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一):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考點解讀】考點提示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知識經緯 【知識清單】(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___________、又相互___________的兩個方面。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___________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___________。2、矛盾的對立屬性是___________,矛盾的統一屬性是___________,它們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兩種基本屬性。3、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屬性和趨勢。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矛盾雙方相互_______,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為前提。二是矛盾雙方相互______,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4、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屬性。它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5、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___________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斗爭性寓于___________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承認___________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2、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________ 。3、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_____及其________各有其特點。它有三種情形:_____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在發展的________和_______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中的兩個______________也各有其特殊性。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關系。5、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1)二者相互聯結,不可分割。_______寓于______之中,_______也離不開_______。(2)二者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_____________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參考答案:(一)1、對立 統一 對立和統一 對立統一 2、斗爭性 同一性3、 相互吸引 相互聯結 依賴 貫通 4、相互排斥 相互對立 5、斗爭 同一性 (二)1、矛盾的普遍性 2、時時有矛盾 3、事物 每一個側面 不同事物 不同過程 不同階段上 不同側面 4、共性 個性 5、 普遍性 特殊性 特殊性 普遍性 6、 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要點精析】【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矛盾的同一性及斗爭性)要點一:矛盾1、矛盾的含義及其基本屬性(1)含義: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2)基本屬性:同一性和斗爭性。備注:斗爭性和同一性的區別和聯系見下表:基本屬性斗爭性同一性區別含義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它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雙方相互依賴;二是雙方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性質斗爭性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聯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二者是不可分割的②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③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相結合,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2、矛盾即對立統一原理及方法論(1)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即對立統一。?(2)方法論要求:矛盾的觀點要求我們必須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兩點論、兩分法。同時要把握矛盾雙方轉化的條件,促進事物向好的方向轉化,防止事物向壞的方向轉化。(3)反對:反對片面看問題(一點論),割裂對立統一關系,離開對立談統一或離開統一談對立。【典型例題】【例題1】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磨難,同時又促使人類更加自覺地去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進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正如恩格斯所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從災難到進步,其中體現的深刻哲理是①“災難”和“進步”作為矛盾雙方,包含著向對立面轉化的趨勢②“災難”向“進步”轉化是無條件的,體現了矛盾雙方的互相貫通③“災難”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進步”轉化,體現了矛盾的同一性④“災難”促進“進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某些外因的決定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解析:矛盾雙方的轉化是有條件的,排除②;內因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起決定作用,故④錯誤;在一定條件下,災難可以向進步轉化,體現了矛盾雙方相互貫通、相互轉化的一面。故B正確。答案:B【例題2】(2019 興寧市沐彬中學期末考)成功就是把“不可能”變成“不!可能!”,把“Impossible”?變成“I’m possible!”。下列說法中與之蘊含的哲理相近的是A.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B.未有此氣,已有此理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D.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解析:本題考查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轉化。題干中就是把“不可能”轉化為“不!可能”這是由事物發展的兩端之間的相互轉化,這說明了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體現的是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關系;“未有此氣,已有此理”是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故答案為D。