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考經濟常識哲學常識政治常識易錯知識簡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考經濟常識哲學常識政治常識易錯知識簡析

資源簡介

高考經濟常識哲學常識政治常識易錯知識簡析
第一部分 經濟常識
【命題1】認為勞動生產率提高,商品價值總量一定增加
【簡析】要區分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個別勞動生產率、單位商品價值量與商品價值總量。社會勞動生產率(某部門、某行業)提高,單位商品價值量減小,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不變;個別勞動生產率(某企業、某個人)提高,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不變,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增加。
【例題】假設某國2008年生產M商品10億件,單位商品的價格為10元,M商品價值總額和價格總額均為100億元。如果2009年從事M商品生產的勞動者數量增加10%,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10%,其他條件不變,則2009年M商品的價值總額和價格總額分別為
A.100億元和110億元 B.110億元和110億元
C.110億元和121億元 D.121億元和121億元
【解析】由于商品的價值總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無關,故2009年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10%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M商品的價值總額不變,仍為100億元。但由于2009年從事M商品生產的勞動者數量增加了10%,故2009年M商品的價值總額為:100億元×(1+10%)=110億元。M商品的價格總額為:10億件×(1+10%)×(1+10%)×10元/件=121億元。故答案為C項。
【命題2】認為物價上漲就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就是物價上漲
【簡析】通貨膨脹通常是由紙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引起的,它必然引起物價的普遍上漲。但不能說物價上漲都是由通貨膨脹引起的,這主要是因為:①商品價格與其價值成正比,商品本身價值增大會引起價格上揚;②商品價格與貨幣價值成反比,貨幣自身價值變小時,商品價格也會上漲;③供求影響價格,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也會上漲;④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流通領域里的亂漲價等都會引起物價上漲。所以物價上漲并不一定就是通貨膨脹。
【例題】下列對通貨膨脹的認識正確的有
①是指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物價上漲現象 ②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小于社會總供給 ③是由紙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引起的 ④通貨膨脹時會出現企業利潤降低、生產投資減少、失業增加等現象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③
【解析】本題考查通貨膨脹的相關知識。通貨膨脹是指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全面的、持續的物價上漲現象,故①說法不準確,不選;通貨膨脹的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故②錯誤,不選;通貨緊縮是指由國家紙幣的發行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引起的物價在較長時間內持續下降的一種經濟現象,它與通貨膨脹正好相反,④表述的是通貨緊縮的影響,不選。因此,答案是D項。
【命題3】不能準確理解我國現階段的分配制度
(1)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方式等同于社會主義的分配方式
【簡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社會主義的分配方式是在公有制范圍內實行按勞分配。
(2)把勞動收入等同于按勞分配的收入
【簡析】在我國現階段,勞動者的勞動收入既包括公有制經濟中的按勞分配收入,還包括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收入、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中的勞動者的工資收入等;按勞分配僅指公有制經濟中的勞動收入.所以二者不能等同。
【命題4】認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是由現階段的生產關系決定的
【簡析】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巨大的反作用,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經濟制度是由這個國家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
【命題5】認為在我國,國家的宏觀調控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簡析】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例題】2009年11月19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公布新一輪電價調整方案,宣布上調國內非居民銷售電價,對上網電價做了有升有降的調整。同時要求各地研究對居民用電推行階梯式電價改革方案,對居民用電分檔定價,對基本電量保持較低的電價水平;用電越多,電價越高。實行階梯式電價改革
①是國家在運用價格杠桿促進資源優化配置
②符合公平負擔的社會原則
③表明價格變動對生產具有調節作用
④體現了國家宏觀調控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實行階梯式電價改革,既可以使低收入階層支付較低的電價,保障其基本生活用電,又可以使收入較高的群體支付較高的電價,滿足其高品質生活的要求,符合公平負擔的社會原則,也有利于抑制不合理消費,故①②正確。實行階梯式電價改革,針對的是居民用電及對居民生活的影響,而不是對生產的影響,故不選③;④錯誤,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答案是A項。
【命題6】不能區分宏觀調控的三種手段
【簡析】國家宏觀調控的經濟手段強調通過經濟政策和計劃調整經濟利益;法律手段強調制定和運用經濟法規調節經濟;行政手段是指行政機構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標、規定等行政措施調節經濟。三種手段各有所長、各具特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發揮宏觀調控手段的總體功能。
