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總復習: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一、考綱解讀(一)考點提示1.傳統文化的繼承: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影響,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2.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二)復習建議考查重點:1.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2.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關注熱點:1.關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移風易俗”做法;2.關注“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的興起說明中華文化的特征及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二、知識清單參考答案:①繼承性 ②相對穩定性 ③鮮明的民族性 ④精神紐帶 ⑤社會生活的變遷 ⑥糟粕 ⑦繼承 ⑧必要前提 ⑨繼承 ⑩發展 ⑾革故鼎新 ⑿社會制度 ⒀科學技術 ⒁思想運動 ⒂創造三、考點聚焦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傳統文化面面觀】 考點一、傳統文化 (1)傳統文化的含義 傳統文化是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2)文化的繼承性 從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等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延續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繼承性。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有深遠持久的影響。 (3)傳統文化的特點 ①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它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內涵又能因時而變。 ②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它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過程中創造的,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4)傳統文化的雙重影響 傳統文化如果能夠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 (5)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要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6)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 ①對國家、民族來說,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②對個人來說,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典型例題】【例題1】(2018北京卷)“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一件經歷過戰爭的鐵器,訴說著推動歷史前進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滿故城”,一幅古舊的畫卷,描繪出凄清荒涼的六朝時景,令后人觸目傷懷……文物是無言的百科全書,承載著珍貴的歷史信息。加強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① 可以給文物保護部門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② 是推動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③ 有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④ 能夠使國家占據世界文化發展的制高點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 本題考查傳統文化、文化事業等知識。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不是以獲得經濟利益為目的,故①錯誤;單純的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不能使國家占據世界文化發展的制高點,需要的是整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故④錯誤。加強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也是發展我國文化事業的重要措施,故②③正確。答案:C【例題2】(2018天津模擬)農歷新年——春節,是中國人古老而隆重的傳統節日。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變化。它在今天仍然是國人心中辭舊迎新的期盼,迎禧接福的祝愿,家人團聚的溫馨。而這樣一個重要的節日,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卻被當作落后民俗險遭廢止。民國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先是采用西歷,后又強令廢除農歷新年,但最終拗不過民情。沒能“革”掉春節的“命”。依據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9分)解析:本題屬于認識類主觀性試題。解答此類試題一般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角度組織答案。是什么層次——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為什么層次——傳統文化的特征;怎么樣層次——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結合材料依次作答即可。答案:①中國傳統文化通過春節等多種形式呈現。②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春節文化傳承不斷,體現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具有強大的生命力。③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中國人對春節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④春節的生命力表明,對中國傳統文化不能簡單否定,“全盤西化”行不通。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傳統文化在今天】考點二、文化的發展 (1)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①文化繼承,不是原封不動地承襲傳統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從而使文化得到發展。 ②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③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④正確處理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2)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 每當社會制度發生新舊更替時,代表新的政治、經濟力量的新文化,通過反對代表舊的政治、經濟力量的舊文化的斗爭,有力地促進文化的進步。 ②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自古以來,科學技術中每一項重大發現和發明都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當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收集、選擇、傳遞、儲存文化資源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根本變革,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繼承與發展。 ③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發展。 (3)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①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 ②教育能夠以濃縮的形式重演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是人們在有限的學習生涯中獲得既有的文化財富。③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傳承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典型例題】【例題1】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在本土文化基礎上產生了“新客家文化”。這體現了( )A.