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總復習:文化創新一、考綱解讀(一)考點提示1.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文化創新的意義。2.文化創新的途徑:創新與繼承的關系,創新與借鑒、融合,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二)復習建議考查重點:1.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2.文化創新的意義;3.文化創新的途徑。關注熱點:1.關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文學、藝術、影視等作品。2.關注戲曲、歌劇、影視劇的新編與翻拍。二、知識清單參考答案:①文化創新 ②社會實踐 ③動力 ④創新 ⑤富有生機與活力 ⑥社會實踐 ⑦民族文化⑧人民群眾 ⑨社會實踐 ⑩取其精華 (11)去其糟粕 (12)推陳出新 (13)革故鼎新(14)文化多樣性 (15)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三、考點聚焦 【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知識梳理】 【文化創新 典型例題】考點一、文化創新——文化的傳播交流、文化的繼承發展都包含著創新,文化發展實質就是文化創新1.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就不能做出有價值的文化創造。(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一方面,社會實踐中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典型例題】在“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主題探討會中,某同學以“深圳30年的奮斗歷程創造出‘開拓創新、誠實守法、務實高效、團結奉獻’的‘深圳精神’,將激勵深圳人再創輝煌”的事例來說明主題。以下判斷正確的是①事例中體現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題②事例中反映文化創新推動社會實踐發展的部分,切合主題③事例中反映社會實踐為文化創新提供資源和條件的部分,切合主題④事例沒有體現社會實踐的變化推動文化創新,不切合主題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解析: 從“深圳30年的奮斗歷程創造出‘開拓創新、誠實守法、務實高效、團結奉獻’的‘深圳精神’”是已經發生的事,它“反映社會實踐為文化創新提供資源和條件的部分”,注意主題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而“深圳精將激勵深圳人再創輝煌”是說明“文化創新將推動社會實踐發展”,但這一點并不切合主題,故只能選B而不能選A。此題關鍵是要扣住“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是強調實踐對于文化創新的重要性。答案:B2.文化創新的意義 (1)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 (2)文化創新的意義 ①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②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典型例題】 (2018·新課標全國卷Ⅰ)被授予“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的錢學森認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學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憶自己的中學生活:化學教師特別重視化學實驗和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化學實驗室隨時開放,學生進出自由,我那時做了許多實驗。生物教師常帶領學生去野外采集標本,教學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標本。學校組織各種課外小組,開設無機化學、詩詞、音樂、倫理學等選修課。師生常常一起討論數學、物理、化學等問題,大家都暢所欲言、無拘無束。大家都不怕考試,沒有人為考試而開夜車,更沒有人死背書。有一位數學教師在給學生的測驗評分時獨出心裁,出5道題,學生都答對了,但解法平淡,只給80分;如果答對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給100分,還另加獎勵。民主、開拓、創新的學校文化深深地感染著每一個學生。進入新世紀,素質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圍繞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各地進行了新的探索:課程超市、創意集市、探究性學習、名家講壇、才藝拓展……取得了豐碩成果。在中學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錢學森的中學學習經歷可以為我們提供啟迪。結合材料,運用文化創新作用的知識,說明教育創新對培養人才的意義。解析:本題考查文化創新的意義。設問要求運用文化創新作用的知識回答教育創新對培養人才的意義。首先闡述創新對文化發展的意義及文化創新的作用,然后結合材料,從教育創新對學校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樹立正確的“三觀”、促進全面發展等角度分析。答案: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和活力的重要保證。文化創新推動實踐發展、文化繁榮和創新人才培養。教育創新促進了民主、開拓、創新的學校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識、創新精神,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文化創新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新的主體。