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初期探討【考點解讀】考點提示1.列寧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2.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3.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理論探索;4.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知識經緯【知識清單】(一)列寧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 1.新經濟政策的內容與意義 蘇俄自1921年3月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這一政策的主要內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義:新經濟政策的實施,鞏固了_________,恢復了_________,找到了一條向_________過渡的新道路。 2.列寧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 (1)在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前,列寧一直把_________、_________看作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對立物。 ?。?)在新經濟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列寧先是提出由政府直接________,后又進一步提出由國家_________,并號召共產黨人要______。不過,列寧仍把這些變化當成解決困難的一種權宜之計。(二)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 1.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認識(1)斯大林指出經濟規律具有_______。 (2)斯大林明確指出:最適合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這個概念的,是_______________;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主要特點和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__________________。 2.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 (1)斯大林與列寧一樣,曾經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里不再存在_________。在50年代初的爭論中,他改變了自己原來的看法。(2)他認為兩種______________和兩個_____________的存在,是社會主義_________存在的根本原因。(3)他進一步指出保持_________、發展_________,是使社會主義獲得勝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4)斯大林分析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特殊性,認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不會導致_________。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建立在________之上。(5)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范圍只限于_________,生產資料不是商品,這是由經濟條件決定的。(6)斯大林指出,_________是客觀的,它是一個很好的實踐的_________,無產階級國家要自覺利用_________。(7)但關于價值規律的作用,斯大林認為存在兩種情形:其一是在__________________領域,主要是在_________領域中。其二是在_________領域,價值規律對社會主義生產有影響,但不是_________的調節者。3.斯大林對計劃與贏利之間關系的認識 社會主義國家根據_______________的客觀要求,制定、執行科學的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可以避免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的_________,避免破壞國民經濟并給社會帶來巨大物質損害的_________性的_________,保證了社會主義國家國民經濟的高速、持續增長。(三)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1.國家市場為主體,__________為補充: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在發揮公有制經濟和計劃的作用的同時,也要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和市場的作用。2.發展商品生產為_______服務。3.毛澤東認為,_______的存在是商品生產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產的命運,最終是和______的發展水平密切聯系的。即使實現了單一的社會主義_______,如果產品還不很豐富,某些范圍內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有可能依然存在。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范圍,毛澤東提出了有些__________也是商品的論斷,突破了斯大林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只有生活資料是商品、生產資料不是商品的認識。4.關于價值規律的作用,毛澤東一方面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價值規律對生產不起________調節作用;另一方面主張在限制價值規律的消極作用的前提下,運用價值規律管理經濟,進行_______。答案: (一)1.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以自由貿易代替貿易國有化和實物配給制 發展國家資本主義 工農聯盟 國民經濟 社會主義2.商品 貨幣 控制商業 調節商業 經商 ?。ǘ?br/>1.客觀性 剩余價值規律 用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 物質和文化的需要2.商品生產 社會主義公有制 社會主義生產部門 商品生產 商品生產 商品交換資本主義 生產資料公有制 個人消費品 價值規律 學校 價值規律,商品流通 個人消費品流通 生產 社會主義生產 3. 社會化生產 無政府狀態 周期 經濟危機(三)1.自由市場 2. 社會主義3. 兩種所有制 生產力 全民所有制 生產資料4.決定性 經濟核算 【要點精析】要點一:新經濟政策實行的背景及主要內容 1.新經濟政策實行的背景。為粉碎國內外反革命勢力的軍事進攻而實施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工農聯盟出現裂痕,一些地區發生了農民暴亂,引發了1921年春的危機。為擺脫危機,俄共(布)把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并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制定并實行了新的方針政策。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質:采取軍事非常手段,按軍事主義原則調節國家的生產和分配。