【例題】2009年9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曝光了近期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偽造或假冒開辦單位發布虛假藥品信息、銷售假藥的15家違法網站,并將違法網站依法移送有關執法部門進行查處。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的做法是
A.運用經濟手段進行宏觀調控 B.運用行政手段整頓市場
C.引導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生產 D.運用法律手段調控企業的生產
【解析】從材料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曝光15家違法網站,并將違法網站移送有關執法部門查處體現的是行政手段的特點。答案為B項。
【命題7】認為企業以創新為根本目的
【簡析】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是企業實現盈利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要把企業的目的和盈利的手段區分開采。
【命題8】認為利潤增加后經濟效益肯定提高
【簡析】判斷經濟效益是否提高,關鍵看利潤與成本的比例關系,如果利潤增加快于成本增加,就表明經濟效益提高;如果二者同比增加則經濟效益不變;如果成本增加快于利潤增加,則表明經濟效益下降。
【命題9】認為社會保障水平越高,越能促進社會的進步
【簡析】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能消除居民的后顧之憂,促進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有利于社會生產的發展。但社會保障水平過高會造成政府負擔過重,不利于社會生產的發展。當然,社會保障水平過低會損害勞動者的積極性,也不利于社會生產的發展。因此,我國的社會保障,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考慮國家、企業、個人的承受能力,本著兼顧發展生產與保障勞動者基本生活的原則進行。
【命題10】不能準確理解生產和消費的辯證關系
【簡析】生產與消費是辯證統一的,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反作用于生產。消費能影響生產的發展,對生產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但不能起決定作用。
【例題】手機的使用越來越普及,人們對手機的功能和通信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使得3G(第三代移動通信)應運而生。隨著3G時代的到來,一個由設備生產、終端制造、信息服務構成的龐大產業鏈正在壯大。這表明
A.消費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決定作用
B.消費量的增加帶來產品質量的提高
C.消費熱點的出現能帶動相關產業的成長
D.消費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環節
【解析】“人們對手機的功能和通信服務的要求”屬于消費范疇,“3G(第三代移動通信)應運而生”屬于生產范疇,這正說明消費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而不是決定作用,A項錯誤。隨著3G時代的到來,一個由設備生產、終端制造等構成的龐大產業鏈正在壯大,這說明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成長,C項正確。產品質量的提高不是消費量增加的必然結果,B錯誤。生產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環節,D項錯誤。故答案為C項。
【命題11】對匯率變化、貨幣升值、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理解不透徹
【簡析】(1)匯率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如果一定數量的外幣可以兌換更多的人民幣,則說明外匯升值(與此對應是人民幣貶值),即外匯匯率升高。
(2)對貨幣升值的影響要具體分析。貨幣升值是一把“雙刃劍”,對一個國家來說有利也有弊。
利:一個國家的貨幣升值后,等量的該國貨幣與以前相比能換取更多的他國貨幣,買到更多他國的商品。同時,該國貨幣的信譽及該國的國際經濟地位也將隨之提高。
弊:①貨幣升值后,該國出口商品價格隨之提高,進口商品價格相應降低,這會導致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對國際收支產生不利影響。②貨幣升值,會使該國的對外貿易環境惡化,造成國內生產下降,失業增加,國內矛盾加劇。③一國貨幣的升值,會使該國的外匯儲備或從外國調回的資金,折成的該國貨幣也相應減少。
(3)目前我國已正式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這是人民幣國際化征程跨出的堅實一步。人民幣直接用于國際交易,標志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有利于更好地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協作,也有利于規避單純用美元結算所帶來的匯率風險。但人民幣要真正成為國際貨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例題】小張按1美元兌換8元人民幣的匯率換得1000美元,兩年后美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下跌了20%。小張又將1000美元換回人民幣。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條件下,小張
A.損失了人民幣1600元 B.減少了人民幣損失1600元
C.損失了美元160元 D.減少了美元損失160元
【解析】根據“小張按1美元兌換8元人民幣的匯率換得1000美元”,可以推算他擁有1000×8=8000元人民幣。而根據“兩年后美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下跌了20%”,又不難得出現在1000美元可兌換的人民幣為1000×8×(1—20%):6400元人民幣。因此,同兩年前相比,小張損失了8000—6400:1600元人民幣。故答案為A項。
第二部分 哲學常識
【命題1】對意識的形式、來源、反作用等認識有誤
(1)認為意識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客觀的
【簡析】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其內容是客觀的.但這種反映具有能動性,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
(2)認為正確的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錯誤的意識是人創造出來的;認為人們對同一對象所產生的正確意識是相同的
【簡析】任何意識都根源于物質,其內容歸根到底都來自于客觀事物。無論是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認識角度、知識構成等差異決定了人們對同一對象所產生的正確意識不盡相同。
