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第一課 亞非大河文明古代印度【知識梳理】一、種姓制度等級等級名稱社會階層職責和義務第一等級第二等級第三等級第四等級佛教背 景時 間創始人教 義發 展【知識鞏固】【選擇題】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國家是在( )A.公元前3500年左右 B.公元前3100年左右C.公元前3000年左右 D.公元前2500年左右婆羅門神話:“原人”將他的口變為婆羅門,手變成剎帝利,腿變成了吠舍,腳變成了首陀羅,如圖所示,回答2--3題。在古代種姓制度中,屬于被統治階級的是( )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剎帝利、首陀羅婆羅門、吠舍3.阿育王是古代孔雀王朝的國王。按古印度種姓制度劃分,阿育王屬于圖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4.下列歷史事件中,與古代印度有關的是( )A.創建佛教 B.制作木乃伊 C.《漢謨拉比法典》 D.發明腓尼基字母文字【非選擇題】材料一2:宣揚“眾生平等”……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滅欲望,忍耐服從,刻苦修行,才能擺脫“苦”,到達“極樂世界”。材料二:我國唐代高僧玄奘西行至天竺(今印度半島)求取佛法。《大唐西域記》描述天竺等國的社會情況:“苦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羅門,凈行也……;二曰剎帝利,王種也……;三曰吠舍,商賈也……;四曰首陀羅,農人也……。”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宗教的教義?指出該宗教產生的時間及創始人(3分)材料二反映了當天天竺等國實行哪一制度?這一制度與材料一描述的宗教的誕生有何聯系?(3分)(3)玄奘法師西行至天竺等國求取佛法,可見佛教已經不斷向外傳播。請運用相關史實說明佛教得以興盛并向外傳播的原因。(4分)第一單元 第一課 亞非大河文明古代印度參考答案【知識梳理】等級等級名稱社會階層職責和義務第一等級婆羅門祭司掌握神權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武士和官吏把握國家軍事和行政大權第三等級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向國家納稅、為神廟上供、養活第一、第二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被征地者和貧困破產的人為前三個等級服務背 景種姓制度激化社會矛盾,引起人民的不滿,反對婆羅門特權的情緒不斷高漲時 間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教 義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宣揚的種姓制度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滅欲望,忍耐服從,刻苦修行,才能擺脫“苦”,到達“極樂世界”。發 展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大力弘揚佛教,興建佛寺、佛塔,召集佛教徒聚會、整理、編纂佛教經典,派僧侶傳教【知識鞏固】【選擇題】D 2.B 3.B 4.A【非選擇題】佛教 BC6世紀 喬達摩·悉達多種姓制度 聯系:種姓制度激化了社會矛盾,日益引起人民的不滿,反對婆羅門特權的情緒不斷高漲促成了佛教的產生①早期佛教反對種姓制度,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特權,也得到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②佛教提出“眾生平等”,不拒絕種姓制度的人入教,教義通俗易懂,信仰的民眾日益增多。課件26張PPT。課前檢測1. ,古巴伯倫王國國王 統一了兩河流域。2.迄今發現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是 。其維護的是 的利益。3.古代兩河流域的人民發明的 ,有利地推動了西亞文化的發展。4. 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演變,為以后的歐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礎。公元前18世紀漢謨拉比《漢謨拉比法典》奴隸主階級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文字新知導入猜猜以下是哪個文明古國的文明成就?摩亨佐·達羅城遺址泰姬陵種姓制度第一課 亞非大河文明 ——古代印度新知講解一、古代印度地理位置二、古代印度自然條件三、古代印度文明歷程四、古代印度文明成果一、地理位置讀圖并結合七年級所學知識,描述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位于南亞次大陸,東臨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南亞次大陸指的是:喜馬拉雅山以南一大片半島形的陸地。二、自然環境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有明顯的旱雨兩季河流:印度河、恒河流經,河流定期泛濫,水源較充足。土壤:肥沃從圖中圈出文明城市讀圖描述古代印度自然環境特點如何?農業發展條件十分優越,成為文明發源地。三、古代印度的文明歷程摩亨佐·達羅城遺址1.約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國家。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是當時最為著名的城市。2.公元前15世紀,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侵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居民,陸續建立一些小國。3.公元前6世紀,半島逐漸統一4.公元前3世紀摩揭陀國阿育王基本統一半島5.后又分裂 阿育王摩亨佐·達羅城中的大浴池遺址摩亨佐·達羅城市遺址摩亨佐·達羅的排水溝摩亨佐·達羅的深井文明圖鑒哈拉帕谷倉遺址哈拉帕殘留的土墻哈拉帕的內城哈拉帕商人使用的石質砝碼文明圖鑒三、古代印度的文明成果閱讀書本P7—P9,了解古代印度的文明成果種姓制度佛教閱讀時,用筆圈出關鍵信息三、古代印度文明成果種姓制度資料1:婆羅門貴族給種姓制度披上一層神圣的色彩,他們編造說,造物主“原人”用自己的嘴變成婆羅門,用手變成了剎帝利,用腿變成吠舍,用腳變成了首陀羅。