2.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 (1)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這是向新經濟政策過渡的標志。這一政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核心是由強制性地征收農民余糧轉變為征收糧食稅。 (2)以自由貿易代替貿易國有化和實物配給制。實踐證明,強制農民通過合作社把手里的農產品換成工業品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3)發展國家資本主義。其具體要求是:在保證企業所有權屬于國家的前提下,蘇維埃政府把一些企業租給國內外資本家或私人經營。承租者必須接受國家的監督和指導,遵守蘇維埃的法令,按期繳納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潤,到期后把企業完好地交還蘇維埃國家。 3.新經濟政策實施的意義 (1)鞏固了工農聯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由于損害了農民的利益致使工農聯盟出現裂痕;而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自由貿易等政策的實施,維護了農民的利益,順應了農民的要求,受到農民的歡迎,彌合了工農聯盟的裂痕,鞏固了工農聯盟。 (2)恢復了國民經濟。新經濟政策滿足了勞動者的利益要求,極大地調動了勞動者特別是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快速發展。(3)找到了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道路。這條道路就是通過在一定限度內發展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典型例題】俄國社會主義革命任務完成后,開始了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1921年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這一探索的開始。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從俄國國情出發,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典范,它的實施具有重大意義。請運用《經濟學常識》的有關知識,談談你對蘇俄新經濟政策的認識。解析:本題要求談談對蘇俄新經濟政策的認識,我們一般要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角度回答。對于本題可以從蘇俄新經濟政策出臺的原因、內容以及意義等方面分析說明。參考答案:(1)實施新經濟政策主要是因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經不再適應形勢的變化,因此必須要實施新的經濟政策,來穩定和鞏固蘇維埃政權,發展社會經濟。(2)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以自由貿易代替貿易國有化和實物配給制,發展國家資本主義。(3)實施新經濟政策的意義:鞏固了工農聯盟,恢復了國民經濟,找到了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道路。 要點二: 全面理解列寧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初期探討及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列寧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1.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市場和商品經濟的認識由于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建立在發達生產力基礎上的,在那樣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不存在貨幣和商品。2.列寧對商品、貨幣關系的認識(1)從主張消滅商品經濟,到承認商品交換,提出共產黨人要學會經商。列寧在實施新經濟政策之前把商品貨幣看作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對立物,強調消滅商品生產和貨幣。隨著實踐的發展,列寧認識到蘇俄的生產力水平沒有達到這一高度,因而不具備消滅商品經濟的條件,所以號召共產黨要學會經商。(2)從主張由政府直接控制商業,到提出由國家調節商業。列寧提出由國家資本主義轉移到由國家調節買賣和商品流通。共產黨學會由國家來調節商業關系。3. 列寧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認識的評價(1)從主張消滅商品經濟,到承認商品交換,提出共產黨人要學會經商。從主張由政府直接控制商業,到提出由國家調節商業。列寧對商品貨幣、對市場作用的認識向前邁進了一大步。(2)列寧沒有全面認識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只是把其當作一種權宜之計,所以使其認識具有了局限性。【典型例題】材料一 1921年春政治危機爆發后,列寧指出,在小農占優勢的國家里,在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條件下,把社會主義大生產同農民小生產結合起來的唯一途徑是實行商品交換。他說,商品交換應當成為收集糧食的主要手段,是對工農業相互關系是否正常的檢驗,是建立較正常地發揮作用的貨幣制度的基礎。材料二 1921年10月,列寧提出:“我們應當認識到,我們還退得不夠,必須再退,再后退,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國家調節買賣和貨幣流通?!彼栒俟伯a黨員“學會經商”,學習由國家來調節商業關系,學會做經濟工作。材料三 列寧在1922年3月召開的第11次黨代會上強調:“我們已經退了一年。我們現在應當代表黨宣告:夠了!退卻所要達到的目的已經達到了。這個時期就要結束或者已經結束?!?br/>結合上述三則材料和相關知識,談談列寧對商品貨幣、對市場作用的認識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解析:本題考查列寧對商品貨幣、對市場作用的認識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里就需要我們結合材料指出,列寧在新經濟政策實施之前的認識和之后的認識變化,同時并指出變化的進步性及局限性。參考答案:在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前,列寧一直把商品貨幣看作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對立物。在新經濟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列寧先是提出由政府直接控制商業,后又進一步提出由國家調節商業,并號召共產黨人要“學會經商”。列寧的認識與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把這些變化看成是為解決當時所面臨的困難而采取的一種權宜之計。要點三: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初期探討及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1.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認識(1)經濟規律具有客觀性。 經濟規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中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經濟規律具有客觀性,人們只能認識規律、利用規律,而不能消滅規律、創造規律。