【例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經典名著“速讀本”走俏市場,被稱為“速讀時代”的21世紀,我們還需不需要原著讀本?對于“速讀本”,市民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速讀本”是對經典名著的“斷章取義”;有人認為“速讀本”對推廣國學文化有積極作用,能將讀者重新拉回到名著身邊。這說明
A.意識的不同主體之間具有主觀差別性
B.意識的同一主體在不同條件下具有主觀差別性
C.對同一對象,不同的主體會有一致的反映
D.意識的主觀性表現為對客觀對象的歪曲反映
【解析】從意識的主觀差別來看,意識的主觀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同主體之間的差別性,二是同一主體在不同條件下的差別性。前者主要是指對于同一對象,不同的人、不同的主體會有不同的反映,即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題干說的正是不同主體之間意識的主觀差別性,因此只有A項是正確的。
(3)認為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如實反映
【簡析】任何意識都根源于物質,其內容歸根到底來自于客觀事物,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正確的意識與錯誤的意識的差別不在于是否對客觀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否符合事物的本來面目。正確的意識能如實反映客觀事物,錯誤的意識則歪曲反映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有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有阻礙作用。
【例題】“地心說”是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通過長期觀測和研究提出來的。在此基礎上哥白尼通過進一步的觀測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說”,推翻了托勒密的結論。這一著名的科學史實證明
A.正確的意識和錯誤的意識都來源于客觀世界
B.正確的意識和錯誤的意識都來源于主觀世界
C.正確的意識來源于主觀世界,錯誤的意識來源于客觀世界
D.正確的意識來源于客觀世界,錯誤的意識來源于主觀世界
【解析】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無論意識是否正確,其內容都源于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故A項正確,BCD三項錯誤。答案是A項。
(4)認為意識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
【簡析】意識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它總是依賴于一定的物質工具或物質條件來發揮它的反作用。意識的反作用必須通過實踐來體現,即意識反作用于客觀事物的途徑是實踐。
(5)認為意識促進事物發展或意識指導實踐
【簡析】意識的反作用具有兩重性: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入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因此,不能簡單地說意識促進事物發展或意識指導實踐。
【例題】被譽為“股神”的巴菲特有句投資名言:我與其他人不同,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在別人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以下哲學道理最能體現巴菲特這一觀點的是
A.意識活動具有計劃性 B.意識活動具有選擇性、預見性
C.意識對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D.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
【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意識的選擇性與預見性,而不是計劃性,故B項正確,A項錯誤。材料與生理活動無關,故排除C項。D項觀點錯誤,只有正確的意識才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故正確答案是B項。
【命題2】認為物質和意識相互制約或相互依賴
【簡析】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能動作用是兩種不同性質的作用,不能等量齊觀,也不能認為物質和意識相互制約或相互依賴。物質是基礎、前提,是第一性的,意識受物質制約。
【例題】“去國懷鄉幾十秋,辛酸苦辣涌心頭。盛典揚我中華志,信心如磐振神州。”在電視里觀看了國慶盛典后,一位老華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立刻在網上發帖,表達內心的感慨和自豪之情。日益增強的中國信心
①來自日益強大的國力和民族凝聚力,體現物質決定意識
②是推動我國發展的巨大動力,體現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③是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中堅力量,體現物質與意識相互依賴
④能創造新的中國奇跡,體現主觀能動性對客觀規律的制約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③錯誤,物質與意識不是相互依賴的,物質是不依賴意識的;④錯誤,應是客觀規律制約人的主觀能動性。故①②正確,答案為A項。
【命題3】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
(1)認為人們能夠按自己的需要創造自然物或改造規律
【簡析】自然物是客觀存在的,人們只能根據它的屬性對它進行利用和改造。規律是客觀的,人們只能創造條件利用規律,而不能創造或改造規律。
【例題】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開始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擴散。我國借助國際力量組織攻關,在短時間內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的快速診斷方法。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B.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就能解開自然之謎
C.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規律
D.在對自然現象的認識中,意識起著促進作用
【解析】我國借助國際力量的幫助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的快速診斷方法,說明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故A項正確。B項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規律是客觀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改造或消滅,故C項錯誤。意識本身有正確和錯誤之分.只有正確的意識才會促進事物的發展,故D項錯誤。答案為A項。
(2)認為人的主觀能動性不受客觀存在的制約,或者人的主觀能動性能夠突破規律的制約