推動文化創新,必須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自覺投身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去。【典型例題】(2018 全國新課標I卷)陜西省地方戲“華陰老腔”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聲腔剛直高亢、磅礴豪邁,卻因表演形式單調難以吸引觀眾,面臨傳承危機。2016年,華陰老腔演出團隊與搖滾歌手合作,將傳統民族音樂與現代搖滾音樂相結合,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聯袂演唱《華陰老腔一聲喊》,引起巨大反響。“華陰老腔”煥發新的生機給我們的啟示有①優秀傳統文化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②滿足人民大眾需要的優秀傳統文化才有強大的生命力③與現代流行文化融合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④傳播手段與傳播形式的創新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前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華陰老腔”的成功說明傳統文化要不斷創新,滿足人民大眾的需要才能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①②適合題意;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立足于社會實踐,③是錯誤的;傳播手段和形式有利于文化的傳承,但不是前提,排除④;故本題答案選A。答案:A4.文化創新的途徑 (1)根本途徑 社會實踐。 (2)基本途徑 ①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 ②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 5.文化創新與文化繼承的關系(創新中如何面對傳統文化) (1)一方面,不能離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空談創新。漠視繼承就會失去創新的根基。(2)另一方面,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6.創新與借鑒、融合(創新中如何面對不同民族文化) (1)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2)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3)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典型例題】動漫大片《田螺遺夢》是我國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國民間傳說,剔除了其中帶有迷信、頹廢、庸俗色彩的內容,突出了中國文化和而不同的價值理念。作品制作運用了目前國際最高水準的動畫電影技術,注入了國際動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從而使作品更具國際口味。作品多次參加國際國內動漫節和電影節,摘取了多個獎項,贏得了國內外的好評。結合材料,說明動漫大片《田螺遺夢》的成功體現了“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哪些道理。解析:題目要求結合材料,闡釋“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道理。正確全面回答該題,一是需要熟悉教材知識,二是要有效提取材料中的關鍵信息,“作品取材于中國民間傳說,剔除了其中帶有迷信、頹廢、庸俗色彩的內容,突出了中國文化和而不同的價值理念。”體現了文化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文化創新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繼承是發展的基礎,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對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取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作品制作運用了目前國際最高水準的動畫電影技術”體現了文化創新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注入了國際動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從而使作品更具國際口味”說明文化創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不同民族文化之間需要交流、借鑒與融合,吸收別國文化的優秀成果,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答題時,需要理論與材料的有效結合。參考答案:(1)文化在繼承中發展。該作品取材于中國民間傳說,突出了中國文化和而不同的價值理念,體現了繼承對于發展的基礎性作用。(2)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該作品之所以能夠成功,在于對民間傳說的改編、采用國際最高水準的動畫電影技術、注入國際動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等方面的創新。(3)文化在交流中傳播。通過國內、國際兩個平臺,作品在交流中得到了傳播。 7.文化創新要堅持正確的方向(1)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本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2)克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傾向,被稱為“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那種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傾向,被稱為“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典型例題】(2018·北京卷) 地鐵作為流動的博物館,被稱為城市“最有價值的隱藏”。