主張經濟規律可以創造的觀點,否認了經濟規律的客觀性,是唯意志論的表現。 (2)斯大林關于經濟計劃與經濟規律的關系的認識 斯大林認為,國民經濟計劃的制定是對公有化條件下客觀經濟規律的反映。 (3)斯大林關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認識 ①斯大林認為,最適合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這個概念的,是剩余價值規律,即資本主義利潤的產生和增值的規律。 ②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主要特點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來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2.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1)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 他指出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兩個社會主義生產部門的存在,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注:斯大林所說的兩種公有制,是指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個生產部門,是指全民所有制的生產部門和集體農業的生產部門。在全民所有制企業(國有企業)中,生產資料和產品是全民的財產。在集體農莊中,生產資料(土地、機器)屬于國家,但產品屬于集體農莊。它們彼此要獲得對方的產品,只能通過交換,而不應是無償轉讓?;谶@一正確分析,斯大林進一步指出:保持商品生產、發展商品交換,是使社會主義獲得勝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2)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不會導致資本主義①不能把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混為一談;②只有存在著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只有國內存在著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制度,商品生產才會引導到資本主義;③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發展不會導致資本主義的原因是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雇傭勞動制度已被消滅。(3)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特殊性 ①特殊性:斯大林分析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特殊性,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之上。沒有資本家參加的社會主義勞動者的生產。這劃清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與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界限。②斯大林認識中的局限性:片面地認為,由于受決定性經濟條件的制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范圍只限于個人消費品,生產資料不是商品。(4)價值規律仍然存在并發揮作用①斯大林認為,價值規律是客觀的,無產階級國家要自覺利用價值規律。②價值規律作用存在兩種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領域,主要是在個人消費品流通領域中,價值規律在一定范圍內保持著調節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產領域,價值規律對社會主義有影響但不是社會主義生產的調節者。 3.斯大林對計劃和贏利之間關系的認識(1)斯大林高級贏利的觀點 ①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的意義:可以避免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的無政府狀態,避免破壞國民經濟并給社會帶來巨大物質損害的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保證社會主義國家國民經濟的高速、持續增長。②計劃與贏利之間的關系。 斯大林認為,國民經濟的計劃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業、某些部門的生產贏利減少,甚至沒有,但從整個社會來看,從長期來看,國家獲得的生產贏利更多。 (2)斯大林高級贏利觀點的局限性 ①高級贏利強調計劃的作用,但過分強調計劃的作用會使經濟失去活力。②在現代經濟發展中,計劃與市場都是配置社會資源、調節經濟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典型例題】1. (2018 紹興模擬考)斯大林和列寧一樣,曾經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不存在商品生產。在20世紀50年代初,斯大林改變了原來的觀點,他認為①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兩個社會主義生產部門的存在,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②生產力水平低下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③社會主義商品生產不會導致資本主義④只有商品交換才能建立起兩個生產部門之間正常的經濟聯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斯大林原來的觀點是“在社會主義國家不存在商品生產”,抓住材料中“改變了原來的觀點”,即承認社會主義國家存在商品生產。②不是斯大林的觀點,排除。故C項正確。答案:C2.在斯大林看來,國民經濟的計劃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業、某些部門的生產贏利減少,甚至沒有,但從整個社會來看,從長期來看,國家獲得的生產贏利更多,這就是高級贏利形式。斯大林的高級贏利觀意在說明A.國民經濟的計劃化會使高級贏利產生,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B.國民經濟的計劃化會使經濟失去活力C.國民經濟的計劃化不符合社會化生產的客觀規律D.國民經濟的計劃化會消滅生產贏利的原則解析:B、C、D三項都否定了國民經濟計劃化的優越性,故選A。答案:A 3.“商品生產不論在什么條件下都會將社會引導到資本主義?!睂Υ?,斯大林認為A.發展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也會催生私有制,導致資本主義B.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不會導致資本主義C.商品生產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D.國內存在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制度,商品生產會導致資本主義解析:關于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商品生產,斯大林指出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特殊性,認為不會導致資本主義,所以B項正確。