淵:“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③王陽明:“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④貝克萊:“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⑤笛卡爾:“我思故我在”二者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客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萬物”“未有此氣,已有此理”,“未有這事,先有這理”;②黑格爾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獨立存在的“絕對精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絕對精神”的外化;③孔子“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典型例題】【例題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史上的兩個基本派別,唯心主義者都主張A.事物是感覺的集合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C.意識是世界的本原D.世界是不可認識的解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世界的本原問題展開的,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A是主觀唯心主義,B是客觀唯心主義,D是可知論。故正確答案為C。答案:C【例題2】“我看到蘋果的顏色和形狀,嗅到它的氣味,摸到它的光滑,嘗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對蘋果的認識,所以蘋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覺的相加。”這種觀點屬于認識論上的( ) A.客觀唯心主義 B.主觀唯心主義 C.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D.辯證唯物主義 解析:題中觀點認為事物的存在源于人們的感覺,把人的主觀精神當作世界的本原,屬于主觀唯心主義。 答案:B【疑點突破】疑點一:不能認為凡是唯物主義都是正確的,唯心主義都是錯誤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根本對立的,從根本觀點上看,唯物主義是正確的,唯心主義是錯誤的,這里一定要注意是“從根本觀點上看”。從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發展形態上來說,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與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雖然都堅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但二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不徹底的、非科學的;唯心主義在發展的過程中豐富發展了辯證法,如黑格爾的辯證法,主觀唯心主義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人們去理智改造世界,強調了精神對人的作用。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二者的對立統一推動了哲學的發展。因此既不能對所有的唯物主義一律提倡,也不能對所有的唯心主義全盤否定。疑點二:不能把追求物質利益看成是唯物主義,也不能把強調精神文明看成是唯心主義。(1)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識后有物質,意識決定物質。(2)如果不從實際出發,主觀蠻干地追求物質利益,就是唯心主義的表現;如果在承認物質決定意識的前提下,強調精神文明的巨大作用,不但不是唯心主義,而且恰恰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表現。(3)唯物主義與物質利益、唯心主義與精神文明等同起來是錯誤的。疑點三: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局限性表現(1)機械性。就是把世界萬物的運動都理解為或歸結為機械運動。(如拉美特利宣布:“人是機器”。認為人歸根結蒂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著爬行的機器而已。)(2)形而上學性。就是說,他們的唯物主義思想都具有極大的片面性,并且善于以孤立、靜止的觀點去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3)不徹底性。一方面表現為對整個世界認識的不徹底性:“半截子唯物主義”,就是說,他們在自然領域內是唯物主義,而一走進社會歷史領域便陷入了唯心主義。他們不知道社會基本矛盾,更沒有找到社會發展最根本的經濟原因。他們往往把人們的“思想動機”、“理性”看作社會歷史的主宰。疑點四: 哲學的基本派別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而不是“四軍對壘”(1)哲學史上存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個對子”。前一個“對子”圍繞“世界是什么”展開斗爭,后一個“對子”是圍繞“世界的狀態是怎么樣的”展開斗爭。(2)相對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來說,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是處于從屬地位的。①從哲學研究來看,如何解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問題決定了解決世界的狀態怎么樣的問題性質和方向,二者是源和流的關系。②從哲學發展史來看,辯證法和形而上學要么同唯物主義結合,要么同唯心主義結合,最終歸屬于這兩大陣營。【典型例題】對下圖理解正確的是①形而上學始終與唯心主義相結合,辯證法始終與唯物主義相結合 ②辯證法要么與唯物主義相結合,要么與唯心主義相結合 ③形而上學要么與唯物主義相結合,要么與唯心主義相結合 ④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從屬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各種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思想總是附屬于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①的觀點錯誤;②③④的觀點正確體現了題意,選D項。答案:D思維拓展臺風“達維”是海南島30余年受影響最強烈的臺風,目前已給海南省18個市縣222個鄉鎮帶來災害,導致直接經濟損失116.47億元,奪走了21人的生命。