北京地鐵宛若一條條彩帶串連起北京不同區域的“文化珍珠”:頤和園、天壇、鳥巢、什剎海、南鑼鼓巷、王府井、中關村科技園等等。一座座地鐵站造型別致,站內設計裝飾與地面文化景觀交相輝映、渾然一體,仿佛在講述著北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北京地鐵還舉辦了“祖國你好”大型公益廣告活動、“民俗風、中國年”迎新春活動、兒童文學專列、詩歌坊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結合材料,說明地鐵在推動北京文化創新過程中是怎樣發揮作用的。解析:本題考查文化創新的知識,答案要點應通過審讀材料獲取。地鐵“講述著北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說明文化在交流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不斷推進文化創新。北京地鐵宛若一條條彩帶串連起北京不同區域的“文化珍珠”——這意味著北京地鐵成為承載和傳播北京文化的載體。展示北京文化的多樣性,推動北京文化的發展。北京地鐵還舉辦了“祖國你好”大型公益廣告活動、“民俗風、中國年”迎新春活動、兒童文學專列、詩歌坊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這意味著文化創新離不開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創新文化。答案: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北京地鐵挖掘和展示了北京豐富多彩的文化。北京地鐵成為繼承和傳播北京文化的載體。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北京地鐵開展多種文化活動,有利于推動北京文化發展。考點二、知識拓展1.“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知識整理錯誤觀點守舊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為什么要正確對待傳統文化·文化具有繼承性,對現實生活有著深遠持久的影響·傳統文化如果能夠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要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怎樣做立足實踐,推陳出新,革故鼎新2.“如何對待其他民族文化”知識整理錯誤觀點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為什么要處理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的關系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怎樣做·立足實踐,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克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鞏固練習】一、單項選擇題1.服裝是一個民族文化藝術的組成部分。春秋戰國時期大麻、苧麻和葛織物是勞動人民的大宗衣著用料,貴族大量使用絲織物。漢代絲、麻纖維的紡績(指紡成紗或線)、織造和印染工藝技術已很發達,染織品有紗、綃、絹、錦、布、帛等,服裝用料大大豐富。隋唐時期日常衣料廣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采用絲綢 讀上述材料。每個朝代的服裝都有其特點,這與當時的農牧業及紡織工藝水平密切相關。這表明( ) A.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B.文化是在交流中傳播的 C.科技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D.中華文化對今天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有重大影響2.(2018 北京模擬) 以天津“泥人張”作品為依托,“夢娃”系列公益廣告運用三維技術繪制的形象萌動可愛,表達主題所用的童謠朗朗上口,深受大家喜愛。下列認識正確的有① 該公益廣告是文化傳播途徑創新的成功案例② 該公益廣告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表達③ 該公益廣告的成功表明面向人民大眾的文化更富有生命力④ 該公益廣告的成功表明內涵豐富的中華文化是文化創新的動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油畫傳入我國已近百年,其畫法已經融入到國畫中。在近代,中國的畫家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藝術風格。這說明( ) A.文藝作品的創新是永無止境的 B.傳統文化必須與時代精神相結合C.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D.各民族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促進文化創新4.(2018東城期末)我國有良好法制傳統,法家思想源遠流長。今天的依法治國,既繼承了傳統法家思想精華,又吸收了西方民主法治的思想。可見A.傳統文化總是有益于現代社會發展B.只有借鑒西方法治思想,才能實現依法治國C.我們可以完全借鑒西方成功的法治經驗D.法治文化要在繼承和借鑒中不斷創新5.目前,我國一些年輕人似乎對西方的情人節、愚人節、萬圣節等更感興趣,從而忽略了本民族傳統節日的意義和價值,這是一種不應有的民族精神的缺席和民俗文化的蒼白。這告誡我們( ) A.應加大民族文化交流 B.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C.必須注重文化創新D.應尊重文化之間的差異6.我國的不少老字號經過長期的經營磨礪,形成了特殊的工藝、嚴格的質量控制方法、良好的誠信傳統和獨樹一幟的經營文化特色。由于生產不規范,傳統工藝不能與現代技術對接;傳播手段落后,形象老化,缺少活力,導致一些老字號在現代市場競爭中市場日益萎縮,甚至悄無聲息地消失。