答案:B4.關于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是否還存在價值規律,20世紀50年代初,蘇聯社會上存在以下兩種觀點:一是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商品生產,自然也不存在價值規律;二是社會主義社會雖然存在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但蘇維埃國家是無所不能的,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必須服從于蘇維埃國家的經濟計劃。 (1)指出上述兩種觀點的錯誤。 (2)斯大林對價值規律是怎樣認識的?解析:審設問,本題考查對斯大林關于價值規律觀點的理解。審材料,材料列舉了20世紀50年代初蘇聯社會上關于價值規律的兩種錯誤觀點,第一種觀點否認了經濟規律的存在;第二種觀點盡管承認經濟規律的存在,但是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組織答案,第(1)問,回答兩種觀點錯誤之處,首先要把握材料中有哪些觀點,然后運用教材的相關知識進行評析。本題材料中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否認價值規律的存在,二是否認了規律的客觀性;第(2)問,斯大林承認價值規律的存在,但又認為社會主義生產領域價值規律不是調節者,社會主義生產是由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調節的。參考答案:(1)第一種觀點否認了社會主義條件下商品經濟的存在,因而也就否認了價值規律的存在。第二種觀點否認了規律的客觀性,是唯意志論的表現。(2)①在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地方,是不能沒有價值規律的。無產階級國家要自覺利用價值規律。②價值規律的作用存在兩種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領域,主要是在個人消費品流通領域中,價值規律在一定范圍內保持著調節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產領域,價值規律對社會生產有影響,但不是社會生產的調節者。國有企業要按價值規律的要求來確定價格,進行經濟核算,這有利于促進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增加贏利。要點四: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理論探索 1.從“以俄為師”到“以蘇為鑒”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經過幾年的國民經濟恢復,從1953年開始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并于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蘇聯問題暴露,我們開始轉為“以蘇為鑒”。 1956年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集中闡述了建國初期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探索成果。 2.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針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調動國內外的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 3.協調比例關系 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但是絕不可以因此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為了改變歷史形成的不合理的工業布局和戰備的需要,要大力發展內地工業,但要利用和發展沿海的工業基礎,使我們更有力量發展和支援內地工業。 4.正確處理各種權力和利益關系 關于國家、集體和個人三個方面的關系必須兼顧不能只顧一頭。關于中央和地方的關系,要堅持中央統一領導的前提下,擴大地方的權力,以正確處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的兩個積極性。 5.向外國學習 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他們的短處、缺點,當然不要學。【典型例題】1.建國初期,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我國全部輕工業和重工業,都有約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內地。這是歷史上形成的一種不合理的狀況。沿海的工業基地必須充分利用,但是,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布局,內地工業必須大力發展。” 運用毛澤東關于沿海工業與內地工業之間關系的觀點,說明應如何促進當前我國的區域協調發展。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運用所學理論分析現實問題,體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注意先回答毛澤東關于沿海工業與內地工業之間關系的論述,再結合我國目前區域發展舉措分析。參考答案:建國初期,為平衡工業發展布局,內地工業應與沿海工業共同發展;當前,我國區域發展仍不平衡。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要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2.材料一“……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br/> ——《拿來主義》魯迅 材料二“我們提出向外國學習的口號,我想是提得對的……應當承認,每個民族都有它的長處,不然它為什么能存在?為什么能發展?同時,每個民族也都有它的短處?!?br/>——《論十大關系》毛澤東 聯系材料,運用所學知識分析: (1)材料一、二分別反映了什么觀點? (2)這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何啟示? 解析:本題以魯迅和毛澤東原著中的語言為背景,考查對處理中國和外國關系的理解。設置兩問,第(1)問是材料分別反映了什么觀點。材料一反映了魯迅先生的新文藝發展觀,即批判地學習外國文化。材料二反映了毛澤東堅持學習外國長處、洋為中用的觀點。第(2)問是這兩則材料對我們發展經濟的啟示,回答該問要聯系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難題,堅持辯證的觀點。一要學習他國經驗及技術,二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學,回答該問要克服片面性。參考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魯迅關于發展新文藝要敢于向外國學習,批判地學習外國文化的辨證的新文化觀。材料二反映了毛澤東關于正確對待外國經驗,學習外國的長處,洋為中用的觀點。(2)①進行經濟建設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學習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②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點五: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 1.