從資料中可知,印度種姓制度是從何而來?雅利安人為了更好的統治,制定了種姓制度,并為之添上了神圣的色彩。依據婆羅門貴族的說法,說明四個階級是如何產生的?三、古代印度文明成果種姓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祭司掌握神權國王、武士和官吏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把握國家軍事和行政大權向國家納稅,為神廟上供,養活第一、第二等級被征地者和貧困破產的人為前三個等級服務除此之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實質:貴族的統治工具資料2那是流傳著這樣的一個故事:一位理發師的兒子愛上了一個少女。他父親告誡說:“兒子,你不要把愿望寄托在辦不到的事情上。你是理發師的兒子,屬于低級種姓(首陀羅),而那個女孩屬于高級種姓(剎帝利)。剎帝利的女兒是不能與你結婚的。”結果,理發師的兒子在絕望中憂郁而死。資料反應了什么社會問題?三、古代印度文明成果種姓制度反映了當時不同種姓之間壁壘分明、等級森嚴的社會狀況。不同等級的人之間不得通婚。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發展有什么影響?種姓制度激化了社會矛盾,隨著社會的發展,種姓制度日益引起人民的不滿,反對婆羅門特權的情緒不斷高漲。種姓制度雖已廢除,在當今印度社會仍有影響。三、古代印度文明成果佛 教閱讀書本,填寫表格種姓制度激化社會矛盾,引起人民的不滿,反對婆羅門特權的情緒不斷高漲公元前6世紀喬達摩·悉達多1.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宣揚的種姓制度2.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滅欲望,忍耐服從,刻苦修行,才能擺脫“苦”,到達“極樂世界”。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大力弘揚佛教,興建佛寺、佛塔,召集佛教徒聚會、整理、編纂佛教經典,派僧侶傳教三、古代印度文明成果佛 教教義詳解佛教為何會受到國王和廣大民眾的支持?1.早期佛教反對種姓制度,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特權,得到了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2.佛教提出“眾生平等”,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教義通俗易懂,信仰的民眾日益增多。三、古代印度文明成果佛 教 釋迦牟尼的故事釋迦牟尼是釋迦族的王子,出生在今天尼泊爾的藍毗尼。相傳,年輕的釋迦牟尼駕車出游時,途中先后遇到老人、病人和死人,他們衰老、羸弱的身影和凄慘的景象讓他內心深感痛苦。后來,他聽說出家可以獲得解脫生老病死等苦難的辦法,于是決心出家修行。坐在一棵巨大的菩提樹下,經過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他終于大徹大悟,創立了佛教。此后幾十年間,他宣傳佛教,廣收門徒。門徒們稱他為“佛”,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他死后,遺體被火化,留存下來的遺骨由信徒們分別帶到各處建塔供奉。這種塔在我國被成為舍利塔。 釋迦牟尼的故事凈飯王和摩耶夫人成親多年,非常恩愛,卻從未懷孕生子,兩人為此非常苦惱。直到有一夜,摩耶夫人夢見一頭白象進入自己的腹中,此乃祥瑞之兆,果然,不久,摩耶夫人便懷孕了。懷孕后的摩耶夫人內心非常平和安寧,喜歡去幽靜的森林散步,鳥語花香,流水潺潺。在臨近生產日子,摩耶夫人按照當時印度的習俗,帶著一群人回娘家待產。當隊伍行進到藍毗尼時,孩子就要出生了,于是便找了一顆無憂樹,生下來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誕生圖菩提樹 佛陀講經 佛陀說法 佛陀打坐三、古代印度文明成果佛 教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又被稱為“無憂王”。阿育王曾經謀殺的兄弟姐妹有99人,阿育王奪取了王位后,開始向外擴張。最大規模的擴張是對羯陵伽的遠征。被俘虜的羯陵伽人有15萬人,被殺的有10萬人。 成為教徒后,阿育王對殘酷的戰爭給人民所造成的災難感到十分后悔。此后代替暴力統治和侵略的將是不竭余力的宣揚佛教,從此以后,他不再向鄰國派遣軍隊,而是派遣宣揚佛教的高僧。 阿育王三、古代印度文明成果佛 教 阿育王又宣布佛教為印度的國教,為了弘揚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大批使者和僧侶,到鄰近的國家和地區去傳教。很快傳到了埃及、敘利亞、緬甸、中國和世界各地。 除了宣傳佛教,阿育王還為老百姓做了許多的好事。如擴大灌溉工程,修筑道路,建立醫院等等。在阿育王在位的40多年里,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印度的孔雀王朝也成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統一帝國。 佛教的創始當然應該歸功于釋迦牟尼,但它的大規模的傳播,則要歸功于阿育王。 佛教主要向兩個方向傳播。一支向北經中亞傳入中國內地,然后通過中國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等,稱北傳佛教。另一支向南傳入我國傣族地區以及斯里蘭卡、緬甸和泰國等國,稱南傳佛教。 印 度中 國佛教傳播路徑自然環境 位置氣候河流古代印度文明歷程文明成就課堂總結公元前2500年出現城市國家雅利安人入侵建立小國公元前6世紀其半島逐漸統一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基本統一半島 再次分裂城市國家:哈拉帕、摩亨佐·達羅制度:種姓制度宗教:佛教阿拉伯數字課堂練習1.下列古跡屬于古巴比倫王國的是( )A.金字塔 B.良渚古城遺址 C.漢謨拉比法典石柱 D.印度河流域古遺址2.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指出:古絲綢之路跨越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古絲綢之路跨越的“兩河流域”誕生了( )A.埃及文明 B.巴比倫文明 C.印度文明 D.希臘文明CB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古代印度.doc 第一單元第一課 古代印度.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