新文化在發展中偏離了本土文化 B.文化在批判中繼承C.“新客家文化”已取代本土文化 D.文化在繼承中發展解析: “新客家文化”是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產生的,強調了它對本土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故D符合題意。B與材料主旨不符。AC說法錯誤。答案:D【例題2】(2018?北京卷)盤龍藻井變身雨傘,飛檐角上的瑞獸蹲踞在鉛筆上,朝珠成了時尚耳機……北京故宮博物院一改人們印象中的“正襟危坐”,以館藏文物和古典建筑為元素創作了多款熱銷產品。這說明A.文化繼承的核心是發掘其經濟價值B.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需要保持穩定C.文化遺產與當代人的生活和審美需求可以對接D.應當通過市場運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解析:以館藏文物和古典建筑為元素創作了多款熱銷產品,說明文化遺產與當代人的生活和審美需求可以對接,C正確。A說法錯誤,B錯誤,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但其具體內涵又會因時而變;D錯誤,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要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而不是通過市場化運作。答案:C【例題3】(2018?山東模擬)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數字出版物日益增加,數字化資源在圖書館館藏中的比例不斷上升。2014年,中國國家圖書館向讀者提供了大型數字化產品——《中華經典古籍庫》,為讀者查閱古籍,了解傳統文化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見科學技術發展決定文化的性質 B.史書典籍印證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C.傳統文化的內涵能夠因時而變 D.文化傳播手段的豐富有助于文化的傳承解析: 本題考查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解題的關鍵是要明確題干的主旨是科學進步對文化傳承的影響,所以D答案正確。科學技術發展不能決定文化的性質,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故AB錯誤。題干是指傳統文化的傳承,沒有涉及傳統文化內涵的改變,故C與題干無關。答案:D【鞏固練習】一、單項選擇題1.追求和諧、珍視和平歷來是中華民族基本的價值取向,“和為貴”、“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等歷史傳統依然深深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這是今天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歷史依據。這表明 ①傳統思想對中國人生活方式和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②傳統習俗對中國人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具有持久影響 ③我們從傳統思想的延續中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繼承 ④傳統文化在傳承中基本內涵保持不變,形式因時而變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2.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詩句中描繪的是_______。這個傳統節日在長期歷史發展中保留至今,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_______。 A.中秋節 繼承性 B.元宵節 創新性C.重陽節 鮮明的民族性 D.春節 相對穩定性3.英國人一直以莎士比亞為榮,因為莎士比亞不僅是英國的,更是世界的。中國也一直以自己的戲劇代表京劇為榮,它也是世界藝術的杰出代表,可不同在于,京劇似乎只能由中國人來演,即使在中國人中也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演。要使中國的京劇也能成為世界的,需要我們 ①批判傳統,獨領風騷 ②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④薪火相傳,一脈相承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2012年全國老齡辦等單位推出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其中包括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教父母學會上網、支持單身父母再婚等內容。新“二十四孝”必然要 ①剔除傳統道德中的糟粕 ②揚棄傳統美德中的合理成分 ③為道德規范增添時代精神 ④引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方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清明寄哀思,佳節倍思親。”清明節期間,本市各大墓園首次向市民免費提供百萬余條黃絲帶,希望以此倡導一種文明環保的追思方式,所有黃絲帶將在清明節后回收、以備今后清明節循環使用。這啟示我們在對待傳統文化時應該 A.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B.尊重他人,追求個性C.相互借鑒,求同存異 D.推陳出新,革故鼎新6.(2018 新課標二卷)我國雜技歷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觀眾喜愛。在現代,我國雜技融入音樂、舞蹈等元素,利用聲、光、電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驚險刺激又妙趣橫生,許多節目蜚聲海內外。我國現代雜技藝術蜚聲海內外,主要得益于①現代傳媒超越時空的傳播功能②用現代流行藝術元素取代傳統藝術元素③在繼承傳統基礎上滿足了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④以現代藝術手段展現我國雜技的民族特色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針對有人主張小學生重讀四書五經,我國有位國學大師認為,在中小學課本中選錄優秀的四書五經文章是好事,但沒有選擇地讓孩子學四書五經是開歷史倒車,其中所隱含的奴性文化,只能使人的思想僵化麻木。這告訴我們 ①要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②傳統文化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 ③對待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腐朽的東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 ④要防止傳統文化對人們的影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8.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昌盛做出了重要貢獻。從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等都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百家爭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集中反映了 A.社會制度的更替影響文化發展 B.科學技術推動文化發展 C.思想運動促進文化發展 D.教育活動影響文化傳承9.(2018·海南模擬)散發著建筑文化芳香的海口騎樓①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 ②彰顯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 ③是海南地域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要載體 ④表明地域文化的性質是由地理環境決定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為了保護和發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學將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納入學校教育。這表明 ( ) A.教育的基本功能發生了改變 B.教育具有選擇、傳遞文化的功能C.教育是文化創新的根本動力 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徑11. (2018·安徽模擬)回首三十多年來的神州大地,許多人遠離故鄉,漂泊打拼于異地他鄉,鄉愁何寄?鄉愁是不可泯滅的記憶,是揮之不去的鄉音繚繞,是故鄉的風土人情在靈魂上的烙印。由此可見①鄉愁的影響深遠而持久 ②鄉愁增進了文化歸屬感 ③鄉愁是鄉土文化的標志 ④鄉愁是民族文化的靈魂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2.有學者認為,傳統戲曲在寫意的、程式化的表演變遷中體現出一脈相承的美學氣質;古典詩詞在格律、句式的變化中堅持了押韻、平仄和詩情意象;書法在不同流派的發展中扔投射出基本筆法和氣韻。因此,文化的精神傳承比技藝傳承更重要,這一結論的合理之處在于看到了①發展中的傳統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規律②傳統文化形式的創新具有不同時代的共同要求③傳統文化所蘊涵的精神具有內在穩定性④對待傳統文化應堅持批判繼承,古為今用A. 