國家市場為主體,自由市場為補充 在總結社會主義改造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毛澤東與黨和國家的其他領導人提出了著名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要求。這一要求,意味著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在發揮公有制經濟和計劃的作用的同時,也要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和市場的作用。 2.發展商品生產為社會主義服務 1958年在大躍進的形勢下毛澤東堅持了列寧關于利用商品交換鞏固工農聯盟的主張,堅持了斯大林關于發展商品經濟不會導致資本主義的觀點,并強調通過發展商品生產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3.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與范圍 (1)存在的原因:兩種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產存在的主要前提(肯定斯大林的觀點),但商品生產的命運,最終是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密切聯系的。即使實現了單一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如果產品還不很豐富,某些范圍內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有可能依然存在。(突破斯大林的觀點) ?。?)存在的范圍:毛澤東提出有些生產資料也是商品的論斷(突破斯大林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只有生活資料是商品、生產資料不是商品的認識)。 4. 價值規律是一所偉大學校 關于價值規律的作用,毛澤東受斯大林的影響,毛澤東一方面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價值規律對生產不起決定性調節作用;另一方面主張在限制價值規律的消極作用的前提下,運用價值規律管理經濟,進行經濟核算。【典型例題】 1. (2018 江陰模擬考)黨的八大上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即在工商經營方面,以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為主,附有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為補充;在生產計劃方面,全國工農業產品的主要部分按計劃生產,附有一部分計劃外的生產為補充;在市場方面,以國家市場為主體,附有一定范圍的由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作為補充。這一思想對我國現階段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何意義?解析:“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在工商經營方面,以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為主,以個體經營為補充;在生產計劃方面,計劃內和計劃外相結合;在市場方面,以國家市場為主,自由市場為補充,充分體現了發展多種經營的思想。適應生產力要求,符合社會歷史的規律性,對今天經濟體制改革有借鑒意義。答案:(1)在黨的八大上,我們黨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是對蘇聯單一計劃經濟模式的突破。盡管它屬于計劃經濟體制框架內的理論,但具有改革創新的內容,對我國現階段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2)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為補充;以計劃為主體、計劃外為補充;以國家市場為主體、自由市場為補充,意味著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在發揮公有制經濟和計劃的作用的同時,也要注意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和市場的作用。(3)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有助于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培育合格的市場主體;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健全市場體系、規范市場秩序,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2.材料一 斯大林認為:只要存在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就必然要存在商品交換,價值規律就一定要起作用。材料二 毛澤東認為:只要存在兩種所有制,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是極其必要、極其有用的。(1)材料一與材料二有哪些共同點? (2)與斯大林相比,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有何突破?解析:第一問,回答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共同點。我們要找出材料的關鍵信息。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有制和商品經濟的關系,其實反映到教材中就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第二問,需要對斯大林和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進行對比。既要指出二者觀點的共同點,還要著重指出毛澤東對斯大林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認識的突破。參考答案:(1)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問題上,毛澤東與斯大林都認為社會主義兩種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中都存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2)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問題上,毛澤東對斯大林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毛澤東堅持了斯大林關于商品經濟不會導致資本主義的觀點,并強調通過發展商品生產來為社會主義服務。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毛澤東贊同斯大林的說法,但又認為斯大林的說法不完整。他認為,兩種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產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產的命運,最終是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密切聯系的。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范圍,毛澤東提出有些生產資料也是商品的論斷,突破了斯大林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只有生活資料是商品、生產資料不是商品的認識。