空前的災難過后,大多數人們開始積極地重建家園,但也有一些人思想“另類”,議論紛紛:第一種人說,一切都是天意,天命不可違;第二種人說,荒災已成定局,過一天算一天吧;第三種人說,天災不可避免,但事在人為,我們應該把損失縮減到最低程度。 試判斷上述三種人分別屬于什么哲學派別,其基本觀點各是什么?審題過程:本題設問考查的是哲學的基本派別與各自的觀點。我們首先明確哲學的基本派別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存在三種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存在兩種形態: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然后,我們要抓住材料的關鍵信息,根據教材相關知識進行判斷。參考答案:⑴第一種人認為“天命不可違”,屬于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其基本觀點是: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⑵第二種人認識到“荒災已成定局”,但消極等待,屬于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其基本觀點是: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但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且否認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⑶第三種人屬于辯證唯物主義,其基本觀點是: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它不僅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而且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課外拓展】范縝的“神滅論”——唯物主義的回答 范縝。南朝齊、梁時思想家,無神論者。字子真。南陽舞陰(今河南泌陽縣西北)人。梁天監六年(507)任中書郎時正式發表《神滅論》。他斷言人死精神消滅,不可能成佛,人的富貴貧賤并非天生命定,因果報應純系無稽之談。 他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就是說,身體和精神是對立的統一體,精神(靈魂)從屬于身體,身體存在就有精神(靈魂),人死了,精神(靈魂)也就隨之消滅。又說,形體與精神是統一的,互為依存而不能分割的。 他又舉例說:精神就像鋒利,形體就像是刀刃。離開了鋒利就無所謂刀刃,離開了刀刃就談不上鋒利。沒有聽說刀沒有了而鋒利還存在的,豈有形體亡了精神還在的道理?從而,他作出了形與神關系的正確論斷。 范縝在《神滅論》最后指責“浮屠害政,桑門蠹俗,風驚霧起,馳蕩不休。”由于迷信佛教,“惑以茫昧之言,懼以阿鼻之苦,誘以虛誕之辭,欣以兜率之樂”之故,“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續。致使兵挫于行間,吏空于官府,粟馨于隋游,貨殫于泥木。……惟此之故,其流莫已,其病無限。” 《南史·范縝傳》載:此論一出,朝野震動,蕭子良急忙召集名僧和名士與之辯難。但是.都無法難倒范縝。于是子良心生一計,以中書郎為誘餌,派人去勸說范縝放棄神滅論,縝大笑道:“使范縝賣論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書郎邪?!”這體現了他堅持真理的高尚品德。 分析:范縝關于“形神相即”和“形質神用”的一元論體系,是我國古代哲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除了形神問題外,天與人、名與實、有與無、理與氣、心與物等關系問題,都是哲學基本問題的表現。直到宋明時期,形成了以張載、王夫之為代表的張王氣學,尤其是王夫之以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相結合的氣一元論,達到了傳統唯物主義哲學對哲學基本問題的最高水平的回答。“盤古開天”與“耶和華創世”——客觀唯心主義的回答 傳說遠古時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一萬八千年后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天每日高出一丈,地每日加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一丈。經過一萬八千年,天就極高、地就極厚。他死后,頭變成五岳,目變成日月,脂膏變成江海,毛發變成草木,盤古的精靈魂魄也在他死后變成了人類。所以盤古為天地人三才萬物之祖。儒教尊盤古為“首出御世”的第一圣王,道教認為盤古就是元始天尊。 基督教的《圣經》上說,整個世界是耶和華用6天時間創造出來的。第一天,耶和華創造了光,并將光明與黑暗分開,稱光明為晝,稱黑暗為夜;第二天,耶和華創造了大地與蒼天;第三天,耶和華創造了花草樹木等植物;第四天,耶和華創造了太陽、月亮和星星,并把它們擺列在天空,讓它們普照大地,管理晝夜、區別明暗;第五天,耶和華創造了水中游的魚、空中飛的鳥、地上走的獸等動物;第六天,耶和華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6天時間,耶和華創世的工作全都完成了。第七天耶和華休息了,基督教過禮拜就是這么來的。 分析:嚴格說來,哲學與宗教是有區別的,哲學中的客觀唯心主義是精致的宗教,而宗教則是粗糙的唯心主義。但它們在回答世界的本原時又是一致的,都主張“創世說”。無論是中國古代哲學,從先秦關于“天”、“上帝”的信仰和崇拜,到宋代程朱理學的“理”、“太極”;還是西方哲學,從柏拉圖的“理念”到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都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心外無物”與“存在就是被感知”——主觀唯心主義的回答 據《傳習錄》記載:有一次,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同朋友到一個地方去游玩,有位朋友指著山中的花樹,向王陽明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與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答道:“你未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8世紀英國主教貝克萊說:“存在就是被感知”。貝克萊認為,人們認識的對象就是觀念,觀念并不反映觀念之外的任何事物,而且觀念之外就沒有任何事物,人們平常所說的事物,不過是觀念的各種不同的結合而已。例如,我們看到一個圓的形狀、紅的顏色。嗅到香的氣味,把這些感覺集合起來,人們就用蘋果這個名稱來表示它,并把它當做一個單獨事物來看待。由此得出結論,事物就是“觀念的集合”。然而,觀念本身并不能獨立存在,要有一個能感知它們的主體,這個主體就是“一個能感知的主動存在,要有一個能感知它們的主體,這個主體就是一個能感知的主動實體,就是我所謂的心靈、精神、靈魂或自我。……觀念只存在于這個東西之中,或者就被這個東西所感知。” 分析:花樹的存在完全依賴于人的感覺,當人沒有看到花時,人沒有感覺到它,這時花就與心同歸于寂,就不能認為花樹是存在著的。