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非選擇題13. 城鎮化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中國。今天,中國的城鎮人口已經超過了農村人口,“農耕社會,鄉土中國”逐漸轉變為“工業社會,城市中國”。城鎮化加快了中國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一個全新的城市文明時代似乎正在悄然到來。 在城鎮化的浪潮中,大批村莊被合并,許多富有特色的傳統村落不斷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繪的那種“一片冬麥,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園景象日益不再。有人傷感地說:“不要問我從哪里來,因為我已經沒有故鄉。” 結合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為什么有人會對鄉村的衰落感到惋惜。(6分)14. 中華民族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五岳獨尊”的泰山、“水墨落紙如雨入沙”的宣紙、“功深熔琢,氣無煙火”的昆曲……許許多多的文化遺產帶著歷史的體溫成為我們的文化基因,使我們成為我們,讓我們懂得未來的方向。 文化遺產可以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開發。但有些地方開發方式單一,缺乏特色;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打著“保護”的旗號過度開發,使其在“保護”中慢慢失去體溫,失去未來。 運用文化傳承的知識,談談你對材料中“使我們成為我們,讓我們懂得未來的方向”的理解。(8分)15. (2018西城一模)(10分)春節在古代稱為歲首、正旦、元日等,將正月初一稱為春節肇始自民國。這是1400多年前的春節,來自南朝人宗懔: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劈山臊惡鬼。長幼悉正衣冠……凡飲酒次第,從小起。這是300多年前的過年,來自清代孔尚任: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這是100多年前的春節,來自豐子愷:年底這一天,是準備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經擺出風燈,插上歲燭。吃年夜飯的時候,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來,預祝來年人丁興旺。吃飯碗數,不可成單,必須成雙。如果吃三碗,必須再盛一次,哪怕盛一點點也好,總之要湊成雙數。吃飯時母親分送壓歲錢,用紅紙包好,我全部用以買花炮……這是2016年的春節,來自北京某高三同學:家里人都回來了,全家人圍一大桌子吃吃吃,看春晚,收壓歲錢,在群里搶紅包,發微信拜年,半夜12點煮餃子,沒放花炮……(1)概括說明千百年來春節習俗中的“變”與“不變”,并從《文化生活》角度說明原因。(6分)(2)列舉一個你喜歡的春節習俗,說明其文化價值。(4分)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 D解析:“和為貴”、“和而不同”、“和合共生”,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和”文化,屬于傳統思想,而不是傳統習俗,因此①正確,②排除。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與鮮明的民族性,中國傳統的“和”文化深深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體現了傳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它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內涵又能因時而變。④表述有誤。2. A.解析:材料的詩劇描繪的是中秋節,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繼承性。選A。3. C.解析:要使中國的京劇走向世界,一方面必須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同時,還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②③正確。①獨領風騷不正確, ④與材料主旨不符。4. B.解析:“孝”是中華傳統美德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推出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新的“二十四”孝,必然是剔除傳統道德中的糟粕,吸收傳統道德的精華,賦予“孝”新的時代涵義,因此①③正確。合理成分應該是吸收,而不是拋棄,因此②錯誤,④錯誤,只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引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方向。答案選B。5. D.解析:材料中創新了新的文明環保的追思方式,說明我們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應該不斷的創新,ABC不符合材料主旨,D正確。6. D.解析:我國雜技加入了音樂、舞蹈等元素,體現了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故③符合題意;這些時代元素和效果是我國運用現代技術展現民族文化的表現,故④符合題意;材料沒有體現現代傳媒的作用,故①和題意不符;現代流行藝術能夠融入傳統藝術之中,但是不能說取代,故②錯誤。故選D。7. C解析:對待傳統文化必須辯證看待,批判繼承。材料中對待四書五經,專家認為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①③正確且符合題意,②④錯誤,排除。8. C解析:本題考查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上述四個答案都是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但結合材料,“百家爭鳴”主要是思想運動促進文化的發展,因此選C。9. A.解析:本題考查傳統文化的繼承。海口騎樓有“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之稱,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①符合題意。海口騎樓“融瓊州海峽北岸內陸建筑文化與南洋建筑文化于一體”,體現了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②符合題意。③說法錯誤,文字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主要載體。地域文化的性質受環境因素的影響,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的,④說法錯誤。10. B.解析: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傳道、授業、解惑”,不會發生改變,A錯誤;學校把民間藝術納入學校教育,體現了教育具有選擇和傳遞文化的功能,B正確;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動力,C錯誤;教育是文化交流與融合的主要途徑之一,D錯誤。故答案選B。11. A.解析:鄉愁“不可泯滅”“揮之不去”,這說明鄉愁的影響深遠而持久,故①對;鄉愁是故鄉的風土人情在靈魂上的烙印,這說明鄉愁增進了文化歸屬感,故②正確,選A。12. A. 解析:①③正確且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的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而非創新,排除②,④與材料無直接關聯。故選A。二、非選擇題13.①鄉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鄉村的衰落不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②鄉村承載著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③鄉村寄托了人們的鄉情鄉思,可以增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6分)14.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使我們成為我們”。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使我們在文化發展中保持正確方向。(8分)15. (1)變:如放鞭炮、拜年方式等形式的變化;(1分)不變:如對禮節、親情、團圓的珍視、對天地自然的敬畏等;(1分) 原因: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在世代相傳中保留基本特征,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春節習俗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延續;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又會因時而變,有些習俗如放鞭炮等隨著社會變遷、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逐漸淡出。(4分)(2)春節習俗,(1分)準確說明其文化價值。( 3分)(可結合文化對人的影響、傳統習俗的重要性、文化自覺等具體說明其特有的文化價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