答案:D要點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矛盾的普遍性)1、矛盾的普遍性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2)方法論要求: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矛盾的特殊性)2、矛盾的特殊性 (1)矛盾特殊性的含義: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矛盾的特殊性的三種情形: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論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適用范圍: 符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成語或者俗語: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對癥下藥、量體裁衣、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等。 違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成語或者俗語:張冠李戴 、生搬硬套、火上澆油、不分青紅皂白,千篇一律、一刀切、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等。【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1)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②二者是相互聯結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一事物無論怎樣特殊,總是具有同類事物的共同點,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 ③二者在一定條件下是相互轉化的。由于事物的范圍及其廣大,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場合是特殊性的東西,在另一場合則是普遍性。舉例:如馬相對于動物來說具有特殊性,相對于白馬來說具有普遍性。 (2)方法論要求:要求我們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研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殊規律。適用范圍: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等。 4、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的意義:①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②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③是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 (2)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現了共性與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典型例題】【例題1】2015年3月28日,習近平主席于《邁向命運共同體開創亞洲新未來——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中,在引用中國古代思想家孟子“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觀點后指出,不同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從哲學上來看,習近平主席引用“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觀點意在表明A. 客觀實在性是萬事萬物的共同特性B. 事物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C. 矛盾的特殊性包含著矛盾的普遍性D.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解析:習近平主席引用“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觀點意在表明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即矛盾的特殊性,D正確;其余選項與材料內容不符。答案:D【例題2】“小崗村的歷史是改革開放的歷史,小崗村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縮影”。從中同學們可以領悟到哲學道理是 A.事物發展的前途都是光明的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C.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D.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 解析:此題的關鍵在于明確小崗村與中國改革的關系,再者把握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特殊性中離不開普遍性。小崗村的改革是中國改革的見證,是中國改革的表現。通過小崗村的改革歷程,可以透視中國改革歷程。可見小崗村是中國改革的典型代表,是中國改革的具體展現,相對于中國改革,它是“個性”。而中國改革歷程相對于小崗村的改革,它具有普遍性和共性,所以二者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即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答案:B 思維拓展某班以“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為主題,展開探究性學習。老師給出了一張柱狀圖,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丙組同學討論圖時發生了爭論:部分同學認為“經濟建設更重要,國家應該把有限的財力投入到經濟建設上來”;部分同學則提出“社會建設更重要,應該加大社會建設投入”。 你如何看待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對立統一關系?審題過程:本題設問要求是要求運用對立統一的關系怎么樣來處理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問題。所以,在做題的過程中,對立統一的關系原理我們要具體展開說明。思路一般是先說對立的表現,再說統一的表現,最后落腳點是要把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即方法論要求我們要一分為二的觀點處理問題。參考答案: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自身都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1)對立: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是有區別的,它們的目標、內容和途徑不同。在財政用于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支出一定的情況下,經濟建設支出和社會建設支出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體現二者的對立關系。(2)統一: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是相互依存的,前者為后者提供物質基礎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二者的統一關系。(3)片面強調經濟建設或片面強調社會建設的重要性那是錯誤的。要全面地看待二者關系,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實現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協調發展。【疑點突破】疑點一:準確理解和把握矛盾(1)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基本屬性矛盾即對立統一。事物是一分為二的,是指事物包含兩個方面之間存在對立和統一的關系。事物的兩個方面自身并不是矛盾,而事物雙方之間的“關系”才是對立的和統一的關系。不能認為矛盾雙方中一方是對立,而矛盾的另一方是統一。正是矛盾著的兩個方面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2)哲學上的矛盾和具體矛盾不同,兩者不能替代矛盾和具體矛盾之間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哲學上的矛盾正是在研究許多具體矛盾的基礎上歸納出來的,也正是通過具體矛盾體現的。(3)處處有矛盾不等于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是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沒有的。但一事物究竟與哪個事物之間構成矛盾關系,是有條件的。