王陽明的結論:“花不在人的心外”,這是十足的主觀唯心主義。這種觀點與貝克萊提出的“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的觀點同出一轍。【鞏固練習】單項選擇題 1.有人說哲學應該研究宇宙中的大問題,有人說哲學應該研究人生問題,也有人說哲學應該研究人類的認識問題。哲學研究的問題有許多,其中__________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A.世界觀和方法論 B.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C.思維和存在 D.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2.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鐵路,修建時面臨脆弱的生態、高寒缺氧、多年凍土和狂風擾亂工作等世界性難題。在青藏鐵路的建設過程中,哲學基本問題表現為( ) A.科技與經濟的關系 B.人類與自然的關系 C.社會與自然的關系 D.主觀與客觀的關系 3.(2015 黃山屯溪一中期中考)孟子和王夫之都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萬物皆備于我”,王夫之提出“氣者,理之依也”。這兩種思想的共同之處在于A.都認為客觀世界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B.都認為客觀精神是世界的主宰與本原C.都回答了思維與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 D.都回答了思維與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問題4.有人認為,人腦產生意識,就像肝臟分泌膽汁一樣。這種看法屬于A.辯證唯物主義觀點B.樸素唯物主義觀點C.機械唯物主義觀點D.歷史唯物主義觀點5.(2019 嘉峪關一中期中考)在一些新建辦公大樓內外,常見大理石、花崗巖或金屬等材質的“鎮邪獸”、“轉運石”和“風水球”。將事物的發展寄托于“超自然的神秘力量”,這種觀點在哲學上屬于 ( )A.樸素唯物主義 B.客觀唯心主義 C.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D.主觀唯心主義 6. 下列選項和下面漫畫寓意相同的是A.死生有命,富貴在天B.世界的本質是“絕對精神”C.存在就是被感知D.天地合而萬物生7.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就把“天”作為人類智慧追索的對象,詩人屈原曾提出172個“天問”。下列選項中,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是①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②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③天地萬物都是“絕對精神”的產物 ④存在即被感知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8.(2015 嘉峪關一中期中考)哲學史上存在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這“兩個對子”。下列選項中能正確體現“兩個對子”的是 ( )①氣者理之依也——天地合而萬物生 ②形存則神存——存在就是被感知③擒賊先擒王——牽一發而動全身 ④滄海變桑田——天不變道亦不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列寧把唯心主義哲學稱作“一朵不結果實的花”,是因為①唯心主義不包含任何合理的思想 ②唯心主義擴大意識的作用,使其脫離了物質 ③以唯心主義為指導,不能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 ④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10.哲學史上的“兩個對子”和哲學的兩大陣營分別是指A.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與可知論和不可知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B.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與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C.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與可知論和不可知論,辯證法和形而上學D.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與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可知論和不可知論二、簡答題(在橫線上作答,緊扣題意,簡明扼要) 11.哲學的基本問題分為兩個方面,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12.唯物主義在其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三種基本形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請閱讀下列觀點,指出分別屬于哪種哲學派別,把答案寫在空格中相應位置。觀 點屬于哪種哲學派別例: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被人的頭腦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世界過去、現在和未來永遠是永恒的活火 思想不但構成外界事物的實體,而且構成精神性的東西的普遍實體 人是機器 存在就是被感知,心外無物 未有此氣、已有此量;理在氣先 氣者,理之依也;陰陽二氣充滿太虛,此外更無他物 水是世界的本原 世界是絕對精神的產物 三.問答題14. 《南方日報》曾刊登“以腳議政”才能克服“拍腦袋決策”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在利益群體紛雜、利益沖突糾結的當下,“兩會”的意義不僅在于溝通公眾和政府,還在于匯集各方意見。因此,代表委員們若要深入了解民情,就不僅要在廟堂之上以筆議政、以嘴議政,更應該深入江湖田野先期“以腳議政”。有些代表委員也愿意為民眾說話,但他們往往不到底層調查,不親近最基層的民眾,不了解最基本的實際,這樣的發言和提案往往可能有更糟糕的效果。代表委員只有“以腳議政”,才能更好地在“兩會”這個言論平臺上“以嘴議政”。結合上述材料,運用哲學基本派別的知識,簡要分析“拍腦袋決策”和“以腳議政”各自所屬的陣營。15.(2017 西安外國語學院月考)2013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6周年的日子。2012年,河北唐山連續兩次發生的地震引起人們的強烈關切。為此,專家根據1976年至今的監測數據分析,認為目前唐山地區地質活動處于穩定狀態,不會發生大地震。