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總復習:認識論專題(二)——在實踐中追求與發展真理一、考綱解讀(一)考點提示1.真理:真理的客觀性,真理的具體性,真理的條件性,真理和謬誤;2.認識過程:認識的反復性,認識的無限性。(二)復習建議考查重點:真理;2.認識過程。關注熱點:1.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說明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相對的。2.結合如藥劑研制等事例,說明認識發展的過程。二、知識清單參考答案: 客觀;有條件;無限性、上升性三、考點聚焦【高考總復習:認識論專題(二)——在實踐中追求與發展真理 真理觀】考點一、真理 1.真理的含義 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因為“真”所以“有用”,能夠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在改造世界中獲得成功)。 2.真理的屬性 (1)真理的最基本屬性——客觀性(側重強調真理的絕對性)①真理的客觀性有兩層含義:第一,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的內容來自于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及規律,真理的內容不依賴于人和人類的主觀意志;第二,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②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就應當堅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提示 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而其形式是主觀的,屬于認識范疇,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觀實在。【知識拓展】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是客觀的,并不是說真理是物質現象,而是說真理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是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這里的客觀性,是從它正確地反映了物質世界的規律這一意義上來說的。在這一意義上說,真理的客觀性強調的是真理的絕對性;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強調的是真理的相對性;而正因為如此,我們就需要不斷地追求真理。(2)真理的具體性、條件性(側重強調真理的相對性) ①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范圍,在這個條件和范圍內,真理是絕對的。如果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因此真理又是相對的。②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如果人們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真理會轉化為謬誤。【典型例題】【例題1】在牛頓經典力學問世后的200多年時間里,許多科學家認為,整個宇宙都要服從這一“永恒定律”。20世紀初,愛因斯坦發現牛頓的運動定律只有在宏觀低速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牛頓力學的“永恒定律”神話被告打破。這啟示我們 A.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B.人們對同一確定對象會有多個真理性認識 C.對同一事物的判斷因人的主觀性而產生差異 D.真理適用于任何已知和確定的歷史條件和范圍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A正確,應選。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只有一個。BD本身說法不對。C與題意不符。答案:A【例題2】黑格爾說:“真理是在漫長地發展著的認識過程中被掌握的,在這一過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繼續。”這說明真理 ①在認識過程中不斷被推翻 ②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超越自身 ③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④在認識中不斷超越歷史條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①錯誤,在認識發展過程中,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向前發展。④錯誤,真理是具體的,如果我們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于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于另一條件之中,真理就會轉化為謬誤。答案:C3.真理和謬誤 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對同一事物的正確認識只能有一個,真理和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而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又表明,真理和謬誤又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真理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不怕犯錯誤,而是要正確對待錯誤。【典型例題】【例題1】 “如果我們過于爽快地承認失敗,就可能使自己發覺不了我們非常接近于正確。”波普爾的名言為我們最好的詮釋了“探索”的意義。這說明A.認識永遠都在無限接近真理 B.真理性認識包含謬誤的成分C.認識引導著真理的不斷發展 D.真理性認識與謬誤相伴而行解析:波普爾的名言告訴我們真理往往與謬誤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要正確對待失敗。因此D答案正確且符合題意。A表述錯誤,在某一特定過程,人們能夠對某事物獲得真理性的認識,而不是在無限接近真理。B錯誤,真理與謬誤具有明確的界限,二者不是包含關系。C錯誤,應該是實踐推動著認識的不斷向前發展。答案:C【例題2】 “70億”的地球是個有些沉重的話題。曾幾何時,在生產力相對落后的時代,從家庭到國家,都渴望著人口的增加,認為人就意味著生存力、發展力。今天世界70億人口壓力的大背景下,卻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勞動力不足、人口老齡化,社會福利體系負擔重、經濟增長乏力;而多數發展中國家,人口基數龐大、人口增長過快,給資源環境帶來巨大壓力,不堪重負。從“生存力、發展力”到“地球的壓力”,人們對人口增長的認識發生了變化。在生產力落后的時代,人類對人口增長的認識錯了嗎?請運用真理的知識加以分析。解析:本題要求判斷“在生產力落后的時代,人類對人口增長的認識”是否是真理性的認識。從材料來看,人們對人口增長的認識在不斷的發生變化。但要判斷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不同的認識是否是真理,需要具體分析。真理是標志著主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真理是具體有條件的,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過程而言,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在生產力落后的時代條件下,把人口增長視為生存力、發展力的認識是正確的,符合當時的時代要求。