【簡析】規律的客觀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規律的客觀性制約著人的主觀能動性。
(3)認為只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實現人生價值
【簡析】實現人生價值,既需要社會提供一定的客觀條件,又需要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必要的主觀條件。脫離客觀條件,只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是難以實現人生價值的。
【命題4】認為承認矛盾的客觀性是解決矛盾的關鍵
【簡析】承認矛盾的客觀性是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只有具體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出正確解決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即“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例題】2009年12月5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要根據新形勢新情況著力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要根據新形勢新情況著力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這表明
①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②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③意識活動具有計劃性和自覺選擇性 ④承認矛盾的客觀性是解決矛盾的關鍵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根據新形勢新情況”體現了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體現了意識活動的計劃性和自覺選擇性,故①③正確。②錯誤,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④錯誤,承認矛盾的客觀性和普遍性是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答案是C項。
【命題5】不能區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簡析】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講的都是矛盾不平衡問題,都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現。但二者在應用時側重點不同:主次矛盾針對的是一個復雜事物,做工作時需要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針對的是一個事物,看問題時需要分清主次方面,把握事物的性質和主流。
【例題】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當前,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黨的建設狀況、黨員隊伍素質總體上同黨肩負的歷史使命是適應的。同時,黨內也存在不少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不符合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問題。這在哲學上體現了
A.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 B.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C.主次矛盾關系 D.矛盾的主次方面關系
【解析】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黨的建設狀況、黨員隊伍素質總體上同黨肩負的歷史使命相適應,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黨內存在的問題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故答案為D項。
【命題6】將事物發展的動力、源泉、條件混為一談
【簡析】事物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而事物的變化發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內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內部矛盾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重要條件,但它不起決定作用。內因與外因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不是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
【例題】2009年9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新疆的發展與進步》白皮書。白皮書指出,新疆經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新疆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結果,也是在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長期支持幫助下實現的。材料表明
A.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
B.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C.內因是第一性的,外因是第二性的,內因決定外因
D.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解析】新疆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是新疆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內因,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的長期支持幫助是外因,答案為D項。A項錯誤,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B項不符合題意:C項錯誤,內外因都是客觀存在的,不能說外因是第二性的、內因決定外因。
【命題7】認為量變必然引起質變
【簡析】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但量變必須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引起質變,不能說有了量變就一定會有質變,也不能說量變必然引起質變。
【例題】2009年10月30日,我國首批28家創業板企業集中掛牌上市。我國創業板市場從最初醞釀到正式推出歷經十年,是充分借鑒國際經驗教訓,結合我國經濟和市場環境,經過反復的論證而最終推出的。材料說明
①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②量變必然引起質變,要不斷抓住時機促成飛躍