因此處處有矛盾并不是說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矛盾。(4)時時有矛盾不等于一個具體矛盾永遠存在時時有矛盾是指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就會產生,又開始了新的矛盾運動過程。(5)怎樣全面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單獨講矛盾的普遍性時,它是指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始終。在講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時,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性質的普遍性,即同類事物共同具有的狀態、屬性和變化發展的規律,即事物的共性。 疑點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不是“多數”與“少數”、“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撇開了事物的具體特點,概括、抽象的事物的共同點、共同本質,不可能包含各種事物的個性和特征,不能說一般包含個別、共性包含個性;恰恰相反,普遍性只能存在于特殊性、個性之中,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2)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課外拓展】宋太祖以愚困智 北宋初期,有一個名叫徐鉉的人,以博學多才名聞于世。一次,江南選派徐鉉進京修貢例,朝廷要派一位陪同的押伴使。朝野上下文臣謀士都因沒有徐鉉的學問大,怕被恥笑而不敢前往陪行,宰相也委實感到有些棘手,于是,只得奏請宋太祖定奪。趙匡胤深知徐鉉的學問和為人,便傳下圣旨,要殿前司呈上一份不識字的殿侍人名單。宋太祖看了一眼名單,用筆隨便點了一個人,說:"此人可以。"眾大臣一見,頗感驚訝,皇上怎么派一個如此愚笨的人去陪同滿腹經倫的徐鉉呢?再說被點名陪伴徐鉉的殿侍還沒弄清怎么回事,就被糊里糊涂地派到了江南。他陪伴徐鉉上路后,從渡江開始,徐鉉便妙語連珠。語驚四座,令同船的人嘆服不已,惟獨陪伴他的殿侍默不作聲,除了點頭應是,一言不發。徐鉉好生奇怪,不知這人學問深淺,便又饒有興致地與他攀談,賣弄自己的學問,滿認為這樣會使對方感到自慚形穢。誰知押伴使仍舊點頭稱是,既不發表意見,也不回答問題。這樣一連幾天,徐鉉漸漸地失去了興趣,徐鉉便好生沒趣地沉默不語養起神來。宋太祖以愚困智,封住了徐鉉的口,折了他的傲氣,使他乖乖地來到了京都。 分析:這個故事揭示了"有差異才有和諧"的辯證法哲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構成都是矛盾統一體,都是對立和同一的辯證統一。關于正義的對話一次,尤蘇戴莫斯告訴蘇格拉底,像欺騙、偷竊之類都是不正義的。于是他們之間展開了一場辯論。蘇:“如果在作戰時欺騙敵人,怎么樣呢?”尤:“這都是正義的,不過我說的卻是我們的朋友。”蘇:“如果一個將領看到他的軍隊士氣消沉,就欺騙他們說,援軍就要來了,因此制止了士氣的消沉,我們應該把這種欺騙放在哪一邊呢?”尤:“我看應該放在正義的一邊。”蘇:“又如一個孩子需要服藥,卻不肯服,父親就欺騙他說這種東西很好吃,而由于用了欺騙的方法競使孩子恢復了健康,這種欺騙的行為又應該放在哪一邊呢?”尤:“我看應該放在正義的一邊。”蘇:“又如一個人因為朋友意氣沮喪,怕他自殺,而把他的刀劍一類的東西偷去或拿去,這種行為應該放在哪一邊呢?”尤:“當然,也應該放在同一邊。”蘇:“就是說,就連對于朋友也不應該在無論什么時候都坦率行事啦?”尤:“的確不是。如果你準許,我寧愿收回我已經說過的話。” 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鞏固練習】單項選擇題1、“如果你愛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會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可以毀掉他的一切。”近年來,“人肉搜索”成為腐敗的重要力量,但也帶來了侵犯他人隱私等法律問題。這體現了A.矛盾具有特殊性 B.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C.共性與個性是相互聯結的 D.一切事物都有好與壞兩方面2、下列選項中,體現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A.高下相傾,難易相成 B.流水不腐,戶樞不蠹C.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D.繩鋸木斷,水滴石穿3、“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和這句格言蘊含相似哲理的是A.仁者見仁,智者見智?B.不塞不流,不止不行C.只知其一,不知其二?D.尺有所短,寸有所長4.(2016 四川雅安期末考)一首名為《存在》的流行歌曲唱道:多少人走著卻困在原地;多少人活著卻如同死去;多少人愛著卻好似分離;多少人笑著卻滿含淚滴……對歌詞的正確理解是A.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B.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爭性之中C.矛盾雙方相互融合,趨向一致 D.矛盾具有普遍性多么小的問題乘以13億,都會變得很大;多么大的經濟總量,除以13億,都會變得很小。歷史上偉大與屈辱并存,現實中飛速發展與相對貧困并存,這就是真實的中國,這也才是真實的中國。任何對某一側面的過分強調或刻意回避,都可能導致我們對自己的錯誤認識,和別人對我們的行為與動機的誤讀、誤判。回答下題。5、“任何對某一側面的過分強調或刻意回避,都可能導致我們對自己的錯誤認識”這一觀點說明A.只注重主要矛盾而忽視次要矛盾B.矛盾雙方互相排斥、互相斗爭C.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D.矛盾雙方依據一定條件向對立面轉化6.(2018 臨海市回浦中學期末考)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輔相成,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共同托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體現了 A.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B.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事物發展 C.兩點論和重點論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 D.事物發展是運動和靜止的辯證統一 7、“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這表明了A.事物存在著矛盾B.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不同C.矛盾雙方各不相同D.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8.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回答問題。在文藝創作方面,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這種做法否認了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C.世界的物質性 D.聯系的客觀性9、今天,麻醉劑已經廣泛應用于外科臨床手術,但據醫學統計,仍有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的病人麻醉失敗。這表明A.矛盾雙方的統一是無條件的B.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 C.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決定的D.矛盾的特殊性通過普遍性表現出來 10. (2018 莆田市園莊中學期末考) 在旅游景點,許多游客對環境衛生不滿,但有的抱怨、有的隨波逐流。某景區的一塊提示牌上寫道:“你所在的地方就是中國,你怎么樣,中國就怎么樣;你有光明,中國就不黑暗。”該牌子上的觀點蘊涵的哲學道理是( )A.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爭性之中 B.價值觀對人的行為有導向作用C.矛盾的普遍性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 D.事物的性質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二、簡答題11、下圖告訴我們,失敗可以是成功的墳墓,也可以變為成功的支點!從哲學上看,從失敗到成功的轉化需要________________。