但隨著實踐的發展,這一認識需要不斷的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答案:(1)真理是標志著主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真理是具體有條件的,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過程而言,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在生產力相對落后、資源環境壓力小的時代,人口的增長是經濟增長的表現,又能進一步促進經濟的增長。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把人口增長視為生存力、發展力的認識是正確的。 (2)要在實踐中不斷深化人類對人口增長的認識。【高考總復習:認識論專題(二)——在實踐中追求與發展真理 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考點二、認識的發展過程(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1.認識具有反復性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認識具有反復性的原因:①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還會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②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③人們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2.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的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3.認識具有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4.方法論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典型例題】【例題1】(2018 全國新課標I卷)習近平強調,要從推動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強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高度,把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切實抓好。重視智庫建設的認識論依據是( ???)①腦力勞動者的認識活動越來越具有直接現實性②任何具體的認識主體總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③不同認識主體相互取長補短有利于發現真理④得到不同認識主體認同的知識才具有真理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解析: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①說法錯誤;新型智庫建設說明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人的認識具有反復性,要與時俱進,檢驗和發展真理,②③適合題意;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④是錯誤的,故本題選C。答案:C【例題2】以前,人們往往認為一切生物的生長都依賴陽光。現在科學家發現,在水深超過4000米的可見光不能到達的海底,在高溫、高壓、劇毒、缺氧的環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熱液生物,它們靠海底熱液帶出的能量進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機質而生存。這從一個側面表明 ①對真理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循環過程 ②真理是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③客觀事物的復雜性決定了認識的反復性 ④認識只有不斷超越歷史條件才能成為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科學發現中人們對生物和陽光的依賴程度的不同認識說明真理具有相對性,需要不斷發展,②正確,也說明客觀世界的復雜性給人們認識帶來的反復性,③正確。但既不能認為認識發展只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①錯誤,也不能認為真理是超越歷史條件的,④錯誤。答案:C【例題3】20世紀80年代以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組織數百位科學家經過長期的觀測、調查、實驗和分析探討,先后發布了四個“氣候評估報告”。1990年報告稱“近百年氣候變化可能是自然波動,或人為活動,或二者共同影響的結果”;1995年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對地球氣候和氣候系統的影響已經可以“被檢測出來”;2001年報告認為,“新的更強證據表明,過去50年觀測到的大部分氣候變暖可能歸因于人類活動”;2007年報告強調,“人類活動很可能是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并將這種可能性從2001年的約66%提升到90%以上。結合“氣候評估報告”關于地球變暖原因的描述,說明人類追求和發展真理的特點。(12分)解析:首先需要審清設問,要求運用真理的相關知識。本題設問具有相當的綜合性,涉及到一系列的知識,首先,人類是在實踐的基礎上追求與發展真理;其次,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與謬誤往往相伴而行,獲得真理,需要不斷的克服謬誤,經過實踐反復的驗證。最后,追求與發展真理需要一個過程,因為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然后,再回歸材料,提取關鍵信息,與相關知識做到有效鏈接與對應。“百位科學家經過長期的觀測、調查、實驗和分析探討,先后發布了四個‘氣候評估報告’”這說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四個“氣候評估報告”,其內容由最初的猜測到逐漸的確認,說明人們在實踐基礎上不斷的接近真理,人的認識具有反復性和上升性。最后,人們對地球變暖的原因的認識,還會隨著實踐的發展,認識不斷的深化和擴展,認識具有無限性。答案:①追求和發展真理以實踐為基礎。關于地球變暖原因的研究課題來源于人類社會實踐,“氣候評估報告”是科學家在長期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形成并由實踐檢驗而不斷發展的,反映了人類解決氣候變暖問題、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強烈愿望和迫切要求。②追求和發展真理是一個在不同觀點爭鳴中不斷克服謬誤、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復過程。人類對地球氣候變暖原因的真理性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實踐和認識的循環往復中獲得的。③追求和發展真理沒有止境。目前人類獲得的關于地球氣候變暖原因的真理性認識不是終極真理,而是具體的、有條件的。隨著實踐的繼續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對氣候變暖原因的認識必然會不斷擴展和深化。 考點三、認識論原理總結范疇標題世界觀方法論第六課認識論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檢驗標準、目的和歸宿堅持實踐第一,在實踐中檢驗發展認識認識反作用于實踐:指導實踐,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反之,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認識和發展真理真理真理的屬性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客觀世界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人的實踐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人的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要不斷向前發展,因此,人們對事物的真理性認識也是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揚創新精神,善于思考,勇于實踐,不斷追求真理)。