③人類各項成功的活動都是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合
④一個正確的認識都是通過多次親身實踐得出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借鑒國際經驗教訓,結合我國經濟和市場環境,體現了①,經過反復的論證體現了③。②錯誤,必須是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引起質變;④錯誤,一個正確的認識可以通過直接經驗獲得也可以通過間接經驗獲得。答案是C項。
【命題8】將認識的根本任務與目的混為一談
【簡析】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而認識的目的則是把理性認識應用于實踐,去指導實踐,改造世界。
【例題】進入19世紀以來,人類陸續發明了電報、電話等,長距離的信息交換成為可能。而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越來越迫切需要尋找到一種高速、便捷,同時還要兼具制造成本低廉、信號損失很小的長距離信息傳遞介質。1966年,高錕發表“光通訊”基礎理論圓滿解決了這一問題。這表明
①實踐不斷為人們提供新的課題,促使人們去解決
②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
③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越來越具有創造性
④認識的最終目的是達到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①②③符合題意當選;④錯誤,認識的最終目的是實踐。答案是C項。
【命題9】不能正確把握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現象、本質之間的內在聯系
(1)認為感性認識的總和就是理性認識
【簡析】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只有對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才能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2)認為感性認識就是事物的現象,理性認識就是事物的本質
【簡析】①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②事物的現象和本質都是客觀存在的,而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屬于認識范疇,是主觀的。③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命題10】認為社會存在不變,社會意識就永遠不變
【簡析】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但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它可能超前于社會存在,也可能落后于社會存在,但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人們的社會意識也會發生或早或遲、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變化。
【例題】“物聯網”已成為新一代炙手可熱的IT技術概念。所謂“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如射頻識別(RFID)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種種裝置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其目的是讓所有的物品都與網絡連接在一起,方便識別和管理。當司機出現操作失誤時汽車會自動報警;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忘帶了什么東西;衣服會“告訴”洗衣機對水溫的要求等等,這是國際電信聯盟2005年的一份報告描繪的“物聯網”時代的圖景。“物聯網”的逐步實現,將使城市生活的模式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這說明
A.聯系引起變化,變化就是發展
B.創新是時代的引擎,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C.人們能突破規律的制約,建立新的具體的聯系
D.社會存在的發展推動社會意識的同步發展
【解析】“物聯網”作為一個新事物將會使城市生活發生革命性的變化,B項正確。A項錯誤,只有前進的、上升的變化才構成發展;C項錯誤,客觀規律制約著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D項錯誤,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但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它可能超前或落后于社會存在。答案是B項。
【命題11】不能區分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
【簡析】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有: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活動、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活動和科學實驗活動。改造自然突出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改造社會突出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科學實驗是歷史前進的有力杠桿,能使人類更合理地從自然界獲取物質生活資料,使社會獲得全面進步。
【命題12】認為理想產生于現實的需要,現實是理想未來的發展方向
【簡析】理想屬于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它源于現實,產生于現實的需要。理想又高于現實,是現實未來的發展方向,今天的理想可以轉化為明天的現實。
【命題13】認為科學理論對實踐起決定作用
【簡析】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但不能起決定作用。
【例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0年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這是因為
①貫徹中央精神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②正確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推動作用
③科學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④科學理論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都屬于正確的意識和科學理論,對客觀事物的發展及實踐都有推動作用,故②③正確。當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是發展經濟,①不當選;科學理論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而不能起決定作用,④不當選。答案為C項。