從文化生活角度看,老字號重放光彩需要( ) ①全面繼承傳統文化,保持自身的傳統文化特色 ②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向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③敢于否定一切傳統,用現代文化和技術武裝企業 ④在繼承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革故鼎新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7.(2018通州期末)連任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經歷十余年履職生涯的梁曉聲曾說:“作家應該手握兩支筆,一方面寫文學作品,一方面對社會發言。”這句話告誡作家①文化創作要繼承傳統,博采眾長②文化創作要反映時代,關注社會③文化創作要堅持虛擬與寫實的統一④文化創作必須要寫實,反對虛構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8.當城市化浪潮在中華大地上奔涌,許多城市特色喪失,千城一面,不倫不類。有識之士痛心疾首:毀棄舊城是城市建設的最大敗筆!我國一位建筑學家的感慨:在歐洲的許多城市,還能找到15世紀的建筑,甚至一整條街,而在我們這里,明代的房屋都已經很稀有了。這說明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 ) ①要正確處理文化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②要堅持與時俱進,推動城市現代化 ③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④要堅持正確方向,反對歷史虛無主義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一切受人民歡迎、對人民有深刻影響的藝術作品,從本質上說,都必須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領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須在人民的偉大中獲得藝術的偉大。可見,優秀的文化( ) A.彰顯時代的精神,創造時代的未來 B.反映時代的潮流,決定時代的走向 C.源于時代的實踐,引導時代的發展 D.源于時代的智慧,推動時代的前進10.微博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微博打假、微博尋人、微博求職、微博營銷、微博論政……技術發展帶來了新變化。這說明( )A.大眾傳媒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 B.傳媒的變化推動了文化的共享C.文化發展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 D.文化創新要立足于實踐的要求11. 當前,紅色影視劇創作成為一種文化熱點和文化時尚。“紅色經典”的改編必須堅守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尊重原作的基本內涵、時代背景、主要情節,在此基礎上,實現精神視野的拓展與藝術觀念的更新。這要求創作者在改編“紅色經典”時,必須處理好( )A.借鑒與融合的關系 B.吸收與傳播的關系C.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D.改造與繼承的關系12. 融會中西、縱貫古今的大師——徐悲鴻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并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 ) ①文化創新的重要性 ②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重要性 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重要性 ④社會實踐的重要性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二、非選擇題13.【激發創造活力】 請你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談談農民工為什么能夠成為城鄉新文化形態的創造者?(8分)14. (2018西城期末31)你知道嗎,博物館建筑的形態能表達多種信息,建筑本身即是博物館中最大的展品。 首都博物館 山西省博物院 湖北省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建筑外觀外傾斜的青銅體破墻而出,懸挑的大屋頂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出檐,青灰色磚墻模糊了古城墻與現代幕墻的界線,寬闊的廣場取材于皇家宮殿高臺建筑的手法,這些體現了北京文化的特點。山西省博物院:選用了“斗”和“鼎”的結合作為其建筑的主體,呈現出黃土高原文化的古樸厚重和恢宏大氣。湖北省博物館:采用高臺階、寬屋檐、大坡面屋頂的建筑設計,是典型的楚文化風格。結合材料,從建筑設計的視角,說明博物館是傳承文化的殿堂。(5分)15.(2017“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在孫中山誕辰150周年來臨之際,中山裝再次引起廣泛關注。作為中式禮服 的中山裝,是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的基礎上,揉合中國傳統意識的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 袋服裝,承載著孫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傳承著禮義廉恥、祖國統一等中國傳統文化含義, 體現“珍惜傳統而又開放兼容”的理念。中山裝是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構過程中出現的具有 特別意義的服裝,它是一種文化和象征,是一種中國人的特殊符號,體現民族性,又具有時 代性。 隨著改革開放和國人審美意識的不斷變化,中山裝在民間逐漸淡出,但其民族復興精神 卻得以保存。當年中國人脫下中山裝是因為在強調個性的年代里,中山裝無法給予人們個 性的表現。而如今的中山裝將大量流行元素與經典版型結合,在保持其實用功能的基礎上, 注入了更多的文化以及藝術的元素,無論是從材質還是從做工上都有前所未有的改變。中 山裝不再是單一的制服,而是成為了文化的一種載體。“既不落后世界潮流,又保持了自身 的文化特征”,這些變化使得中山裝被視為眾多品牌中難以取代的經典。 