遠古時代,由于人類認識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有限,地震預測難以實現。面對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人們只能聽天由命,服從所謂的“天意”。近代以來,隨著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各種認識工具的不斷完善,人們對地震的預測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到目前為止,人類尚不能準確預報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源、震級等。(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哲學的基本觀點?(4分)(2)這些基本觀點在哲學上統稱為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6分)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C 解析: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因此選擇C答案。 2.D 解析: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即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問題。3. C解析:本題考查哲學的基本問題的知識。孟子提出“萬物皆備于我”,屬于主觀唯心主義觀點;王夫之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屬于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它們都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問題,只不過一個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另一個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C項正確;A、B說法錯誤;D強調的是思維與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問題,不符合題意,不選;本題選C。4.C解析:人腦產生意識不同于肝臟分泌膽汁,它具有能動性,而肝臟分泌膽汁是一種純本能的現象,具有機械性,同時它又體現物質第一性,是唯物主義。 5.B解析:“鎮邪獸”、“轉運石”和“風水球”。將事物的發展寄托于“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把客觀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源,是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選B。6.C解析: 漫畫中“只要我不醒來,世界就不存在”,把人的主觀精神夸大為唯一的存在,是主觀唯心主義觀點。AB屬于客觀唯心主義觀點,D屬于唯物主義觀點。C把人的感覺夸大為世界的本原,屬于主觀唯心主義。7.A 解析:③屬于客觀唯心主義觀點,④屬于主觀唯心主義觀點,用排除法,選A項。8.C解析:“氣者理之依也”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天地合而萬物生”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點,①排除;“形存則神存”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觀唯心主義觀點,二者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②正確;“擒賊先擒王”體現了抓重點,抓主要矛盾;“牽一發而動全身”,體現了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③排除;“滄海變桑田”體現了辯證法的觀點,“天不變道亦不變”體現了形而上學的觀點,④正確。該題選C。9.B 解析:列寧的話主要是批駁唯心主義的荒謬之處,但同時也對其對人們認識的發展所具有的借鑒意義表示了肯定。①的觀點錯誤,唯心主義也有合理的思想存在;②③的觀點符合題意;④的說法與題意無關。故選B項。10.B二、簡答題 11.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 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 12.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13.觀 點屬于哪種哲學派別例: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主觀唯心主義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被人的頭腦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辯證唯物主義世界過去、現在和未來永遠是永恒的活火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不但構成外界事物的實體,而且構成精神性的東西的普遍實體主觀唯心主義人是機器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存在就是被感知,心外無物主觀唯心主義未有此氣、已有此理;理在氣先客觀唯心主義氣者,理之依也;陰陽二氣充滿太虛,此外更無他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水是世界的本原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世界是絕對精神的產物客觀唯心主義三.問答題14. (1)從哲學基本派別看,只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2)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以腳議政”屬于唯物主義。(3)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拍腦袋決策”屬于唯心主義。15.(1)①面對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人們只能聽天由命,服從所謂的“天意”,反映了思維決定存在,思維不能正確地反映存在,這是唯心主義世界觀。②隨著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各種認識工具的不斷完善,人們對地震的預測水平不斷提高,反映了存在決定思維,思維能正確認識存在,這是唯物主義世界觀。(2)①這兩個基本觀點在哲學上統稱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的基本問題。②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