【鞏固練習】單項選擇題1.一次,錢學森為解決導師交給他的難題,前后寫了五份演算文稿。當他把定稿裝入文件袋后,特意在封面上工工整整寫道“Final”(定稿),但他馬上又覺得不妥,便在旁邊補了一行“Nothing is final!!!”(沒有什么認識是最后的)。這句“Nothing is final!!!”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A.真理是客觀的 B.真理是絕對的 C.真理是發展的 D.真理是普遍的2.如果我們不顧過程的推移,只是照搬過去的認識,或者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于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于另一條件之中,真理都會轉化為謬誤。這說明( ) A.真理是可以認識的,必須反對不可知論 B.真理是永恒的,必須反對形而上學 C.真理是客觀的,必須反對唯心主義 D.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必須反對教條主義3.真理總是相對的,囿于每個人的見識,講的話也不可能都正確,在一些具體事實的認識上會有差錯。但是,從敢講真話開始,我們才能一步步接近真理。真理總是相對的,是說( ) ①真理是有條件的 ②真理是具體的 ③真理總是要發展的 ④真理只掌握在個別人手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1916年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時,曾經激怒了一直把牛頓力學理論奉為真理的世界100名著名教授,他們聯合聲明:愛因斯坦錯了。但愛因斯坦卻幽默地說:“如果我錯了,只要一個證明就足夠了,何須100個呢?”真理,沒有不被懷疑和突破的特權。這是因為( ) A.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 B.人們必須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C.基于實踐基礎上的認識是不斷深化、擴展、向前推移的 D.客觀事物是無限變化發展的5. (“皖南八校”2018屆高三第三次聯考)古人認為蜾贏不產子,喂養螟蛉為子。因此,人們以“螟蛉”比喻義子。后來人們發現,蜾贏把螟蛉銜回窩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針把螟蛉刺個半死,然后在其身上產卵。原來螟蛉并非義子,而是被用作蜾贏后代的食物。人們對蜾贏的認識表明 ①人們獲得的正確認識不具有終極真理的性質 ②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受制于主客觀條 件 ③只有在實踐中獲取的認識才具有真理性 ④認識的發展是一個螺旋式的上升過程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6. (2018 江蘇模擬)信息科學在高速發展,但信息安全舉步維艱,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嚴格證明為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十多年來潘建偉團隊一直在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經為60周年國慶閱兵等國家重要政治活動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材料說明①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 ②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③實踐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 ④真理的內容和形式具有客觀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1912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說,否定了前人的大陸均衡說、路橋說,卻被大多數數學家斥為“荒誕的怪論”。20世紀50年代,支持大陸漂移說的新證據越來越多,大陸漂移說重新活躍起來。在此基礎上,科學家通過進一步探討,創立了后來成為主流的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說。人們對大陸漂移說認識的轉變佐證了( )①認識具有反復性,人們追求真理的過程總是曲折的②認識具有無限性,人們追求真理的過程是永無止境的過程③認識具有創新性,認識的進步以推翻已有理論為前提④認識具有相對性,任何真理性認識都包含著謬誤的成分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8.2008年10月6日,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宣布,格林尼治時間10月7日2時46分,一顆編號為2008TC3的小行星將由蘇丹北部上空進入地球大氣層并發生燃燒。后來的觀測表明,2008TC3如期而至,時間誤差只有15秒,對小行星撞擊地球進行如此精確的預測,在人類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表明( )①預測所依據的理論和數據的正確性得到觀測實踐的檢驗②預測被證實佐證了世界的可知性和人類認識能力的無限性③預測所依據的理論不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現實性④預測被證實證明了有用性在真理屬性中的基礎地位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9.人們在基因工程方面的成果,引起“綠色革命”。高產優質物種培育成功使富足成為事實,然而由此帶來的大批物種的消滅,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給人們帶來新的困擾;人們剛在法律方面完成了對人類行為的初步規范,道德方面的問題又突出出來,如何解決和法律問題不同的道德問題,成為人類的新課題。凡此種種,使人們認識到( ) ①人們在每一層次上的認識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應該不斷深化 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③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 ④物質世界處在永不停息的變化發展之中,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也是沒有窮盡的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0.維生素是維持人體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們通過食物獲取這些微量物質,科學的發展使人們能夠通過服用某種或某幾種維生素來彌補食物攝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學家認為,大量服用某些維生素有益于身體健康,但另一些科學家警告說,服用過量的維生素可能對健康造成損害。關于維生素問題的爭論表明( )①人們獲得的正確認識總是有條件的和不完善的②人們獲得的正確認識僅在一定時期內是真理③人們獲得的正確認識不具有終極真理的性質④人們的認識不能正確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11.依靠拼資源、大量消耗土地獲得的快速發展,難以持續。