運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知識,說明“中山裝設計”背后的文化底蘊。(10分)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 C 解析:“每個朝代的服裝都有其特點,這與當時的農牧業及紡織工藝水平密切相關”體現了科學技術是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正確答案選C。ABD與材料主旨無關。2. C.解析:科技進步能改進文化傳播的途徑及手段。但要注意文化傳播的途徑及手段所指不同,文化傳播的途徑主要強調文化怎樣傳播的問題,必須有行為、動作;文化傳播的手段主要強調文化靠什么傳播的問題,必須是媒介。該公益廣告只能是傳媒的媒介即傳播的手段,不是傳播的途徑。3. D 解析:材料強調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促進了文化創新,所以D答案正確。ABC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4. D.解析:今天的依法治國,既繼承了傳統法家思想精華,又吸收了西方民主法治的思想。說明文化是在交繼承喊我交流借鑒中不斷創新,D答案符合題意。A表述錯誤,對待傳統文化需要一分為二,批判辯證的看待其作用。BC都是全盤西化的觀點,錯誤。5. B解析:文化創新一方面需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但同時,也需要做到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反對民族虛無主義。6. B解析:對待傳統文化,需要辯證吸收,并且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為其注入時代精神。因此B答案正確,①③說法錯誤。7.B.解析:“作家應該手握兩支筆,一方面寫文學作品,一方面對社會發言。”說明文化創造要處理好虛擬與寫實的統一,文學作品應該要反映時代的呼聲,關注社會需求,所以②③正確。①與材料主旨無關,④割裂了現實與文學創作之間的關系,不選。8. D 解析:文化創新不能離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漠視繼承就會失去創新的根基。因此①④正確。題目強調文化創新需要繼承傳統文化,所以②不符合題意。題目與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無關。9. C解析:藝術作品“都必須在人民的偉大中獲得藝術的偉大”體現了文化來源于群眾的實踐;“引領人們的精神生活”體現了文化對時代發展的作用,故C正確。AB認為優秀文化可以創造時代的未來、決定時代的走向,夸大了優秀文化的作用。D錯誤,時代的智慧屬于意識,違背了實踐是文化創作的源泉的觀點。10. C解析:材料關鍵信息“技術發展帶來了新變化”,說明文化的發展影響了人們的實踐活動。ABD與材料主旨不相符合。11. C解析:本題考查繼承與創新的關系。要理解紅色影視所傳承的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這涉及到對優秀文化的繼承,同時紅色經典要與當代社會相結合,經典的改編涉及到創新,這就是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因此選C。12.C解析:“融會中西”徐悲鴻借鑒和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華,體現了對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重要性。因此③正確。“縱觀古今”,徐悲鴻既批判的繼承了中國傳統的書畫文化,同時又有所發展,注入了時代的精神,②正確。“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體現了創新的重要性,①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社會實踐,因此不選。二、非選擇題13. (1)人口遷移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農民工從農村到城市,推動了農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交流傳播,從而推動城鄉的文化創新;(4分) (2)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主體,他們的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農民工的社會實踐,有利于繁榮發展城鄉的大眾文化。(4分)14. ①三個博物館的建筑設計,都反映了對當地文化的繼承和創新,這能幫助人們感受和理解該區域文化,同時也傳播著地方精神。(3分)②文化多樣性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動力。三個博物館的建筑設計都力求展現本土文化特征,這也是對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和促進。(2分)15. (1)①文化具有多樣性。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中山裝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文 化的基礎上,揉合中國傳統意識,體現“珍惜傳統而又開放兼容”的理念,有助于促進人類文明共同進步。(3 分)②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和鮮明的民族性。中山裝傳承著禮義廉恥、祖國統一等中國傳統文化含義,是中 國現代民族國家建構過程中出現的具有特別意義的服裝,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風格,是一種中國人的特 殊符號。(3分)③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新中山裝在保持其實用功能的基礎上,注入了更多的 文化以及藝術元素,做到了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廣泛吸收歐美服飾并揉合中國傳統意識堅持了面向世界、 博采眾長,推動了中式服裝文化的發展。(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