/12、古人說:“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同是“好學”,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意義,它反映了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__________,因此,我們認識處理問題時要堅持____________的方法論。三、問答題13、下面是一位法律專業大學生“村官”的日記摘抄,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年輕人逐漸成長、成熟的心路歷程。2009年01月15日,我選擇到最基層——農村去工作。這是一個別人沒做過的“吃螃蟹”的決定。我想人是要有點理想的,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才可以干出一番事業。2010年09月14日。在農村,要尊重農民、心系群眾,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2011年10月20日,為使更多人學法、用法,我在村里辦起法律夜校、法律咨詢室……從中體會到了“學以致用”的快樂。2012年12月28日,3年過去了,我帶領村民發家致富,全村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民收入翻番,不少村民喜遷新居,村里時常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假如你是一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請運用矛盾分析法說明應該如何應對當前的就業困難?14.(2019 青海平安一中期末考)目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節約型社會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但一些地方、一些企業,乃至一些中學生浪費資源的現象還普遍存在。針對這一現象,某市一中高二(3)班同學圍繞節約水資源這一課題開展探究活動。在探求活動中,搜集到以下資料。材料 人均擁有水資源及每萬元GDP耗水量比較(單位:立方米)/⑴假如你是該班同學,請你運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說明我們為什么必須節約水資源?(6分)⑵在調查中,同學們發現,當地一家企業采取適當的措施,使原先的廢水得到充分利用,水的重復利用率達到90%以上,大大節約了水資源。請你說明“廢水不廢”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7分)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B解析:材料體現了看待任何事物都需要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看待。2、A解析: B體現的是事物是變化發展的,C體現的是規律的客觀性,D體現的是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A體現的是矛盾同一性。故選A。3、B解析:知道如何停止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蘊含了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的哲學道理,因此,和其類似的是“不塞不流,不止不行”,B正確。A強調的是知識結構所導致的意識差別;C、D蘊含的是要堅持全面的觀點看問題。4. D解析:本題考查矛盾的普遍性。本題說明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強調矛盾雙方的斗爭性,D符合題意,A與題意不符;矛盾的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B說法錯誤;矛盾雙方不會趨向一致,C錯誤。本題答案選D。?5、C解析:材料從反面其實我們看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全面的觀點,反對一點論,因此體現了矛盾普遍性的哲學原理。選C。6. B解析:材料中“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二者的對立統一,共同托起中國夢”體現了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事物的發展。A、C項無關,故排除。選項D說法錯誤,事物的發展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辯證統一,故排除。故答案選B。? 7、D解析:材料體現了不同的書籍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特點各不相同。選D。8. B解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題干中在文藝創作方面,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說明這種做法否認了矛盾的特殊性,B符合題意。A、C、D均與題意無關。9、B解析:麻醉劑在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的病人身上失效,源于病人自身體質的特殊性。A中的“無條件”說法是錯誤的。C說法錯誤,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普遍性通過特殊性來體現,故D錯誤。故答案為B。10.C解析:本題考查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材料中“你所在的地方就是中國,你怎么樣,中國就怎么樣;你有光明,中國就不黑暗”,其實是在強調你的形象代表中國的形象,中國的形象是聚合每個中國人的形象。這充分表明了矛盾的普遍性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故C項符合題意,可以入選;矛盾的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故A項表述錯誤,不能入選;B、D兩項表述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故不能入選。因此,答案是C項。二、簡答題11、條件 12、不同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三、問答題 13、答案:(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們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求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作為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應該敢于面對困難、克服困難,并找到解決困難的辦法。(2)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作為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應該積極創造條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自身的競爭優勢,在困難中把握機遇。(3)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作為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應該根據個人的興趣、專長和條件,實現自主擇業或自主創業。14.答案:(1)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當前節約水資源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共識,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理應重視水資源的節約。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即矛盾著的事物及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材料顯示我國人均擁有水資源與其他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同時水資源消耗又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資源節約利用迫在眉睫。(2)“廢水不廢”體現了: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只要人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采取適當措施,就能夠變廢為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