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才能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將GDP目標定為7. 5%,這是8年來首次下調GDP至8%以下,調慢GDP增速,是銜接“十二五”規劃目標的需要。這進一步佐證了( )①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和計劃性 ②國家政策決定經濟發展速度③實踐基礎上的認識是螺旋式上升的 ④人能夠正確創造和利用規律A.①④ B.①③ C ③④ D.②③12. 齊白石有一名言:“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他畫蝦腿,最初如實地畫十對,后來改為八對、六對,最后變為五對時方覺得更為傳神。這一過程,從科學實證的角度看,是越來越不像;從藝術審美的角度看,則是越來越像。齊白石畫蝦表明( )A.科學比藝術更加深刻地反映客觀世界B.藝術比科學更加能動地反映客觀世界C.藝術追求美,但與科學一樣都包含真理性認識D.藝術反映事物的外在聯系,不反映事物的內在本質二、非選擇題13. “構成我們學習的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請運用認識論知識對上述觀點進行辨析。(11分)14.發展觀是人們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處于不同時代的人們對發展的理解并不相同,按時間順序大體可以分為五個階段:起初人們認為“發展=經濟增長”,第二階段人們認為“發展=經濟增長+結構改善”,第三階段人們認為“發展=經濟增長+結構改善+社會進步”,第四階段認為“發展=經濟增長+結構改善+社會進步+后代人的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同的發展觀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結合材料回答問題:運用真理的相關知識分析發展觀的演變。(12分)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 C解析: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從本質上屬于主觀認識,因此,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隨著實踐活動的發展,人的認識也在不斷的深入、擴展和深化,因此,沒有什么認識是最后的。正確答案選C。真理的客觀性是指,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對同一事物的正確認識只能有一個,與材料主旨不符。2. D解析: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如果超出了一定的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有可能轉化為謬誤,因此D答案正確。A與材料主旨不符。B錯誤,C與材料不符,真理的客觀性是指,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對同一事物的正確認識只能有一個。3. A解析:④的認識明顯是錯誤的,應舍去;①②③的說法都是對真理相對性的正確理解。故只能選A項。4. C解析:真理不是絕對不變的,也可以被突破,因為人們的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隨著人們認識的加深,真理也可能被突破,C項符合題意;A、B、D三項均不是原因,不符合題意。5. D 解析:此題考查認識的過程。古人的認識是一種錯誤的認識,①與題意不符;人們通過間接途徑獲得的認識也可以具有真理性,排除③;通過人們對蜾贏的錯誤認識,可見人們的認識會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故② 正確;材料體現了認識的發展過程,可見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故④正確。選D。6. B.解析:通讀材料,獲取關鍵信息為“量子通信被證明為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潘建偉團隊一直在努力并取得突破”“為國慶閱兵提供信息安全保障”,研究這些信息,比對選項,發現只和實踐有關,沒有體現和真理有關的知識點,故排除②④,確定正確答案為B。7. A解析:認識的進步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的發展和創新,因此③觀點錯誤。④對真理相對性的理解是錯誤的,真理具有相對性是指任何真理性認識都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對事物一定層次的認識,真理性認識不包含謬誤成分。8. A解析:③錯誤,理論作為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不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只有實踐才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④錯誤,因為客觀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屬性。9. D解析:材料表明,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不斷的出現新情況、新問題,需要人們的認識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材料中的四個觀點均正確,且符合材料主旨,正確答案選D。10. A解析:不存在終極真理,因此③說法錯誤,④否認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說法錯誤,排除。因此正確答案選A。11. B解析:②說法錯誤,國家政策是主觀的,不能決定經濟發展速度。④說法錯誤,創造規律說法違背了規律的客觀性。綜上,本題答案選B。12. C解析:齊白石畫蝦的故事,并不是強調科學在反映客觀世界方面的長處,故A不符合題意。B錯誤,無論是科學還是藝術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都是能動的,不能說藝術比科學更加能動地反映客觀世界。D錯誤,藝術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在聯系,也能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二、非選擇題13. (1)學習受主體已有的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等條件的制約。若不研究新情況,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就難以獲取新知。在這個意義上,該觀點有合理性。(4分)(2)已知包含著真理性認識,可以成為探索未知的基礎、階梯。在這個意義,該觀點有片面性。(3分)(3)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探索未知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只有立足已知,開拓創新,認識才能不斷發展。(4分)14.(1)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是客觀的。不同的發展觀產生于當時代的實踐,正確的揭示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要求與規律;體現時代要求的發展觀對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2)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我們黨根據我國國情與建設的實際,在實踐中豐富發展了發展觀。(3)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要求我們在實踐中發展真理。我們要堅持與時俱進,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豐富發展科學發展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