思維拓展毛澤東同志在1958年11月9日給全黨各級領導發出《關于讀書的建議》,在1958~1960年期間帶頭讀書,認真研究和深入思考了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和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對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進行了重要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獨創性見解。其中重要理論之一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的論述。(1)毛澤東關于價值規律的論述與突破是什么?(2)這一論述對今天發展市場經濟有何啟示?審題過程:此題主要考查了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成果,毛澤東對價值規律的認識,其突破了斯大林的經濟領域局限,既看到了價值規律在流通領域中的作用,也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在生產領域中的作用,但是沒有看到其基礎性作用。設問二屬于啟示類試題,既然毛澤東在一定程度上合理闡述了價值規律的作用,因此,我們發展商品經濟,一定要充分發揮價值規律的作用,也就是要發揮市場的作用。參考答案:(1)內容:毛澤東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價值規律對生產不起決定性調節作用;另一方面主張在限制價值規律的消極作用的前提下,運用價值規律管理經濟,進行經濟核算。突破:毛澤東既看到了在商品流通領域價值規律的作用,也看到了其在生產領域中的重要作用。(2)只要生產資料與商品分別屬于不同的所有者,就存在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是社會化的商品經濟,市場在發展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同時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疑點突破】疑點:“三個主體、三個補充”1.提出背景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國民經濟恢復期間,毛澤東對我國商品經濟的發展都持積極態度,在三大改造過程中,雖然采取了一些限制市場作用的措施,但毛澤東仍然非常注意利用商品貨幣關系來實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總結社會主義改造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毛澤東與黨和國家的其他領導人提出了著名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要求。2.具體內容(1)在工商經營方面,應以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為主,附有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為補充。(2)在生產計劃方面,全國工農業產品的主要部分應按計劃生產,附有一部分計劃外的生產為補充。(3)在市場方面,應以國家市場為主體,附有一定范圍的由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作為補充。3.影響這一要求,意味著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在發揮公有制經濟和計劃的作用的同時,也要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和市場的作用。【鞏固練習】一、單項選擇題1、 1921年蘇俄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過度的標志是 ( ) A.發展國家資本主義 B.實行自由貿易 C.取消國有化和實物分配制 D.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2、 在蘇俄實施新經濟政策時期,將一些企業租給國內外的資本家經營。這些企業的性質屬于( ) A.社會主義性質 B.混合所有制 C.私有制經濟 D.國家資本主義3、斯大林在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發展中指出,使社會主義獲得勝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是( )A.限制商品生產及商品交換B.保持商品生產、發展商品交換C.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D.實行計劃經濟4、斯大林認為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兩個社會主義生產部門的存在,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這里的“兩個生產部門”是指( ) A.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 B.全民所有制的生產部門和集體農業的生產部門 C.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 D.農業和工業5、下列觀點,不符合斯大林主張的是( ) A.在商品流通領域,價值規律在一定范圍內保持著調節作用 B.價值規律對社會主義生產有影響,但不是社會主義生產的調節者 C.在社會主義經濟活動中,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各生產部門的配置是按國家計劃進行的 D.國有企業按國家計劃來確定價格,進行經濟核算6、在斯大林看來,國民經濟的計劃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業、某些部門的生產贏利減少,甚至沒有,但從整個社會來看,從長期來看,國家獲得的生產贏利更多。高級贏利的產生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對此看法最恰當的是( )A.其觀點是正確的B.其觀點是錯誤的C.在一定條件下正確,但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改變,也更重視市場對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D.表明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區別7.(2018 天津中學月考)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論述了事關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三大比例關系,分別是( )A.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之間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之間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之間的關系B.重工業與輕工業、農業之間的關系,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C.國家、生產單位與生產者之間的關系,中國與外國之間的關系,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D.中國與外國之間的關系,革命與反革命之間的關系,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之間的關系8、 在總結社會主義改造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毛澤東與黨和國家的其他領導人提出了著名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要求。