【命題14】認為實踐是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要獲得知識就要親自參加實踐
【簡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我們必須尊重實踐。但是由于人的生命和實踐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事事親身實踐。認識的來源是實踐,是唯一的,但人們獲得知識的途徑有兩條: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要注意區分認識的來源和獲得知識的途徑。
【例題】1966年,高錕教授發表了利用極高純度的玻璃作為媒介傳送光波,作為通訊之用的基礎理論。為尋找那種“沒有雜質的玻璃”,他去了許多玻璃工廠,跟人們討論玻璃的制法。后來,他發明了石英玻璃,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導纖維,使科學界大為震驚。這說明
①人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突破規律的制約
②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③進行創新性思維要有合理的、科學的想象
④人們要獲得知識就要親自參加實踐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解析】①錯誤,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不能突破規律的制約。④不準確,人們獲得知識的途徑有兩條,一條是直接經驗,一條是間接經驗。但不管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最終都來源于實踐。②③正確,答案為B項。
第三部分 政治常識
【命題1】不能準確區分經濟職能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
【簡析】經濟職能側重于組織經濟建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發揮好對經濟組織的協調、綜合服務、宏觀調控的作用。如國家制定經濟發展計劃和政策,進行西部大開發,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擴大內需,整頓市場經濟秩序等。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側重為公眾創造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如大型體育設施的建設,新農村建設中公共事業的建設等。
【命題2】不能準確區分人大的四個權力
【簡析】①對于法律的立、改、廢的決定體現的是立法權,不是決定權。我國的立法機關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②對國家機關干部進行任免的決定體現的是任免權。③依照法定程序決定國家和社會或本行政區域內重大事項(除立法、任免和監督以外的重大事項)的權力是決定權。④監督權主要是監督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及“一府兩院”工作的權力。人大具有法律監督職能,但不是法律監督機關,法律監督機關是檢察院。
【命題3】不能準確區分不同行為主體的地位及職權范圍
(1)認為人民政協積極履行國家職能
【簡析】國家職能必須由國家機構來履行。不屬于國家機構的不能履行國家職能,如村委會、政協、中國共產黨等,其活動都不能稱為在履行國家職能。
(2)認為各級人大都有國家立法權
【簡析】只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才能行使國家立法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3)認為公民直接行使國家權力,或黨員干部直接行使國家權力
【簡析】人民通過人民代表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
【例題】近日,某市發布了《關于開展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對全市現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進行清理,解決政策法規不符合或不適應科學發展要求的問題。該市嘗試“開門”清理的方式,邀請包括普通市民在內的社會各界人士,參與本次“紅頭文件”的清理工作。這一做法
①表明該市具有制定國家法律的權利 ②有利于提高立法效率和質量
③說明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 ④有利于法律的完善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④
【解析】我國的國家法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該市不具有制定國家法律的權力,①不當選;我國是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但人民不直接行使國家權力,而是由人民選舉代表代表人民行使,③不當選。故答案是D項。
【例題】在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上,黨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層黨務工作者、基層黨員和從事黨建工作研究的專家學者也被邀請列席會議,成為會議的亮點之一。基層黨代表和專家學者列席全會
①是黨擴大黨內民主和進行民主決策的表現
②是黨保障廣大黨員直接行使國家權力的表現
③有利于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發揮黨員主體作用
④有利于集中全黨智慧,凝聚全黨意愿和主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②錯誤,黨員行使的不是國家權力,也不能直接行使國家權力。①③④正確,答案為D項。
(4)認為各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共同執政
【簡析】我國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在這一制度下,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是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事業的親密友黨,它們在政治上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在組織上是相互獨立的,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
(5)認為安理會是聯合國的最高權力機構,或安理會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
【簡析】聯合國安理會是唯一有權采取行動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但它不是聯合國的最高權力機構,因為聯合國是一個國際組織,不是一個主權國家。聯合國設有六個主要機構: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社會理事會、托管理事會、國際法院和秘書處。這六大機構具有各自的職權。聯合國專門機構是指根據特別協定同聯合國建立固定關系,或根據聯合國決定成立的負責特定領域事務的國際組織。這些國際組織無論在組織上還是在活動上都是獨立的,它們不是聯合國的附屬機構。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