這一要求,意味著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在發揮公有制經濟和計劃經濟的作用的同時,也要 ( ) A.發揮國家宏觀調控對經濟的基礎性作用 B.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和市場的作用 C.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D.加強政府對經濟的調控和干預作用9、毛澤東指出:“不能孤立地看商品生產,要看它是同什么經濟制度相聯系,同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系就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同社會主義相聯系就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边@句話表明( ) A.利用商品生產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 B.商品生產的目的就是為社會主義服務 C.劃分資本主義商品生產與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界限 D.利用商品生產可以鞏固工農聯盟10.(2019 ??谥袑W模擬考)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問題上,毛澤東的認識比斯大林更為科學,表現在( )A.看到了兩種所有制的存在B.認識到了商品生產存在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之間的密切聯系C.反對斯大林的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存在原因的分析D.認為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存在密切聯系二、問答題11、材料一: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不會導致資本主義。材料二: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1)材料一與材料二各有什么背景?(2)材料一與材料二有哪些相似之處?12、材料一:1956年4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報告時指出,在管理體制上,要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材料二: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的通知中指出,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省直管縣(市)改革試點,擴大縣級政府經濟社會管理權限,進一步理順省、市、縣(市)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積極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的途徑和方式。(1)為什么要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2)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D解析:新經濟政策實行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而使工農聯盟出現裂痕,而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有利于彌合這種矛盾,故選C。2、D解析:新經濟政策實行國家資本主義。主張在保證企業所有權屬于國家的前提下,蘇維埃政府把一些企業租給國內外資本家或私人經營。 3、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應選B。4、B解析: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兩個社會主義生產部門的存在。兩個生產部門是指全民所有制的生產部門和集體農業的生產部門。5、 D解析:本題是逆向型選擇題,要求選擇“不符合”的。斯大林主張國有企業要按價值規律的要求來確定價格,進行經濟核算,故D項符合題意。 6、C解析:對斯大林觀點的認識應采取辯證的態度,既不能一概肯定,也不能一概否定,只有C項是最恰當的。7.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論十大關系》的全面把握。四個選項所列關系皆為十大關系的具體關系,但事關經濟發展全局的只有A項正確。8、B 解析:以公有制為主體、個體經濟為補充,以計劃為主體、計劃外為補充,以國家市場為主體、自由市場為補充,意味著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在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和國家計劃作用的同時,也要注意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和市場的作用。9、B 解析:1958年在大躍進的形勢下毛澤東堅持了列寧關于利用商品交換鞏固工農聯盟的主張,堅持了斯大林關于發展商品經濟不會導致資本主義的觀點,并強調通過發展商品生產來為社會主義服務。10.B解析:A項屬二人的共同主張,C項錯誤,D項與題意無關,正確答案為B項。二、問答題11、答案:(1)斯大林與列寧一樣,曾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里不再存在商品生產。但在20世紀50年代初,他改變了原來的看法,認為保持商品生產、發展商品交換,是使社會主義獲得勝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由于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特殊性,即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沒有資本家參加,是社會主義勞動者的生產,因而不會導致資本主義。這種觀點有利于蘇聯經濟建設從實際出發,促進發展。鄧小平在領導我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中,提出計劃和市場都是配置社會資源的手段,不是社會基本制度的范疇,主張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就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2)無論在看待商品經濟還是市場經濟上,斯大林和鄧小平都沒有在不相容的對立兩極中思考問題,都未將它們作為社會制度的范疇,都把它們的性質與其相聯系的社會制度統一起來,因而都取得理論上的突破,發展了馬克思主義。12、答案:(1)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對于我們這樣的大黨大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這直接影響到各方積極性的調動和提高,是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我們必須非常重視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力爭調動兩個積極性。(2)應當在鞏固中央統一領導的前提下,擴大一點地方的權力,給地方更多的自主性,讓地方辦更多的事情。一方面我們強調要顧全大局,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注意地方的利益。如此,才能正確處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關系,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