【例題】2009年9月24日,安理會核不擴散與核裁軍峰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這是安理會歷史上首次專門就核不擴散與核裁軍問題舉行峰會。會議一致通過決議,尋求為全人類建設一個更加安全的元核武器世界創造條件。這表明
A.安理會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
B.聯合國是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
C.安理會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D.安理會是協調各國活動的中心
【解析】本題考查聯合國安理會的有關知識。安理會是唯一有權采取行動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D項錯誤,C項正確。安理會是聯合國的主要機構不是專門機構,A項不當選。B項觀點不合題意,不當選。答案是C項。
【命題4】認為我國公民與國家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簡析】我國公民與國家之間是和諧統一的關系,國家和公民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具體利益可能存在矛盾。
【例題】目前,中國政府已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并按照知情同意、自愿、免費原則,作為公共產品免費向社會提供。這表明
①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②我國政府是人民意旨的執行者和利益的捍衛者
③政府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是非常必要的
④我國公民與國家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A.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流感疫苗作為公共產品免費向社會提供,體現了我國政府是人民意旨的執行者和利益的捍衛者,體現了我國政府的職責,故②③正確。題中材料說的是政府,沒有涉及黨,故不選①;④觀點錯誤,在我國.公民與國家之間是和諧統一的關系,公民與國家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而不是完全一致的。答案為C項。
【命題5】認為權利和義務都是不能放棄的
【簡析】依法盡義務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公民所享有的權利,有的是可以放棄的,如選舉的權利,財產的繼承權等。
【命題6】認為每個公民在法律上都享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
【簡析】在我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強調了公民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不等于說每個公民在法律上都享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如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未滿18周歲的公民就沒有。
【命題7】認為民主集中制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簡析】民主集中制既是我國國家機構的組織和活動原則,也是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例題】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要“以加強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為基礎,切實推進黨內民主”,“堅持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這是因為
A.民主集中制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B.中國共產黨以憲法和法律為根本活動準則
C.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對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D.國家機構要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
【解析】A錯誤,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BD兩項與題干無關。答案為C項。
【命題8】不能區分根本政治制度與基本政治制度
【簡析】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它是建立其他有關國家管理制度的基礎。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也是我國的一項基本的、重要的政治制度。
【命題9】認為政府實施政治領導。或中國共產黨履行國家職能
【簡析】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對國家進行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國家職能是由國家機構行使的,中國共產黨不屬于國家機構,不履行國家職能。
【例題】2009年8月18日,衛生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9部門發布了《關于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意見》,正式啟動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建設工作。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保證基本藥物足量供應和合理使用,有利于保障群眾基本用藥權益,促進“以藥補醫”機制的轉變,也有利于促進藥品生產流通企業資源優化整合。材料表明我國
①國家機構是人民意旨的執行者和利益的捍衛者 ②國家機構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
③政府履行了公共服務職能 ④政府對國家實施政治領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題考查我國國家機構的一般知識。在我國,對國家實施政治領導的是中國共產黨不是政府,排除觀點④,答案為A項。
【命題10】對民族矛盾、民族平等原則的理解有誤
(1)認為我國已不存在民族矛盾
【簡析】新中國成立后,經過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我國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從而鏟除了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階級根源。我國民族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已經由壓迫與被壓迫、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轉變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關系。但是由于各民族在風俗習慣、經濟發展等方面客觀上還存在著差異,國際上各種反華勢力和國內的民族分裂分子還會勾結起來,制造民族矛盾,破壞祖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我國的民族矛盾依然存在。
(2)對少數民族地區采取特殊照顧政策違背了民族平等原則
【簡析】由于各民族存在事實上的差異,對少數民族地區采取特殊照顧政策,有利于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這正體現了民族平等原則。
【命題11】認為我國宗教的本質已經發生了改變
【簡析】在我國,隨著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消滅,宗教存在和發展的階級根源已經基本消失。我國宗教狀況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即宗教已經成為教徒獨立自主自辦的事業,宗教組織已成為聯系各自信教群眾的愛國組織,廣大信教群眾是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的。但是,宗教在本質上依然是對人們現實生活的虛幻的反映,是一種唯心主義世界觀。
【例題】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信教群眾眾多。各宗教之間,各宗教團體之間,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之間,互相尊重,和睦相處。這是因為
A.我國貫徹執行正確的宗教政策 B.宗教已與社會主義相適應
C.我國的宗教已經從本質上得到改變 D.宗教問題往往同民族問題連在一起
【解析】注意題干考查的是原因。B項錯在社會主義,應為社會主義社會;我國宗教的本質沒有改變,C項錯;D項觀點正確但不符合題意。答案是A項。
【命題12】認為恐怖主義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
【簡析】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恐怖主義嚴重危害世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但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命題13】認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標
【簡析】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是我國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標。
【命題14】認為國家間交往是為了追求共同的利益
【簡析】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是國家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據,國家間交往是為了實現和維護自身的利益。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而利益的相悖則是引起國家間摩擦、沖突的根源。
【例題】2009年11月1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北京會談后發表《中美聯合聲明》。聲明強調,中美在事關全球穩定與繁榮的眾多重大問題上,擁有更加廣泛的合作基礎,肩負更加重要的共同責任。兩國應進一步加強協調與合作,共同應對挑戰,為促進世界和平、安全、繁榮而努力。材料表明
①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 ②中美合作造福兩國和世界人民
③國家間交往是為了追求共同的利益 ④在應對國際重大問題上,中美應盡相同的義務
A.①③④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
【解析】中美進一步加強協調與合作,共同應對挑戰,不僅符合兩國利益,也有利于促進世界的和平、安全和繁榮,故①②正確。③錯誤,國家間交往是為了實現和維護自身的利益。④不準確,在應對國際重大問題上,中美應當切實履行應盡的責任與義務,而不是相同的義務。答案為D項。
【命題15】認為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主導力量。或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領導作用
【簡析】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需要各國人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重要、積極)力量,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有信心、有能力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例題】2009年12月18日,溫家寶總理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領導人會議上發言時明確表態: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中國政府確定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是中國根據國情采取的自主行動,不附加任何條件,不與任何國家的減排目標掛鉤。這
①體現了中國政府對本國和人類未來高度負責的態度
②表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
③表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領導作用
④體現了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積極履行國際義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中國政府的減排目標,充分展示了中國謀發展、促合作、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故①④正確。中國政府的減排目標是中國根據國情采取的自主行動,不附加任何條件,不與任何國家的減排目標掛鉤,體現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②正確。③錯誤,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不是領導作用。答案為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安县| 武隆县| 卢湾区| 垦利县| 拉萨市| 长寿区| 永登县| 太白县| 赤水市| 余干县| 分宜县| 桃江县| 浑源县| 桐城市| 大姚县| 崇州市| 保亭| 邯郸市| 盖州市| 湖口县| 鄂托克旗| 东源县| 黑山县| 托克逊县| 墨玉县| 巧家县| 广饶县| 宜兰县| 芒康县| 邢台市| 确山县| 黎城县| 永丰县| 渝北区| 西吉县| 五家渠市| 白银市| 马尔康县| 隆安县| 新沂市| 新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